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妙之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复制链接]
111
发表于 2015-5-9 21:40:04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5-5-9 13:06
老实说,我对所谓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一直都不觉得有啥重要。首先应该说大家对科学这个词的理解需要厘 ...

请这位先生说说,相对论是怎么干出来的?板块学说是怎么刨根问底的?再论论爱因斯坦这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怎样的行为规范?

112
发表于 2015-5-9 21:44:5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5-9 21:33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习惯上把慢性病称为“内伤杂病”,这个杂,是什么意思?

中医这是怎么了,这个也需要讨论吗?杂病,就是多种多样的病,相对外感六淫样数要多。

点评

杂病,就是多种多样的病,相对外感六淫样数要多。 --------------------------------------------------------- 有些道理,不完全。 杂病,是和热病相对而言的,还应该有一个含义,中医对这类病的认识远不及对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9 22:21
113
发表于 2015-5-9 22:21:31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9 21:44
中医这是怎么了,这个也需要讨论吗?杂病,就是多种多样的病,相对外感六淫样数要多。

杂病,就是多种多样的病,相对外感六淫样数要多。
---------------------------------------------------------
有些道理,不完全。
杂病,是和热病相对而言的,还应该有一个含义,中医对这类病的认识远不及对热病认识的多,认识比较杂乱,甚至连个名字都起不出来。

点评

《说文》:雜,五彩相会。杂,没有乱的意思。添乱就乱,不添乱就不乱。做学问要严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0 07:58
请先生补正,功德无量。  发表于 2015-5-10 05:51
114
发表于 2015-5-9 22:55:2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15
发表于 2015-5-10 07:58:5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5-9 22:21
杂病,就是多种多样的病,相对外感六淫样数要多。
-------------------------------------------------- ...

《说文》:雜,五彩相会。杂,没有乱的意思。添乱就乱,不添乱就不乱。做学问要严谨。

点评

或许我理解错了,或许命名“杂病”者本意是多的意思。 多了,就需要归类、整理,如果多了不整理或者没来得及整理,难免要乱的。对比热病和内伤杂病,中医杂病部分确实太乱。想太白先生也有同感吧。 张仲景六经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0 09:59
116
发表于 2015-5-10 09:59:54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0 07:58
《说文》:雜,五彩相会。杂,没有乱的意思。添乱就乱,不添乱就不乱。做学问要严谨。

或许我理解错了,或许命名“杂病”者本意是多的意思。

多了,就需要归类、整理,如果多了不整理或者没来得及整理,难免要乱的。对比热病和内伤杂病,中医杂病部分确实太乱。想太白先生也有同感吧。
张仲景六经病部分和杂病部分的对比大家都知道,不用说。
再看看《温病条辨》目录:
卷一·上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寒湿
温疟
秋燥
补秋燥胜气论
卷二·中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
寒湿

这些病名,一般是是定义、基本病机、辨证分型依次论述,辨证的范围清晰。
内伤杂病的范围模糊,如果真的完全依靠辨证论治,网络原野,南辕北辙的情况难免出现,当医生的大概心里都能认识到。
就如“桂枝下咽,阳盛立毙”之训,在杂病、平人中,桂枝汤没听说吃死人,也肯定吃不死人。热病就不一定了,许多热病,紧治慢治都免不了死人,再吃错药,药物的刺激加上治疗的延误,死人的事恐怕就会发生了

兼请中西医融合先生指导。




点评

仲景是从六淫、伤寒、脏腑不同角度切入,以致病原因为辨证基础,三者是不分外感内伤的。后世分出外感和杂病先是对仲景的误读,后又变成了一种条理化分类法的辨证体系,这样就很难再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这种条理化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0 10:52
117
发表于 2015-5-10 10:52:34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5-10 09:59
或许我理解错了,或许命名“杂病”者本意是多的意思。

多了,就需要归类、整理,如果多了不整理或者没 ...

仲景是从六淫、伤寒、脏腑不同角度切入,以致病原因为辨证基础,三者是不分外感内伤的。后世分出外感和杂病先是对仲景的误读,后又变成了一种条理化分类法的辨证体系,这样就很难再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这种条理化的辨证体系,规矩好看但不实用,所以,师父总是说徒弟要有悟性,其实是他难以讲得明白。遇到西医病名,这种条理化,因为不是基于致病原因,而是基于经验,就会出现虚拟症状和虚拟证,对不上牙儿。

推荐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url]

点评

这篇文章拜读了一遍。前半部分是对中医理论里涉及“病因”内容的综述。要点在第三部分,中医病因理论的批判。 批判一节的观点,和我的认识完全相同,“笔者点评,明显是西医病因说的翻版,而且少了西医的病因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0 11:41
118
发表于 2015-5-10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5-5-10 11:49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0 10:52
仲景是从六淫、伤寒、脏腑不同角度切入,以致病原因为辨证基础,三者是不分外感内伤的。后世分出外感和杂 ...

这篇文章拜读了一遍。前半部分是对中医理论里涉及“病因”内容的综述。要点在第三部分,中医病因理论的批判。


批判一节的观点,和我的认识完全相同,“笔者点评,明显是西医病因说的翻版,而且少了西医的病因模式。一贯以辩证法自居,这里也没有了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在本论坛发帖讨论过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病因学说,实际是”傍西医“的学说,把中医对疾病的分析、推测,套用了西医病源学说的形式。


看来,和这篇文章这一观点相合。
中医经典著作中,就连个”病因“一词也没有。  “辩证求因”,正说明中医的病因学说里的因,不是因,而是果。

关于病因问题,我们到这篇文章里去讨论。


在本帖,我想提醒大家一下,中医自古注重热病大于注重杂病,所以很多理论、认识,甚至包括入门知识,学习方法都是针对热病的,而现代,中医治的几乎全是杂病,学习古医学内容,要注意区分热病与杂病的不同。


比如,一问寒热……我估计,这里的大家谁也不用问吧?病人发热的话,不等你问就说了。
   

点评

看来,中医教材存在问题,很多人是有同感的。至于给中医的某个证,起个病名是很难的,但不是不能起,需要大智慧。比如仲景的太阳中风桂枝汤证,首先是太阳经病了,其次是营卫病了,而且必须是营弱卫浮,其三是卫与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0 16:36
因为中医热病内容丰富,所以从热病上来看中医辨证与辨病关系。 在热病学说中,基本方法是在辨病的前提(或曰范围)下辨证,杂病中是不是也应该用这个方法?如果不用这个方法,还有什么好方法? 如果用这个办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0 11:48
119
发表于 2015-5-10 11:47:06 | 只看该作者
妙之门 发表于 2015-5-9 02:51
简单地说,西医的病的不同阶段(病理状态)就是中医的证。同一个证可以出现在西医的不同病的不同阶段, ...

因此先生说的病理状态,其实是疾病表现出来的特征。因为中医在辨证施治中,从来没有剖析过患者的病理状态,而是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组成的证侯,这个证侯是患者因病的外在征象,即病变的特征也。

——症状是证候的外在表现,证候是症状的内在病理本质,通过症状表现出来。一个证候可以有多个症状,一个症状可以见于多个证候。眩晕、不寐、心悸是症状,肝阳上亢、心血虚是证候,肝阳上亢证可表现为眩晕、不寐、心悸等症状,眩晕、不寐、心悸等症状则可以见于肝阳上亢、心血虚等证。
120
发表于 2015-5-10 11:48:53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5-10 11:41
这篇文章拜读了一遍。前半部分是对中医理论里涉及“病因”内容的综述。要点在第三部分,中医病因理论的批 ...

因为中医热病内容丰富,所以从热病上来看中医辨证与辨病关系。
在热病学说中,基本方法是在辨病的前提(或曰范围)下辨证,杂病中是不是也应该用这个方法?如果不用这个方法,还有什么好方法?


如果用这个办法,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如何确定中医病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 12:24 , Processed in 0.05683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