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晚上(2020年4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第五章医话随谈中第12节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之(二)师传是关键。第13节展示特色优势促进中医发展。第14节为当今中医界脉诊进一言,(1)脉诊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大雅余韵,(2)偏见和漠视使之几成皮相,(3)用全息论对脉学进行再认识,(4)临床诊断要点。第15节关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几点看法。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朱老强调“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这是中医药的特色,是促进中医发展的重要措施。 中医脉诊是与西医明显不同的学术特征,虽然都是摸同一条挠动脉,西医只说它与心律、心率、血循环有关系; 中医认为脉有五脏,有阴阳、有气血,与天地时空有关系,诊脉“三部九候”,可以了解“五脏症结”,不仅仅是与心血管有关系。 很多人不了解其中的奥秘,朱良春先生去日本讲学,有人提出让他只凭脉诊决断病情,请来了很多位不同的日本患者,分别摸脉,然后写出患者的情况,这场“大考”充分展示了中医脉学的博大精深,让日本人感叹不已。 日本中医不摸脉,有切腹诊断法。 他们大惑不解,向朱良春先生请教脉诊的道理,朱老语重心长地说: 用全息论解释脉学的原理,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朱老介绍说,近年以来,从电子显象的全息效应观念,移植引伸到中医领域里,比较客观地解释了长期以来许多民间诊疗法的科学内涵,于是诸如鼻诊、耳诊、脚诊、脊诊、手诊,以致第二掌骨诊法,都得以用全息论的观点进行解释。这个原理说明,取人体任何一部分乃至一点,都可以测知和治疗全身各组织、脏器的病症。“这一论点无异是给中医理论,特别是脉诊揭去了神秘的面纱,赋予了科学的定义。我想,全息论也完全适用于阐释脉诊的脏腑分配法。更何况脉的形态、频率、节律、波幅,以及‘胃、神、根’等尚难以文字描述的切脉的微妙感知,其神韵远在全息论以外。譬如一根竹管,依法制成箫、笛,几个同样的孔眼,可吹出五声八韵,抑扬顿挫,绕梁不绝。其变化之妙,全在孔眼的位置和声波振荡的轻重起伏耳。” 朱老结合临床,阐述了诊脉的要点。他说:“临床医生首要的是能辨证、识病,而诊脉是重要环节之一,因为脉象可以测知病情的性质和正气抗击病邪的趋势,以便于明确诊断,立法用药。特别是在病情复杂,病势险重,或者主诉和症状不相符合时,脉诊可以辨别症象真伪,预示疾病之吉凶,有利于对疾病的观察和早为防治。” 脉诊既然如此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掌握呢?朱老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认为下列几方面值得重视: 1.认真体察:脉之可以用言语和笔录的,都是一些迹象,至于脉之“神韵精髓”,须通过长期体察,才能逐步领会掌握,应于指下,了然于心。《内经》早就指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喻嘉言说得更为明确:“有志于切脉者,必先凝神不分,如学射者,先学不瞬,自为深造,庶乎得心应手,通乎神明。”就能逐步掌握其真谛。要举、按、寻细察,寸、关、尺对比,左右互勘,自可得其要领。 2.阴阳归类:脉之种类繁多,有的则似是而异,如何辨别呢?《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可见“脉合阴阳”是切脉诊病最基本的法则和方法。李时珍《濒湖脉学》对27脉排列之次序,就是运用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确定的。浮、沉、迟、数是纲领,与八纲正相对应: 3.脏腑分部:寸、关、尺分候脏腑,是根据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的阴阳五行变化规律排比的: 4.诊脉方式:朱老认为,诊脉时最好要用双手同时切脉,便于对比体会;诊脉时一定要坐正平位,以利血流畅通。三指按脉(总按法)可得到一个总的概念,然后再以食、中、无名指分别切脉(单按法),以比较脉气之强弱盛衰,获悉何脏、何腑病变。宋代精于脉学的刘立三氏,每以中指点取三部,有“刘三点”之雅号。但朱老体会,食指敏感度似较中指为强。还需注意脉位异常之反关、斜飞之脉。 5.胃、神、根:“胃”指脉的胃气,就是缓和有生气之脉,久病、重病见之,是为吉兆,多可转危为安。“神”是指下按之有力,又不散乱,亦是佳象。如按之散乱或若有若无,或轻按有,而重按则无者,或沉细之中倏有依稀之状者,皆是无神之脉,预后不佳。“根”多以尺部为根,或以重取应指为根;如重按即无,或尺部难以触及者为无根,预后不良。 朱老认为,诊脉确实可以揭示线索,洞悉病机,为立法用药提供依据,是应该深入体会,认真掌握的诊法之一,但是,其他诊法也不能忽视。《内经》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