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171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22:11:06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5月3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常见中医心理养生------第三节中医个体心理保健之稚阳期(2-14岁)保健、成阳期(14-30岁)保健、盛阳期(30-50岁)、衰阳期(50岁至天年)保健等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个体心理保健之稚阳期(2-14岁)保健、成阳期(14-30岁)保健、盛阳期(30-50岁)、衰阳期(50岁至天年)保健等内容。
       《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阳气非常重要。
贵阳贱阴,是《易经》《内经》的主导思想,但是《老子》与此相反,主张“知其雄守其雌”,柔弱克刚强,看似相反,其实都是重视生命自身的规律。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根,不相分离。因此,《素问》用肾气衡量人的生长情况,肾寄水火,有元阴元阳;心有离火,也有真阴。
坎中满,离中虚。
阴阳互相依存,都很重要。


1172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21:12:5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0年6月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喘门》。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人有偶感风寒,一时动喘,气急抬肩,吐痰如涌,喉中作水鸡声,此外感非内伤也。

      2,人有痰气上冲于咽喉,气塞肺管作喘,而不能取息,其息不粗,而无抬肩之状者,此气虚而非气盛也,乃不足之症。

      3,人有七情气郁,结滞痰涎,或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痞满壅盛,上气喘急,此内伤外感兼而成之者也。

      4,人有久嗽之后,忽然大喘不止,痰出如泉,身汗如油。此汗出亡阳,本是不救之病,而吾以为可救者,以久嗽伤肺而不伤肾也。

      敬请马京雪医师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宁晋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喘门》,分析了4个病例。

1,人有偶感风寒,一时动喘,气急抬肩,吐痰如涌,喉中作水鸡声,此外感非内伤也。

       外邪闭肺,不宣而喘。

陈士铎说,方用平喘仙丹∶

麦冬(五钱) 桔梗(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二钱) 黄芩(一钱) 山豆根(一钱) 射干(一钱) 白薇(一钱) 乌药(一钱) 苏叶(八分) 茯苓(三钱)水煎服。一剂喘平,再剂全愈,不必三剂也。

盖外感之喘,乃风寒之邪,从风府而直入于肺,尽祛其痰而涌塞咽喉之间,看其病势似重,然较内伤之喘大轻也。平喘仙丹专消肺邪而不耗肺之正,顺肺气而不助肺之火,故下喉即庆安全也。

此症用止声汤甚神。

麻黄(一钱) 天门冬(三钱) 桔梗(三钱) 甘草 茯苓(各二钱) 山豆根(八分) 射干 陈皮 半夏  青黛(各一钱)水煎服。一剂愈。



2,人有痰气上冲于咽喉,气塞肺管作喘,而不能取息,其息不粗,而无抬肩之状者,此气虚而非气盛也,乃不足之症。

      肾虚不纳气而喘,陈士铎说,方用定喘神奇丹∶

人参(二两) 牛膝(五钱) 麦冬(二两) 北五味(二钱) 熟地(二两) 山茱萸(四钱)作汤煎服。一剂而喘少止,二剂而喘更轻,四剂而喘大定。

此方人参宜多用,不用至二两则不能下达于气海关元,以生气于无何有之乡。非用牛膝不能下行,且牛膝能平胃肾之虚火,又能直补其下元之气也。麦冬益肺金,非多用则自顾不暇,何能生汪洋之水,以救燎原之炎耶!人喘则气散,非五味子何以能收敛乎。用熟地以益肾中之水也,肾水大足,自不去泄肺金之气,然非多加则阴不能骤生,而火不可以遽制。又益之以山茱萸,以赞襄熟地之不逮,自能水火既济,而气易还元也。

此症亦可用参熟桃苏汤。

人参 熟地(各一两) 破故纸(五分) 茯神 麦冬(各五钱) 胡桃(一个) 生姜 苏子(各一钱)山萸 巴戟天(各二钱)水煎服。



3,人有七情气郁,结滞痰涎,或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痞满壅盛,上气喘急,此内伤外感兼而成之者也。

         外感内伤,肺气不利作喘,陈士铎从肝胆论治,活法巧治,令人敬佩。

陈士铎说,方用加味逍遥散治之。

白芍(五钱) 白术(三钱) 当归(三钱) 柴胡(一钱) 陈皮(五分) 甘草(一钱) 茯苓(三钱) 苏叶(一钱) 半夏(一钱) 浓朴(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痰气清,再剂而痰气更清,四剂而喘急自愈。病成于郁,治郁而诸症安得不速愈哉!

此症用苏叶破结汤亦神。

白芍 茯苓(各五钱) 半夏(二钱) 苏叶(三钱) 甘草(一钱) 枳壳(五分)水煎服。一剂气通痰清矣,二剂全愈。



4,人有久嗽之后,忽然大喘不止,痰出如泉,身汗如油。此汗出亡阳,本是不救之病,而吾以为可救者,以久嗽伤肺而不伤肾也。

        久咳伤肾,气虚欲脱。陈士铎说,方用生脉散∶

麦冬(一两) 人参(五钱) 北五味子(二钱)水煎服。一剂而喘定,再剂而汗止,三剂而痰少,更加天花粉二钱,白术五钱,当归三钱,白芍五钱 再服十剂全愈。生脉散补气之圣药也。补其肺气,自生肾水矣。肾得水而火不上沸,则龙雷自安于肾脏,不必又去补肾也。以视伤肾动喘者,轻重不大相悬殊哉!

此症用归气汤亦妙。

麦冬(三两) 北五味(三钱) 熟地(三两) 白术(二两)水煎服。一剂而汗止,十剂全愈。
1173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22:01:1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6月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北京市房山区中医院韩世明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伤寒论气化理论讲解>,与大家一起学习伤寒气化理论的相关内容。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北京市房山区中医院韩世明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伤寒论气化理论讲解>。

       气化是中医学认识人体机能、生命过程、病理转化、治疗原理很重要的思想,是独特的中医理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先是为防治外感热病提供的六经辨证体系,这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按日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不再把患病的日期作为疾病过程之中的决定作用,而且补充了三阴死证的证候和治疗;并且把《汤液经》六合辨证治疗的方剂引进来,加以改头换面,成为112个方剂的体系。

        后人认识张仲景的方证,用三阴三阳、五运六气、开阖枢,标本中气等学说进行探讨,虽然看似众说纷纭,但是都是用中医思维进行解读,因此,都是可以互相包容,一通百通的整体。
1174
 楼主| 发表于 2020-6-4 22:25:0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6月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五讲:为新中医教育出任教职。邓铁涛先生结束了土改工作队的工作之后就回到了广州,那是在1954年,这一年,也正是毛泽东主席纠正卫生部歧视中医错误做法的开始,全国各地正在传达和贯彻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很多老中医纷纷站出来表态,欢庆中医的真正解放,其实,在这之前很多中医对于卫生部改造中医的政策都有怨言和不满情绪,不好发泄,这个时候呢,才得到了正常的宣泄。

       刚刚解放的时候,邓铁涛先生知道了余云岫在上海召开所谓“处理旧医问题座谈会”,还是要改造中医,取消中医,他就写了批驳的文章,发表在1950年《广东中医药》杂志的创刊号上。

      建国初期,仍然延续了国民党政府对于中医的错误认识。当时改造中医的思想是得到卫生部一部分领导人支持的。

     1949年9月1日,余云岫等召集一部分热心消灭中医的人士,在上海“百老汇大厦”参加军委会卫生部巡视组的座谈会,就“及时”地抛出了他们歧视中医、限制中医,进而取消中医的政策构想,和必要的实施步骤。同年9月25日,宋大仁再次邀集座谈会,与余云岫等一起,炮制出《处理旧医问题的方案》,向卫生部建议实施。这就是“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案第二辑”提案第四零六号。

      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以所谓“除旧布新”为幌子,把中医当作旧医,说什么“旧医的学问是神话、古典哲学、占星术、观念论、主观唯物论、和庸俗经验的什件儿。所以绝不能吸收在新民主主义体现的政教之下,当然非完全革除不可。”

      余云岫等人希望凭借这一条所谓的判词,一下子就把中医定位在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被动地位,就属于必须清除的旧势力了。他们为了消灭中医,还强行把中医与中药相分离,说什么“革除旧医学,就要发生二种问题,就是在现在社会中占大多数的‘所谓中医’和他们作为治病工具的‘国药’。国药有治病的功效,谁也不能否认。因此,反对革除旧医学的人们,把国药当做抵抗堡垒,将医药混同一起,以为方药有治病功效,就是旧医的诊疗疾病有实力,也就可以证明旧药(医)学说不是虚玄,而有实性反应的,以达到‘旧医不可革除’的结论。”

历来反对中医的人,都不承认中医理论对于中药应用的指导作用。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刘敬章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著作稿《邓铁涛传》的“为新中医教育出任教职”。

    邓铁涛先生历经旧中国排斥、取消中医的磨难,建国后参加了土改工作队的工作,见证了乡下缺医少药的现实困难,回到了广州,中医政策发生了变化,毛泽东主席纠正卫生部歧视中医错误做法,一个中医复兴的过程逐渐展开,邓老到了学校,担任教学工作。1956年国家成立四所中医学院,广东中医学院位列其中,可谓“得其人”。

邓铁涛先生认为,中医高等教育离不开好的教科书。为了实现他内心的这个想法,邓铁涛先生在学术书籍的编写上一直笔耕不辍。他在成为一个医生的之后,尤其是在成为教师,主管教学工作之后,长期担任教务主任,后来又成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邓铁涛先生始终注重中医教材的编写工作。从第一版全国统编中医院校教材开始,邓铁涛先生就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工作。先后承担过《中医诊断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对中医各有关学科的建立、发展和提高以及各门课程教材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为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尽了自己的力量。



1999年,由各领域的专家任主编的《中国现代科学全书》开始组织编写工作,对20世纪我国科学发展情况进行回顾,邓铁涛先生被聘为该全书《中国现代科学全书·医学·中医诊断学》的主编。邓铁涛先生组织弟子们认真编写,于2000年3月由长春出版社正式出版。经过邓铁涛先生和靳士英等几代人的努力,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学科从无到有,已经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广东省重点课程,在全国中医药高校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大的影响。
1175
 楼主| 发表于 2020-6-4 22:2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20年6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王好古一一易水学派的著名医学家3》。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易水学派的著名医学家王好古,今天晚上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王好古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中关于发展药性理论、宏扬仲景学术、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内容。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宁晋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中关于元代著名医学家王好古的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发展药性理论、宏扬仲景学术、对后世医学影响的有关内容。



王好古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癍论萃英》、《汤液本草》等书,其中《阴证略例》为其代表作。《阴证略例》为专门论述阴证的专著。据王氏自序,成书于公元1232年。作者鉴于“伤寒古今为一大病,阴证一节,害人为尤速”,“阳证则易辨而易治,阴证则难辨而难治”,因而撷取前贤有关阴证论述,并参以己见,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面对阴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发,旨在阐明伤寒阴证的危害及温阳的重要性。该书最早被收入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中;至清,陆心源根据钱遵王(曾)所藏的旧抄本,刊入“十万卷楼丛书”。

陈修园《医书五十四种》及《中国医学大成》都分别有载录。从版本内容看,元版较之清版,多有“阴证发黄”、“阴证发斑”及一例医案。 据《阴证略例》麻信之序,王氏门人有皇甫黻、张沌、宋廷圭、张可、弋彀英五人。

《癍论萃英》成书于公元1237年,本书语简意赅,对癍疹治疗及与疮疹辨别有独特见解,所立方剂颇切临床实用。《医垒元戎》成书于公元1291年,鉴于仲景而后,伤寒、杂病分为两科,医工愈学愈陋,愈专而愈粗之弊,遂祖述仲景之制,参以易水、东垣之法,发明伤寒、杂病证治之要义,寄望学者融会贯通。本书载方1035首,既注重采摭前贤之用药心法,亦不乏化裁古方之自出机杼者。

《汤液本草》初稿成于公元1298年,至公元1308年定稿。主要阐述药物治病机理、用药要点及炮制等内容。对张元素、李东垣药学理论进行了阐发,反映了金元时期药物学理论发展成就。《此事难知》刊于公元1308年,系编辑其师李杲之医论,包括脏腑、经络、气血、营卫、诊法、病因病机、天人相关、治法等。
1176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20:14:33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和中医同道,大家晚上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周五今晚上(2020年6月5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的清虚热药,清虚热药主要用于阴虚内热病机所表现的发热、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以及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亦适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或发热、夜热早凉等证。本类药物通常要配伍生地、麦冬、玄参、鳘甲、龟板之类养阴药用,方能标本兼。今天主要分享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



      希望曹老师及各位同道给予批评指证。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上海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 《中药学》关于清虚热药的有关内容。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热分虚实,也有外感内伤的区别,治疗方药也有所不同。

虚热多由于内伤导致阴阳失去了平衡,其发热的特点、主要见到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以及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代表方药是青篙鳖甲汤。

药物也有很多,并且既有共性,也各有特色,辨证论治,一人一策,精准治疗,是中医的特色和传统,千百年来行之有效。
1177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2:0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6月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大智慧》这本书的内容:
         第四节黄帝论医学理论出《内经》:《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候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河北省,
涿鹿县至今仍有黄帝城遗址,当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了三祖庙,来研究三祖文化。
        第五节大禹治水活用五行理论
尧帝因为生活的地点名唐,因此被称为唐尧,这个地点就在河北省的唐县。大禹吸收了他父亲的经验教训,利用“水曰润下”的特性,疏通九河,杜绝了水患,成了一代英雄。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的智慧,被中医界借鉴、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被人们誉为“千方百计”、“活法巧治”。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1128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大智慧》关于黄帝与医学关系的探索、以及大禹治水给中医的启发。
        轩辕黄帝崛起的时候,神农氏的势力逐渐衰落,诸侯之间经常有战争,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其中炎帝神农、蚩尤、黄帝三大势力逐渐形成鼎足之势,在河北境内的板泉、涿鹿经常发生战争。
        《商君书·画策》中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殁,以疆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商鞅处于战国时期,他看到的是以强凌弱的兴替过程,注重的是武力解决问题。
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在《庄子·盗跖》中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庄子对于滥用武力是非常不满意的,黄帝虽然胜利了,但是靠武力而不是靠修德,所以他眼里看到的是“流血百里”的血腥。他把神农氏时代定为“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是不恰当的。因为在母系社会里,不应该用一个男性做部族的统领,神农氏不是女娲那样的女英雄。
有战争,有杀戮,也会有救护,有医疗。且不说历史上经常是大战之后必有大疫的局面,就是自己人受伤之后,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患病之后,也需要医疗救助。医学必然诞生在文明进步的过程里,《黄帝内经》也许就萌生于那个遥远的时代。
           《黄帝内经》这部书,托名黄帝与天师岐伯等一起,坐在大堂上论述中医学的原理,书中讨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比如都是人,为什么男人与女人的生长规律不同;为什么有的长寿,而有的人经常患病、短命;人与四季气候有什么关系;人与五谷、五畜、五果、五蔬有何关系;人的体表与内在的脏腑有什么关系;人的五色、五声、五音、五体、五官与内在的气血津液有什么联系;人体患病之后应该如何治疗,如何养生,如何长寿等等,可以说方方面面,几乎应有尽有。这部书尽管已经有两千多年,今天仍然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一直在发挥着指导作用,被中医界奉为圭臬。

1178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2:13:3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6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接着讲述《温病学》。他大略讲讲清代医家周扬俊及戴天章的学术思想和他们的温疫防治方药特色。应对疫情,从中医学发展史而言,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岐黄问答”形成《黄帝内经》,强调抗疫既要增强自信,又要重视预测。第二阶段是张仲景家族200多人,自建安纪年以来,因疫而亡三分之二,因此编撰出《伤寒杂病论》,构建六经辨证体系。第三阶段是魏晋南北朝,葛洪编撰《肘后备急方》,以单验方对症治疗;而谢士泰等构建“皮、肉、筋、骨、脉髓”辨证体系。第四阶段是明末医家吴有性提出“戾气”说。第五阶段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等创“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这些历史事实说明,中医学在应对疫情时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应光大其优势。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上有些文明古国,都因瘟疫流行而消亡;而中华民族历经多次瘟疫仍得以繁衍昌盛,就是因为中医学有系统的有效的瘟疫防治理论和方法及方药。因此可以说,历经一代代仁人贤达及劳苦大众所实践传承的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永远是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健康卫士!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安徽曹传龙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温病学》的有关内容。今天讨论了清代医家周扬俊及戴天章的学术思想和他们的温疫防治方药特色。
       周扬俊,字禹载,江苏苏州人。周扬俊认为:“凡病伤寒最重,温热尤烈。伤寒仅在一时,温、热、暑、疫,每发三季,为时既久,病者益多。苟不明其源,溯流不得清也;不辨其类,疗治不得当也。则温、热、暑、疫,皆热证也。”他觉得历代对于温热暑疫病的治疗,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简直是“燎原之下,竟乏清凉一滴[1]”。他在《温热暑疫全书·自序》中历数了王叔和之后,众多医家的无当:“自晋以来,疑鬼疑蜮,陋沿无已。如崔文行解温,用白术、乌头、细辛、桔梗四味。更加附子,名老君神明散;更加萤火,名务成子萤火丸。热药相投,以火济火,谁其辨诸?”朱肱“圣散子,仍用温热”。张洁古、云歧子、赵嗣真、巢元方、庞安常、李思训、王好古、刘河间、方有执等医家,都被他点名批评。他所赞成的只有仲景、东垣、张凤逵、吴又可、喻嘉言五人。
周扬俊云:“仲景,叔季圣人也,既立方论,复出不尽之藏,纬以膀胱之伤于绝,定人生死,先后合符,了无剩义矣。乃仲景于《伤寒论》中,温热森森,具载黄芩、白虎等汤,是其治也。”他认为人们将仲景黄芩、白虎等清热方药,当作治疗伤寒的专方是不对的。因为这些清热方,既不能发汗解表,也不能泻下攻里。而用之治疗温热病,“苟能引申此义,便可变化不穷。”所以周扬俊在论述温热暑病的时候,都先列仲景有关理论,再阐述自己的认识。

[1]周扬俊著《温热暑疫全书》、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四册、温病分册、183
戴天章,字麟郊,号北山,上元(今江苏江宁)人,清代名医。他对吴又可的《瘟疫论》十分推崇,有感于“时贤有未见,而不用其法;或虽见其书,而不能信”,甚至有的医家,“口诵其书,啧啧称道,而对症施方,仍多不用其法。口则曰此时症也,而手则仍用伤寒之方,拘伤寒之方者,比比皆然。愚揣其情,必非知而不用也,知其名而未得其辨症之法耳。”他因此在1722年撰成《广瘟疫论》,从气、色、舌、神、脉几方面,论述瘟疫与伤寒的不同。此后《广瘟疫论》被人翻刻时,又被改名为《瘟疫明辨》。二书名字虽异,内容却完全相同。
戴天章自序云:“瘟疫一症,历代明哲,俱有成方,如仲景有大青龙汤、阳旦汤、越婢汤、黄芩汤、白虎汤、大小柴胡汤、三承气汤、麻黄升麻汤诸条。列瘟疫之见证,为汗法、下法、和法、双解法,轻重深浅,纤毫具备。特散见于诸经条中,而未尝直指其名为瘟疫,非不欲明言也,其书本伤寒立论,而互为区别之书,非专论瘟疫之书。且上古文辞简易,详于辨症,而不详于立名。欲人从症上细辨,则不必名上区别,而无混治之失。[1]”
戴氏的自序可以说明下面的几个问题,首先他认为仲景《伤寒论》中既有许多治疗瘟疫的方药,也有治疗瘟疫的法则,这一点与吴又可有明显区别;强调仲景《伤寒论》乃是辨证论治之书,书中并不细别何为瘟疫、何为伤寒,从而避免了吴又可既云伤寒瘟疫有天壤之别,却又借用仲景清下方药的自相矛盾的做法;他受王安道学说的影响,也云仲景方只为即病伤寒设,所以,不仅与仲景重症不重名的前一说法自相矛盾,而且也是他强行区分伤寒与瘟疫,留下许多人为划线痕迹的原因所在。但是,戴天章《广瘟疫论》中的许多创见,为后世温病学奠立了基础。

[1]戴天章《瘟疫明辨》、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四册、温病分册、135

1179
 楼主| 发表于 2020-6-9 22:22:1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0年6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辨证录·怔忡门》和《辨证录·惊悸门》。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辨证录》之中的怔忡和惊悸的有关内容,讨论了几个病例。

      惊与悸不同,惊者,因外有所卒动(《准绳》),悸即怔忡也。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

1,人有得怔忡之症者,一遇拂情之事,或听逆耳之言,便觉心气怦怦上冲,有不能自主之势,似烦而非烦,似晕而非晕,人以为心虚之故也。

心主神明,肺藏魄,血不藏神,心中悸动不安。

陈士铎说,方用制忡汤治之。

人参(五钱) 白术(五钱)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生枣仁(一两) 北五味(一钱) 麦冬(五钱) 贝母(五分) 竹沥(十匙)水煎调服。一剂而怔忡少定,二剂更安,十剂全愈。

此症用柏莲汤亦佳。

人参 麦冬 玄参(各五钱) 茯苓 柏子仁 丹皮(各三钱) 丹参(二钱) 半夏 莲子心(各一钱) 生枣仁(三钱)水煎服。一剂安,十剂愈。

2,人有得怔忡之症,日间少轻,至夜则重,欲思一睡熟而不可得者,人以为心虚之极也,谁知是肾气之乏乎。

      夜槑不安,心中悸动。陈士铎说,方用心肾两交汤∶

熟地(一两) 山茱(八钱) 人参(五钱) 当归(五钱) 炒枣仁(八钱) 白芥子(五钱) 麦冬(五钱) 肉桂(三分) 黄连(三分)水煎服。一剂即熟睡,二剂而怔忡定,十剂全愈矣。

此症用交合汤亦效。

人参(五钱) 熟地(二两) 黄连(三分) 肉桂(五分)水煎服。一剂即睡,十剂全安。

3,人有得怔忡之症,心常怦怦不安,常若有官事未了,人欲来捕之状,人以为心气之虚也,谁知是胆气之怯乎。

       胆小心悸,陈士铎说,方用坚胆汤∶

白术(五钱) 人参(五钱) 茯神(三钱) 白芍(二两) 铁粉(一钱) 丹砂(一钱) 天花粉(三钱) 生枣仁(三钱) 竹茹(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胆壮,二剂而胆更壮,十剂而怦怦者不知其何以去也。

此症用龙齿壮胆汤亦效。

人参 竹茹(各三钱) 五味子 远志(各一钱) 生枣仁(一两) 白芍(八钱) 当归(五钱) 龙齿(醋淬研末,五分)水煎服。二剂即安。

4,人有闻声而动惊,心中怦怦,半日而后止者,人以为心中有痰也。

      因惊而悸,多见气血亏虚。

陈士铎说,方用安定汤∶

黄芪(一两) 白术(五钱) 当归(五钱) 生枣仁(五钱) 远志(三钱) 茯神(五钱) 甘草(一钱) 熟地(一两) 半夏(二钱) 麦冬(五钱) 柏子仁(三钱) 玄参(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惊悸轻,再剂更轻,十剂全愈。

倘此等之药,用之骤效,未几而仍然惊悸者,此心肝大虚之故也,改煎药为丸。方用镇神丹∶

人参(四两) 当归(三两) 白术(五两) 生枣仁(三两) 远志(二两) 生地(三两) 熟地(八两) 白芥子(一两) 茯苓(三两) 柏子仁(一两) 龙骨(一两  醋淬用) 虎睛(一对) 陈皮(三钱) 麦冬(三两) 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早晚各五钱,一料全愈。

此症用镇心丹亦效。

人参 白芍(各一两) 丹砂(一钱) 铁落(一钱) 天花粉(一钱) 山药(五钱) 远志(二钱) 生枣仁(五钱) 茯苓(三钱)水煎服。十剂全愈。

5,人有先惊而后悸,亦有先悸而后惊,似乎不同,而不知非有异也,不过轻重之殊耳。

        惊悸多由气血虚损而成,陈士铎说,吾定一方,合惊悸而治之,名为两静汤∶

人参(一两) 生枣仁(二两) 菖蒲(一钱) 白芥子(三钱) 丹砂(三钱) 巴戟天(一两)水煎服。连服四剂,惊者不惊,而悸者亦不悸也。

此症用镇心丹亦可同治。

人参 白芍(各一两) 丹砂(一钱) 铁落(一钱) 天花粉(一钱) 山药(五钱) 远志(二钱) 生枣仁(五钱) 茯苓(三钱)水煎服。
1180
 楼主| 发表于 2020-6-9 22:23:4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6月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讲述《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的内容,题目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辩证一席谈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座成功!她讲述了《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辨证治疗的有关内容。
      甲亢多属于中医所说的瘿病,当然,瘿病是甲状腺肿大,甲亢可以没有粗脖子的表现。
       西医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内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多数患者还常常同时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分阶段,早期多是阳热亢盛,中期寒热错杂,后期阳气虚衰阴寒渐盛,伴有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因此,需要密切观察病证的变化,随证治之,坚持不懈。
当然,不吃药,扎针灸,也有很好的疗效,不要以为只有中药有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0 18:08 , Processed in 0.0584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