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141
发表于 2020-4-30 20:15:45 | 只看该作者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28 21:40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4月2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刘英锋 ...

《汤液经》不能治疗传染病?
-----------------《汤液经》是药理,六经病是病理,药理与病理相合,才能治病。
1142
 楼主| 发表于 2020-4-30 20:37:0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4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 今天和大家继续学习泻下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是泻下剂的理论依据。泻下剂为里实证而设,由于里实证的病因不同,证候表现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的区别。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热、排除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可以泻下里实证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脘腹胀痛,或脏腑有寒凝积滞 ,或水饮内停引起的严重水肿,胸腹积水体质壮实者,或虚 、实便秘。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可分为寒下剂、温下剂 、润下剂、逐水剂和攻补兼施,泻下剂用治里实证,若表邪未解,里实已成,须表里双解。泻下剂除润下外,性均峻烈,故孕妇、妇女经期禁用 ;年老体弱、产后、病后,以及失血脱水者慎用。另外,泻下剂易伤胃气,有效即止,均勿过剂。敬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指导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之中关于泻下剂的有关内容。
     下法,泻下方药,在疾病治疗过程之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外感热病,《素问·热论》就用三日前用汗法,三日后用泄法;华佗也重视泻法。
张仲景三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十枣汤等,都是泻法的方剂,这些治病有效的方药,历代传承,效用突出。
     在最近关于新冠肺炎的救治之中,泻下法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方邦江教授在雷神山医院,救治很多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主要靠人参和大黄,益肺气,通大肠,简洁有效,很是可贵。
1143
 楼主| 发表于 2020-4-30 21:1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20年4月3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李杲一一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1》。



     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一一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元时代真定人。因母病而拜师张元素,奋发学医,以内伤脾胃立论,系统地创立了对中医学术发展影响深远的脾胃学说,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李杲》的有关内容。

          杲的本意,是光明,太阳照在草木之上,比平旦的“旦”在高度上是有区别的。

李东垣是李杲晚年的号,他的字是明之,河北省正定县东古城村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也是内伤虚损病机的集大成者,著有《伤寒会要》四十卷(失传了)以及《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代表方药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



       李杲少年时代颇有志向,与他家“户冠两路”的财富有一定关系,在当时气节无人能比。他成年之时取字为明之,有照顾天下众生之意,但是生不逢时,蒙古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文人小官不能改变大家的事情 的局面。

他看到瘟疫流行,发明“普济消毒饮”,大锅汤救了很多人。

开封府封城,人多饥饿而死,瘟疫流行,他认为是内伤为根据,不单是外感,应该甘温除大热,立补中益气汤救人无数。

晚年回归故里,满目疮痍,一生漂泊,最需要的是传播学术,他自号东垣老人,把罗天益收留在身边,以内伤脾胃立论,系统地创立了内伤虚损学说,风行大江南北,传遍了杏林,启迪了江南补肾学派的学术发展。



我们可以称之为:

李杲气节,

东垣情怀。
1144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20:54:56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和中医同道,大家晚上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周五晚上(2020年5月1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清热解毒药:鱼腥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马齿苋、白头翁、秦皮、鸦胆子、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熊胆等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例如疮痈肿毒、斑疹、痄腮、痢疾等,部分清热解毒药还可用于毒蛇咬伤及癌证等。临床应用本类药物,必须根据热毒证候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药物,发挥各个清热解毒药的特点。还应根据病情需要作适当配伍。如热毒邪气在于血分者,当配伍清热凉血之品;挟湿者当配伍燥湿或利湿药物等等。对于虚人可配伍适当的补益药以固护正气。总之宜随证配伍,以提高疗效。



     希望曹老师及各位同道给予批评指证。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1093

       祝贺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 《中药学》清热解毒药的有关内容。主要涉及到了:鱼腥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马齿苋、白头翁、秦皮、鸦胆子、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熊胆等。

        大家知道,清热解毒是中医重要的学术理论,应用的范围很广,涉及的药物也很多。

       但是,要想用还原实证的方法,证明什么是“清热解毒”?有什么指标?估计很难做到。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过去认为清热解毒就是消炎退热,结果很多研究不是这样。

再有,中医使用中药,不是单一化学成分的作用,而是组合起来,以“方剂”的面目出现,这就增加了作用的复杂性、隐蔽性,单纯两个因素“互相作用”的原理,就更说不清楚了。

       “定性定量”化学分析的利器,在主要方剂面前失灵了。

      但是,微观混乱,难以说清的多种化学元素,不是胡乱凑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有序性,也不是不可认识的。

这就像看一幅油画,研究蒙娜丽莎的肖像,如果用放大镜、显微镜来研究,估计很难看到她的美貌。



因此,显微镜看到的真实世界是很过硬的,但是,不能以此否认人们用眼睛看到的世界,也不能说射电望远镜看到的是虚无缥缈的。

尊重中医,学习中医,使用中医,发展中医,是大家的历史责任。
1145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21:04:5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5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第五章医话随谈中

      

      

       第21节《问斋医案・痢疾》剖析(五)治血痢常法不应,需参用化瘀。(六)疗阳虚久痢难廖,予温摄之法。

       第22节《问斋医案・三消》发微(一)立论悉本经旨,治法自出新意。(二)三消分证论治,方药平正可师。(三)消有阴阳之异,法当相机而变。

        第23节《问斋医案・伏邪》讲解(一)邪伏募原与经中伏气。(二)通里攻下与养阴化邪。

        敬请各位关注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之中,朱老研究《问斋医案》关于血痢・三消・伏邪的有关内容。

       朱良春先生说,蒋氏治痢,上穷《内》、《难》之奥旨,下采诸家之精华,搜罗有效验方,又集父、师之经验,立法用药自成体系,持痢疾与痈疡相通之说,确是难能可贵。所用赤松丸、苦参丸等方,对肠粘膜糜烂与溃疡的治疗有很大的针对性,可见蒋氏既重观辨证,也不忽视辨病;既注意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也未放松局部病灶的变化。蒋氏的这种卓识远见,值得吾辈深入学习。

       蒋氏论上消曰:“上消属肺”,乃“火烁金伤”。盖肺本燥金,若心火移易,或燥热熏灼。其论中消:“经以二阳结谓之消”,乃“手足阳明胃与大肠俱病”,盖胃为水谷之海,大肠为传导之官,二经热结,则运纳倍常,传导失度,于是饥渴殊甚,而食不解饥;饮食不为肌肤,而愈食愈瘦。其论下消:“小便如膏,面色黧黑,耳轮干槁,肌肉瘦削,六脉细数少神”,“由烦劳火起于心,下应于肾,二火交炽,五液全消,损及肾脂”。人身真阴有几,岂耐二火之消灼!是以真阴日槁而阳气日亢,阴阳各造其偏,升降乖违,饮水难救其焚,其燥热之气,势必将真阴消灼殆尽。要之,三消之病机,大抵可约之为燥热伤阴,水火不交。

       关于邪气内伏之途径与邪伏的部位,历代医家的看法颇不—致。蒋氏精研《内经》,洞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以及“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等经文奥义,认为肾精亏虚,外邪入侵,病邪留止,实为伏邪致病不可缺一的因素。盖非精亏则外邪无以入侵,非病邪留止则外邪无以内伏。后世医家,尽管对邪伏部位争议其多,然对伏邪病因认识当不出于此。至于邪气内伏之途径,蒋氏本诸“循毫毛而入腠理”之经义,赞同王叔和《伤寒例》关于“寒毒藏于肌肤”之说,认为盖由肌肤循经络而内传也。

关于邪伏部位,蒋氏推崇吴又可“邪伏募原”之说。

       朱良春先生评论说,蒋氏论伏邪,本于《内》、《难》经旨,参以诸家,既崇尚邪伏募原之处,又有经中伏气的见解,可供我们进—步研索。从其留下的医案来看,伏邪为病往往见证重险,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收到了良好效果,由此可见这一学说是不可轻易扬弃的。但由于先生过于尊经,又本于父、师之训,对邪伏之途径,仅认为系外邪“循毫毛而入腠理”,然后内传深伏,对明清温热学家提出的温邪从口鼻而入之见解,未曾道及,诚属憾事。然而先生主张伏邪的实践价值则是肯定的,因证立方,所用通里攻下、养阴化邪诸法堪称允当。先生曾经指出,治疗伏邪,“大法有三,攻邪为上策,补正祛邪为中策,养阴固守为下策。盖邪伏于中,犹祸起萧墙之内,邪正交争,势不两立,正气无亏,直攻其邪,邪退而正自复也。若正气有亏,不任攻邪,权宜辅正,且战且走,胜负未可知也。若正气大亏,不能敌邪,惟有养阴一法,悉力固守,冀其邪氛自解,不亦危乎?”诚属精确之论。
1146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21:47:08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5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常见中医心理养生------第二节中医心理养生常用方法,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讲述 《中医心理学》常见中医心理养生的常用方法。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上守神,粗守形”,五脏都与精神情绪有关系。
大众都知道“十指连心”,也就是说,脚趾头上也有神明,与人的精神情绪有关系。
       西方精神归教堂,肉体归医院。
西方医学强调大脑与人的思维有关系,其他脏腑、组织,与精神没关系。
因此,西医治疗精神问题,不是抑制剂,就是兴奋药。
         中医的各种治疗,都离不开心理,因此,“治五脏,就是治精神”
方法非常丰富,效果也很突出,绝对不是只有兴奋与抑制药。

1147
 楼主| 发表于 2020-5-5 08:56:2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5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遍身骨痛门》。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饮食知味,然不能起床,即起床席,而痛不可耐,仍复睡卧,必须捶敲按摩,否则其痛走来走去,在骨节空隙之处作楚,而不可忍。

      2,人有遍身疼痛,至腰以下不痛者,人亦以为痛风也,谁知乃火郁于上中二焦,不能散而成者也。

      3,人有遍身生块而痛者,此虽是痛风,然因湿气不入脏腑而外走经络、皮肤以生此块,乃湿痰结成者也。

      4,人有遍身疼痛,殆不可忍,然有时止而不疼,人以为风湿相搏,谁知是气血亏损,凝滞而不通乎。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述《辨证录·遍身骨痛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4个病例。

            1,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饮食知味,然不能起床,即起床席,而痛不可耐,仍复睡卧,必须捶敲按摩,否则其痛走来走去,在骨节空隙之处作楚,而不可忍。

          湿邪内着,多由正气虚损。陈士铎说,方用并祛丹∶

黄芪(一两)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甘菊花(三钱) 炙甘草(一钱) 羌活(五分) 防风(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痛减,二剂而痛除,三剂而痛全愈矣。愈后,用八味地黄丸调理,永无再犯之患。

此症亦可用芪术两活汤∶

人参 肉桂(各三钱)白术 黄芪(各一两) 茯苓(五钱) 甘草(一钱) 羌活 独活(各五分)水煎服。四剂愈。



      2,人有遍身疼痛,至腰以下不痛者,人亦以为痛风也,谁知乃火郁于上中二焦,不能散而成者也。

          气血瘀滞,不通而痛。陈士铎说,方用逍遥散加味治之。

柴胡(二钱)白芍(五钱) 当归(一两) 甘草(一钱) 炒栀子(三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白术(二钱) 羌活(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痛如失矣。

      此症也可用和肝消火散。

柴胡 栀子丹皮 苍术 天花粉(各二钱) 白芍(五钱) 茯苓 生地(各三钱) 甘草(一钱)陈皮(五分) 川芎(一钱) 水煎服。四剂全愈。



      3,人有遍身生块而痛者,此虽是痛风,然因湿气不入脏腑而外走经络、皮肤以生此块,乃湿痰结成者也。

           湿结成块,阻滞气血,身痛日久。陈士铎说,方用消块止痛丹∶

人参(三钱)黄芪(五钱) 防风(一钱) 半夏(三钱) 羌活(一钱) 白术(三钱) 桂枝(五分)茯苓(五钱) 薏仁(五钱)水煎服。二剂而痛轻,四剂而痛止,十剂而块消,二十剂而块尽消也。

此症用防芪分湿汤甚效。

黄芪 白术茯苓(各五钱) 薏仁(五钱) 防风 柴胡 天花粉(各一钱) 桂枝(三分)麻黄(五分) 水煎服。四剂愈。



      4,人有遍身疼痛,殆不可忍,然有时止而不疼,人以为风湿相搏,谁知是气血亏损,凝滞而不通乎。

           气血虚损之身痛,陈士铎说,方用忘痛汤∶

当归(一两)黄芪(二两) 肉桂(二钱) 延胡索(一钱) 天花粉(三钱) 秦艽(一钱)水煎服。一剂必出大汗,听其自干,一服即愈,二服不再发。

此症用化凝汤亦妙。

当归(五钱)黄芪(一两) 肉桂(五分) 茯苓(五钱) 柴胡 甘草 羌活 半夏(各一钱)水煎服。四剂愈。
1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5-5 21:21:2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5月5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9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1149
 楼主| 发表于 2020-5-5 21:43:2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5月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刘英锋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继续学习刘英锋教授运用乌梅丸类方的心得体会。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刘英锋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下)。

        厥阴病在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之中,位于六经病之末,按照《素问·热论》的说法,外感热病逐渐传变,从太阳到厥阴,已经有六天左右,并且经历了不同的证候演变,在张仲景《伤寒论》之中,前面几节论述的病证、方药,又大量出现于厥阴篇之中,这是为什么?难道只有一个乌梅丸可以解释吗?

假如一定要用乌梅丸作为厥阴病的“主方”、代表方,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我原来说过,厥阴病就如同“一盘残棋”,很多复杂的临床表现,交错杂合地出现在厥阴篇之中,说明了外感热病后期演变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病人体质、治疗情况对于证候的影响是巨大的。也就是,外感与内伤交织在一起,有的人“突变虚寒,转为内伤”,也有的人仍然有外感病证的实热证没有得到消解,还没有走出“表热实”的阶段。

        也就是《素问·热论》的“日传一经”,与张仲景不按日期的“辨证论治”交织在一起,就把厥阴病的格局复杂化了。

        乌梅丸,作为厥阴病的一个主要方剂,它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也可以说是“此处无方胜有方”,“有方必须善应万变”,这就是乌梅丸布下的八卦阵。善用者,可以加减药味,变化用量,用之似乎是“以不变应万变”(固定的方名),万变不离其宗(随证治之)。
1150
 楼主| 发表于 2020-5-7 21:1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5月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41讲-战胜非典的理论依据与特色
        邓铁涛先生说:“世人多不理解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菌学说,却能治疗传染病,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中医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但细菌早已被概括于“邪气”之中。吴又可的戾气、厉气、杂气学说,已非常接近对微生物的认识,可惜明代无光学上的成就,致未能进一步发展耳!但温病的病原说发展到吴瑭,却使中医理论从另一角度认识了发热性传染性及流行性疾病,提出独特的温病的病因理论。
        让我们敬请期待武宁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贺武宁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著作稿《邓老热病研究》的第41讲-战胜非典的理论依据与特色
        邓铁涛先生在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提出“战胜非典我们中医有个武器库”,他之所以能够这样说,是因为深刻认识了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邓老对历代医家,尤其是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他说:“总括言之,吴鞠通之病原说为:(1) 岁气、年时(气候与环境因素);(2) 藏精、冬伤于寒(人体内在因素);(3) 戾气、时行之气(致病物质)。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发病的变化——正气不足以拒邪;这样的病原说比之只重视病原体的现代医学理论似略胜一筹。当然吴氏对于微生物的认识与现代微生物学相比,就有天壤之别了。如果我们今天把微生物学的知识,取代比较含糊的戾气与时行之气,那就是比较完满的传染病流行病的病因学说了。我们的治疗不是只知与病毒对抗,而是既注意祛邪,更注意调护病人的正气,并使邪有出路。正如叶天士所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结,势必孤矣。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战略啊!中医注意祛邪或透邪,不是杀病毒。所谓祛邪,叶天士认为可以汗解,也可以从小便去,而仲景早就有三承气汤之法以祛邪,吴鞠通又将三承气汤扩而广之,还有杨粟山升降散之法,可谓丰富多彩。西医知道发汗可以退热,今天不少青年中医也学了西医用退热针退热,而不知应该以微汗出才能祛邪,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大汗能退一时之热,过后又热。西医还有一个理论就是高热会损脑,故一遇高热便用冰敷,不知一冰便使邪气内伏,邪无出路,病必缠绵或有后遗症,特别是乙脑之类属暑热之证。前人说:‘暑当予汗出勿止’,故中暑证冰敷者多死也。中医之三宝是高热护脑的圣药,但今天的药监部门又认为三宝有重金属!药监部门无中医药之才,中医则无权,可悲又可叹!”
邓老这段论述,一般人不容易弄明白,西医不明白,中医之中许多人也未必看得明白。原因是“中医西化”很严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18:38 , Processed in 0.0998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