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金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天人合一】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15-1-25 00:52:21 | 只看该作者
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102
发表于 2015-1-25 00:53:26 | 只看该作者
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

点评

先生是反科学的另一个极端,同样是错误的!祝先生早日成仙,脱离红尘,不食人间烟火。纠缠于网络论坛红尘之中,尘缘未了,是成不了仙的!  发表于 2015-1-25 06:04
103
发表于 2015-1-25 06:28:48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24 13:11
先生这段我认真学习过,中心思想是: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

       “天人合一”这个词汇的盛行,我的感觉是近20年的事,以前,中医也只讲到“天人相应”,天地人三才。现代人说的“天人合一”已经是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之意,与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中的天、地不是现代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电磁场、波粒二象性、自然、生态环境之类的现代科学概念!前面已经说过,“天人合一”原本是以地心说为参考系建立起来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科学行为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们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出来“天人合一”这个词汇,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一个新概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现代的“天人合一”新概念,的确是一个不明确的概念,有待于发展与完善。

     请先生不吝赐教。
104
发表于 2015-1-25 07:12:4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24 11:02
先生到底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天人合一”?!

给出天人合一的具体原理。您竟然视而不见,我真为科盲的文化中医们所悲哀!

新天人合一深析中医的四季学术与阴阳五行学术
              内蒙鄂尔多斯市卫校附属东康中医医院李开弟
    摘要《目的》:中医科学起源于中原大地,中原存在着典型的四季变化的气候。所以中医学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启迪下或四季变化与人与万物活动与疾病规律启迪了中原的中医先哲们,创造了中医学特有的四季学术。为了与五行学术作对应,有将夏季作夏季与长夏的人为分割,这就是中医学内具体的五季学术。而中原人类生活在季风与四季有规律的活动之中。春生夏长秋储冬藏的自然规律,并不同季节患不同疾病的规律被古人发现。所以会有中医学特有的四季学术出现。而中医学虽然正确,但中医学是一种模糊的推理性学术,而正确认识气候冷热与不同季风带来的NO与O2含量不同,所引发人体摄O2与摄NO不同。另外气候冷热会造成人体外周四肢躯干组织冷热变化规律出现。而这种冷热变化,对于组织液与血液内NO与O2的溶解,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新中医学必须要认识的问题,也是西医学必须补充的学问。《方法》:用四季空气中随季风改变NO与O2存在浓度的不同。用四季温度变化会造成四肢温度不同,并用向日葵阳面热收缩乏能乏水与向日葵阴面冷舒张富能富水增殖所揭示的细胞冷舒张储能储水自保会更冷,冷NO富集并存储能量水分增加,四肢热而细胞产热增加更热并外排小分子NO与能量的活动规律出现。就可科学解释中医学古代产生的模糊四季学术,使古老中医学科学化与现代化出现。《结果》:中医学的四季学术是正确无误的。《结论》:大道至简,温度控制一切!
    产生中医学的中原大地,处在季节分明的地方。春天南来的海洋上的季风出现,这就是春风的带来水分与海洋上雷暴合成的NO增多出现。因为空气中有78%的氮气,有21%的氧气,有0.3%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他就是微量惰性气体。而海洋上剧烈的空气对流,就会有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并热空气中小分子NO会被驱离或蒸发,会到冷而下降的空气或水分中溶解。而NO在冷空气或水分中溶解增加,就可置换出大分子O2,O2被挤出并会到热空气处富集,这就是上升热空气气流中高O2富集与高N2富集,并会高温燃烧雷暴出现,雷暴会合成NO并随云雨来到大陆,这就是春天季风会带来春雨并富含NO空气出现。这就是NO多并温度增高,人肺脏吸收NO增加,NO溶解循环血液增加,抑制O2溶解,内脏组织变冷并舒张储能储水增殖增强出现,这就是肝脏胃肠变冷,并存储能量增强出现,这就是春风吹来,人胃肠肝脏变冷储能储水增强而血流变冷并血糖减低,回心肺血流动脉舒张增加供血出现。这就是内源性四肢躯干供血增多并温度增高出现,同时NO空气中吸如肺循环,体循环内NO增加,就是抑制O2多进入体循环动脉肌,变冷动脉肌舒张增加外循环是四肢躯干组织变热,热产热增强并外排四肢躯干内小分子NO与能量水分进入循环,这就是血液内高NO并高氨基酸与高血脂出现,这就是低热值氨基酸会取代高热值糖进入循环动脉肌低产热出现,这也是高血脂能抑制O2进入动脉肌与糖进入动脉肌而变冷舒张动脉肌出现,因为能容于油脂的NO能在高血脂中进入动脉肌,而O2是不能溶解于脂肪,所以高血脂能舒张动脉。这就是春天外热引发的生理改变出现。这就是春天南来的春风与天气变暖,人精神并多活动增加出现。这就是春生的出现。
    因为冬季,外冷而NO富集外周,内脏富集O2高温,腹腔内普遍增高,内脏高温会驱离或蒸发NO而O2溶解度增加出现。这就是腹腔内更高温出现。腹腔高温,脾脏内O2溶解度增高,会收缩脾脏给肝脏经过门静脉供应含高氧血液,同时脾脏收缩,使同一条腹腔干动脉供应血液的肝脏胃肠多供应血液出现,这就是冬节胃肠肝脏高温收缩并热收缩外排能量水分与NO出现,这就是肝脏热而乏能乏水会出现。而肾脏脂肪囊冬季被加热,热外排小分子NO而O2溶解度增加,这就是冬季肾脏脂肪囊热并O2溶解度增加,热与O2收缩肾脏皮质而被迫增加肾脏髓质供血,从而冬季多尿出现!
    而肝脏会接受脾脏热收缩与肝脏左右动脉供血,所以肝脏在冬季会热消融或热外排能量最多,并会热乏能乏水出现,这就是春天中医要护肝的来历。并中医认为酸能入肝,其实就是利用有机酸内释放H根,进食酸性食物或药物H根能中肝脏血液内O2形成水分子的样吸附的H2O-吸附状水分子,除不会产热外还能吸附O2减低肝脏氧化产热降温肝脏,有利于肝脏变冷舒张储能储水增殖。所以中医多用酸性中药在春天里养肝。又因为肝脏热收缩,阻滞胃肠脾脏血液与能量回流,并在胃肠脾脏瘀滞,所以此时的胃肠会多发出血性疾病,所以中医除用酸性食物或药物收敛出血或腹泻外,用碳化药物口服,释放活性碳元素,吸附胃肠肝脏内O2形成吸附态CO2,这又是不产热形成吸附态CO2而阻止O2燃烧产热,这就是活性碳药物能止血作用的出现。其实就是阻抑O2造成肝脏高热,并舒张肝脏,使胃肠与脾脏瘀滞血流能顺利回流下腔静脉而不瘀滞出血出现。
    春天结束进入夏季,夏季高温,四肢躯干被高温加热,热四肢躯干组织内热驱离或蒸发NO进入循环与内脏,内脏内富集NO而O2溶解度变低出现,这就是内脏变冷,并四肢躯干高温外排油脂与氨基酸出现,这就是夏季外循环更好外热内冷出现,冷而肾脏脂肪囊富集NO冷增殖与脾脏NO富集舒张存储血液,减少对心脏供血,并胃肠储能增强但外周内供能量多,所以夏季进食少而心脏舒张高供血增加散热出现,所以夏季属心的观察出现。并热而心肌外排小分子NO而O2溶解度增加,这就是天热而心悸或心跳增加出现,并外循环增强而多汗出现。所以中医夏季要护心治疗或饮食出现,给绿豆等解暑药,补充心脏能利用的NO而置换O2,使心脏能舒张心肌和冠状动脉增加供血,不造成O2收缩冠状动脉心脏缺血出现。
    盛夏结束,长夏开始,秋天南下高O2季风来与南来的富含NO空气交替出现,并随着夏季酷热,四肢躯干外周存储的氨基酸与油脂减少,NO内储也减少,腹腔低温的脾脏舒张这是处于增温期,因内供NO减少而O2溶解度增加,所以脾脏热收缩会出现。这就是肝脏经过门静脉接受脾脏供血增加,另外脾脏舒张,可增加脾胃韧带与脾结肠韧带与脾肾韧带分流血液,此时脾脏热收缩阻止分流血液,并集中供应肝脏出现,这就是肝脏有凉转变为较热,并热收缩阻抑胃肠脾脏回流血液增加,胃肠会血液瘀滞,并高储能出现。所以长夏会有脾胃高储能瘀滞,多发脾胃疾病。所以长夏属脾出现。所以此时中医多要健脾,增加舒张脾脏,并减低脾脏与肝脏内O2的溶解,这就是补脾养脾治疗出现。
    长夏结束而秋季来临,北季风吹来,高O2而低NO空气出现,并外界温度降低或冷热交替明显出现,内脏存储NO被夏天与长夏消耗减少,并外周躯干肌肉脂肪大量消耗,内供减少。并外冷促使四肢躯干外周组织储能储水并NO富集四肢躯干,而内脏肠道肝脏O2溶解度增加,这就是胃肠容易产热收缩而外排能量水分出现。也是脾脏高O2收缩会给肝脏供血,高产热出现,肝脏高热收缩阻抑胃肠收缩上供能量与水分,就会有肺脏高O2而低NO变热出现。而此时空气中高O2与低NO空气出现。这就是肺脏更会更产热。这就是肺脏高O会痉挛性干咳嗽出现,胃肠变热,进食生冷会腹痛腹泻出现。所以秋天肺脏会过热。此时中医要养阴润肺,给变冷性药物或食物,补充胃肠内NO而增加胃肠舒张与储能,并滋阴的NO进入肺脏阻抑O2溶解,使肺脏气管肌舒张出现。
    这就是秋属金并大肠与肺脏相表里的观察出现!
    秋季结束进入冬季,天寒地冻,外周四肢躯干变冷,并四肢躯干冷储能增加出现,这就是冬季增加外周组织储能储水并肥胖出现,。外周普遍变冷并NO大量富集外周,就是外周四肢躯干变冷,而腹腔最大的增高温度出现,也是腹腔内温度增高,并会持续增加腹腔内肾脏脂肪囊温度,热外排肾脏脂肪囊内小分子NO而O2溶解度增加,这就是肾脏脂肪囊持续变热,并O2富集肾脏脂肪囊,肾脏脂肪囊加热肾脏与高O2接触肾脏皮质,O2产热与脂肪囊热收缩肾脏皮质血管,肾脏髓质血管被迫开放,多排尿散热出现。所以冬季会多排尿出现。并脂肪囊过度热会消融减少,肾脏皮质过热并持续收缩或纤维化出现。所以肾脏属冬季的中医说法出现。
    如果冬季过度纵欲,体内丢失NO增多,肾脏脂肪囊内O2会溶解度更高出现,这就会大量排尿,致主动脉内血液减少,全身供血减少出现,并体内NO减少而血液O2溶解度增加,这就是心脑供血动脉高O2收缩低功,并四肢躯干供血动脉高O2产热收缩,四肢躯干组织供血减少更加变冷,冷而NO富集四肢躯干,内脏肾脏心脑血管持续高O2收缩,这就是四肢冷而尿清长肾虚出现。也是年老者四肢躯干持续变冷,吞噬细胞吞噬活动活跃,吞噬四肢躯干内造骨细胞,最后骨折疏松并骨“硬化”容易破裂出现。这就是肾主骨的中医说法出现。并脑组织供血不好,NO富集脑组织多睡眠出现,这就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低而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脑动脉持续低供血变冷并冷舒张储能储水并NO富集,最后供血动脉肌冷舒张高储能变冷和高NO富集,冷舒张与高NO舒张动脉外脂肪囊供血动脉,大脑组织冷富集NO昏睡,脂肪囊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而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这更是脑动脉外脂肪囊供血动脉舒张脂肪囊变热并热驱离或蒸发脂肪囊内NO而O2溶解增加,脂肪囊更热并O2富集,这就是持续低供血脑动脉高储能被脂肪囊加热和高O2加热痉挛性收缩出现。这就是肾主神明的出现,
    所以中医给补肾药与热药口服,就是进食植物NO吸附剂,这些吸附剂在胃肠内能吸附胃肠组织内NO而增加O2溶解胃肠组织,胃肠高O2产热增加,并热收缩给肝脏供能供液,同时将吸附满NO的吸附剂送入肝脏,在肝脏内释放NO而使肝脏O2溶解度增加,变冷肝脏舒张肝脏,可增加胃肠脾脏血流通过肝脏进入循环液量,并肝脏变冷舒张储能,肝脏的糖原组织储存糖而减低血流温度与血糖值,使回心肺血流变冷并血糖减低而冷舒张给全身增加供血出现。并NO吸附剂进入循环动脉肌释放NO,阻抑O2进入动脉肌舒张供血动脉增加全身供血出现,这就是补肾药增加四肢躯干温度,热外排四肢躯干组织内NO而进入循环,增加循环血量并NO富集内脏,给肾脏降温,肾脏脂肪囊变冷,NO富集肾脏脂肪囊,O2在脂肪囊溶解度减低,冷增殖脂肪囊并冷舒张肾脏皮质血管,并NO舒张肾脏皮质血管与组织细胞增加舒张储能储水增殖,这就是补肾药四肢躯干变热而肾脏脂肪囊变冷,并肾脏富集NO而O2溶解度减低,肾脏皮质组织冷增殖血管冷舒张而减少肾脏髓质供血少尿并肾脏皮质冷舒张储水回吸收增加浓缩尿出现。这就是肾脏这个最大的丢失液体器官少丢失液体多增加全身供血,增温四肢躯干而正常出现。并补肾药这种NO吸附剂进入四肢躯干脑组织,继续吸附变冷组织内NO而增加O2溶解度,这就是脑清醒与四肢躯干温度增高而能力提高出现。
    所以肾主神明肾主骨出现!
    大道至简,温度控制一切!
    新中医四季学术出现!新中医学阴阳五行学术出现!人体其实是一个能进行储能散热增温降温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中医学研究了几千年的阴阳五行学术!所谓冷药,就是植物NO的吸附剂弱而NO复合物多,进入胃肠吸附剂破坏而NO被胃肠组织吸收,并O2溶解度变低,胃肠组织变冷舒张并高储能出现,NO致胃肠组织高储能并NO富集,最后是胃肠变冷舒张供血动脉与NO舒张胃肠供血动脉,高储能胃肠组织高供血剧烈产热,造成腹腔高热并脾脏热收缩给肝脏供高氧血液,胃肠脾脏高供血肝脏,肝脏高产热痉挛性收缩,阻抑胃肠脾脏血液经过肝脏中心进入下腔静脉,这就是脾脏胃肠继续动脉供血,更增温而痉挛性胃肠脾脏热收缩吐泻外排能量水分出现。肝脏痉挛收缩阻抑胃肠脾脏血液回流心脏血液,就是四肢躯干组织变冷,冷而舒张储能储水自保更冷,冷而血液内与内脏组织内NO外排,进入变冷四肢躯干组织富集,血液内NO减少而O2溶解度增加,这就是大量冷药进入胃肠会造成心脑动脉肌痉挛性收缩死亡出现,也是主动脉给肺脏的降温动脉热收缩,肺脏气管肌会热痉挛性收缩而哮喘或呼吸困难出现,甚至也是呼吸肌痉挛性持续收缩而呼吸停止出现!有呼吸停止后心脏继续跳动,是因为心脏有自己心包外脂肪囊给心脏降温,并主动脉外脂肪囊给血液能降温。
    而热药补药,就是不同的植物NO吸附剂,可没有NO吸附或部分吸附NO,因有强大的稳定性,所以进入胃肠不能被破坏,吸附胃肠组织液内NO后,进入肝脏与循环释放NO而降低肝脏温度,实现冷舒张肝脏,让胃肠脾脏血液进入循环,并热药补药NO吸附剂进入循环动脉继续释放NO,阻抑O2进入动脉肌而冷舒张动脉肌增大循环供血出现。并热药补药NO吸附剂进入四肢躯干脑组织,继续吸附NO而增加O2溶解,这就是四肢躯干脑组织增温,并热外排NO与能量水分进入循环,吸附剂会继续进入循环和内脏释放NO出现减少O2溶解而就可减低内脏温度,实现正常的内冷外热而人健康态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中西医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 当前离线 积分249.  IP卡  狗仔卡
87楼
发表于 昨天 07:44 | 只看该作者  
105
发表于 2015-1-25 07:44:22 | 只看该作者
        请先生给出春夏秋冬大气中NO与O2浓度的具体数值!
106
发表于 2015-1-25 10:36:3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25 06:28
“天人合一”这个词汇的盛行,我的感觉是近20年的事,以前,中医也只讲到“天人相应”,天地人三 ...

博士先生不可再用“赐教”一词,呵呵,客气过了,承受不起。

先生对“天人合一”有自己的认识和解读,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个词是哲学史上熟用的词汇,大家对该词的含义有固定的理解,中医想要论述中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应该避开这些词汇。陕北俗语有,跟上好人学好人,跟上蛮婆子学跳神。中医对自然的认识,有意义、有价值,用了这麽一个暧昧的词汇,难免受到拖累,您觉的呢?
何况,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以先生这一段讲的最为合理,其他人讲不出来多少实质性内容,却口口声声天人合一,他们被这个词拖累,也就是必然的了。

您说这二十来年这个词开始再中医里出现,我试着再找找,讲中医,讲中医文化,现在有许多名家,大家一起找找,看他们引进这个词到底有什么意义。

107
发表于 2015-1-25 10:39:23 | 只看该作者
hgfjkl 发表于 2015-1-25 00:50
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存,峭壁千里,去住无碍,炁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 ...

先生大约是学修道的,发的文章里有许多内容气功上也有,或者气功就是修道的一部分。建议先生专门就修道做讲座。或者介绍自己修炼的体会。您这样直接把经文贴出来,大家不懂,还是白搭。
108
发表于 2015-1-25 10:53:1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24 15:42
请光明先生、中西医博士先生阅:

找到一些提到“天人合一”的论段,供二位参考,好像都是讲易经的,我看 ...

李老师辛苦了,如果他们谈论的天人合一是您上述所罗列的思想,当然要批判,恐怕他们自己说的天人合一不是上述所讲的意思。 这就变成了-----字同意不同了 -----, 所以还得就彼此说讲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而加以说明才是 。

点评

字同意不同了 -----, 所以还得就彼此说讲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而加以说明才是 。 --------------------------------------------------------------------------- 光明先生是明白人。天人合一不是中医固有的词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5 12:06
109
发表于 2015-1-25 12:06:42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1-25 10:53
李老师辛苦了,如果他们谈论的天人合一是您上述所罗列的思想,当然要批判,恐怕他们自己说的天人合一不是 ...

字同意不同了 -----, 所以还得就彼此说讲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而加以说明才是 。
---------------------------------------------------------------------------

光明先生是明白人。天人合一不是中医固有的词汇,中医现在用了,就得有中医的解读。所以我前面邀请大家考证这个词汇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进入中医理论,正确的解读应该是什么?
前面中西医融合先生有过解读,大家继续。如果这个词中医必须使用,我们争取给出一个明确的解读。如果不是必须,且不能明确、一致地解读,我们还是不要使用了。

这只是说我们这个论坛里,当初谁把这个词引进来,本意是什么,还都大家找找。
110
发表于 2015-1-25 12:14:2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25 02:36
博士先生不可再用“赐教”一词,呵呵,客气过了,承受不起。

先生对“天人合一”有自己的认识和解读 ...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来考虑,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切勿一味索取,片面地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主张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即达到“和”的境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并不是只有中医独有的。这个词汇并不暧昧,如果你不理解、不懂得,只能说明你无知,并不说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点评

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来考虑,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切勿一味索取,片面地利用自然和征服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5 16:0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3:57 , Processed in 0.0552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