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131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1:40:18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4月21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7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l ... :lecturer&lid=1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学习《内经》的范围: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帝曰:其可治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113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21:35:4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4月2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三讲:抗战爆发避难香港,苦难岁月传承中医。邓铁涛先生当时刚毕业,本来应该以自己的所学,服务于人民大众。他在毕业之前两年就有了“医师资格”。也就是在1935年,当时邓铁涛先生虽然是还没有毕业的“在校生”,由于他有一定的中医学基础,就到番禺县参加中医师考试,结果考取了第三名。并且,他就是在去番禺考试的时候,自己改了名字。那是因为邓铁涛先生不满于国民党政府对于中医的政策,为了表示自己的坚定信仰,因此自己取名“邓铁涛”,就是要使自己的“意志如钢铁、激情似波涛”的意思。

         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名字,不仅代表了他当时的思想,也是他后来一直践行的人生理想。由于邓铁涛先生取得医师资格的时间很早。毕业的时候,国民党政府限制中医,责令他们这样的中医本科学校,改换名称,叫“广东中医药学社”。因此说,毕业的时候,不能以学校的名义发毕业证,要盖一个“广东中医药学社”的印章,很多同学感到不平,邓铁涛先生就因为气愤,而没有去领那个证件。再说邓铁涛先生那时已经是一个有“医师证”的中医师了,完全有资格为群众诊治疾病,解除他们的病痛。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去领那个受歧视的证书了。

         可是战争爆发了,他为民除疾苦的梦想也无法实现了。他不仅是不能为民众除疾苦,就是自己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了。敌机经常来轰炸,邓铁涛与父母商议,决定离开广州,回到老家开平去躲避轰炸。 邓铁涛在香港的时候,接触到先进的世界观,对于他日后从事中医工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那样困难的时候,邓铁涛先生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医。他们几个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在香港创办了一所夜大学,叫“南国新中医学院”。今天的人们是很难想象的,他们如何在香港躲避战乱的时候,办起传播中医学术的中医学院的。

        这个中医学院的帽子虽然不小,可是由于民不聊生,来学习的学生并不多。邓铁涛先生和康北海、冯子源等4位同学做老师,招收的学生也只有7位。老师和学生都是兼职的,学校的校舍是在香港上环,借用药材行工会的地方,水电也由他们提供支持。他们7位同学,白天各有自己的工作,夜间来上课。最大一位学生当时已经40多岁了,比邓铁涛他们这几个老师的年龄都大,是一个做生意的人,每次来上课,都坐一辆黄包车。

那时的条件真是艰苦,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当时他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他们4位老师,都很认真备课。没有教材,他们就自己编。到第二年的时候,讲到了临床课,邓铁涛先生他们就租借学校的一间教室,当做诊室,穿上白大褂,开始带教学生见习和实习。他们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一直坚持着,连续三年,让其中的3个人完成了学业。没有半途而废,他们3人竟然成材了。

        当然,越是条件艰苦,才越显示出老师与学生的信心。有这样的老师,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坚信中医的火种不会熄灭,中医的学术一定会传承下去。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刘敬章讲述著作稿《邓铁涛传》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先生在抗战爆发之后,避难香港,于苦难岁月,传承、发展中医的动人事迹。

邓铁涛先生自己早立大志,在艰难困苦的当时,生计难保,却想到不能忘了中医事业的传承,不甘心让中医学术在自己手里失传,成为绝学。

在香港借小学教师业余办学,坚持数年,让几个人立志传承中医的人,完成了学业,成为有用人才。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的炮火揭开了全中国抗日救亡的序幕;8月13日,上海闸北的枪炮声,把战火烧到了作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上海。11月中旬,日寇已全部占领苏州河和南市一带,除租界外,上海已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大部分的文化人选择了离开上海,他们或内迁、或西行、或南下。英国统治之下尚属安稳的香港,成为内地文人的集散地。他们有的以香港为暂时安居之所,有的以香港为转赴后方的中途站,有的以香港为主要宣传基地。这大批文人为香港文坛带来了新气象,香港成为抗战初期的文化中心之一。

逃难的文人聚集在香港,必然会有一些不同于一般人的抗战行为。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得知,中共很重视香港的战略地位和大家的事情环境。1937年12月,周恩来筹划在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并派遣廖承志担任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以拓开香港工作局面,即开展统战工作,建立文化宣传阵地。为此,周恩来一方面陆续将内地例如沪宁等沦陷区的一批文化人移到香港;广州、武汉沦陷前后又部署一批文化人到港。1938年2月,周恩来会见准备到港主编《文艺阵地》的茅盾,并具体指示如何刊登抗日稿件,争取“大量地吸收文化界的左倾分子入党,有计划地培养和领导非中共的文化工作干部,以适应内地文化人来港和即将到来的香港由商业城市逐步转变成文化城市”的新形势。

香港逐渐成为抗战中,可以利用的一个大家的事情舞台。

一时间香港来了一批著名文人,邓铁涛当时已经有20多岁,大学刚毕业,正是热血青年,也参加了这些文艺团体。他主要参加“文艺通讯社”主办的活动,经常参加他们组织的对于时事的报告和讨论。邓铁涛先生还以“邓天漫”为笔名,写了几篇有关的文章,针砭时弊。

当时人们讨论的话题,除了抗战之外,还有一些文人们普遍关心的文艺创作问题。

很多善良的人们,想不到侵略者的野心有多大。

1941年12月8日凌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主力在炮兵、空军、海军的配合下,向香港发起了猛烈进攻。当时,香港驻军人数只有四千人左右,攻港日军兵力达一万五千余人。日本空军首先轰炸了香港启德机场,以及停泊在海面的英军舰船,摧毁了香港英军薄弱的空军力量。日军步兵随即向九龙要塞发起攻击。由于英军疏于防范,九龙要塞被日军轻易攻占,英军被迫转守香港岛。12月25日,香港战役以香港总督杨慕琦的被俘而告终,从此香港进入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26日,日军举行了占领香港的入城式。

邓铁涛没有想到,他在香港又一次经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的迫害。

日军进攻香港的时候,有一个炮弹打中了他们住的屋子,爆炸引起了猛烈地震动,使屋里的尘土纷纷落下来,邓铁涛的爱人和在他家寄宿的三叔的孩子,都从床上跌下来,钻到床底下不敢出来。
1133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21:43:4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20年4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第四讲《张元素一一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2》。



       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人。生卒年代不详,据说寿103岁。他阐发归经报使学说、以药物气味厚薄论升降沉浮,后世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等医家,受其影响,进一步完善发展脾肾命门学说,使中医温补理论更加成熟,其学术思想佳惠后世,其临床经验传承千百年,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之中关于《张元素》的有关内容。

        中医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最早期的医学都是官办的,包括巫医也是官方的。秦医缓和是官医,楚医、齐医、晋医,记载于《左传》,都是官医。

       师徒相传,开始于扁鹊,师父长桑君是个官医,因此,他把“禁方书”传给扁鹊之后,“忽然不见。殆非人也!”说长桑君是个神仙,那是民间的说法,说他是一个“官医”,这是曹东义考证的结论。

       易水学派的开山张元素祖师,他的成就很突出,主要是阐发脏腑辨证治疗杂病,不单启发了李东垣的内伤虚损、升阳益气的治疗方法,也启发了明清江南的补肾温补学派。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张元素阐发引经报使,启迪了日后的临床用药思路,不仅重视辨证,而且关注脏腑。

       所以,著作很少流传的张元素,成为易水学派的祖师爷,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都影从其后,以作为易水传人而自豪。
1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21:47:51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大家晚上好!我是刘云双,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周五晚上(2020年4月24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清热解毒药:穿心莲,牛黄,蚤休,拳参,半边莲,垂盆草等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例如疮痈肿毒、斑疹、痄腮、痢疾等,部分清热解毒药还可用于毒蛇咬伤及癌证等。临床应用本类药物,必须根据热毒证候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药物,发挥各个清热解毒药的特点。还应根据病情需要作适当配伍。如热毒邪气在于血分者,当配伍清热凉血之品;挟湿者当配伍燥湿或利湿药物等等。对于虚人可配伍适当的补益药以固护正气。总之宜随证配伍,以提高疗效。



       希望曹老师及各位同道给予批评指证。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刘云双讲座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中药学》里面一些清热解毒药的内容。



        今天主要介绍了穿心莲,牛黄,蚤休,拳参,半边莲,垂盆草等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历经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家一起深刻体会到中医药的神奇魅力,以及独特的学术价值。

         这些药物,临床应用很普遍,但是使用本类药物,必须辨证论治,根据热毒证候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药物,发挥各个清热解毒药的特点,还需要注意苦寒伤阳气的副作用,做到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使用。还应根据病情需要,配伍健脾和胃的药物,防止损伤胃气。



         另外,如热毒邪气,逐渐深入到血分者,当配伍清热凉血之品;

挟湿者当配伍燥湿或利湿药物等等。



对于虚人可配伍适当的补益药以固护正气。



总之宜随证配伍,以提高疗效。
1135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21:5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4月2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第五章医话随谈中

      

      

       第20节《问斋医案・ 癃闭》研究(一)下病上取,泻肺热以行清肃。(二)   因势利导,启下窍急则治标。(三)升清降浊,补中气而助斡旋。(四)通补兼施,益肾气以利膀胱。

       敬请各位关注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的有关内容。学习了朱老关于《问斋医案・ 癃闭》的研究成果。(一)下病上取,泻肺热以行清肃。(二)   因势利导,启下窍急则治标。(三)升清降浊,补中气而助斡旋。(四)通补兼施,益肾气以利膀胱。

       《问斋医案》是由(清)蒋宝素编写的图书,朱良春先生曾对之深入研究。

       《问斋医案》分心、睥、肺、肾、肝、妇科杂症六卷,分别记载蒋宝素治疗温病,内科,妇科杂症的医案。其文辞简练而直中病机,论说清晰而皆有依据,用药清灵而疗效卓著。作为一种自撰的医案专书,既具有独到的个人临证体悟,又反映出清晰的师承与家学渊源。所载其父《椿田医话》的射影汤,交泰丸,桃花丸等,均是家传经验良方,临床医师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1136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21:52:5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周日晚上(2020年4月2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讲《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他将和大家一起继续分享“温病学发展史。”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曹传龙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一起分享了“温病学发展史。”
任何学术的发生与发展,都不免受到时代的限制,张仲景的伤寒学说虽然空前丰富,但是并没有解决外感热病的所有问题。邓铁涛教授说:“由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日趋复杂,疾病也比较复杂。医学不能一成不变,所以金元学者在推崇张仲景学说时修正补充他之不足。如刘河间自定双解、益元散,这是从方药方面开始试图修正张仲景学说;而王安道则从立法方面修改张仲景学说,把《伤寒论》限制于‘即病之伤寒’。至于张洁古认为古方不能疗新病,则连张仲景的方法亦怀疑,这些都为温病学说的产生埋下了种子[1]”。
伤寒学说的不足,主要是解表方法的不足。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2]。《素问》认为“发表不远热”,汗法以温热药为主;《神农本草经》《汤液经》都以温热药解表;出土的汉代医简也用温热药解表,说明汉代以前从理论到实践对辛凉解表还缺乏认识。仲景对伤寒表证并未言“当辛温解表”,或“当散寒邪”,而只云“当解表”、“当发汗”。并且对麻黄汤、桂枝汤发汗解表十分谨慎,除严格限定适应证之外,还嘱以少量多次服用,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并且要温覆,啜热稀粥以助药力。其不肯多用热药,慎用辛温发汗若此,说明辛温解表药虽可用,又难以应用,稍有不慎即成误治,变为坏病。仲景还对误汗后变证详加论述,多达60余条,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北宋韩祗和有感于辛温解表难用,在《伤寒微旨论》中提出“伤寒热病乃郁阳为患”之说,避开了伤寒热病病因上的“寒”字,从郁阳为热着眼,发汗解表全不用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方药,而是按不同季节分别创制辛凉解表方药,其组成药物多为柴胡、薄荷、葛根、黄芩、知母、石膏、前胡等寒凉之品。其后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继承其学术经验,而且改进为在春夏之时于仲景麻桂方中加入黄芩、葛根、知母、石膏等寒凉药物,实乃变辛温发汗之方成为辛凉解表之剂,使古方得以新用,后世多予遵从。金代刘完素《伤寒直格》阐发《素问》热病理论,认为伤寒就是热病,“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只能作热治,不能作寒医”。旗帜鲜明地自制辛凉清解方剂,被后世尊为寒凉派的开山,影响深远。
金元时期特别值得提出的外感热病学家是张子和,他在《儒门事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辛凉解表法”,他说:“发汗亦有数种,世俗只知惟温热者可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并列举了各种不同性味的发汗解表药物。此外,还有许多医家强调伤寒、温病,其证不同,治有别法,反对以麻桂方等辛温解表法普治一切外感热病。
明清温热病学家对辛凉解表方药更加重视,王安道《医经溯洄集》有感于用辛温解表法普治一切外感病易生弊端,愤而提出“呜呼!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也”。提出仲景方只能治疗冬季的伤寒,却不可以治疗春季温病、夏季暑病的观点。其后陶华《伤寒六书》也采前贤有关论述,认为不能用温热药治疗温病、暑病。吴又可著《温疫论》,专门阐发四季皆有温疫,反对以伤寒辛温解表法治疗温疫,这一特点,我们将在后面的正文中还会看到更为详细的论述。
对于辛凉解表法的重视,催生了温病学派的诞生。

[1] 邓铁涛: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中医杂志》1955年8月号
[2]曹东义等“辛凉解表法的历史形成过程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0 ;15(4):9
1137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21:31:5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0年4月27日)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血证门》第四讲。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7,人有小便溺血者,其症痛涩马口,如刀割刺触而难忍,人以为小肠之血也,而不知非也。小肠出血,则人立死,安得痛楚而犹生乎?因人不慎于酒色,欲泄不泄,受惊而成之者。

        18,人有皮毛中出血者,或标出如一线,或渗出如一丝,或出于头上,或出于身中,或出于两胫之间,皆肺肾两经之亏,火乘隙而外越也。

        19,人有唾血不止者,然止唾一口而不多唾,人以为所唾者不多,其病似轻,而不知实重。盖此血出于脾,而不出于胃也。

       20,人有双目流血,甚至直射而出,妇人则经闭不行,男子则口干唇燥,人以为肝血之妄行也,谁知是肾中火动乎。

       21,人有舌上出血不止,细观之有小孔标血,此心火上升以克肺金也。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血证门》有关内容,讨论了几个病案。

         

         17,人有小便溺血者,其症痛涩马口,如刀割刺触而难忍,人以为小肠之血也,而不知非也。小肠出血,则人立死,安得痛楚而犹生乎?因人不慎于酒色,欲泄不泄,受惊而成之者。

       此证似石淋,陈士铎说,方用水火两通丹∶

车前子(三钱) 茯苓(五钱) 木通(一钱) 栀子(三钱) 黄柏(一钱) 当归(五钱)白芍(一两) 萹蓄(一钱) 生地(一两) 水煎服。一剂而涩痛除,二剂而溺血止,三剂全愈,不必用四剂也。

此症用通溺饮亦神。

黄柏 车前(各三钱) 茯苓 白术(各五钱) 王不留行(二钱) 肉桂(三分) 黄连(一钱)水煎服。二剂即止血。



        18,人有皮毛中出血者,或标出如一线,或渗出如一丝,或出于头上,或出于身中,或出于两胫之间,皆肺肾两经之亏,火乘隙而外越也。

      肌衄出血,多为虚证。陈士铎说,方用肺肾两益汤∶

熟地(二两) 人参(一两) 麦冬(一两) 三七根末(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血即止矣。再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调服一月,不再发。

此症用 归敛血汤亦神效。

黄芪  玄参(各一两) 当归(五钱) 麦冬(一两) 北五味(一钱) 苏子(二钱) 三七根末(三钱)水煎调服。一剂即止血。



        19,人有唾血不止者,然止唾一口而不多唾,人以为所唾者不多,其病似轻,而不知实重。盖此血出于脾,而不出于胃也。

      吐血可以因为脾不统血,治疗需要扶助正气。陈士铎说,方用滋脾饮∶

人参(三分) 茯苓(二钱) 玄参 丹皮 芡实 茅根 山药(各三钱) 熟地(一两) 沙参(五钱) 甘草(五分)水煎服。一剂而唾血止,再剂全愈。

此症用同归汤亦神效。

白术 玄参(各一两) 熟地(二两) 北五味(一钱) 荆芥(炒黑,三钱) 贝母(五分)水煎服。一剂即止血。



       20,人有双目流血,甚至直射而出,妇人则经闭不行,男子则口干唇燥,人以为肝血之妄行也,谁知是肾中火动乎。

     肝开窍于目,有血从目中出,当属阴虚火旺。陈士铎说,方用助心丹∶

麦冬(一两) 远志(二钱) 茯神(三钱)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玄参(五钱) 丹皮(三钱) 芡实(三钱) 莲子心(一钱) 当归(三钱) 柴胡(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血止,二剂不再发。

此方心、肝、肾三经同治之药也,补肾以生肝,即补肾以生心耳。或疑肾中火动,不宜重补其肾,不知肾火之动,乃肾水之衰也,水衰故火动,水旺不火静乎。况心火必得肾水之资,而火乃旺也,心火旺而肾火自平,非漫然用之耳。

此症用邭(ju)膏汤亦神效。

熟地 白芍(各一两) 山茱萸(五钱) 柴胡(五分) 荆芥(炒黑,三钱) 北五味(十粒) 竹沥(一合) 同水煎服。二剂愈。



       21,人有舌上出血不止,细观之有小孔标血,此心火上升以克肺金也。

      心开窍于舌,有血出于舌,陈士铎说,方用补液丹∶

人参(三钱) 生地(三钱) 麦冬(五钱) 丹参(二钱) 北五味子(十粒) 山药(三钱) 当归(五钱) 黄连(一钱) 玄参(五钱) 贝母(一钱) 水煎服。外用炒槐花、三七根各等分,为末,掺之即愈。

夫槐花、三七本能止血,似不必借重于补液丹也。然而内不治本而徒治其末,未必不随止而随出也。

此症用柏子安心汤亦神效。

人参 茯神 柏子仁(各三钱) 远志(一钱) 菖蒲(三分) 当归 生地(各五钱) 五味子(十粒) 贝母  黄连(各五分) 水煎服。二剂即止血。
113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1:36:23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4月28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8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补之。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1139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1:40:3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4月2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刘英锋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题目是<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与大家共同学习刘英锋教授对厥阴病的心得体会。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刘英锋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的有关内容。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讨论了六经辨证关于厥阴病的定位、特征、治疗等问题。

张仲景借用《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思想,把《汤液经》的方剂,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不同于《内经》和《汤液经》的体系,是一个守正创新的典范。毫无疑问,伤寒病是一个过程,开始的临床证候与后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其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不同。

六经都有提纲证,也有代表性方药。否则,就没有必要“分经论治”,只有分篇编写,分章列方,就足以了。

但是,提纲证、代表方,不能囊括某个阶段所有的证候,如果只有汗吐下等治法,也就没有张仲景六经辨证存在的必要了。

张仲景为什么把《汤液经》的“六合辨证”,改为“六经辨证”?

难道《汤液经》的方法没有道理?

《汤液经》不能治疗传染病?

厥阴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内容?为什么厥阴病篇里有那么多方剂?

张仲景心理是如何想的?

这些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也值得深入研究。

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被张仲景点赞为:“你懂我!”

点评

《汤液经》不能治疗传染病? -----------------《汤液经》是药理,六经病是病理,药理与病理相合,才能治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30 20:15
张仲景为什么把《汤液经》的“六合辨证”,改为“六经辨证”? ---------------------------六合辨证是辨五运六气的生化关系,六经辨证是辨人体的病理关系。六合之气是天地之气的阴阳互化,六经是人体生命生化的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30 20:08
1140
发表于 2020-4-30 20:08:59 | 只看该作者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28 21:40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4月2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刘英锋 ...

张仲景为什么把《汤液经》的“六合辨证”,改为“六经辨证”?
---------------------------六合辨证是辨五运六气的生化关系,六经辨证是辨人体的病理关系。六合之气是天地之气的阴阳互化,六经是人体生命生化的通道,六经藏四时之气为精,六合之气入人体为邪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18:18 , Processed in 0.0742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