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111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08:3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4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第五章医话随谈中第12节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之(二)师传是关键。第13节展示特色优势促进中医发展。第14节为当今中医界脉诊进一言,(1)脉诊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大雅余韵,(2)偏见和漠视使之几成皮相,(3)用全息论对脉学进行再认识,(4)临床诊断要点。第15节关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几点看法。
        敬请各位关注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朱老强调“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这是中医药的特色,是促进中医发展的重要措施。
       中医脉诊是与西医明显不同的学术特征,虽然都是摸同一条挠动脉,西医只说它与心律、心率、血循环有关系;
中医认为脉有五脏,有阴阳、有气血,与天地时空有关系,诊脉“三部九候”,可以了解“五脏症结”,不仅仅是与心血管有关系。
很多人不了解其中的奥秘,朱良春先生去日本讲学,有人提出让他只凭脉诊决断病情,请来了很多位不同的日本患者,分别摸脉,然后写出患者的情况,这场“大考”充分展示了中医脉学的博大精深,让日本人感叹不已。
日本中医不摸脉,有切腹诊断法。
他们大惑不解,向朱良春先生请教脉诊的道理,朱老语重心长地说:
用全息论解释脉学的原理,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朱老介绍说,近年以来,从电子显象的全息效应观念,移植引伸到中医领域里,比较客观地解释了长期以来许多民间诊疗法的科学内涵,于是诸如鼻诊、耳诊、脚诊、脊诊、手诊,以致第二掌骨诊法,都得以用全息论的观点进行解释。这个原理说明,取人体任何一部分乃至一点,都可以测知和治疗全身各组织、脏器的病症。“这一论点无异是给中医理论,特别是脉诊揭去了神秘的面纱,赋予了科学的定义。我想,全息论也完全适用于阐释脉诊的脏腑分配法。更何况脉的形态、频率、节律、波幅,以及‘胃、神、根’等尚难以文字描述的切脉的微妙感知,其神韵远在全息论以外。譬如一根竹管,依法制成箫、笛,几个同样的孔眼,可吹出五声八韵,抑扬顿挫,绕梁不绝。其变化之妙,全在孔眼的位置和声波振荡的轻重起伏耳。”
朱老结合临床,阐述了诊脉的要点。他说:“临床医生首要的是能辨证、识病,而诊脉是重要环节之一,因为脉象可以测知病情的性质和正气抗击病邪的趋势,以便于明确诊断,立法用药。特别是在病情复杂,病势险重,或者主诉和症状不相符合时,脉诊可以辨别症象真伪,预示疾病之吉凶,有利于对疾病的观察和早为防治。”
脉诊既然如此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掌握呢?朱老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认为下列几方面值得重视:
1.认真体察:脉之可以用言语和笔录的,都是一些迹象,至于脉之“神韵精髓”,须通过长期体察,才能逐步领会掌握,应于指下,了然于心。《内经》早就指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喻嘉言说得更为明确:“有志于切脉者,必先凝神不分,如学射者,先学不瞬,自为深造,庶乎得心应手,通乎神明。”就能逐步掌握其真谛。要举、按、寻细察,寸、关、尺对比,左右互勘,自可得其要领。
2.阴阳归类:脉之种类繁多,有的则似是而异,如何辨别呢?《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可见“脉合阴阳”是切脉诊病最基本的法则和方法。李时珍《濒湖脉学》对27脉排列之次序,就是运用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确定的。浮、沉、迟、数是纲领,与八纲正相对应:
3.脏腑分部:寸、关、尺分候脏腑,是根据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的阴阳五行变化规律排比的:
4.诊脉方式:朱老认为,诊脉时最好要用双手同时切脉,便于对比体会;诊脉时一定要坐正平位,以利血流畅通。三指按脉(总按法)可得到一个总的概念,然后再以食、中、无名指分别切脉(单按法),以比较脉气之强弱盛衰,获悉何脏、何腑病变。宋代精于脉学的刘立三氏,每以中指点取三部,有“刘三点”之雅号。但朱老体会,食指敏感度似较中指为强。还需注意脉位异常之反关、斜飞之脉。
5.胃、神、根:“胃”指脉的胃气,就是缓和有生气之脉,久病、重病见之,是为吉兆,多可转危为安。“神”是指下按之有力,又不散乱,亦是佳象。如按之散乱或若有若无,或轻按有,而重按则无者,或沉细之中倏有依稀之状者,皆是无神之脉,预后不佳。“根”多以尺部为根,或以重取应指为根;如重按即无,或尺部难以触及者为无根,预后不良。
朱老认为,诊脉确实可以揭示线索,洞悉病机,为立法用药提供依据,是应该深入体会,认真掌握的诊法之一,但是,其他诊法也不能忽视。《内经》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

1112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08:16:30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4月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常见中医心理养生------第一节中医心理养生原则,包括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形神共养等部分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心理养生的有关问题。包括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形神共养等。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心为君主,善于养心之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中医重视心神的作用,《内经》说: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1113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14:07: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0年4月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陈士铎的《辨证录·血证门》。

       本周我们一起学习《血证门》的第一讲。

       1,人有一时狂吐血者,未有不本之火者也。然血已吐出如倾盆,则火必变为虚火矣。

       2,人有久吐血而未止,或半月一吐,或一月一吐,或三月数吐,或终年频吐,虽未咳嗽,而吐痰不已,委困殊甚,此肾肝之吐也。

       3,人有吐黑血者,虽不至于倾盆,而痰嗽必甚,口渴思饮,此肾经之实火也。

       4,人有感触暑气,一时气不得转,狂呕血块而不止者,此暑邪犯胃也。

       5,人有痰中吐血如血丝者,日间则少,夜间则多,咳嗽不已,多不能眠,此乃肾中之火,冲入咽喉,而火不得下归于命门,故火沸为痰而上升,而心火又欺肺金之弱,复来相刑,是水之中,兼有火之气,所以痰中见血丝也。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马京雪讲述陈士铎《辨证录·血证门》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5个病例。

      

       1,人有一时狂吐血者,未有不本之火者也。然血已吐出如倾盆,则火必变为虚火矣。

吐血之后,气血皆虚。陈士铎说,方用固气生血汤∶

黄芪(一两) 当归(五钱) 荆芥(炒黑,二钱) 水煎服。一剂血止,再剂气旺,四剂血各归经,不致再吐矣。

此症用黄荆汤亦神。

生地(四两) 炒黑荆芥(三钱) 煎服血止。



       2,人有久吐血而未止,或半月一吐,或一月一吐,或三月数吐,或终年频吐,虽未咳嗽,而吐痰不已,委困殊甚,此肾肝之吐也。

反复吐血,损及肝肾,陈士铎说,方用三台救命汤∶

熟地(半斤) 麦冬(三两) 丹皮(二两) 水煎二碗,一日服尽,不再吐。

此症用填精止血汤甚佳。

熟地(二两) 山茱萸(四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子(一钱) 炒黑荆芥(三钱) 白芍(一两)水煎服。十剂血不再吐。



       3,人有吐黑血者,虽不至于倾盆,而痰嗽必甚,口渴思饮,此肾经之实火也。

咯血有痰,陈士铎说病在心肾,而治在清肝,盖肝为心母肾子,五脏相关,关系复杂。

方用两泻汤∶

白芍(一两) 丹皮(一两) 地骨皮(一两) 炒黑栀子(三钱) 玄参(一两) 水煎服。连服二剂,而黑血变为红色矣,再服二剂而咳嗽除,血自止,神效也。

此症亦可用三仙散火汤∶

玄参(三两) 生地(二两) 白芍(一两) 水煎服。二剂即止血。



       4,人有感触暑气,一时气不得转,狂呕血块而不止者,此暑邪犯胃也。

暑期吐血,神识如狂,陈士铎说,法宜消暑热之气,而佐之下降归经之药,则气不逆,而血自止矣。方用∶

青蒿(一两) 当归(五钱) 荆芥(炒黑,三钱) 石膏(一两) 麦冬(五钱) 玄参(五钱)大黄(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暑气消,口渴止,二剂而血归于经,诸症悉愈,不可再用三剂也。

此症亦可用散暑止血汤甚神。

大黄 生地 石膏(各三钱)。



       5,人有痰中吐血如血丝者,日间则少,夜间则多,咳嗽不已,多不能眠,此乃肾中之火,冲入咽喉,而火不得下归于命门,故火沸为痰而上升,而心火又欺肺金之弱,复来相刑,是水之中,兼有火之气,所以痰中见血丝也。

     痰中带血,伤及肺肾,阴虚火旺。陈士铎说,方用化丝汤∶

熟地(一两) 麦冬(五钱) 贝母(一钱) 玄参(五钱) 茯苓(三钱) 苏子(一钱) 地骨皮(三钱)沙参(三钱) 荆芥(炒黑,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血丝少,再剂而血丝断矣。

此方肺、肾、心三经并治,加之去痰退火之剂,消弭于无形,故能成功之速,倘不用补剂,而唯事于去痰退火,吾恐痰愈多而血愈结也。惟是既愈之后,不可仍服此方,宜服益阴地黄丸。方用∶

熟地(一斤) 山药(八两) 麦冬(十两) 北五味(三两) 山茱萸(八两) 丹皮(六两) 茯苓(六两)地骨皮(十两) 泽泻(四两) 蜜为丸。服一年,永不再发。

此症用还源汤亦佳。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炒黑荆芥(三钱) 地骨皮(五钱) 麦冬(三钱) 天门冬(二钱)甘草 贝母(各三分) 桔梗(五分) 水煎服。三十剂愈。
1114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22:59:16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4月7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5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素问·玉机真脏论(下)》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1115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23:01:1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4月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讲述《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的内容,题目是:李可治疗水气痰饮病经验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朱胜君讲座成功!她讲述了《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李可治疗水气痰饮病经验的有关内容。

        李可先生善于治疗危重症,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他的根据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特别是他创立了“破格救心汤”,使用大剂量附子,令人羡慕。那是一个医患纠纷很少的时代,也是《药品管理法》执行不严格的时期。

善于学习李可先生,要学他深入研究病因病机,一切从临证实际出发,不是从敢于用大量附子、干姜着眼,他是“破格”使用,而非“常法”渡人。

说他是火神,不是表扬他,学习他,而是暗含着风险,不小心就会有“牢狱之灾”。

水气痰饮病,多为脾肾阳虚水泛,适合温补脾肾以治其本,但是,不可滥用温补。

六味地黄养阴,其中有利湿之品;金匮肾气丸补阳,也是阴中求阳。

阴阳互根,不知道理,滥用附子干姜,是不可取的。

点评

阴阳互根,不知道理,滥用附子干姜,是不可取的。 ------------------------------------------------- 阴阳互根是哲学认识,中医的阴阳互根不是一句空话,要用事实说明。“人以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2 22:58
1116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20:12:1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0年4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 我们今天继续讲述解表剂的扶正解表剂,扶正解表剂更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的表证,此时要解表,又要扶正。其次我们讲泻下剂,属于八法中的下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是泻下剂的理论依据。泻下剂为里实证而设,由于里实证的病因不同,证候表现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的区别。同时人体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立法处方也随之不同。根据泻下剂不同作用,又分为寒下、润下、温下、攻补兼施、逐水五类。敬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贺王秀民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讨论了扶正解表剂与泄下剂的有关内容。
      体质素虚又感外邪的患者,不能单纯解表,需要扶正兼顾解表。邓铁涛先生当年治疗徐向前元帅的外感病,就是扶正解表。
1984年3月,徐帅在广州突然发烧,按照一般的情况,他因为体质较弱,应用抗生素等西药治疗,一般需要20余天才能退烧。这一次,有人建议他请中医治疗看看,就把邓铁涛先生接到了他下榻的珠岛宾馆。邓铁涛先生去了之后,经过了解情况,知道他前一天与老战友相会,吃的食物与平日不同,又吃了一些海南送来的“腊月西瓜”,半夜开始腹泻,着凉之后开始发烧,体温已经上升到了38℃以上。
邓铁涛先生诊过脉之后,认为徐帅属于中医说的“虚人外感”,就开了汤药,以祛湿为主,兼散寒邪。徐帅的随行医生也懂一些中医药知识,看了方子就问邓铁涛先生:“为什么不是清热的药?”并且说,徐帅过去的情况,第二天的体温还要升高。邓铁涛先生就加以解释:徐帅现在主要是受了凉,并且有食滞胃肠,需要用温散、利湿的药。保健医生听了之后,就按照邓铁涛先生开的方子配了药,徐帅服下去之后,第二天体温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升高,反而有些降低。根据证候变化,第二天邓铁涛先生调整了处方,因为寒象解除,就加了一些清热的药。这样以来,24小时之内徐帅的体温就恢复了正常。他很高兴,就问邓铁涛先生个人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提出来他可以帮助解决。
中央领导人向来关心群众,徐帅对于邓铁涛先生这样的老中医,也可能很想帮助他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邓铁涛先生为领导人看病的机会不少,从来没有利用这些关系为个人提过什么要求,可是为了中医事业,邓铁涛先生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他就趁机说:“徐帅啊,你要救救中医啊!”
徐帅听了之后,一下子就愣了。后来听邓铁涛先生慢慢地加以解释,他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就嘱咐邓铁涛先生把情况写一写,他来想办法送给最高领导。邓铁涛先生回去之后,就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担心的事情,以及希望中央解决的问题,都写了出来。在1984年3月18日,邓铁涛先生把写了反映中医存在的问题的长信,呈给徐帅。
他的信,有理有据,有很强的针对性,果然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徐向前元帅读了邓铁涛先生这封信,认为所言切中要害。他立即在这封信上加了意见,转呈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6天之后,胡耀邦同志作了批示批示:“乔石同志:请将向前同志的批语和邓同志的信,印成大家的事情局参阅文件,发各同志。请田纪云同志协助卫生部党组认真解决好中医问题,如有必要,请提交书记处讨论一次。”
按照胡耀邦同志的批示,印发了<1984>5号中央大家的事情局会议参阅文件,附件是“邓铁涛同志给徐向前同志的信”。事后卫生部中医司把这份文件的复印件转发给邓铁涛先生。他看到,一个老中医的意见、建议,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中共中央大家的事情局如此重视,内心激动不已。受到这样的鼓励,谁都会心情难于平静的,也许这就是他日后,一而再,再而三给中央领导写信的一个原因。中医药能够有今天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势头,与党和政府一贯的重视、支持是分不开的。


1117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21:3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20年4月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第二讲《易水学派的学术成就和对后世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易水学派为中医传承的主要学术流派之一,自金代易水张元素开创以来,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主要学术成就完善了脏腑辨证学说,创立了药物归经理论,发展了脾胃内伤学说、肾命水火学说、先后天之本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巨大影响。具体内容请听今晚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易水学派研究》,讨论了《易水学派的学术成就和对后世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易水学派由金代易水张元素开创,其主要学术成就是完善了脏腑辨证学说,这个传统是《内经》《汤液经》创立的,也是张仲景被迫搞乱了的体系。

张仲景、华佗的时代,不是学术平凡的时期,那时东西方文化大碰撞,西方来了佛教,严重刺激了汉族知识分子,因此,被逼无奈创立了道教。

道教利用中医,发展信徒,打算“上而医国”,建立太平世界,推翻东汉政府,这场大家的事情风波,被历史学家称为“黄巾起义”。

道教的创立初期,与后来不一样,前后动荡几十年,也改变了张仲景和华佗的命运。

佛教传进来的时候,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佛教中国化”有几百年以上的过程,不断改造,以便适应中国的文化。

《汤液经》失传了,与这个时期的大家的事情有关系,也和《汤液经》的表现形式、整体框架结构有很大关系。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只字不提《汤液经》,很不正常;

张仲景把《灵枢》改称《九卷》也很不正常;

张仲景坐堂行医是被逼无奈,绝不是思想觉悟高这样简单。

这里边的事情很有趣,只要大家认真研究,就不难发现历史的真相。

当然,易水学派创立了药物归经理论,发展了脾胃内伤学说、肾命水火学说、先后天之本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巨大影响。具体内容李源说得很好,希望他继续说,越说越好。
111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0:4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0年4月10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的第五讲:对扁鹊著作进行考证,需结合时代特征。春秋末期,私人著作刚刚兴起。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之中提出:“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自古以来,学在官府,没有民间私人著作。考古所见的甲骨文、钟鼎文,都是官府史官之类的官员所刻画,或者是占卜的巫官所为,是对于事实的记录,六经都是记载先王治国理政业绩的有关文献。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峰起,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的著作既继承了此前官府正殿的精华,也阐发了诸子对于当时大家的事情形势的观点,虽然春秋之前也有个人观点,但是流传下来的文献却寥若星辰,非常罕见。春秋战国时代,中央集权大家的事情逐渐解体,列国诸子发愤图强的大家的事情主张开创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学术著作随之出现,并逐渐流传于后世。春秋之前并没有私人著作,其传于后世者,皆当时之官书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比较早的诸子著作,比如《道德经》、《墨子》、《孙子兵法》、《论语》等等,大都出现于春秋末期,医学著作的形成,应当早于先秦诸子。诸子的著作,必须先有诸子其人,然后才能有诸子的著作,托名于诸子的著作,必在其身后多年才能出现。医学著作则不是这样,因为医学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之中也有很多医学内容,春秋之前就有专业医生,他们的医疗经验,医学理论,病例验案或治疗效果的考核记录等等都可以成为医学著作。记载于《左传》之中的早期医学家,有齐医、晋医、越医、秦医,都比扁鹊生活的年代早,《左传》书中既有对他们事迹的记录,也有一些学术理论的探讨。比如秦医缓关于病位膏肓的难治性,以及针灸、药物的治疗大法;医和关于六气“淫生六疾”的长篇论述;越医关于血气与 健康关系的判断;晋医关于药物毒性的把握;齐医对于齐侯疾病死期的预料等等,都说明春秋早期医学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绝对不是既无理论也无治法的“零散经验积累阶段”!扁鹊秦越人所处的赵简子时代,他的老师长桑君把自己珍藏的禁方书,经过10余年的考察,全部传授给扁鹊,也说明长桑君手里不是一本书,虽然长桑君的书来自于宫禁之内,不属于自己原创、原著,不能私自传授给民间人士,但是他敢于打破常规,向普罗米修斯盗火种那样,偷偷地把禁方书传授给扁鹊,并嘱咐扁鹊“公勿泄”,扁鹊也郑重承诺,严守秘密,绝不外泄“禁方书”的内容,他们实际做的都是凡规矩必有例外,都把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传授,扁鹊师徒学术传承的过程,就像岐伯与黄帝经常困惑与讨论的那样:“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师徒学术传承不断是最可靠的线索。扁鹊之前的医学家,都是诸侯国的官吏,有位有禄,世袭相传,也是周代百工之一家,扁鹊起于民间,周游列国,是第1位有史可考的民间医生,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医学者,官医由于服务的人数少,活动的范围小,不可能像扁鹊那样名闻天下,更不可能随随便便开创临床各科。民间中医的学术传承,不像官医那样有制度保障,难以世袭,最可靠的传播途径就是寻找有缘人,师徒相传,如缕不绝。《史记_扁鹊仓公列传》,关于仓公的事迹记载,足以说明中医学术传承从战国到汉代的实际状况。扁鹊师徒传承的故事至今为止,依然对我们的中医界具有很大的启发和示范意义。医随国运,愿我们伟大的国医国粹道术并重,随国复兴!敬请期待刘敬章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刘敬章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著作的有关问题。
    扁鹊生活在春秋末期,他有著作流传后世吗?
那是一个私人著作刚刚兴起的时代。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提出:“古人不著书。”
医学不同于诸子,发源很早。医学需要积累经验,也需要考核医生的业绩,因此,医学著作早于诸子百家之书。医学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之中也有很多医学内容,春秋之前就有专业医生,他们的医疗经验,医学理论,病例验案或治疗效果的考核记录等等都可以成为医学著作。记载于《左传》之中的早期医学家,有齐医、晋医、越医、秦医,都比扁鹊生活的年代早,《左传》书中既有对他们事迹的记录,也有一些学术理论的探讨。比如秦医缓关于病位膏肓的难治性,以及针灸、药物的治疗大法;医和关于六气“淫生六疾”的长篇论述;越医关于血气与 健康关系的判断;晋医关于药物毒性的把握;齐医对于齐侯疾病死期的预料等等,都说明春秋早期医学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绝对不是既无理论也无治法的“零散经验积累阶段”!
《汉书·艺文志》记载:
医学书籍有四类,医经、经方、神仙、房中。
医经七家之中,《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算两家。
扁鹊秦越人所处的赵简子时代,他的老师长桑君把自己珍藏的禁方书全部传授给扁鹊;
扁鹊“名闻天下”,开创临床各科,其著作也因此而流传下来。
所谓《黄帝内经》,专家都认为成书于战国到两汉,其中大量使用“道家”理论,足以说明它不可能是黄帝与歧伯编写的著作,也晚于扁鹊师徒。
只是《内经》之中,“师徒问对”的编写形式,与扁鹊师徒讨论医学的方式应该是一样的。
医学不是平铺直叙的理论阐述,更重要的是面对患者,手把手传承,因此,“医学问对”、“师徒问对”是必然的选择
1119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1:54:1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4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第五章医话随谈中第16节阅“徐凯主任治验三例及提问”书后。第17节以道论医,学好《内经》。第18节论《千金方》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

        敬请各位关注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朱老号召学好《内经》。他很重视《千金方》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学习中医的早期就深入研究过这些著作。

       朱良春先生说: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是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于一体的奠基之作,由数代先贤集体撰述,其成书之早(约在战国时期),内容之博(广泛汲取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季候、养生等学),是世界医学领域卓越的瑰宝,成为“医家之宗”。《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侧重于解剖生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的阐述与应用;《灵枢》除对《素问》内容有所补充外,尤详于经络、针灸,所以又称为“针经”,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列为必读之书。由于文辞古奥,义理精深,为阐释其义,历代注疏者不下百数十家之多,但悉为以经解经,其中虽多精辟之论,剖析之言,基于现代青年,古汉语基础较薄弱,仍难以理解,惧于阅读原著,这是阻碍中医学术完整继承、弘扬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是关键性的问题,途径是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如何帮助青年中医消除畏难情绪,轻松地接受《内经》,读懂、读通《内经》,从中吸取教益与智慧,从而联系临床实际,加以运用,创新发展,弘扬中医学术,为民造福,这将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有识之士,翘首企盼。

朱老说:《千金方》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临床实用的“百科全书”。

《千金方》的内容相当丰富,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书中妇科、儿科、五官科、内科(包括伤寒、热病和杂病)、疮痈、外伤、痔漏、解毒救急、针灸、食治、养生等等,各科独立成篇,分门别类,有论有方,已初具专科规模。所以已故名医黄竹斋先生称《金千方》是“第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以妇科言,《千金方》在体例上“始妇人而次婴孺”,并最早把妇科从内科杂病中分离出来,别立方论。其内容则先从求子开始,依次为妊娠、养胎、胎前诸病、产难、产后,然后再另叙月经、带下、杂病等疾患,基本上勾划出了中医妇科学的轮廓。在治疗上,《千金方》对经、带疾病擅用活血祛瘀,如治痛经、经闭、经水不利、久漏、带下不止、坚癥积聚、-不孕,多以大黄蟅虫丸、抵当汤、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诸方化裁,俾瘀去而新生,气血调达,经脉宣通而病自去。对胎前等疾患则重在调理脾胃,如恶阻用半夏茯苓汤、茯苓丸;子肿用鲤鱼汤,皆其例也。对产后疾病,则主张以调补肝肾为主,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大为后世叶天士赞赏,取法而倡为调补奇经之说。

儿科著作在唐以前基本上阙如,仲景不载,古《颅囟经》早佚(现存者为宋人伪托,而且价值也不太大),所以孙思邈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而撰《少小婴孺方》。这当是现存文献中较为完整的、最早的儿科专篇。卷中初生出腹、哺乳、乳母卫生、育儿等法,相当于“总论”;发热、豌豆疮(天花)、口疮、鹅口、咳喘、客忤惊厥、伤食、遗尿、肠寄生虫等,相当于“各论”。儿科四大证中惟缺麻疹,可能是因为当时秦中尚无此疾。《千金方》对不少儿科疾病有细致的总结,如痫(实即惊风)之一病,竟详列证20条,病因则分风、惊、食三类,又指出直视瞳子动,手足掣疭,反张脊强,喜惊,腹满转鸣下血,口噤不得乳,汗出发热,为卧不悟等8条为“危候”,都很有临床意义。

孙思邈对内科杂病采用了按脏腑归类的方法,在占《千金方》全书1/3强的篇幅里,比较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了各个脏腑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方药,所载处方700余首,差不多每一门类中都有—些名方,至今仍广泛地用于临床,如苇茎汤、温胆汤、驻车丸、犀角地黄汤等等,后世许多名方,亦多由此嬗变而出,如七味白术散、二陈汤、生脉散、十全大补汤、地黄饮子、琼玉膏、保元汤、凉膈散、龙胆泻肝汤、苏子降气汤等。

《千金方》对临床症状的描述比较详细,对疾病的病机、发展变化、预后转归有丰富的经验,如:消渴病人多于骨节间发痈疽而卒;“脚气不得一向以肿为候,亦有肿者,有不肿者”,其不肿者,如见少腹顽痹者,呕吐即是“脚气冲心”之候;吐血后,虽觉虚羸少气而心中不闷者多自愈,若烦躁、闷乱不安、呕吐,而医又与黄土汤、阿胶散止涩,则往往至于不救。这些经验都是很宝贵的。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列有目、鼻、口、唇、齿、喉、耳、面病专篇,皆有论有方,如丧明一例,就详列了16条病因。目病、面病都各有8l首处方,内服、外治、复方、单方,靡不具备。面病门中用于洗手、洗面的澡豆(即香药皂),就有7种不同的配方。

《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备急诸方,门类繁多,其方亦颇简便,对许多急证,可以就地取材,挽危亡于顷刻。兹以为例说明之:《千金方》记载的狂犬病是古代文献中所载最早且内容最多的,其观察很细致,如谓狂犬咬人,“七日辄一发,不发则脱也”,但“要过百日乃得免耳”,还须“终生忌食犬肉”。此外
1120
发表于 2020-4-12 22:58:30 | 只看该作者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7 23:01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4月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讲述《首届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 ...

阴阳互根,不知道理,滥用附子干姜,是不可取的。
-------------------------------------------------
  阴阳互根是哲学认识,中医的阴阳互根不是一句空话,要用事实说明。“人以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天气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六节之气,地气金木水火土相火,三阴三阳五行六节气,天地三阴三阳生三阴三阳六经人体。六经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表里相通,以成寒热相成,风火相当,燥湿相遘的互补关系。这是人生阴阳。人长要依四时之法,四时之法是地的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是人体的阴阳。
人体的生化一靠精为动力,二靠血滋养,精为阴藏,血为营化,附子回阳就逆,是生精化气,营生于五谷之精微,这就是阴阳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19:44 , Processed in 0.2374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