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39:15 | 只看该作者
[26]岁露论:今本《灵枢经》第七十九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春秋之岁露,即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太素·卷第二十八·八正风候》说:“露有其二:一曰春露,主生万物者也;二曰秋露,主衰万物者也。今岁有贼风暴雨,以衰万物,比秋风露,故曰岁露焉。”《灵枢注证发微》说:“末以‘逢其风而遇其雨者’,为遇岁露,故名篇。”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常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早。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帝曰:善。”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39:53 | 只看该作者
[27]痈疽:今本《灵枢经》第八十一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痈疽病证。《灵枢注证发微》说:“内论痈疽之义,故名篇。”
金栋按:本篇所论“痈疽”病,是营卫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壅蕴化热,热胜肉腐而为脓,乃体表一切疮疡的总称。其中痈浅而疽深,痈轻而疽重,痈在皮肤肌肉而疽在筋骨。《医宗金鉴·痈疽总论》:“发于筋骨者,名疽。”
痈指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中绝大多数属于皮肤浅表脓肿和发生于各个部位的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与现代医学所称的“痈”不完全等同。
以“疽”命名的疮疡有两类:
一为有头疽,是比较急性的化脓性疾病,因为初起有粟米样脓头,所以称为“有头疽”,大多属于阳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痈”。但在文献中,也有把“发”命名为“痈”的,如臀痈;也有命名为“发”的,如脑后发;也有以“疽”“发”同称的,如“发脑疽”“发背疽”。这是因为生在项后或背部等处的有头疽,易向外扩展扩大,常并发为现代医学所称的“蜂窝组织炎”所致。所以有的文献中说:痈疽之大者谓之发,即是此意。
另一类为无头疽,大多属于阴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部分“骨与关节结核”、“淋巴结结核”以及“胸壁结核”等。(顾伯华主编《实用中医外科学·第一章疮疡》)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逆焫之。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瓜蒌,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曰: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于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黄帝曰:何谓疽?岐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骨肉,内连五脏,血气竭(尽),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状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113
发表于 2016-6-21 15:44:30 | 只看该作者
论坛少有的真正做学问的帖子,有理有据,而且是大量的据,读来收获颇多,多谢。

点评

笺疏,很好的网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2 14:45
笺疏:训诂术语。笺,注释;疏,注释。很好的网名。  发表于 2016-6-22 14:43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35:5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6、经脉针灸:见《素问》“刺热”、“刺疟”、“刺腰痛”、“刺要论”、“刺齐论”、“刺禁论”、“刺志论”、“针解”、“长刺节论”、“皮部论”、“经络论”、“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水热穴论”、“调经论”、“缪刺论”、“四时刺逆从论”、“标本病传论”,《灵枢》“九针十二原”、“本输[21]”、“小针解[22]”、“邪气藏府病形[23]”、“根结[24]”、“寿夭刚柔[25]”、“官针[26]”、“本神[27]”、“终始[28]”、“经脉[29]”、“经别[30]”、“经水[31]”、“经筋[32]”、“骨度[33]”、“五十营[34]”、“营气[35]”、“脉度[36]”、“营卫生会[37]”、“四时气[38]”、“背腧[39]”、“五禁[40]”、“动输[41]”、“刺节真邪[42]”、“九针论[43]”等篇。
金栋按:经脉乃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主要干线。此只提经脉,省文也,已囊括络脉。所谓经脉(和络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表里上下内外,感应传导周身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经》理论体系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灸,即针灸疗法,针刺、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经脉循行路线中的腧穴,是针灸疗法实施的具体部位。针灸疗法是中医学术中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它具有简便、效验、安全、适应症广等特点。脏腑、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疗法的基本理论。先生说:“现经络学说也隶属于阴阳五行之下”,“而在《经脉》中已经用五行干支的生克规律对于疾病的重笃、死亡问题进行了阐述”,所以,“即或它不受阴阳五行说统帅,亦可自成一种能解释部分理、法的系统”而终究要与阴阳五行发生关系,才更加系统和完善,更好地指导临床。
先生将《素问》中十九篇、《灵枢》中二十四篇有关与“经脉针灸”的内容提出来,有利于读者从这四十三篇经文中掌握其要点,领会其精髓,为针灸临床提供原始的理论依据,并能充分体会到先生所说的“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和灵魂”这一创论。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36:50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刺热:篇名含义见前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五脏热病的针刺原则
“肝热病者……刺足厥阴少阳”,“心热病者……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者……刺足太阴阳明”,“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肾热病者……刺足少阴太阳”。
②论述热病的针刺原则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痛,刺足少阴少阳。”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37:19 | 只看该作者
⑵刺疟:篇名含义见前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六经之疟的针刺原则和或具体部(穴)位
“足太阳之疟……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刺足阳明跗上”,“足厥阴之疟……刺足厥阴”。
②论述五脏疟及胃疟的针刺原则
“肺疟者……刺手太阴阳明。心疟者……刺手少阴。肝疟者……刺足厥阴见血。脾疟者……刺足太阴。肾疟者……刺足太阳少阴。胃疟者……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37:50 | 只看该作者
⑶刺腰痛:篇名含义见前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等经脉腰痛的针刺原则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少阳令人腰痛……刺少阳成骨之端初血……夏无见血。阳明令人腰痛……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足少阴令人腰痛……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厥阴之脉令人腰痛……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②论述奇经八脉等经脉腰痛的针刺原则和或具体部(穴)位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阳维之脉令人腰痛……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衡络之脉令人腰痛……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横居为二痏出血。会阴之脉令人腰痛……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跷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飞阳之脉令人腰痛……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昌阳之脉令人腰痛……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散脉令人腰痛而热……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肉里之脉令人腰痛……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41:27 | 只看该作者
⑷刺要论:今本《素问》第五十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六卷《刺齐篇》中。篇名含义是:论述针刺的重要规律和法则。如《素问注证发微》说:“刺要者,刺针之要法,故名篇。”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
金栋按:针刺深浅要恰到好处。过之则伤脏,不及则生外壅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42:06 | 只看该作者
⑸刺齐论:今本《素问》第五十一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六卷。篇名含义是:论述针刺的深浅、限度和分部。如《素问补识》说:“齐,分限也。见《文选·长笛赋》‘各得其齐’注,{齐}当念去声。分限,言多少之量。此处即深浅之意。《灵·终始》云:‘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即此‘刺齐’之义,《难经·七十难》‘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皆刺齐也。”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如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2:4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6-21 22:47 编辑

⑹刺禁论:今本《素问》第五十二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六卷。篇名含义是:论述针刺的禁忌。如《素问直解》说:“禁者,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也。中伤脏气则死;中伤经脉,或病或死。刺之所禁,不可不知。”
本篇论述经脉针灸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刺中内脏的死期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金栋按:《素问》多篇涉及“刺中五脏,危害几何”的内容,但各篇内容不尽一致,有关经文如下: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云:“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素问·刺禁论篇》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呑;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素问·四时刺逆顺论》云:“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呑。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据以上三篇内容分析,“刺中五脏”的死亡日期不同、顺序不一。请看下表:
                  心    肺    肝   肾   脾
《诊要经终论》    环    五    缺   七   五
《刺禁论》       一日  三    五   六   十
《四时刺逆顺论》  一    三    五   六   十
全本、《甲乙经》  一    三    五   三   十五
对于上述异同,王冰的说法是由于传抄致误。如《四时刺逆顺论》王冰注:“然此三论皆岐伯之言,而死日、动变不同,传之误也。”《新校正》同意此说。
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与临床是否相符合?其真实性、准确性是否值得怀疑?是否当以怀疑的眼光读《内经》?历代注家又是怎样认识和解释的呢?兹不再引历代诸家之注,感兴趣者可参看。
但须知,历代注家多是从训诂考证方面予以训释,与临床是否相符合,则全然不顾。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说:“至于刺中五脏的死期,其理颇难理解,还有待于临床实践中去验证。”此说虽较为客观,但人体试验很难做到,易发生医疗纠纷,或可以动物代之。
先生曾在“《刺禁论》篇中西医结合讲解”一文中说:“这段话是说,心、肝、肾、肺、脾、胆不能刺中而受伤,刺中必死。至于一日至十日死,按《内经》得不到充分的理论说明。只有刺中心,一日死,说明心脏很要害。其动为何之说,只有刺中肺,其动为咳合乎理论与实际。按现代解剖生理,刺中内脏而且伤害不很严重即可死人的只有心肺。如果很粗的针具刺中心,几分钟之内就可能死。这样的针具刺中肺,很可能死。多长时间死,要看气胸严重程度。一般说来,一天还不死的,很可能恢复。我的看法是:这段叙述,不是实验所得。即古人没有对针刺致死的人做过病理解剖。上述说法只是推测。按现代理论,不锈钢毫针刺中肝肾脾胆,极少会有生命危险。出于诊断或治疗目的,西医早就做这些器官的穿刺。自然,中医针刺还是要避免刺中它们。”此说公允,盖必须参考现代解剖生理学,方能切合临床实际。读《内经》有疑惑,当用现代解剖生理学解之释。正如先生《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对不少《内经》篇章和经文,只有结合西医的有关知识才能真正理解……没有足够的西医知识,不少经典校释的要害处,只能永远模糊下去。”
②论述刺中大血管的不良后果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③论述针刺的禁忌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伤,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4:23 , Processed in 0.0602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