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6-21 22:47 编辑
⑹刺禁论:今本《素问》第五十二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六卷。篇名含义是:论述针刺的禁忌。如《素问直解》说:“禁者,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也。中伤脏气则死;中伤经脉,或病或死。刺之所禁,不可不知。”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刺中内脏的死期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金栋按:《素问》多篇涉及“刺中五脏,危害几何”的内容,但各篇内容不尽一致,有关经文如下: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云:“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素问·刺禁论篇》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呑;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素问·四时刺逆顺论》云:“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呑。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据以上三篇内容分析,“刺中五脏”的死亡日期不同、顺序不一。请看下表: 心 肺 肝 肾 脾 《诊要经终论》 环 五 缺 七 五 《刺禁论》 一日 三 五 六 十 《四时刺逆顺论》 一 三 五 六 十 全本、《甲乙经》 一 三 五 三 十五 对于上述异同,王冰的说法是由于传抄致误。如《四时刺逆顺论》王冰注:“然此三论皆岐伯之言,而死日、动变不同,传之误也。”《新校正》同意此说。 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与临床是否相符合?其真实性、准确性是否值得怀疑?是否当以怀疑的眼光读《内经》?历代注家又是怎样认识和解释的呢?兹不再引历代诸家之注,感兴趣者可参看。 但须知,历代注家多是从训诂考证方面予以训释,与临床是否相符合,则全然不顾。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说:“至于刺中五脏的死期,其理颇难理解,还有待于临床实践中去验证。”此说虽较为客观,但人体试验很难做到,易发生医疗纠纷,或可以动物代之。 先生曾在“《刺禁论》篇中西医结合讲解”一文中说:“这段话是说,心、肝、肾、肺、脾、胆不能刺中而受伤,刺中必死。至于一日至十日死,按《内经》得不到充分的理论说明。只有刺中心,一日死,说明心脏很要害。其动为何之说,只有刺中肺,其动为咳合乎理论与实际。按现代解剖生理,刺中内脏而且伤害不很严重即可死人的只有心肺。如果很粗的针具刺中心,几分钟之内就可能死。这样的针具刺中肺,很可能死。多长时间死,要看气胸严重程度。一般说来,一天还不死的,很可能恢复。我的看法是:这段叙述,不是实验所得。即古人没有对针刺致死的人做过病理解剖。上述说法只是推测。按现代理论,不锈钢毫针刺中肝肾脾胆,极少会有生命危险。出于诊断或治疗目的,西医早就做这些器官的穿刺。自然,中医针刺还是要避免刺中它们。”此说公允,盖必须参考现代解剖生理学,方能切合临床实际。读《内经》有疑惑,当用现代解剖生理学解之释。正如先生《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对不少《内经》篇章和经文,只有结合西医的有关知识才能真正理解……没有足够的西医知识,不少经典校释的要害处,只能永远模糊下去。”②论述刺中大血管的不良后果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③论述针刺的禁忌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伤,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