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血”为例。血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红色液体,能够自己凝固。中西医都没有意见。可是,到了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先说中医里的血:心主血脉中的血,与沿着经脉运行的血,就不一样了,后者与气不可分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津液中的血,气血是可分割的,他们都来源于精。气血津液辩证中的血证,血的含义又发生了变化。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证与气血津液辩证中的血证、伤寒论中的太阳蓄血证、王清任的血瘀证、陈可冀的瘀血证、络病学中的血瘀证等等,血的内涵与外延各不相同。 西医学中的血:脾脏中的血,肝脏中的血,骨髓中的血,血管里流动着的血,无论从成分上,细胞的功能形态上,血液的机能上都有差别。血液病中的出血与外科学中的出血、传染病中的出血、免疫疾病中的出血等,其外延与内涵大不相同。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差别有多大?! 所以,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直接对接,看到“血”,就认为中西医的“血”是一样的,血虚就是贫血!血热,就是血液温度升高! 我所说的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就是说,我们在使用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二者的不同,而且还看的二者的共同之处。在比较中西医概念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概念直接对接是极其错误的。 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运用西医的知识、西方科学方法,不可能对中医的任何一个概念,做出完美准确的解释,只能够做出大致的、近似的、不精确的解释。如同圆周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够取其近似值,这就够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