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姬领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个月学懂中医》已经出版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8:58:03 | 只看该作者
来点不花钱的内容吧:
一、 阴阳的本义
阴,古时候写作“陰”,阳,古时候写作“陽”。
陰,是“阝”加“侌(yin)”组成的;陽,是“阝”加“昜(yang)”组成的。
“侌”的意思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的意思为“发散气体”;“阝”是“阜”字作左边偏旁时楷书的写法,而“阜”字的本义为土山。
由此可以知道:阴的最初含义为“土山旁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阳的最初含义为“土山旁的雾气正在发散”。这也许就是《黄帝内经》中谈到的“阴成形,阳化气”。
如果把阴阳两个字合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其表明的最初含义是“雾气聚散”的这一变化过程。
透过现象看本质:雾气团聚是“有”的变化过程,雾气发散则是“无”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因为“团聚”才“有”了雾气,因为“发散”才使雾气消失至“无”。故而,阴阳两个字合在一起的本质含义就是“有无”的变化规律。
古代先哲们通过长久的观察发现,世间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无”的变化过程,所以,《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就谈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聚散”这种“有无”的变化是自然界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普遍法则,是认识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发展和衰退、消亡的根本变化。由于中医认为是“心主神明”,所以“神明之府”的意思就是说这些都需要用心才可领会得到的。
关于对阴阳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其他的篇章里谈的也是相当的多:
如《灵枢经•营卫生会第十八》中谈到“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看看自然界任何事物和现象,哪一个不是“无、有、无、有”的连续转化?而“无、有、无、有”的连续转化,就是阴阳的连贯,就和无缝的环一样。
在《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谈到“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阴阳,也是“有无”的自然变化规律,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黄帝)问天师岐伯说:听说古时候的人其年龄都能够超过百岁,动作却不显得老;可现在的人,年龄刚刚过了五十便动作衰退了,这是因为时代变迁的缘故还是由于今天的人们违背了自然规律而造成的?岐伯说: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自然的有无变化规律而加以保养,合乎正确的养生标准,饮食节制,作息常规,不妄事操劳,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统一,活到应该活到的寿数,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看看我们现在的人,按照自然有无变化规律来保养身体的有几个?虽然有些人是身不由己地要违背这个规律来生活,比如夜班工作,但是,更多的人是明知有害,却偏要行之。
如何按照有无的变化规律来养护身体?
首先,根据太阳的变化规律来养护身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们人类一直遵循的规律,故而,白天工作,晚上休息,这是养护身体第一要。
其次,根据人类食物的四季变化规律来养护身体。天人合一,我们平时要多吃时令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平时更应该多吃本地菜。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8:58:48 | 只看该作者
三、阴阳的延伸含义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我们中国人更多的是把文字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由于写字相当困难,故而,就经常用一个字来表示多种意思,于是,就出现了一字多义现象。
阴阳两个字,虽然它们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有无”变化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睁眼看的一瞬间,却是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时间点,是一个画面,这时,阴阳从合二为一的规律概念就延伸出一分为二的象意含义。
每一个字义的延伸都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应象”, 应,是相应、相合的意思;象,是自然界事物或现象的外在表象或征象。
翻开《黄帝内经》,里面有一篇内容叫《阴阳应象》的文章,我们就能知道根据阴阳的最初含义而“应象”推广延伸出其他的象意含义。
1、团聚的雾气是在日落之后的晚上发生的,雾气的发散是在太阳出来之后形成的,所以,人们就把阳光的有无当做区分阴阳的一个指标。
如晚上为阴,白天为阳;背日为阴,向日为阳。我们国家位于北半球,其山脉更多的是东西走向,由于山的北面没有阳光,山的南面有阳光,故而,山之北属阴,山之南属阳。由于河流更多的是夹在两山之间,故而,水之南即山之北,属阴;水之北即山之南,属阳。古时候的人类是爬行的,由于胸腹部不能见太阳,所以,胸腹属阴;背部能见到太阳,所以,后背属阳。
2、有阳光则温热,无阳光则寒凉,故而,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有阳光则明亮,无阳光则晦暗,所以,明亮属阳,晦暗属阴。四季当中,春夏温热,秋冬凉寒,所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对水火而言,水为寒,火为热,所以水属阴,火属阳。对地理位置而言,东南方温热,西北方寒凉,所以,东南方属阳,西北方属阴。
3、雾气是从下由内而团聚的,从上向外而发散的,所以,下面的、内生的属阴;上面的、向外的属阳。
4、由于“雾气的形成”相对为静,“雾气的发散”相对为动,故而,“应象”之后,人们就把相对静的东西看作是属阴的,把相对动的东西看作是属阳的。比如对男女而言,女性相对安静,男性相对好动,故而,女属阴,男属阳。再比如对虚实而言,由于“虚”这个字的本义是大土山,为静态;“实”这个字的本义为货物充于屋下,为动态。故而,虚属阴,实属阳。
5、“团聚的雾气”是一个实体,“雾气的发散”是一种功能,应象之后,人们就说形体属阴,功能属阳。
总之,把阴阳二字分开之后,古代的思想家就将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都用阴或阳的属性来概括,凡是相对静止的、凉寒的、晦暗的、下面的、里面的都归属于阴;凡是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都归属于阳。
所以,我们现在谈到的阴和阳,更多的是延伸含义。
103
发表于 2014-7-24 18:59: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8:59:27 | 只看该作者
一、人的阴阳划分
中医的对象是人,所以要谈阴阳的中医应用,首先就要谈人的阴阳划分。
从阴阳的本义来说,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人的一生,受孕是“有”的变化过程开始,形体变强大;中年之后,是“无”的变化过程开始,形体变弱小,直至死亡。这个“有和无”的变化过程要符合规律。如果不符合规律,象“发育迟缓”、“未老先衰”等就是违背规律的,就是病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谈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这就是古人对形体的“有与无”的正常变化过程的真实描写。
《黄帝内经》中还谈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的形体与功能、上与下、内与外、表与里、前与后、脏与腑、气与血和津液之间,都有阴阳属性:
正常的人是由形体和功能两部分构成的,形体属阴,功能属阳。
上属阳,下属阴,当人在站立的时候,腰腹以上属阳,腰腹以下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前面的胸腹属阴,后面的背部属阳。
五脏是“藏精气而不泻”,犹如“雾气的团聚”,故而五脏属阴;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犹如“雾气的发散”,故而六腑属阳。
由于血和津液都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运行的,所以,气为动属阳,血和津液为静属阴。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9:00:27 | 只看该作者

脏的本字是藏,是“藏”的后起分别字。
藏,是一个形声字,臧声。它的本义是把谷物保藏起来。
生活当中:人,要生存,要维持生命,就必须要进饮食和吸入外界的空气,而这个,就如同把谷物保藏起来一样,所以,人体是需要“脏”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要正常地进饮食和吸入外界的空气,就必须要把饮食物被人体利用后产生的浊物代谢掉、空气被利用后产生的浊气排出去,故而,人体的脏,就是完成饮食物和空气的进入、利用、代谢和外排的。
中医是以人为本的医学,古时候的“解剖学”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就在于此,故而,为了说明饮食物和空气的进入利用等有关问题,古时候的中医人就虚拟出来了“脏”。 由此也可以知道,中医上谈的“脏”和现在西医上谈的“脏器”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虚拟出来的“脏”,我们平时是看不见的,只有在它们发挥功能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或者感知到。这个就和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一样,只有在它发挥功能,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权力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才能感知到。
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个道理:一件事如果交由多人去做,很有可能会做不好,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法不责众。故而,要想把事做好,就必须“一个萝卜一个坑”。
中医来源于生活,中医之理就是生活之理。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脏”有五个,即心、肾、脾、肺和肝。
除了心之外,其他四个脏都有一个肉月旁。如果我们把肉月旁去掉,剩余字的意思是:
肾的繁体字写作腎,上面的“臤”有两种读音,一种是[qiān],另一种是臤[xián]。臤 [qiān],是坚固的意思;臤 [xián] 古同“贤”。从贝,与财富有关。其本义为多财。
卑,[bēi],古同“俾(bǐ)”。是一个形声字。从人,从卑。“卑”意为“替代物”、“代表物”。“人”与“卑”联合起来就表示“主人的代表”。所以卑的本义是门人、门役(代表主人站在门口为主人接客或传话)。
巿[fú],古同“韍”。 它是一个形声字,从韦,从犮(bò)。“犮”意为“向上拖拉”,“韦”指皮革带子。“韦”与“犮”联合起来就表示“向上拖拉(匣中之物)的皮革带子”。
干,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其本义为盾牌。
根据剩余字的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脏的特点:
去掉肉月旁的肾,一个是坚固的意思,一个是多财的意思:要坚固,就要防止里面的东西流失,这就是固摄;要多财,就要把外面的财多多的往自己家里敛,这就是摄入。故而,我们就把“纳摄”功能给了肾。
去掉肉月旁的脾,是代表门人站在门口为主人接客或传话,这里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有客来,一个是代主人接迎传话。想想看,对于人体来说,什么是客?当然是饮食物了,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代主人接迎传话,也就是说把饮食物中有用的东西要进行运送,故而,我们就把“运化”功能给了脾。
去掉肉月旁的肺,是表示“向上拖拉(匣中之物)的皮革带子”,也就是说其目的是从上而出。想想看,人体之中,正常情况下什么东西是从上而出的?对了,是浊气。所以,中医上才有“吸气在肾,呼气在肺”说法。故而,我们就把“排浊”的功能给了肺。
去掉肉月旁的肝具有盾牌之义,有防御的作用。想想看,要很好的防御,就要善于调兵遣将,由于人体内的气具有防御作用,故而,我们就把调气的“疏泄”的功能给了肝。
下面,我们详细的谈一下这四脏的职能。
肾的职能
肾的功能,概括之后就只有两个字“纳摄”,只要我们理解了这两个字,就知道了肾的功能。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9:02:19 | 只看该作者
张伯臾医案之肠鸣
孙某,男,46岁,住院号:74/1973
一诊:1974年4月24日
中下腹漉漉有声,日夜无间,伴有腹胀,食后更甚,口干,大便不实,脉弦滑,苔薄白。
桂枝1.5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9克    汉防己15克    川椒目9克    葶苈子18克    带皮槟榔18克    九香虫6克    炒枳壳15克     五剂
二诊:1974年4月29日
中下腹鸣响十减七八,腹胀亦减轻,大便转干,有慢性肾炎史,苔白腻,脉弦滑。
桂枝1.5克    炒白术9克    川朴6克    青陈皮各1.5克    汉防己12克    川椒目9克    葶苈子15克    仙茅18克    炒狗脊15克    仙灵脾12克    带皮槟榔15克      五剂
三诊:1974年5月4日
中下腹鸣响已止,脘腹胀亦舒,但小腹有冷感,脉弦小,苔白腻已化。
熟附片9克(先煎)    肉桂丸3克(分吞)    制熟地15克    淮山药12克    茯苓12克    党参15克    炒白术12克    仙茅15克    仙灵脾15克    乌药12克       十四剂
【病症诊断】
现在,我们先对疾病做一个明确诊断:
中下腹漉漉有声----直接就可以诊断是饮留肠间。
《金匮要略》里谈到“饮证根据存留部位不同而分四种:痰饮,是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由于水饮的流动,所以肠间沥沥有声是主症;假如水饮潴留胁下,咳嗽牵引做痛,是为悬饮;水饮流行于四肢肌肉之间,近于体表,本可随汗液而排泄,若不得汗,必致身体疼痛而沉重,称为溢饮;如水饮停留在胸膈,阻碍肺气的宣降,以致咳嗽气逆,须靠床呼吸,短气不能平卧,或兼见身体肿大的,则是支饮”。这里的中下腹漉漉声,就是肠道的沥沥声,所以,我们的直接诊断就是痰饮证。
日夜无间----这里的日夜,代表的是运动和休息。虚实之病态的鉴别还有一个办法:休息后好转的是虚证,休息后加重的就是实证;运动后加重的为虚证,运动后缓解的为实证。想想生活当中身体虚弱的人,休息之后病情缓解;劳累一天的人,困乏无力、肢体酸疼,睡上一觉,诸症消失,这些都是因虚致病。可是,有的人,睡觉起来之后,脖子僵硬,腿脚不敢走动,这就是因实致病。如果运动和休息都不能缓解,这就说明是虚实夹杂之证,即病人体内既有虚证,又有实证。此例病人的“日夜无间”就是这种情况。
伴有腹胀,食后更甚-----胀,直接诊断就是气滞;人体之中,胃在上,肠道在下,饮食物的进入是从胃到肠的,一旦肠道堵塞,那么,吃东西之后,自然就会导致肠道的堵塞更重,犹如一楼下水道堵塞,二楼、三楼的东西不但下不来而且还会使堵塞加重的道理一样,使得食后更甚。结合上面的诊断,此气滞为痰饮内停所致。
口干-----是口中津液不足所致。导致津液的不足的原因,要么是消耗过度,要么是产生不足。从此例病人的情况来看,可以排除消耗过度这个原因,所以,口干,就是津液上达不足所致。而脾主运化水液,所以,口干的直接诊断是由脾虚不运所致。
大便不实----大便,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饮食物中的浊物,另一部分是水液。正常情况下,他们都有一定的比例,一旦这个比例失常,则大便也会出现异常:水液太少,则大便发干;水液太多,则大便太软或稀薄。现在,肠中痰饮停滞,水液过多,故而就出现了大便不实的现象。
脉弦滑-----弦,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生气之人,你去按他的脉,这时就能体会出弦脉了;滑,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要体会滑脉,就去摸孕妇之脉。病理情况下,一般来说,弦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和气滞,滑脉主痰、食、实热。结合病症诊断,我们就能准确的定性所主之病。
苔薄白----舌,包括舌质和舌苔。舌质就是舌体,舌苔就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正常健康人之舌为淡红舌、薄白苔,这里的薄白苔,如果是没有任何不舒服之人出现的,则为正常,但是,此例病人却有明显的不舒,所以,薄白苔的产生应该是几方面病症的叠加所致:前面已经出现了口干,即口中津液不足的现象,按理来说,舌苔应该是无或者很少,颜色应该发黄,然而患者却出现了薄白苔,这就说明体内还有寒湿之邪存在,原因就是寒湿能导致舌苔白厚腻,两方面叠加之后,才能出现薄白苔。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病因:脾虚不运,痰饮滞留,气滞不行。
病性:为寒。
病态:虚实夹杂。
病位:中下焦。
【处方分析】
下来看看处方:
桂枝1.5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9克    汉防己15克    川椒目9克    葶苈子18克    带皮槟榔18克    九香虫6克    炒枳壳15克   
根据病因、病位、病性加症状的处方格式,我们把这个处方进行拆分:病因为痰饮阻滞;病位在中下腹;病性为寒;症状为腹胀。
病因:茯苓、炒白术健脾利水而祛痰饮。白术经过炒制之后,燥湿之功更强。
病位:由于茯苓、炒白术和汉防己质重沉降,可以治疗中下腹疾病,所以,不用加他药就可以达病位。
病性:本方除了川椒目、防己、葶苈子、枳壳之外,其余的全是温热之性。由于此例病人的寒象不是很明显,故而,用大量温热药的同时少佐一些寒凉药物,可以平药性,使得全方之药性不至于大热。药性的温热度和病性的寒凉度可以相互抵消而无剩余,治疗之后,此病好了,还不会产生其他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症状:槟榔理气除胀,对于下腹部气滞,效果很好。肺主排浊,在体为皮,取象比类,皮类药物可以入肺排浊,故而,槟榔带皮,效果更好;对于中腹气滞,枳壳很好,但生用之后,理气作用较猛,易伤气血,而炒制之后,其一性缓,有理气之功,且不伤气血;其二是增加燥性而除湿,故而,这里用炒枳壳;九香虫理气温中,不但能平病性,更能消除腹胀,用于此证,甚是得宜。
由于痰饮为病邪,故而,我们要给它以出路而外排,大便本来就不实,故而,只有走小便,这时,用上川椒目、防己和葶苈子以利水,加速病邪的外排,且能利小便而实大便。
这里,我再多说一下利小便而实大便的问题:
前面谈了,大便是由浊物和水液两部分构成的,如果水液太多,则大便不实,而通利小便能加速多余的水液外排,所以,肠道中的水液减少,大便自然就会变干。
看看这张处方,有两大妙处:
1、给邪留有出路。实邪滞留,犹如老鼠在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之上策,增强自身脏腑功能,打通病邪外出之路,不费力,而病自愈。
2、用量很有度。给邪开路、治疗症状的药物剂量很大;补阳健脾为中等剂量;而平病性却是小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中药剂量的把握点。
我们说一味药的剂量大小,不是看这味药在处方中的用量,而是和这味药的常用剂量做比较,常用量范围的上限或超出常量者为量大;常用量范围的下线或比常量小者为量小。比如九香虫,常用量为3—6克,现在用到了6克,这就是大量用药,葶苈子,常用量为3—10克,这里用到18克,这就是大剂量。桂枝的常用量为3—9克,而这里只用到1.5克,这就是小剂量。说到这里,我对张老的用药思维很是敬服。
【用药之妙】
1、桂枝
桂枝味辛、甘,性温,能发汗解肌、温经止痛、温化水饮,还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上行至肩、臂、手指,所以,桂枝又为上肢的引导药。
比如,配伍麻黄可以治疗无汗的风寒感冒,配伍白芍可以治疗有汗的风寒感冒等。
在1980年的《新中医》里,潘文昭介绍治疗冻疮经验方:用桂枝60克,加水1000毫升,武火(即大火猛火)煎10分钟,待温后洗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14例,效佳,一般1—6次即愈。
而桂枝在这里的应用非常巧妙:一是可以温化水饮,二是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本方在用大量的防己、葶苈子降肺而从下排浊之时,少佐以桂枝,向上宣肺,以“提壶揭盖”,使得痰饮之邪浊更加畅排。
生活当中,当茶壶里的水太多的时候,我们向外倒水,则水流不畅,当把壶盖揭开之后,茶水则哗哗而出,这就是“提壶揭盖”。本处方中的桂枝,就是用来“揭盖”的,“重鼓不用响锤”,“揭盖”,只需有一个小口就足够了,所以,桂枝的用量很小。
还有,由于桂枝是上肢病的引导药,剂量过大,可使诸药上达肩臂,而少量应用,温化水饮、提壶揭盖,且可消除上行之弊。
2、茯苓
茯苓甘、淡,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对于水肿、痰饮滞留、脾虚失眠之证,效果很好。
比如1986年《上海中医药研究》中陈建南介绍:用茯苓制成30%的饼干(每片含生药3.5克),成人每次8片,日3次,儿童酌减,一周为一个疗程,停用其他的利水药。治疗水肿30例(非特异性水肿20例,心、肾疾病所致水肿10例),显效23例,有效7例。
1982年《山西医药杂志》上张亦钡介绍:用茯苓60克,水煎,日服1剂,连服1—3个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53例,痊愈3例,显效11例,好转16例,无效23例。(我觉得对于脾虚型的病症,这个办法很好,而且效果也不错。治疗无效的,应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1989年《云南中医学院学报》介绍:对于老年性浮肿、肥胖症、脾虚证、失眠多梦,用茯苓磨细粉,每日15克,同好米或糯米60克煮粥服下,日1次,效佳;对于老年痴呆,用茯苓配芝麻各等分,加适量蜂蜜为丸,每丸重5克,每次2丸,日服2次。
张老在这里处方中应用茯苓,健脾利水而消痰饮为治本之法。
3、炒白术
白术味甘、苦而性温,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的作用。
生白术健脾而不燥;炒白术燥湿之力大;土炒白术健脾止泻之力显著;焦白术健脾而兼消导之功。
白术量小则止泻,量大则致泻,所以,对于脾虚导致的泄泻,要小剂量应用,对于脾虚导致的便秘,则须大剂量应用。如1990年《中医药学报》上刘树民等介绍:重用白术,少则60克,重则120—200克,治疗脾虚气弱之肠燥便秘多例,均获得较好疗效;1990年《浙江中医杂志》上董自强等介绍,胡某,女,23岁,便秘已有2—3年,需7—8日方解1次,干结如球状,平素自觉腹胀,纳食欠佳,证属脾胃虚弱,津液不足,运化失职所致,予生白术3000克,粉碎研成极细末,每次10克,每日3次,治疗10日,排便改善,1—2日一解,便质变软,腹胀已消,纳食增加,上法续用10日,大便正常,每日一行,余症皆除,更予10日量,以资巩固。用此方治疗虚证便秘20余例,均或良效。
我在临床上对于寒湿导致的腰疼病,也多单用生白术而取效:生白术60—240克不等(看病人的体质和病情的轻重),用一瓶黄酒和适量的水连煎两次,顿服,一般一次即可收功。
由于本例中的病人是虚实夹杂,所以,张老应用白术来健脾补虚、燥湿泻实,炒白术,更可以燥湿而消除痰饮之邪。
这里,我再多说一点,中医里对于湿邪的治疗,有燥湿、利湿、渗湿、化湿等之法,它们都是有区别的:
燥湿,就是干燥之物来使湿邪消散。比如地上出现了一点水,我们用干土撒上,水自然就没有了,这就是燥湿;桌子上不小心被倒上了水,这是,我们用干物擦掉,这也是燥湿。
利湿,就是打开消散之途径来使湿邪外排。如进行小便是人体下部之水湿外排的主要途径,所以,利小便就是利湿;皮肤上的水湿需要排汗来解决,所以,利用发汗法可以解决皮肤之湿邪,这也是利湿,不过,通常我们都叫做散湿。如地上的积水,我们挖沟排水,这就是利水。
渗湿,就是让湿归原位。湿,为津液之化生,渗湿,就是在脾的运化下让这个湿重新归位于津液而被人体正常利用。如前面谈的茯苓可以健脾渗湿,就是说茯苓能让湿重归津液。比如脾虚导致的水肿,应用茯苓之后,也没见小便的量增多,但水肿消退,这就是渗湿。(当然,茯苓还有利尿的作用,也就是说茯苓也可以利湿)
化湿,就是把湿进行散化,如藿香、佩兰、石菖蒲等。比如我们把地上的水,用木棍拨开,面积增大,这样,水就会更快的被蒸发而消失。
4、汉防己
防己苦辛而寒,有利水、祛风、通行经络、祛下焦湿热的作用,临床上有两种防己,汉防己和木防己,一般来说,汉防己偏于祛湿利水,治下焦湿热和下半身水肿;木防己偏于祛风通络、止痛,治上半身水肿及风湿疼痛。所以,《本草纲目拾遗》中就说“汉防己主水气,木防己主风气,宣通”。我们平常也俗语说“治风用木防己,治水用汉防己”。
张老在这个处方中应用汉防己,一是本身就有利水之功,二是引导诸药下行而达病位。虽然汉防己为寒性之药,但有更多的温性药物存在,故而,发挥功能之余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5、川椒
川椒,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川花椒,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之功。
1986年《四川中医》上黄志华介绍止牙疼一验方:花椒、细辛、薄荷各3克,生石膏30克,开水浸泡(加盖)5分钟,名“椒辛荷漱剂”,待稍凉后漱口,治疗牙疼多例,效果极好,一般4—5次疼痛即止。
1983年《四川中医》上朱长义介绍一治疗疥疮方:用花椒20克,桐油90克,硫磺50克,治疗疥疮多例,效果满意,一般一次即愈。用法:先将桐油煎沸后入花椒、硫磺,再煎10分钟,冷却备用。治疗时将药加热,用鸡毛蘸药液搽涂患处,每日1—2次,待疮痊愈后更换内衣,用开水烫洗。1剂可用于10人次。
1990年《中西医结合杂志》上阮玉民等介绍一治疗体癣的验方:用花椒25克,紫皮大蒜100克,先将花椒研细粉,再与打算同捣成泥状,名“花椒大蒜泥”,治疗顽固性体癣45例,全部治愈。用法:用温水浸泡、洗净患处,再用棉签涂上薄薄一层药泥,然后用棉签反复搓擦患处,使药物渗入皮肤,每日1—2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可获痊愈。
而川椒目其味辛苦,性寒,能利小便、消水肿,除水饮。张老在处方中应用,就是取其利水消饮之功。
6、葶苈子
葶苈子,味辛苦,性寒,有泻肺降气,逐痰饮,消水肿的作用。对膀胱停水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其力峻性急,泻肺而易伤胃,故而一般常配大枣同用,以护中气。由于处方中有白术、茯苓的健脾护胃,所以,这里也就没有用到大枣。
此病例为水饮停留于肠道,故而,张老用了更多的消水逐饮之品,这里应用葶苈子,其妙在于开门之功:水饮外出,必经膀胱,而葶苈子对于膀胱停水有很好的外排作用。
7、槟榔
槟榔,味辛而性温,长于降气,前人经验认为“性如铁石之降”,能把人体最高部位之滞气,降泻至极下之处;兼能行痰下水,消积杀虫。
1986年《江西中医药》上介绍一治疗乳糜尿的验方:用槟榔、海藻各60克,并随证加减,水煎服,日1剂,治疗9例,3例1周见效,5例2周见效,以上8例经乳糜尿实验检查均为阴性,尿常规正常,其中2例半年后复发,复用上方收效。1例治疗1月后症状缓解,但尿检未转阴。
张老应用,降气排浊,消除腹部胀满症状。
8、九香虫
九香虫味咸性温,有理气止疼,温中壮阳之功,此处应用,平病性、消腹胀。
9、炒枳壳
枳壳,理气消胀,配伍槟榔,可使胸中结逆之气下行。炒制之后,性缓而不伤正。
现在,我们再看看二诊时的情况。
【病症诊断】
中下腹鸣响十减七八-----治病求本,痰饮渐除,病证岂有不好的道理?
腹胀亦减轻------对症治疗,好转是意料中的事。
大便转干-----痰饮渐除,肠道中的水液减少,故而,大便转干。
有慢性肾炎史-----慢性肾炎,是西医病名。我们在临床的时候,中医的知识要掌握,西医的东西也要了解,这是必须的。
苔白腻,-----苔由薄白转为白腻,白腻为寒湿胜。看似病情加重,实为脾的运化功能恢复,布散津液功能增强的表现。
脉弦滑------弦滑之脉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由于中医更多的时候只是定性而不定量,故而,弦、滑的脉象程度改变,只有大夫自己知道。这是中医的一大遗憾,所以,我们不能从脉象来看说是病情没有变化。
【处方分析】
在二诊处方时,用一味苍术(茅术即我们常说的苍术)来健脾燥湿而消除痰饮,代替了茯苓和白术,这是因为从“大便转干”就可以知道痰饮已经很少,“杀鸡何用宰牛刀”,用少量的祛除痰饮之药就可以了。白术治疗因脾虚而导致的痰湿水饮很是对症,而苍术则是治疗湿胜脾不是很虚的病症,从“苔白腻”就可以知道脾气已经恢复,运化功能增强,所以,此时用苍术代替白术很是及时。苍术经过炒制之后,祛湿之力更是增强,由于只用一味苍术来治疗痰湿之病因,所以,炒制是必须的。这时,由于病邪的减少,故而也就减少了给邪以出路的防己、葶苈子的用量,由于腹胀减轻,故而,消除症状的槟榔之量也减少。
由于寒象比前增多,所以,加用较多的的温阳之药,如仙茅、狗脊、仙灵脾等以平病性。其实,脾肾阳虚也是疾病的产生原因,所以,仙茅、狗脊、仙灵脾也是治疗病因的药物。
【用药之妙】
二诊的处方中又加有厚朴和少量的青陈皮,这是由于“性如铁石之降”的槟榔剂量减少,用相对温和的厚朴来消痰湿以除胀,治病而不伤正,且厚朴配伍升清阳的苍术,一降一升,痰饮消除更快;又由于中焦为脾胃所呆之地,“脾恶湿”,此地清洁,脾胃则舒,少量的青陈皮理气祛湿,打扫中焦之地,使得脾胃主动的乐于发挥功能。大师就是大师,有此等思维,佩服。
最后,我们来看看三诊时的情况。
【病症诊断】
中下腹鸣响已止------说明痰饮已除。
脘腹胀亦舒------说明痰饮所致的气滞也缓解。
但小腹有冷感------新病已愈,旧有的“慢性肾炎”之证突出。
脉弦小-----弦为气滞;“寒则收引”,寒气重则脉小。
苔白腻已化------脾功能已趋正常的标志。
【处方分析】
三诊时的处方,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以温肾祛寒;乌药理气除胀,且对小腹的寒凉有很好的温散作用,一举两得。山药、茯苓、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防止疾病复发。这里应用熟地,也是很妙:“善补阳者,阴中求阳”,补肾阳,岂能不补肾阴?佐以熟地,肾阳能更好得补。虽然熟地滋腻,但痰饮已去,且还有茯苓、白术、山药这些健脾祛湿药存在,故而放胆用之,毫无后顾之忧。
【学习感悟】
纵观此病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掌握提壶揭盖法的临床应用。
当我们要从二便排浊的时候,少量应用向上宣散肺气的药物,这样,浊气、浊物更能畅排。
生活当中,偶尔能遇到这样的病人,就是坐长途车之后,憋住小便的时间过长,等到了目的地后,却尿不出来。这时,可以应用提壶揭盖法,用一根杂草,放进鼻孔中摇动,鼻子发痒,出现喷嚏,肺气宣散,小便即刻外出。
2、要具有给邪开路的思维。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的目的是身体健康,所以,病邪在内,推散外出为明智之选。
3、药物和药量一定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有是证,用是药,这是治疗用药的原则。
4、清扫脏腑所呆之地,按照脏腑喜好而用药。
人体的生命活动都是脏腑发挥功能的结果,所以,善待脏腑,也是我们用药的一个原则。
5、用药之阴阳配合的应用。
当我们在补阴的时候,少佐一些补阳药,则阴更得补;在补阳的时候,少佐一些补阴药,则阳更得强。
107
发表于 2014-7-24 19:02: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9:08:29 | 只看该作者
万岁中医 发表于 2014-7-24 08:48
需要告诉姬先生的是,打口水仗没有意义,你显然也不是我的对手。希望在学术上跟姬先生有所交锋,看看姬先生 ...

谈书的内容可以,如果你要谈其他的,就闭嘴。
至于对手的问题,说真的,最起码你现在不配,除了乱叫之外,拿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出来,大家都看着那。我在QQ群里面已经说了,不要让更多人过来说更多的话,没意思。现在,发点东西,配你玩玩吧。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9:15:58 | 只看该作者
万岁中医 发表于 2014-7-24 19:02
我的个神啊!姬先生还是不要说了,我头都大了!你这不是要不要钱的问题,你这是要命的节奏啊!我还是到别 ...

这是《三个月学懂中医》中的部分内容,我复制过来的,至于节奏嘛,复制一下又何妨?如果先生真是高人,可以就里面的内容提出批评,我,姬领会一定会洗耳恭听的。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9:20:17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份力,就出一份力,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现在王国强都在说科普中医的事,只要把中医变得有理可讲,有理可推,让老百姓能明白,且能用自己说的这个理来治病,就成。
只是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只在于你能用上多少。看看《中国医学史》,百家争鸣,很正常,不过,要有实际的东西可讲,不能空空而谈,都老大不小了,该做的事很多,还在浪费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7 01:06 , Processed in 0.0580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