【原文】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在《内经》中是有明训的。即: “木得金而伐⑴,火得水而灭⑵,土得木而达⑶,金得火而缺⑷,水得土而绝⑸。”(《素问·宝命全形论》) 这种理论具体运用于四时,可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等篇;用于四时及日干支以测疾病预后的,见于《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玉机真藏论》、《素问·刺热》,《灵枢·本神》等篇;用于说明病邪传变的,见《素问·玉机真藏论》、《素问·气厥论》、《素问·标本病传论》,《灵枢·病传》等;用于说明五脏补泻原则的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灵枢·九针论》等篇;用于色脉诊的,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五藏生成》、《素问·刺热》、《素问·举痛论》、《灵枢·五色》等篇。总之相克应用甚多。① 【自注】①“克”为后世用语,《内经》时代用“胜”字。相生说流行之前,“五行相克”简称“五胜”。今《内经》中“五胜”凡2见。 一在《素问·宝命全形论》。其中说: “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⑴。”隔了几句话就是“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⑵。” 这是《内经》唯一明训五胜所指的话。 二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中说: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⑶,有者求之,无者求之⑷,盛者责之,虚者责之⑸,必先五胜⑹,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补注】 ⑴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王冰注:“存,谓心存。八动,谓八节之风变动。变,谓气至而变易。五胜,谓五行之气相胜。立,谓当其王时。”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存,观察。《尔雅·释诂》:‘存,察也。’八动,八风。变,变易。” 《素问补识》曰:“王云:‘存,谓心存。八动,谓八节之风变动。’杨云:‘八动,八节之气也。’天雄按:杨注八动意不完整,当从王注为是。风、气古代通用,八动,只能理解为八节之风变动。但注‘存为心存’则未妥。《尔雅·释诂》注:‘存即在。’《大戴记·曾子立事》:‘存往者,在来者。’注:‘在,犹存也。’古代存、在互通,皆有‘察’义,能存八动之变即能察八动之变。” ⑵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王冰注:“言物类虽不可竭尽而数,要之,皆如五行之气,而有胜负之性分尔。” 《素问直解》云:“阴阳万物,不外五行制化之道。……万物皆有制克之道,故万物尽然,制而复生,无有穷尽,故不可胜竭。” 《素问补识》云:“谓万物皆有所胜,皆有所不胜,如五行生克之理。” ⑶各司其属:“各,分别。司,作‘掌管”解。属,隶属、归属。意即分别掌管各种病证与病机的内在联系。《素问集注·卷九》注:‘此言所发之病机,各有五脏五行之所属。’”(高校教参《内经》) ⑷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求,探求,辨别。……联系本段原文来看,本句前面列举了十九条病机的具体内容,后面紧接着当是探求病机和治法的基本原则,故‘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其‘有、无’是指十九条中有或无的病机。方与‘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合拍。”(高校教参《内经》) “有邪处加以推求,为求其实之所在;无邪处加以推求,为求其虚之所在。所以下文有‘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调经论》:‘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求,推求。推求邪气的有无,为求其所因;确定邪气的所在,为求其所属。”(《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⑸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说文》:责,‘求也。’即追究、分析之意。也就是追究实证和虚证的病变机理。”(高校教参《内经》) ⑹五胜:“五,五运五行之气。胜,更胜。王冰注:‘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即指天之五气,人之五脏之间五行更胜的变化规律。”(高校教参《内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