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期——孙曼之

[复制链接]
111
发表于 2009-1-28 23:12:0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回楼上: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而宇宙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
   这样看来,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从大处着眼,是把世界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局部是整体的缩小型,或者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相似性原理。明白了整体就等于知道了局部,而知道了局部也就会理解整体。于是,头针、耳针、面针、手针等为什么都是一个缩小的全身,脉取寸口,寸关尺为什么能够诊察全身的生理病理,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医把复杂变成了简单,中医诊断治疗都体现了执简御繁的方法。周易说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是我的一段回复,至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联系,题目很大,不过也是可以举一反三的。我们经常说的一句成语“触类旁通”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取象比类其实早已渗透到了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之中了。
112
发表于 2009-1-28 23:16: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这个贴子最后由孙曼之在 2009/01/28 11:2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哲学家2009/01/28 00:01pm 发表的内容:
]]支持
回复:
     取象比类不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论,而是一种古代的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助于认识客观世界。张其成先生有一篇文章谈到了这一点,我把这篇文章转发于下,先生可以参考。
113
发表于 2009-1-28 23:18:1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一、取象比类的内涵与特征
  (一)取象比类的内涵
  所谓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取象的范围不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
  中华民族的意象思维在古代得到特别的发展而早熟,《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虽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意”是“象”所象征的事物蕴涵的特性和规律。《易传·系辞传》说:“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庄子·天道》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所谓“意象”就是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或意义符号。就“象”与“意”的关系而言,意为象之本,象为意之用;象从意,意主象。意象思维的含义在于:一方面它通过形象性的概念与符号去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带有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联系。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渗透到《内经》中,成为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取象比类的特征
  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整体、类比
  《内经》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思维指导下,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各事物融为一体。对人体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对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合一”不进行具体的分析,只重视在“象”的模型范式上的归类“合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体现这一特点。
  2.注重动态、功能
  《内经》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内经》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实体结构。《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已从“日月”的实体意义抽象为动态范畴,是泛指,指事物的共性,而不是指具体事物的形体。《内经》“脏象”注重脏腑之“象”,不是指生理解剖意义上的实体结构,而是指功能相同、时空节律形态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组动态结构。
  3.注重直觉、体悟
  《内经》取象比类体现了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由取象比类所建立的脏象、经络学说主要是通过直觉体悟感知的。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说明不是由实证方法得出的。经络主要是体悟循经感传之“象”的产物。《内经》在诊断、辨证上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之“象”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
    二、取象比类方法的运用
  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内经》中有广泛的运用。
  1、运用取象比类法建构藏象理论
  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藏象理论的形成,《素问·五脏生成论》提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原则,王冰注释:“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张介宾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藏象类》)根据五行之象,《素问·金匮真言论》从直观经验入手,按照功能行为的相同或相似归为同类的原则,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类,然后发掘出蕴涵于“象”中的深层的藏象理论。首先,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的功能作用。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其次,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外合体窍、通于天气的理论。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如心脏,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热、南方、苦味等均可归属于心。
  2、运用取象比类法认识疾病的状态和表现
  中医重“证”不重“病”。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又如,中医从体表五色和不同器官组织的改变所归属的五行,以诊断五脏的疾病。如“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3.运用取数比类法说明生理病理现象
  《内经》所取之“数”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取数比类是以易数表示“象”的意义,并通过易数推演事物变化规律的方法。易数主要有卦爻数、干支数、五行生成数(即后世所谓的“河图数”)和九宫数(即后世所谓的“洛书数”)。《素问·金匮真言论》用依五行生成数图中的成数五、六、七、八、九配五脏的肝、心、脾、肺、肾,肝木成数为八,心火成数为七,脾土成数为五(十),肺金成数为九,肾水成数为六,说明“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整体联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及数的生克胜复之理阐释五运六气的常变规律。《素问》运气七篇用的是干支之数,通过取数比类推测六十年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体疾病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人体发育与生殖基数的女七男八,即阴阳进退之数。此外,《内经》中“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淫“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等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取象比类作为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就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推彼,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的事物。医家们在医学实践中运用这一思维方法,发明了不少新的诊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的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注重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共同点和相似点,忽视了不同事物的特性和不同点。如果所推导出的属性恰好是它们的不同点,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错误的。
 
                                                 张其成
114
发表于 2009-1-28 23:25:0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我的学生乃雄也有一篇文章《“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各位不妨看一下
,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题目。无独有偶,张其成先生刚好也是乃雄的大学哲学代课老师。
115
发表于 2009-1-29 12:51:0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呵呵 谢谢孙先生的回复,但我不敢同意,取象比类作为一种医学自己解释不了原因,也就是用人体器官的生理病理的条件下,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有意义的,但他也开辟了一条中医生理和病理的胡乱比喻的先例,把中医引向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说不清的乱套中去,中医说到家也是人体医学,对医学的论证,离开人体,而去取象,是非常不严密的,今天的中医,如果还不能抛弃离开人体说疾病的现状,那中医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希望听到来自先生和朋友的批评。
116
发表于 2009-1-29 17:10: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1/29 05:13pm 第 1 次编辑]

---------------------------------------------------------
回楼上: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而宇宙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

----------------------------------------------------------

     敬重孙先生笃诚详尽的回复。
     这个问题在医理探源中曾经讨论过。达成了许多共识。

    “取象不类”是中医人不可回避的问题,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哲学指导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哲学思想、理论、实践浑然一体。

     任何一门科学都建立在对客观对象认识的基础上。即使对同一个客观实体的研究和实践,由于所取的资料不同,则会得取不同的认识和实践,形成不同门类的科学。即使是同一门科学如医学,所取的生命和疾病的资料不同可形成不同的医学。如中医和西医。
    “象”是中医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客观实在,是中医获得对生命和疾病本质认识进行逻辑思维的客观依据。是中医与西医对生命和疾病认识根据的根本差别,也是中医和西医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的根本差别。
    “象”与“形神统一”的“神”,藏象学说的“象”是相统一的概念。形和象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的标志,是生命存在的标志,也是疾病存在的标志。

    “象”是宇宙万物运动与周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反应,是生命运动与周围万事万物的反应,是疾病演变过程中与周围万事万物的的反应,“象”是中医的四诊资料,是中医思维和实践的出发点,离开“象”便不可能有中医。只有从“象”中才能看到世界万事万物的联系,只有从“象”中才能看到生命和疾病与周围万事万物的联系,才能形成整体观。只有以“象”为根据才能形成中医的逻辑思维,形成“辨证论治。

    ”象“是中医的特色,中医人从“象”中能看到西医看不到的世界,看到西医看u不到的生命运动部分,看到西医看不到的疾病演变部分,看到西医看不到的生命运动、疾病演变与周围万事万物的联系。
117
发表于 2009-2-2 21:25:1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9/01/13 06:19pm 发表的内容:
回先生:
     这个题目太大了,恐怕不是一时可以说得清的,我的学生董红昌曾经写过一些文章可以作为我对于伤寒论的基本观点看待,请参考。
孙老你好!我看了小董的一些文章,毫无价值,所以还是想请孙老解答上述问题,期盼中
118
发表于 2009-2-2 22:23: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欢迎你与小董就伤寒论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本论坛开贴即可,我将关注这样一个深入的讨论!
119
发表于 2009-2-2 22:37:0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9/02/02 10:23pm 发表的内容:
     欢迎你与小董就伤寒论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本论坛开贴即可,我将关注这样一个深入的讨论!
因孙老自诩为伤寒大家,且又桃李满天,故只请孙老解答,不想无关人员参与.期盼中
120
发表于 2009-2-3 09:26: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下面引用由张翔2009/02/02 10:37pm 发表的内容:
因孙老自诩为伤寒大家,且又桃李满天,故只请孙老解答,不想无关人员参与.期盼中
     呵呵,1.我从来没有自诩为伤寒大家,先生说话似乎没有根据。2.先生似乎不了解六经的题目到底有多么大,请把聚焦点缩小一下好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8 11:13 , Processed in 0.05391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