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20-3-26 21:2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20年3月26日)的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讨论的题目是《临证指南跟师录》之“为中医守候,做铁杆中医”。重温曹东义教授的《中医群英战SARS》,感念邓铁涛邓老的大医情怀。中医学是一个理法方药互相关联的完整体系,王清任《医林改错》所倡导的 以脏腑解剖为标准修正中医藏象学说的路子,是彻底否定中医学说的路子。被现代医学奉为圭臬的 化学定性定量分析,在说明和指导中药方面,几乎是百无一用的摆设,试想,一种中药就富含着几十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单味药煎煮之后,煎出来什么成分,煎出来多少,相互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新物质就说不清,几味中药在一起煎煮,其情况就更为复杂,再加上不同产地、炮制、引经报使、先煎后下,被西方视为神灵的分析化学,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其感慨绝对超过了 刘姥姥进大观园。毫无疑问,驾轻就熟的中医理法,得心应手的指挥着这么复杂的化学集团军,攻邪扶正,去疾长生,这不能不说是比中华烹饪更为复杂,更为优秀的文化!中医学着眼于宏观,而又最善于改善微观,比如亚健康状态,这么简便廉验的能够解决14亿中国人健康大问题的一种体系,我们为什么非要搞得它七零八落、不成系统,回到原始的解剖知识与一堆零散的经验呢?凫腿虽短,续之则悲;鹤足虽长,去之则哀。中医学有它自身的完整性,在没有完全将它揭秘之前,再没有更好的替代知识体系之前,我们应当给它以尊重,为它的完整性而守候!再者,既然现代医学还这么幼稚,而我们为什么要舍弃历经几千年的修炼功夫,匆匆忙忙地举着双手归顺投降呢?现代医学的手术无论做的多么高精尖,其大方向肯定是错了,中医学一向追求的治未病才是未来医学发展的目标。手术切除、移植,既不符合仁心仁术的人道精神要求,也是在疾病早期不重视人类健康的结果,假如在病人自我感觉不舒服的亚健康时候就进行治疗,而不必等待出现可视可见的病理损伤之后才算作疾病,就可以未病先防、既病早治。中医学重视人体的自我感觉,这就是它更为人性、更为灵敏的一面,是其长处,中医采取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原则,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不断变化的证候,而进行的个体化治疗措施,也是远远胜过统计学的大样本概率治疗,中药成分复杂,不是其缺点,而是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地对人体进行调整和治疗,不是介入、切除、移植。中医药对于病毒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在非典的治疗之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力量,但是,有效甚至疗效好,也不一定就能受到重视,邓铁涛教授正为中医药参加非典治疗工作而感到忧虑和揪心。让邓老忧虑和揪心的不是中医的疗效,而是整个中医的不被重视,中医药的疗效和优秀特质在非典战役中以及此次新冠肺炎战役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人参败毒散、银翘散、达原饮、独参汤、参附汤、生脉饮等等这些古老的经方、验方,无论是在轻中证居多的方舱医院内,还是在危重症的Icu病房内,都显示出了速效、高效和力挽狂澜的巨大威力,疗效不容置疑!作用不可替代!事实不容抹黑!我们为有伟大的中华医药国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毫无疑问,驾轻就熟的中医理法方药,能够得心应手地指挥着这么复杂的化学集团军,攻邪扶正、协同作战,中华医药就是我们战胜瘟神的特效药!但愿,在灾难过后,我们的中医国粹不要再被遗忘和抛弃!让我们再次向邓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感谢!为中医守候,做铁杆中医,我们一直在路上!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lzzngsl
       祝贺刘敬章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临证指南跟师录》的有关内容。主要从《中医群英战SARS》所述邓铁涛先生“为中医守候,做铁杆中医”。
       自从西医传入之后,很多人希望用西医的解剖观念改造中医,比如有人说大脑管思维、情绪,中医说的“心主神明”是错误的,应该改正这个“历史错误”。
          邓铁涛教授多年前发表在《新中医》杂志上的《“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被《中国中医药报》再次刊登在2003年4月21日的报纸上,那时中医与非典瘟疫的战斗,在广东正在激烈进行,北京的中医界还没有正式进入战斗,但是已经山雨欲来了。
       邓老说:“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不知主张‘脑主神明’以改造‘心主神明’论者,提出哪些高明的理法方药以提高临床水平,或提出一整套‘脑主神明’(理论)与中医理论相融合,从而大大提高中医的理论水平,使中医学上一个台阶呢?可惜从那些文章中,未看到这方面有建设性的东西!以‘脑主神明’取代‘心主神明’是一种中医学的创新吗?脑的功能,西医学已经取得令人叹服的成果,因此主张‘脑主神明’者用不着花大力气去研究,想研究也很难超过西方学者。因此提倡者无非是借西医学以改造中医学耳!要改造‘心主神明’论将从何入手?有什么规划蓝图?有什么办法使‘脑主神明’与中医之系统理论融合?这一切问题好象是该别人去做的事情了。写这样的文章太轻松了。但这好比把中医学殿堂的正梁拆掉,扯一些石棉瓦盖上去,或放上一个彩色的塑料支架,一个现代化的中医学就弄成了。这样做太危险了!大厦将倾,中医危矣!”


1102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21:36:15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大家晚上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周五晚上(2020年3月27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里面的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例如疮痈肿毒、斑疹、痄腮、痢疾等,部分清热解毒药还可用于毒蛇咬伤及癌证等。临床应用本类药物,必须根据热毒证候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药物,发挥各个清热解毒药的特点。还应根据病情需要作适当配伍。如热毒邪气在于血分者,当配伍清热凉血之品;挟湿者当配伍燥湿或利湿药物等等。对于虚人可配伍适当的补益药以固护正气。总之宜随证配伍,以提高疗效。



     希望曹老师及各位同道给予批评指证。http://www.ynjkcy.com/zyx



       祝贺上海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 《中药学》里面的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的有关内容。

清热解毒是中医治疗多种热毒性疾病常用的方法,有很多著名的方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药物,当然,中医使用这些清热解毒药不是简单堆积,也不是随意组合,而是需要结合病人体质、病情、病程、病位,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药物,与利湿、化瘀、行气、去积、健脾等药物一起组合起来,达到“扶正不留邪,驱邪不伤正”等目的,防治苦寒伤胃等不良反应。
1103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20:48:1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3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第五章医话随谈之第10节追忆一段胜缘,祝贺中医研究院5O华诞,

        第11节中医事业的现状与前景

(1)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1 中医理论和前人宝贵经验的继承不够。2辩证水平和医疗质量有所下降。3滥用西药,中医急症的阵地萎缩了。4药材不道地,炮制不如法。5中医院经费严重不足。

(2)认清形势迎头赶上:

1刻苦钻研,打牢基础。2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3中医理论核心和中医教材改革。4培养人才,一专多能。5中药剂型改革必须加快步伐。6医乃仁术,医德至上。

        第12节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

(一)经典是基础。

       敬请各位关注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朱老祝贺中医研究院5O华诞,以及关于中医事业的现状与前景的看法。

        朱良春先生概括当时的中医现状是“一喜一忧”,喜的是中医在形式上不断发展,有了国家学历教育,建立了中医研究机构、有了很多中医院等:忧的是中医学术内涵不足,特色逐渐淡化,图变现为以下五点,现在几十年过去去了,仍然没有很好地、根本性改变:

1 中医理论和前人宝贵经验的继承不够。2辩证水平和医疗质量有所下降。3滥用西药,中医急症的阵地萎缩了。4药材不道地,炮制不如法。5中医院经费严重不足。

          朱良春先生当年语重心长,提出“认清形势迎头赶上”的发展战略,具体的措施有6条,今天仍然有借鉴价值,甚至可以按照做:

1刻苦钻研,打牢基础。2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3中医理论核心和中医教材改革。4培养人才,一专多能。5中药剂型改革必须加快步伐。6医乃仁术,医德至上。

        朱良春先生另一个战略性的认识“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这是关于人才成长的深刻认识,他在晚年一直致力于中医人才培养,希望中医事业万年长青。



真是深谋远虑,为社稷着想,为大众谋利益。“利天下”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质,朱良春先生身体力行,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1104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21:46:1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周日晚上(2020年3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讲《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他将和大家一起分享“温病学发展史。”http://www.ynjkcy.com/
             祝贺曹传龙讲《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成功!他将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温病学发展史”的有关内容。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治疗名叫伤寒的传染病,主要是使用113方,
并且张仲景的时代,只有热药、温热药发汗解表的方子。
张仲景不用辛凉解表,不是他不想用辛凉解表,而是那个时代就没有辛凉解表的“思想”。《内经》说“发表不远热”。

辛凉解表的思想,是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之中提出来的,到明清时期,逐渐上升为与辛温解表一样的法则。
严格地说,
张仲景从来没说过“辛温发汗”,也没有说过“辛温散寒”、“辛温解表”,他只说“当发汗”、“当解表”。
有人说伤寒必须辛温解表,不能辛凉解表;温病必须辛凉解表,不能辛温解表等等,
这都是对张仲景的误解,甚至是偷换概念,“犯上作乱”,要推翻张仲景的《伤寒论》。

后世创造了很多好方子,进不了张仲景六经体系,因此,就创造了一个“温病学”体系,就好像当年张仲景不能用《汤液经》六合辨证而发明了六经辨证那样,都是另立一派,用一套理论串联起丰富的治病方药。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不是肺炎与脑炎,肝炎与肠炎的不同,而是把所有的传染病一起综合起来考虑。
在甲骨文时代,说它是瘟疫,是因为它有流行性;
在《内经》的时代,说它属于热病,是因为它的主要表现是发烧;

伤寒与温病的差异,虽然与季节、诱因有关系,但是,主要是因为人的体质不一样,在同一个条件下,有的人患病之后需要辛温解表,有的人需要辛凉解表,入里化热之后,就没与区别了。

不能说“新冠肺炎”,只需要辛温解表(伤寒),而不能辛凉解表(温病);

瘟疫也是这样,
有人说新冠肺炎是“寒湿疫”,难道它从始至终,都需要“散寒化湿”吗?不可能!

这是教材培养中医的错误,误把中医说的“病”,与西医说的“病”对等起来。

一百年的“求同存异”,结果,丢了自己,把中医学术搞乱了,“没有标准了”。
经历,这次新冠肺炎,应该“求异存同,走向复兴。”
1105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20:15:2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0年3月3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目痛门》。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8,人有病目数日,而即生翳,由下而上,其翳色作澹绿状,瞳子痛不可当,人以为肝木之风,谁知是肾火乘肺,肺火与肾水相合而不解乎。

      9,人有两目无恙,而视物皆倒植,人以为肝气之逆,谁知是肝叶之倒置乎。

      10,人有惊悸之后,目张不能瞑,百计使之合眼不可得,人以为心气之弱,谁知是肝胆之气结乎。

       11,人有无故忽视物为两人,以为肝气之有余,谁知是脑气之不足乎。

       12,人有病目之后,眼前常见禽鸟昆虫之飞走,捉之则无,人以为怪,而不知非怪也,乃肝胆血虚,有痰而闭结之也。

       13,人有目痛之余,两目白眦尽变为黑,不痛不疼,仍能视物无恙,毛发直如铁条,痴痴如醉,不言不语,人以为血偾之症也,谁知是肾邪之乘心乎。

      14,人有月经不通,三月忽然眼目红肿,疼痛如刺,人以为血虚而不能养目也,谁知是血壅而目痛乎。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马京雪讲述《辨证录·目痛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了7个病例:

        8,人有病目数日,而即生翳,由下而上,其翳色作澹绿状,瞳子痛不可当,人以为肝木之风,谁知是肾火乘肺,肺火与肾水相合而不解乎。

   金生水,肺金与肾水为母子,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目痛未必是肝火,陈士铎说,方用健母丹∶

麦冬 天冬(各一两) 生甘草 黄芩(各一钱) 茯苓 青蒿 白芍 桔梗 丹参(各三钱) 陈皮(三分)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绿色退,四剂而目翳散,十剂全愈。

此症用益肺汤亦效。

麦冬(二两) 天门冬(五钱) 生地 玄参(各一两) 水煎服。十剂愈。



      9,人有两目无恙,而视物皆倒植,人以为肝气之逆,谁知是肝叶之倒置乎。

肝开窍于目,目有病,肝不能免责。陈士铎说用吐法治疗。

他说,方用安脏汤∶

参芦鞭(二两) 瓜蒂(七个) 甘草(一两) 荆芥(三钱) 水煎三大碗,顿服之,即用鹅翎扫喉中,必大吐。吐后而肝叶必顺矣。

此症用参芦汤吐之亦妙。

人参芦(四两) 煎汤数碗,尽服之,以鹅翎扫喉引吐,吐后即愈。

     

10,人有惊悸之后,目张不能瞑,百计使之合眼不可得,人以为心气之弱,谁知是肝胆之气结乎。

       目张不闭,责在肝胆。陈士铎说,方用解结舒气汤∶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炒枣仁(一两) 郁李仁(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目能瞑矣。

此症用舒结汤亦神。

柴胡 荆芥(各二钱) 白芍(一两) 甘草 半夏 独活(各一钱) 炒枣仁(四钱) 麦冬(五钱)水煎服。一剂目瞑而卧。



       11,人有无故忽视物为两人,以为肝气之有余,谁知是脑气之不足乎。

复视目疾,视一为二,多为虚证。陈士铎说,方用助肝益脑汤∶

白芍(二两) 当归(一两) 人参(三钱) 郁李仁(二钱) 柴胡(五分) 天花粉(二钱) 细辛(五分) 川芎(三钱) 甘菊花(五钱) 薄荷(八分) 生地(五钱) 天门冬(三钱) 甘草(一钱)白芷(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视物为一矣,二剂全愈。

此症亦可用补瞳神丹∶

当归 白芍(各一两) 郁李仁 黑荆芥 丹皮(各三钱) 麦冬 川芎 葳蕤(各五钱)细辛(五分) 水煎服。二剂愈



       12,人有病目之后,眼前常见禽鸟昆虫之飞走,捉之则无,人以为怪,而不知非怪也,乃肝胆血虚,有痰而闭结之也。

飞蚊症,多为精血不足而又有痰火,陈士铎说,治法益肝胆之血,而兼消其外壅之痰。方用四物汤加味治之。

熟地(三钱) 白芍(五钱) 当归(一两) 川芎(二钱) 酸枣仁(五钱) 青葙子(三钱)茯神(三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半夏(三钱) 白术(二钱)水煎服。四剂目无所见矣。

此症用向荣汤亦妙。

当归 白芍 生地(各一两) 麦冬(五钱) 白芥子 茯苓(各三钱) 贝母(一钱) 柴胡(五分)水煎服。十剂全愈。



       13,人有目痛之余,两目白眦尽变为黑,不痛不疼,仍能视物无恙,毛发直如铁条,痴痴如醉,不言不语,人以为血偾之症也,谁知是肾邪之乘心乎。

目巩膜变黑,肾水上泛,陈士铎说,治法宜斩关直入,急救心君之垂危,祛荡肾邪,拨乱反正之为得也。方用转治汤∶

茯苓(五钱) 人参(五钱) 附子(二钱) 五灵脂末(二钱) 菖蒲(一钱) 白芥子(三钱)白术(五钱) 良姜(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痴醉醒,二剂而毛发软,三剂而黑 解,四剂全愈。

此症用利水益心丹亦佳。

茯苓 人参 薏仁 巴戟天(各五钱) 白芥子 肉桂(各三钱) 白术(一两)水煎服。四剂全愈。



      14,人有月经不通,三月忽然眼目红肿,疼痛如刺,人以为血虚而不能养目也,谁知是血壅而目痛乎。

闭经目痛,血有瘀滞,陈士铎说,治法不可补血以助热,宜通经以泻肝。方用开壅汤∶

红花(三钱) 当归尾(三钱) 牛膝(二钱) 桃仁(十四个) 柴胡(二钱) 丹皮(三钱)大黄(一钱) 香附(一钱) 郁金(三钱) 天花粉(二钱) 玄胡索(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经通,再剂而目愈。

此症可用泻壅丹∶

当归(一两) 红花(五钱) 大黄(二钱) 生地(五钱) 荆芥(三钱) 桃仁(十粒) 丹皮(三钱)炒栀子(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血通,二剂而目之肿全消,不必三剂也。
1106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20:18:3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3月31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4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内容范围: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
1107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22:31:2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3月3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教研中心的陈伟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题目是<经方临床应用举隅>,与大家共同学习陈伟教授学经方用经方的心得体会。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张海涛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香港浸会大学中医教研中心的陈伟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讲的<经方临床应用举隅>。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六经辨证治疗外感伤寒热病,用脏腑经络辨证论治内科杂病。



无论外感和内伤,经方主要是为了调整人体的正气;并且还存在着虚人外感,以及外感热病的“突变虚寒转为内伤”。



所以,外感与内伤的治疗方法,可以互相借鉴。



但是,外感病常见表证,热证,实证;

内伤杂病,多见里证,虚证,寒证。



二者有联系,但经纬分明;

可互相借法,又不可混同。





不可把借来的东西误认为是自己家的宝贝,

也不可只用自家的东西而不懂借助于邻人。
110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09:54:1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4月1日)的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二讲:“学习中医适逢政府限制”的内容。中医教育在近代经历了许多的曲折,在广东也是和全国的情况差不多,这些情况在邓铁涛先生主编的《中医近代史》里有一些介绍。在清朝末年,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一股废科举兴学校的风气兴盛起来,中医界也有人试办过一些过渡性的中医教育机构,但是成效不大。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北洋政府于1912年开始建立现代教育系列,却拒绝开设中医教育,把中医学术传承置于教育法令之外,迫使中医界觉醒。北洋政府颁布的大学课程,把高等教育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工科,农科,医科七门,建立了现代教育的学术体系,医科里边只有西医的内容,没有中医的课程,中医教育被排斥在现代教育体系之外,这就是“漏列中医教育案”,当时主管教育的官员不断撤换,虽然有极少数人主张取消中医教育,但是内务部或者教育部的不少官员并不主张取消中医教育。只是因为现代医学教育分科很细,而且科目很规范,不像中医学都是用一本书,一本书的做传承的科目,因此,很多人借口中医教育需要现代形式,应当规范科目,所以暂时未列入中医教育。但是在丁甘仁等老一辈中医人的努力抗争之下,废除中医案得以被制止,并纷纷兴办中医学校,保住了中医的薪火相传。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刘敬章讲述著作稿《邓铁涛传》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先生“学习中医适逢政府限制”的有关内容。
中医教育在近代经历了许多的曲折,在广东也是和全国的情况差不多。邓铁涛先生1932年入学的时候,属于第九届学生。此前的1929年2月,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在褚民谊的授意及主持下,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案极其荒唐地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归咎于中医。这就是近代史上很有名的“取消中医案”。
1932年,邓铁涛先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学习中医的人生道路。他走上学习中医的道路,与其家庭背景有关。他的爷爷在药材行做中药的生意,三叔也跟着爷爷一起买卖药材,父亲以中医药治病救人,与中医的命运有着较多的联系。所以邓铁涛先生报考中医学校被录取之后,心情很激动,也很不安,因为上这个学校,每年要交100银元的学费,还要交20元的讲义费。邓铁涛先生父亲看一个病人,所收的诊费才只有4角钱,勉强够日常生活开销,是没有能力支付邓铁涛先生的学杂费的。
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个经济的鸿沟,是很难跨越的。邓铁涛先生为了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他看完榜,经过思考,就去找他的爷爷邓耀潮先生。他老人家很疼爱长孙邓铁涛,当年长门长孙出生之后,他就给邓铁涛取了一个名字,叫“锡才”。也就是希望老天能赐给邓铁涛做人的才能,无尽的金银财宝,给家庭带来滚滚财源。他老人家肯定没有想到,十几年之后,这个长孙要他每年出那么多学费去上学。
邓铁涛拉着他的爷爷,来到中医学校放榜的地方,然后才告诉老人家:“我报考了中医学校,考取了。您看,还是第九名呢!”爷爷不知道学费多少钱,一看孙子高中红榜,心里很高兴,当时就夸奖邓铁涛有出息,说他将来一定会超过其父邓梦觉,成为一个好中医。
中考成功后的邓铁涛运用聪明才智,趁着爷爷家高兴的时候,希望赶快把学费的事情谈妥了。他说:“这个学校是很好,就是学费不算少。我如果跟父亲说这么贵的学费,也许他不会让我上这个学校,因为他供不起。”爷爷立即说:“学费的问题我来解决,家里再困难也要把你供到毕业!”邓铁涛听了这句话,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邓铁涛先生回到家里,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跟父母做了汇报。因为当时他毕竟是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十几岁就决定自己未来职业,这的确是一件大事。父亲听他说了这件事,非常高兴,都支持邓铁涛学习中医。邓梦觉先生告诉邓铁涛,要学好学校里的30门课程,要注意背诵经典,要早临床,早跟师。
当时学校里,有些很有名的中医老师,比如岭南名医陈任枚(1870~1945年)先生,南海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另一个著名的老师刘赤选 (1897~1979年)先生,是顺德人。教师梁翰芬(1876~1960年)先生,番禺人。教师卢朋著(1876~1939年)先生,名雄飞,广东新会人。
邓铁涛先生既有家传,又有师教,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但是,在他上学的时候,也正是国民党政府推行取消中医政策的时期,同学们对于中医学的前途和命运,也有不少议论。同学们都很关心自己的未来,也经常讨论中医的出路何在。当时有人提出“中医科学化”的口号,也为学生们所接受。提出这一口号的是广东谭次仲先生,上海恽铁樵与陆渊雷先生等,并正积极推行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前辈的著作,对邓铁涛的思想有过一定的影响。
1109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21:4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开始,每周四晚上8:30一9:3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新课程《易水学派研究》,今晚(2020年4月2日)讲述第一讲《易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易水学派为中医传承的主要学术流派之一,自金代易水张元素开创以来,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该学派在脏腑病机方面的传承和研究上有巨大的贡献。临证以脏腑的寒热、虚实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归经指导遣方用药,对常见的内伤杂病中气血虚弱诸证的治疗,以及脏腑和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有深入、精辟的研究,在一千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这一中医的学术思想在金元之后发展日趋完善,明清之际如薛己、张景岳、赵献可、李中梓、尤在泾等许多医家或师承、或私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其外延。。。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易水学派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易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易水学派崛起于金元时期,这个时期新说竟兴。继河间刘完素创立火热论之后,有河北易州张元素探索脏腑辨证,在总结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辨证体系。其后经其弟子及后世私淑者的不断发挥,在脏腑病机和辨证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汇成了著名的易水学派。

易水学派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金元时期,中国北方战火连年,人民饱受饥馑、劳役、惊恐之苦,内伤病发生较多,为脏腑病机研究提供了临床基础。魏晋以来至宋代,医学的发展一直处于经验积累的阶段,医学风气偏重于经验方的收集应用,忽略了医学理论的研究。经过一段时期临床医学的经验积累,医学理论的总结提高已势在必行;脏腑病机的理论研究已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张元素整理总结《内经》,《难经》,《中脏经》有关脏腑辨证的医学理沦,吸取《千金方》,《小儿药证直决》的脏腑辨证用药经验,结合其临床实践经验,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1110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21:14:01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大家晚上好!我是朱萍霞,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今天(2020年4月3日)由我给大家分享艾灸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今年的疫情对于很多民众来说多了对健康的认知“免疫力”三个字,这次疫情对于全球的民众来说都是来的那么措手不及,从刚开始恐慌、害怕,焦虑、到最后全国人民那种积极配合国家号召,安心居家,因为大家看到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中医的伟大,对生命呵护,康复病人对艾灸这一瑰宝有更深的认知和依恋,那就是因为艾灸对调节“免疫力”的影响很大,就是病人康复回家专家也建议回家继续做艾灸。今天就我分享一点点艾灸小心得。艾灸如何提高“免疫力”



      希望曹老师及各位同道给予批评指证。http://www.ynjkcy.com/

       祝贺新疆朱萍霞讲座成功!她在一技之长空中课堂为大家分享艾灸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今年的疫情让大家高度重视和重新认知了“免疫力”三个字很多人认为这是西医的词语,不了解这是“中医原创”,西医在几百年前学习了中医的免疫思想和技术。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罗盘(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当然,一开始的时候,最早被认识的是前边的“三大发明”,后来才加上造纸术,成为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其实,改变世界的还有一大发明,这就是“疫苗”,它不仅属于技术,而且还承载着思想,是不可能从西方发明,只可能形成与东方的中医。

因为西方对待传染病的方法,是隔离(港口检疫、修道院等),医生穿着“鸟人服”看病,病人穿着“麻风服”才能上街。

疫苗的原理,是把病人的“痘疮痂”,想办法弄到没有病的人身体上,这个做法与“隔离”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没有中医的“化毒为药”大智慧,是不可能发明接种“疫苗”技术的。

因此,先有免疫思想,然后才能发明“疫苗”,这是学术原理的原创,不单单是一项技术。

疫苗成为人类战胜传染病的最重要武器,它是中医发明的,不是西方发明。

西方坚持不接触的“隔离”原理,永远也不会发明疫苗。

几百年之前,在西医主要采取隔离、港口检疫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把病人、疑似患者与健康人强行分开,以应对传染病威胁的时候,中医逐渐摸索出可以推广使用的“免疫技术”人痘疫苗。

疫苗,是减毒、低毒的致病活物“邪气”,不是“好东西”。中医这个“疫苗”词起得好,很准确。掌握不好、不规范操作,疫苗就成了引起火灾的放火行为。



古代中医大力推行免疫种痘术,也就是把病人的痘疮痂,经过适当处理,变成疫苗,分干苗法、湿苗法、熟苗法、痘痂法、痘衣法等,明清时期开始大面积推广接种,并且在清代传到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后来英国的玛丽夫人,把人痘疫苗引进到英国,由琴纳改良成更安全的牛痘疫苗,再传到法国巴斯德生产出更多疾病的疫苗,人类才在近现代逐渐消灭了天花,控制住了很多传染病的流行。



中医是如何发明免疫技术“人痘疫苗”?如何传到世界?如何被“引进再创新”?

疫苗技术,如何被逐渐推广?

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要说清楚不容易,我主编的一本书,其中记载了这个事情:《热病新论》——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

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可以提供大家参考有关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20:19 , Processed in 0.05256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