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181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21:21:5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6月1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伤寒明理论》“和者,和其不和也;解者,解化之,使之不争而协其平者也”。和解剂除和解少阳以治少阳病证外,还包括调和肝脾以治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证;调和肠胃以治肠胃不和证。本章方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和解剂组方配伍较为独特,既祛邪又扶正,既透表又清里,既疏肝又治脾,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作用和缓,照顾全面,所以应用范围较广,主治病证较为复杂。然而,该法毕竟以祛邪为主,纯虚证不宜使用,纯实证者亦不可选用,以免贻误病情。凡外邪在表,未入少阳者;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和解剂。敬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先生主编的第六版《方剂学》有关和解剂的内容。
     “和”在中华文化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个和与斗争文化,其思路、世界观、方法论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东西不需要和,两个东西很难和,只有三个以上的体系需要和。
     中医的三阴三阳、五行哲学,就是“多元共存,整体和谐”的体系模型。
因为生命是在天地万物之中生长壮大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巨系统体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需要和谐、和睦相处的事情很多。这样的思想用在中医治疗上,就是和解表里、和谐气血、脏腑、阴阳,把药物组成方剂,可以解决许多复杂的病情。
118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21:57:5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20年6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罗天益一一易水学派东垣医学传承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易水学派中著名医学家东垣医学传承者一一罗天益,今天晚上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罗天益生平概述、学术诊治经验和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宁晋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罗天益一一易水学派东垣医学传承者》的有关内容。

        易水学派的师徒传承,大家云集,特色鲜明,尤其是“家国情怀”很突出。

        正定李杲、李明之,自幼气节不凡,因为母亲的疾病误治而发奋学医,不做衣食医,但是大头瘟(腺鼠疫?)流行的时候,他这个济源县税务局长一个“普济消毒饮”,救了很多人;避难开封,逃亡山东,与元好问成为好友;十年之后,回到故乡,想“传道”,找了继承人,见面第一句话“你是做传道医,还是做衣食医?”他问得直截了当,很不含蓄。

       罗天益回答的有些含糊,关键是家里妻子老小放心不下。

       李东垣千金散尽为中医,倒贴学费收徒弟。得到这样一个“等了几十年”的传人,适逢乱世,只有学术传承之事永恒。

      因此,中医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千年之后继续流传。

李东垣、罗天益,师父好样的,徒弟难比拟,发展中医,前赴后继,成就卓著,师徒努力,接力前行,旗帜高举。

传承创新,不绝如缕。
1183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21:05:04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和中医同道,大家晚上好!我是朱萍霞,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周五晚上(2020年6月12日)由我为大家分享三伏灸的重要性

      三伏灸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辩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调理。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希望曹老师和各位同道之人给予指正http://www.ynjkcy.com/
        祝贺新疆库尔勒朱萍霞讲座成功!她和大家分享了三伏灸的有关内容,这是很重要中医方法,贯穿着中医的原创思维,与中医“治未病”理念,“冬病夏治”技术相关。
        正气是人体最可宝贵的,其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三伏灸是利用“天人相关”的学术原理,通过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辩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调理。
让深伏在体内的邪气,发越于外,消散出去;让陈年旧病,得到天时的帮助,容易恢复。

但是,并不是所有疾病“一灸了之”,而是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要做好这项工作,“道术并重”,才能“手到病除”,保有健康。

118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21:5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6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五节病入膏肓古人信医不信巫。

       我们知道最早的医药文字出现在甲骨文,是巫史占卜之后所作的记录,大多是关于帝王的事情,或者是国之大事,而很少有一般民众的内容。在商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瘟疫具有流行性,隔离患者是人类应对传染性疾病的一项措施,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没有间断过。

        公元前500年左右,春秋末期的扁鹊在宋国行医,得罪了宋国的国君,只好逃亡到卫国去。在经历另一个治病的过程时,扁鹊虽是闻名天下的名医,可是在“信巫不信医”的患者面前,他高超的医术也派不上用场。崇尚医学科学的扁鹊,愤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

         祝贺衡水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大智慧》关于“病入膏肓古人信医不信巫”的有关内容。

      在春秋时代,人们如何治疗疾病?是靠医生,还是靠巫师?或者就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医生与巫师没有区别,是同一个人兼而营之?我们只好通过历史记载进行考辨。

一般说来,病情有轻重,小病可以“勿药有喜”,不用治疗就可以自愈,而严重的疾病就需要求助医生。“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已经是一句成语。然而,它的来源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据《左传·成公十年》和《史记》晋世家、赵世家有关文字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晋景公做了一个噩梦,十分怕人。

他梦见一个恶鬼向他报复、索命。这个恶鬼披头散发,那头发从头顶一直拖到地上,样子非常吓人。恶鬼不断地跳着脚、拍着胸膛,气愤地叫着:“你错杀了我的后代,使我断子绝孙,很不仁义、不道德!我已经请求上帝,得到他的允许,向你索命来了!拿命来!”恶鬼不依不饶,一路追赶着晋景公奔跑。晋景公关上宫殿的一道道大门,恶鬼在后边就把一道道门砸开,沿途撞坏了宫殿的大门、二门,并且进入寝殿内室,把内室的门也弄坏了。晋景公吓得急出了一身冷汗,大叫一声从噩梦之中醒来。

晋景公立即召见著名的桑田巫,让他占梦,断吉凶。巫这个行业在先秦时期是很显赫的职业,他们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他们的名字“巫”字就是很明显的招牌。所以,上至国家的战争、灾害、祭祀,下至平民婚丧嫁娶、治病寻物、动土解梦,都可能要请教巫师。

桑田巫由于最有灵验,声名显赫,就被晋景公召进宫来。他经过龟占筮卜,得出结论:“晋侯这个噩梦的原因,是赵氏孤儿的祖先为祟”,并且预言晋景公将为此而丧身,“不食新矣!”

“主君,您吃不上新的麦子面了!”

桑田巫一个断语,吓得晋景公魂不附体,成了挥之不去的魔咒,时刻困扰着晋景公。

晋景公并不愿甘心等死,听说秦国有一个名医叫“医缓”,善于诊病、疗疾,就派人到秦国请医缓来诊治。

秦国名医医缓还没有来到的时候,爱做梦的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有两个俗称“二竖”的小男孩,在他的肚子里做祟。一个小男孩说:“听说秦国的医缓是一个名医,他带来了针药治疗晋景公,有可能会伤害到我们。我们往哪里逃跑好呢?”另一个小孩说:“不用怕,我们在晋景公的肚子里,躲到心脏的脂膏下面,藏在它与横膈肓膜之间,在这‘膏肓’要害之地,再有名的医生也奈何不得我们。”

不久,秦国的名医医缓就来到了晋国,他经过察色按脉,细心诊断,不住地摇头叹气。

晋景公焦急地问医缓:“寡人的病情怎么样?”

医缓说:“您的病在心脏的脂膏与肓膜之间,疾病处在这‘膏肓’要害之地,用艾火灸,灸不着;用针刺,也刺不到;使用汤药治疗,也很难使药物到达这个地方。硬性治疗,不仅不容易奏效,而且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实在难以治疗,还是注意慢慢地生活调养吧。”

晋景公听过病情分析之后,很佩服医缓诊断的准确性,称赞医缓是难得的当代良医。他让属下给医缓置办了厚重的礼物,把医缓送回了秦国。

我们可以推断,“膏肓之疾”只是疾病的部位比较特殊,秦国的医缓不能治疗,或者他没有措施治疗,不等于当时或者后世就没有措施治疗;

再进一步说,晋景公的前期生活调养是有效果的,“膏肓之疾”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也没有要了他的老命,“带病生存”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他在生命的最后的几个小时里,情绪激动,愤怒、狂喜,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使他旧有的疾病突然加重、爆发,因此导致他的暴死、卒亡,这与他不懂得养生,放任自己的情绪,喜怒无常是很有关系的。

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因此说,晋景公之死,今天还是一个生动的反面教材,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定要注意养生,特别不要忘记“带病生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破罐子熬过柏木桶”的例子是很多的。也有人说,长寿的秘诀,就是得一种慢性病,它能教会你善待生命,注意养生。

这个事件说明了春秋时期,医生与巫师已经分家,各自“学有专长”,并不互相混同。但是“孤证不立”,这个例子也许说明不了当时的医学水平,我们还要举一些例子,而且是记载于史册的例子加以说明。
1185
 楼主| 发表于 2020-6-16 06:36:33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6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的序言与绪论部分内容,告诉大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理念与中医情志理论相融合,对中医情志学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科学的解释,既深化了情志理论的研究,又丰富了当代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适用于中医基础学科的广大教师扩充学科知识和指导临床医生临床工作的重要参考书!本书是站在西方医学的角度上审视中医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共鸣和探讨,以推动中医心理学发展!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 《中医情绪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中医把心理、情绪都概括为“神明”、“精神”,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复杂情绪,都与人的脏腑有关,不仅五脏都是“五神脏”,而且“十指连心”,形神一体,不可分割。
       也就是说,不仅大脑与人的精神情绪有关系,在中医的学术体系里,“脚指头上,也有神明”,因此,治五脏,就是治精神;针刺最可贵的是“上守神”;养生保健,“善养者养心,不善养养身”。
         形神一体的理念,深入到各个环节。
       西方精神归教堂,肉体归医院,是形神分离的。
传统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

1186
 楼主| 发表于 2020-6-16 06:38:3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0年6月15日)的“世界中联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食为天医院魏谠全教授介绍他的一本新作《不吃药、不打针,告别糖尿病》
    这是一个营养学教授经过几十年研究得出的严肃学术结论,不是江湖耍手艺。
    如果你觉得不可思议,就请仔细听他的讲述,或者读他的著作。
当然,科学探索无止境,学术研究需要不断努力,很多不容易解决的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奋进,不断取得进展。http://www.ynjkcy.com/
祝贺魏谠全教授讲座成功!
他今年要出一本新书《不吃药不打针告别糖尿病》,希望我能写一篇序言。
咋一听这个书名,不仅心中一愣,怕另一个《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又出笼了。
下面是我当时的感想和看法:
我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委会的会长,也是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药食同源产业分会的会长,自身中医研究生毕业,并且当过研究生导师,读过不少书,因此,对于这样明显带有“夸张”色彩的图书,心里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不仅会自问:“不吃药不打针告别糖尿病”这可能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看其中的内容,看到其中有很深刻医学原理的论述,也明确了糖尿病的病根,首先是“饭吃多了、饭吃错了”;后边紧跟着就说“药吃多了,运动少了,压力大了”。
一条一条指出现象背后的道理,也有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说得很细致,也很具体,让你不得不信,这是一个很好的科普书,也是一本打开心结,治疗糖尿病很有特点的食疗专著,是多年学术研究和实践的结晶,绝不是心血来潮或者为了暂时的利益而胡乱编造的图书。
多年前,针对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我就提出“在哲学上看,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是没有错误的。关键是如何吃?吃什么?不能简单地把很多疾病归结为吃绿豆、吃茄子、吃苦瓜。如果这样说、这样做,还美其名曰是中医学的观点,就把中医简单化、庸俗化了。”
看了魏谠全教授主编的这本书,我心里敞亮了。他研究和呈献的观点,是学术气氛很浓厚的著作;他的措施,是很有操作性的方法。并且书的后边,还附录了健康状况改善的量表,血压变化的表格,血糖变化曲线,体重变化曲线,这说明《不吃药不打针告别糖尿病》,不是概念,不是空想,而是可以验证,不怕验证,照照他们揭示的具体方法去做,就能逐步实现的目的。
我看着这本不太厚的小书,打心底里升起一种喜爱之情。我愿意把我的想法,随着这部书的出版,与各位读者一起分享。
如果,你按照他们说的做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找他理论,问问这是什么原因?或者我们一起批评他们,让他们改进、提高,以便造福于更多的急需健康指导的患者。
曹东义
2020年4月26日
序于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求石得玉书屋

118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6 22:48:3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6月1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王清海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从伤寒论谈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与大家共同学习如何以桂枝汤为切入点辨析伤寒思辨体系。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王清海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从伤寒论谈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张仲景《伤寒论》虽然是治疗外感热病的方书,后世逐渐扩展至各种内科杂病的治疗之中,关键是辨证属于相同的病机。

       张仲景的桂枝汤,就是《汤液经》的阳旦汤,善于温通血脉,鼓舞正气,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

有些病例的治疗,需要足够的剂量,而教科书所载的用量,以及《药典》规定的用量都比较小,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个时候需要考虑剂量的问题。

另外,配伍的药物,加减法,也需要根据张仲景的示范,不能随意而为。

再有,就是需要注意煎服法,这里边也有很深的学问,桂枝汤的煎服法是一个示范,温服,加盖衣被,啜热粥,微似有汗等等,都有妙义,不可等闲视之。
1188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22:2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6月1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43讲_ 营分病的辨证治疗

邓老说:“气分病进一步发展,便及营分。营分病的特点是:舌色绛,夜间发热较高,出现神志不清的症状等。营分病的证治介绍如下。”

         叶天士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又说:“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让我们敬请期待武宁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贺武宁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著作稿《邓老热病研究》 营分病辨证治疗的有关内容。

邓老说:“气分病进一步发展,便及营分。营分病的特点是:舌色绛,夜间发热较高,出现神志不清的症状等。”

        邓老说,患者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或有时谵语,口不甚渴,斑疹隐隐,舌色绛,苔薄,脉细数。治法:宜清营泄热。处方:清营汤。每日2—3剂。

清营汤:生地25克,玄参10克,淡竹叶13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黄连7克,丹参13克,麦冬10克,犀角1克(锉细末、冲,现用水牛角代替,可用至10-30克以上)。

邓老说,患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沉不语,舌不灵活,四肢厥冷,舌色绛,苔白或黄腻,脉数或滑数,或弦数。治法:宜清心开窍。处方:清心热用清宫汤(玄参10克,莲子芯12克,竹叶卷心7克,连翘心7克,连心麦冬10克,犀角1克(磨汁冲,现用水牛角10-30克入煎剂),每日2—3剂。开窍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至宝丹。

邓老说:“若高热抽搐,可加用止痉散(全蝎、蜈蚣等分为末,每服1—3克,开水冲服),加用针灸治疗。若身不甚热,时或神昏谵语,舌色不绛,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这是湿热蒸浊,痰蒙心包,与热入心包之高热,舌绛,神昏不同。治法宜清热化湿,除痰开窍。用菖蒲3克,郁金5克,炒山栀7克,连翘10克,菊花5克,滑石15克,竹叶10克,丹皮7克,牛蒡子10克,水煎冲服。后下竹沥3匙,紫金锭(成药)两片。”

邓老说,患者发病即高热,头痛如破,神志不清,狂躁谵语,口干咽痛,骨节疼痛而烦,腰痛严重,或吐血,衄血,发斑,舌绛,苔焦或黑,或起芒刺,脉浮大而数或沉数,或六脉 沉细而数,这是热毒为病所致。治法:宜清解表里热毒。处方: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甘草3克,生地25克,黄连7克,栀子7克,桔梗7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玄参10克,连翘13克,丹皮7克,淡竹叶13克,犀角1克(锉末、冲)。

邓老说,春温与伏暑,往往起病在气分或营分,可按气分或营分病辨证治疗。但亦有已见高热、咽干、舌绛无苔等营分症状,而又兼有恶寒、头痛、无汗或微汗等表证者,宜营卫两治。若表邪较显著而营病较轻的,可用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等药,辛凉解表兼清营泄热;

邓老说,凡谵语神昏的可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至宝丹之属。三者都有清热、解毒、除痰、镇静、通窍、醒脑的作用,其中以牛黄丸、紫雪丹比较凉,而至宝丹则较偏重于除痰。高热烦躁多用紫雪丹,热毒盛多用牛黄丸。

邓老说,气分病或营分病经过治疗之后,患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而瘦,舌红,苔白,脉虚弦或弦细。这是余邪未清,留于阴分所致。治法:宜养阴透邪。处方: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青蒿7克,鳖甲20克,生地2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水煎服。

邓老说,患者心烦躁扰,夜不安睡,舌色深红,脉细数。这是阴分不足,邪热干扰精神所致。治法:宜养阴清热安神。处方: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黄连13克。黄芩3克,白芍3克,阿胶10克,鸡子黄2枚,水四碗先煎前三药,取碗半去渣纳阿胶熔化,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3次服。
1189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23:03:3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20年6月1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食为天医院院长,国家二级营师郭雪峰讲述《活过百岁不是梦》,主要介绍通过″清,调,补,固,养"的方法,让人们获得和保持健康,日常的保养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培养也很重要。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缮食,适量运动,良好心态,包括日常的排毒等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有案例,有数据,有依据,浅显易懂,让人们很容易了解和获得长命百岁的方法,实现长寿,活过百岁不是空想。

     欢迎大家届时聆听、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

    祝贺食为天医院院长,国家二级营师郭雪峰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活过百岁不是梦》的话题,这既是人生的梦想,也是《内经》的理想。

做到这一点,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说法,《内经》有自己的“大道”。

       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190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21:3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0年6月19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的第七讲,题目是:扁鹊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利天下”。扁鹊是一个大文化,他的事迹感动了司马迁,《史记》中概括了扁鹊的特点是“名闻天下”和“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扁鹊是医圣张仲景心目之中的大明星,“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鼓舞着张仲景,使他写出了空前绝后的《伤寒杂病论》。扁鹊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怎样炼成的呢?曹老师认为,这与扁鹊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也与扁鹊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心里有天下,才能立天下。二,随俗为变,为的是利天下。三,谦虚有大爱,才能利天下。四,重然诺破规矩,是因为有大爱。扁鹊行医几十年,具有丰厚的理论(《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也具有很好的技术水平,因此才能随俗为便,开创临床各科。尤其是扁鹊留给世人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他总结的六不治:“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行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六不治既是扁鹊的行医感言,也是留给我们的可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尤其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代,更需要借鉴这种智慧。当然六不治不是推脱责任,而是说明医生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不能夸大也不能逃避,而且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也需要随缘。名医难救无缘之人,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就诊看病的人有选择的自由,医生治疗受技术水平与条件的限制,而且也要看依从性,病人是健康的主体,我的健康我做主,而不是科学主宰健康,过分夸大医学的作用,或者病人对医学产生过度依赖,都会造成纠纷和医患关系紧张。     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的有关内容:“扁鹊文化利天下”。
    扁鹊是先秦的大明星,有关记载“很传奇”,辨别真伪很重要,否则就会出笑话。
    现在“中医文化寻根”,是很急迫的事情,也是把扁鹊有关事情说清楚的时候了。
司马迁《史记》,专门为医学家写的第一篇传记,是扁鹊的生平事迹,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又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张仲景是扁鹊最大的“粉丝”,他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之中,两次明确提到扁鹊:“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这说明,张仲景很敬仰扁鹊。
但是,目前网络里各种关于扁鹊的记载,有大量错误信息,耽搁了大家对中医体系形成的理解。比如他的生活年代,很多都是说他生活于公元前407-公元前310年,这是非常错误的。
这晚了150年左右,而且否定司马迁《史记》,严重背离了历史真实。
曹东义1996年,主编和出版了《神医扁鹊之谜》,这是一个课题总结报告;
2017年,曹东义出版了《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得到恩师邓铁涛先生的来信鼓励和赞扬。
2019年,曹东义担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和张志文先生一起主编了《医宗扁鹊》文学剧本,得到三位国医大师做序推荐,这是一个雅俗共享的一部力作。
目前,河北省电影制片厂与内丘县宣传部计划年内拍摄一部电影,目前正在选导演和演员。
一个扁鹊文化研究、呈现、传播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
我们一起努力,把扁鹊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出去。
守正创新,走向世界,造福大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0 18:07 , Processed in 0.08597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