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哲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08-9-21 07:23:45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文献进一步表明经络概念不仅包含了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内容,而且也包含了神经组织,特别是还包含了与血管密切相关的交感性神经(传入和传出)的解剖生理学内容。多方面的现代研究已表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完全可以充任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
同意袁先生的观点!!!!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09:43:49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下面引用由yuanqilun2008/09/20 08:36pm 发表的内容:
大家看哲医先生的原文:“…足以说明“经络”不是在人体内生成的,并能说明“经络”最早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这是战国时期的原始记载,是中医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解释,最能反映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如果这种说 ...
古文献确有“以竹莛导其脉,知所始终”的记载,但是,世人皆知,所谓“竹莛导其脉”,决不是导经络,而是指脉,包括气脉或气脉。如果经络本身能用竹莛“导”的话,对经络的研究就不用费事了,直接用竹莛“导”一下就行了。假如古人能用竹莛“导”经络,现代人连用竹莛“导”都不会,这也太笨了。整个医学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程度,难道连古人用竹莛“导”的东西都说不清是什么,还列为国家能重点科研课题,真是可笑。
再者,经络是在人体一定基础上创建的,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是古代医家总结出来的,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创建的,这难道是虚无吗。
古代医家总结出来了很多理论,都有基础,但不一定是实质性的东西,比如,心与小肠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等,这些理论,肯定有基础,不是虚无,但在人的身体上,不以解剖学的认识为依据。
袁先生责问哲医更虚无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因为,世界上虚无的东西本来不多,更虚无的东西就更少了,比如思想、意识,以及道家的道,佛家的空,它们是虚无吗,不是,肯定不是,而客观存在的。再如中医说的神,是虚无吗,不是,肯定不是。所以,哲医以为,世界上虚无的东西并不多。因此,如果非要哲医说更虚无的东西是什么,哲医只能说,更虚无的东西只能是错误认识。比如,没读懂《内经》就乱说,把血管和交感神经说成经络,就是更虚无的东西。理由是,《内经》根本没这样说,临床证实也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袁先生认为没必要再讨论下去了,哲医深表歉意。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09:57:08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下面引用由罗鸿声2008/09/21 07:23am 发表的内容:
"文献进一步表明经络概念不仅包含了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内容,而且也包含了神经组织,特别是还包含了与血管密切相关的交感性神经(传入和传出)的解剖生理学内容。多方面的现代研究已表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 ...
“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完全可以充任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这是把经络简单化了,至少,忽视了“气”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忽视了经络本身的重要作用。“充任”二字,是强加的,不是经络的本意。众所周知,经络与气和血的关系最重要,是气血运行规律客观存的表现形式,而不单纯是血管和交感神经。并且,经络和气血的关系,只能体现经络的一部分作用,不是全部。除此之外,经络还有别的作用,都很重要。血管和交感神经代替不了经络的全部作用。
104
发表于 2008-9-21 10:03:09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文献进一步表明经络概念不仅包含了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内容,而且也包含了神经组织,特别是还包含了与血管密切相关的交感性神经(传入和传出)的解剖生理学内容
===========================================================================
    特别是还包含了与血管密切相关的交感性神经(传入和传出)的解剖生理学内容
   交感神经的传出纤维,有证据吗?
   等待回答!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10:15:53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三,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目前的经络假说(Meridian hypothesis)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观点:①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②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但又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节系统。③经络可能是既包括巳知结构,也包括末知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这些假说有的是通过临床观察或实验论证提出来的;有的则是遡本求源,考证前人关于经络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之后,参照现代生命科学理论而提出来的;还有的则是根据现代科学中的有关成果与经络现象的相似性而进行的推理。这些假说虽然都还不能对经络现象和针灸作用的种种规律作出十分圆满的解释,但毕竟是某一时期对经络这种复杂生命现象的一种认识,可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经络的实质。围绕经络实质的实验研究所提出的各种假说很多,就其主要者归纳如下:
二重反射假说
现代生理学认为,人和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制而实现的,但器官功能的神经调节可通过两种形式来完成。其一,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长反射;其二,是通过位于器官局部神经丛而实现的短反射。消化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可以作为说明这两种反射的典型代表,其他器官也有类似的机制。基于这些生理学中巳知的事实和国内对经络现象研究的结果,汪桐于1977年提出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二重反射假说的基本观点是:①经络循行线上的组织存在着相对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其分布可能有特殊的构型:②经络循行线上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血管周围有相对丰富的神经丝(网),主要由交感肾上腺能、胆碱能纤维和传人神经所组成,这些游离的神经末梢可以相互发生影响;③针刺时,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即可成为引起另一个短反射的动因。如此相继触发,向一定方向推进,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④在一系列局部短反射相继激发的过程中,每一个反射环节所引起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进人中枢,升为意识。这些局部短反射的代表区在大脑皮质上相互接通,就形成了经络在大脑皮质上的投影图;⑤在经络循经行线上,以神经和血管为基础的局部短反射效应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古老、比较低级的外周整合系统,是进化过程中比较原始的功能。作者认为,以二重反射假说,可比较完整地解释针刺穴位时出现的反射效应和各种循经现象。上述假说能否成立,首先必须证明外周神经末梢之间确有传递兴奋的可能性。1950年,Habgood曾经报道,在带有两根神经支配的蛙皮肤分离标本上,刺激其中一根神经的断端,即能导致另一根神经的放电。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之间也可形成突触联系。汪桐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观察,分离大白鼠的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并切断两者与中枢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电刺激腓浅神经外周端,在腓深神经干上引导动作电位,其出现率仅为 7.14%;刺激腓深神经外周端,在腓浅神经干上完全记录不到动作电位。然而,如果电针“足三里”穴30分钟后,再进行同样的观察,则电刺激腓浅神经有44.44%的大鼠在腓深神经上可引导出动作电位。同样,刺激腓深神经,也可在39.29%的大鼠腓浅神经上引导出动作电位。上述结果与电针“足三里”穴诱导之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05)。如果同时刺激同侧下肢交感神经干的外周端,则动作电位出现的阳性率显著降低。上述实验结果为进一步验证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
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
在针刺时循经出现的红线、皮丘带等经络现象与皮肤三联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张保真在1980年提出了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希望从组织生理学的角度对循经皮肤反应等经络现象的产生机制和经络的组织结构基础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个假说与二重反射假说有类似之处,但其构思较前者更为具体。
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认为,穴位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各种形式的刺激发生兴奋,神经冲动即向中传导至该轴索分支的分岔处,然后返转逆向,沿其另一分支传向皮肤,在此分支终末处释放出扩血管的或其它的效应物质,使皮肤的小动脉扩张、微血管的通透性提高,并使接近此分支终末的肥大细胞迸人活跃状态。小动脉扩张形成潮红,微血管通透性升高形成风团,由穴位直接刺激引起的和由轴索反射引起的肥大细胞活动改变了中间物质的成分和含量。这些中间物质能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索终末传递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索终末。它们包括从上一轴索终末放出的递质,存在于微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或电解质,也包括构成荷电基质的大分子物质。主要由于中间物质导电能力的增强,激动皮肤中按经络路线特定排列、与上一神经元末梢重叠分布的下一个神经元轴索终末产生兴奋,促使下一神经元进行轴索反射。反射的结果同样形成相应区域的潮红或风团,同样增强中间物质的导电能力。如此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的潮红或风团就从局部延伸成为跨过若干个皮节的红线或(和)皮丘带。轴索反射直接与潮红、间接与风团的固定关系业经20世纪许多研究者所证实,已成定论。在掌握了潮红、风团的发生机制和面对红线、皮丘带等循经现象的情况下,势必导致在两个相邻的感觉神经元外周轴索终末之间,可能有了信息传递这一无可避免的设想。"联动"假说的一个特点就是为满足这一信息传递提出的“突触样接头”,它包括构成接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索终末和介于其间的中间物质。迄今为止,形态学中尚未证实在皮肤内两个感觉末梢间存在的突触关系,而突触样接头虽无化学性突触或电突触的一般构造,却能起到突触样的作用,只要有了这类能传递信息的单位结构存在,轴索反射之间的联动才有可能。张保真等发现在人体的足阴明胃经经线上的皮肤中确实存在有两种不同的神经肥大细胞连接。其中一种联动为传出性神经肥大细胞联动,称之为A连接。此种连接,物化地建立在轴突终末和肥大细胞之间,而不是轴突在其行程中与肥大细胞单纯的紧密连接。参与连接的轴突终末有薛旺细胞相伴与被覆,终末内有囊泡、线粒体、神经丝和复合小体等内容物,肥大细胞表面的皱褶也可参与连接的形成。这种连接可能与轴突反射时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出分支有联系,与肥大细胞形成连接的轴突终末似属C类纤维。另一种连接可称之为B型连接,在构造上与A型连接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轴突终末不膨大,也不含任何巳知的细胞器,突进与偃卧在肥大细胞体的凹窝中。从其结构特点看,这种连接可能是属于传入性的。在小鼠的皮肤中同样也可以观察到神经肥大细胞连接。以上研究结果为"轴联说"提供了一些实验基础。
三、循经感传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
循经感传是最典型的经络现象,它被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从生理学角度看,循经感传既然是一种主观感觉,它的形成包括从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到中枢神经活动的全过程,并与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扩散有关,但无论是大脑皮质或丘脑腹内外侧核,其下肢、躯干和面部的代表区都被上肢的代表区分隔,难以解释足三阳经的感传现象。鉴于脊髓和低位脑干仍保持着节段和类节段的痕迹结构,刺激脊髓脑干某些部位,可出现类似循经感传的感觉传导,以及许多针灸基本效应如针刺镇痛等在脊髓脑干水平则可完成。因此,林文注等根据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资料,在穴位针感、循经感传、针刺镇痛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循经感传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
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认为:①脊髓后角胶状质区和低位脑干存在与体表经络相对应的、多突触的、高度并联及互联的神经网络链;②在下行抑制减弱或下行易化增强、神经网络链兴奋性提高和适当的穴位刺激或穴位传入纤维敏感性提高的条件下,脊髓脑干神经网络链内可产生具有循经感传基本特征的兴奋扩布;③这种兴奋扩布,一方面通过相应节段胶状质区的突触三联体等接替,给相应节段的脊髓束神经元传向丘脑和大脑皮质感觉区,产生循经感传的感觉;另一方面接替给相应节段的脊髓前角或侧角的有关神经元产生循经肌电、循经的神经血管反应和改变相应脏腑的功能活动反应。
支持这一假说的临床和实验依据有:①用类霍乱原亚单位-辣根过氧化酶(CB-HRP)穴位注射跨神经节追踪研究表明,脊髓和低位脑干胶状质区存在与体表胃经相对应的神经网络链;同一节段的胃经与膀胱经的穴位一级传入终末,在脊髓胶状质区形成了既相互重叠又有一定部位差异的相对特异关系:②计算机仿真表明,该神经网络链在系统的自然频率较高而自然频率差、交联量级差和交联量级为一小量等条件下可产生具有循经感传基本特征的兴奋扩布;③根据计算机仿真结果,应用能提高脊髓胶状质区中间神经元自然放电频率、减低系统自然频率差的脊髓兴奋剂,可在动物体节段性脊髓场电位的基础上诱发出跨越20余个脊髓节段的和以P2N3波为主的传导性脊髓场电位,初步的工作表明这种脊髓内的兴奋扩布可能与循经感传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④减低下行抑制的入静诱导者和脊髓兴奋性明显提高的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明显提高;⑤脊髓腹外侧索损伤的患者几乎不能产生穴位针感和循经感传;⑥刺激周围神经包括离断神经的向心端可诱发出双向性的循经感传,其传入纤维可以是粗纤维也可以是细纤维;⑦在一定条件下感传的距离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延长;⑧穴位肌电和循经肌电都是一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反射性话动。
四、经穴-脏腑相关说
根据循经感传、气至病所和经穴-脏腑相关联系的大量研究资料,季钟朴在1981年把这一系统命名为体表内脏自主性联系系统,他认为经络现代研究发现了现代生理学所没有的新功能,即“经穴-脏腑相关”。这个假说的依据是:①任何穴位都有神经纤维,即使是在血管周围也不能排除神经末梢,经麻醉阻滞神经传导后一切穴位刺激就毫无效果。②循经感传的感觉过程必然经过外周神经(也包括自主神经),到达高级中抠,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感觉(只能产生幻觉)。③“气至而有效”,在效应器产生功能变化(调节),是由穴位刺激经过各级中枢产生的调节反射。④体表穴位因内脏疾患产生病理反应物,和其它病理生理变化也可以理解为反射现象。⑤从穴位、沿经络线到效应器,所有的变化(生理病理变化、生物物理变化等)大多是属于自主性的。⑥形态学、组织化学关于交感神经调节局部血流的研究支持上述假说。季钟朴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指人体的神经和循环两大系统,前者为联系系统,后者为运输系统。目前,经络现象的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古人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所概括出来的有关经络生理学的一些主要论述,而且为现代生理学开辟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新天地。经络联系可能是以自主性联系为主的混合联系,它同样可能受到各级自主神经中枢(丘脑及脑干)的影响,体液因素也可能参与这一过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这个调节过程,它的调节规律是否是一种自稳态的生态反馈调节等问题,都是经络生理学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者认为,经络与内脏有着肯定的联系,大脑皮质与内脏也有着肯定的联系,因而推测经络、内脏和大脑皮质之间也必有联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该研究组在78只家兔身上获得了1099次有效实验,观察结果表明,针刺与心脏有直接关系的心包经、心经以及与心包经互为表里的三焦经的某些穴位,具有明显减弱肾上腺素所致兔心率变慢的作用,并促使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以上三条经脉对心脏活动有调整作用;与心脏有一定联系的肾经、肝经、脾经、胃经以及与心经互为表里的小肠经,对心脏活动也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作用;与心脏联系较少的膀胱经、大肠经、肺经及胆经,则无明显的作用。在同一条经上的数个(3~5个)代表穴,对心脏活动都有影响,其作用程度也无明显差异,说明穴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证明了十二经脉及其表里关系的存在,经络与其所属脏腑之间有其特殊联系。其次,该研究组探讨了经络与大脑皮质之间的联系,证明针刺犬 “足三里”穴可以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针刺健康青年的内关穴,同样也可以建立起血管收缩反应的条件反射,说明经络与大脑皮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上述实验研究的结果,张锡钧提出了“经络—大脑皮质—内脏相关”的假说,认为经络系统是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有密切关系的独立传导系统,它对电、磁、声、光、机械刺激、化学刺激================================================================================
以上说明,迄今为止,关于经络是血管或神经的学术观点,只是假说,根本没有形成定论。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10:26:48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8/09/21 10:28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09/21 10:03am 发表的内容:
文献进一步表明经络概念不仅包含了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内容,而且也包含了神经组织,特别是还包含了与血管密切相关的交感性神经(传入和传出)的解剖生理学内容
=============================================== ...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的问题提得很尖锐。关键是证据,文献证据和实物证据都行。没证据不能服众。
107
发表于 2008-9-21 18:45:43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看了以上诸位先生的回帖,我觉得袁先生与哲医许先生确实产生了误会,首先袁先生认为哲医许先生是经络虚无,但许先生已一再强调“经络不是虚构的,而是有基础的”,我也是持此观点,即经络现象及经络的 调节功能却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体本身所固有的,是有其物质基础的.经络的物质基础应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循环系统以及皮肤、肌肉、筋腱等结构。从 经络的“行血气而营阴阳”功能来看,它应是人体中一个以神经-内分泌- 免疫-循环系统功能为主的功能性调节网络。所以许先生不是经络虚无。袁先生在98楼的说法可能是误解了,许先生的原意,可能是:“经络”的概念不是在人体内生成的,最早是古代医家创建的。
下面我想说明的是我在101楼同意袁先生的观点,即“文献进一步表明经络概念不仅包含了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内容,而且也包含了神经组织,特别是还包含了与血管密切相关的交感性神经(传入和传出)的解剖生理学内容。多方面的现代研究已表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完全可以充任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提出了质疑:“交感神经的传出纤维,有证据吗?P等待回答! ” 许先生则说“中西医融合观先生的问题提得很尖锐。关键是证据,文献证据和实物证据都行。没证据不能服众。”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在袁先生另一篇文章“经络概念剖析及其与血管、神经的关系(下)”的回帖是:“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只有传出神经,而没有传入神经!神经冲动不能传人中枢!”估计是打字之误,中西医融合观先生的质疑应是:“交感神经的传入纤维,有证据吗?P等待回答! ”我可以肯定的回答,袁先生的描述是正确的,交感神经不但含传出纤维,同时也含传入纤维,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已经过时,不知你的质疑是根据哪个时期的资料。通常来说自主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地—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由于这些器官的活功是非随意的,故命名为自主神经系统;因为该系统与内脏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又称为内脏神经系统;也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以前多认为植物性神经系统只有传出神经纤维,近来研究证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内都含有内脏的传入神经纤维,一般称为内脏感觉传入纤维。内脏感觉传入纤维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随同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内感受器,中枢突随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入脊髓,终于脊髓灰质后角的神经元。
在人体的内脏器官、血管和腺体内都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即内感受器分布,按适宜刺激的性质,内感受器可分为化学、机械、温度以及痛觉感受器等多种类型,它们连接内脏传入纤维,后者随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入脊髓,也具有同样的节段性分布。内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的刺激后转变为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纤维将内脏感觉冲动传到中枢,在中枢内,内脏感觉纤维一方面借中间神经元与内脏运动神经元联系形成内脏—内脏反射或与躯体运动神经元联系形成内脏—躯体反射,控制和调节机体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内脏活动。另一方面则可经过一定的传导途径,将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内脏感觉。经中枢整合后,中枢可直接通过内脏运动神经或间接通过体液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并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体内重要的内脏话动(如心反射、主动脉反射、赫—布氏反射、排尿反射等等)的反射弧的传入纤维都住副交感神经内;它们属于调节性反射。交感神经的传入纤维虽然很多,但对内脏器官的调节性反射不是主要的,主要传导内脏疼痛及血管壁受刺激后所产生的感觉。

最后,回答许先生质疑“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完全可以充任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 许先生认为“这是把经络简单化了,至少,忽视了“气”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忽视了经络本身的重要作用。经络与气和血的关系最重要,是气血运行规律客观存的表现形式,而不单纯是血管和交感神经。” 袁先生这一描述并没有说经络只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只说是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没有把经络简单化,恰恰体现了经络与气和血的关系。上面已说了植物性神经系统除了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外,几乎对人体内脏、血管以及各种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这就是气脉的物质基础。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20:55:45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下面引用由罗鸿声2008/09/21 06:45pm 发表的内容:
看了以上诸位先生的回帖,我觉得袁先生与哲医许先生确实产生了误会,首先袁先生认为哲医许先生是经络虚无,但许先生已一再强调“经络不是虚构的,而是有基础的”,我也是持此观点,即经络现象及经络的 调节功能 ...
谢谢罗鸿声先生的耐心解释,非常敬佩罗先生的学术风格。
准确的说,气脉的物质基础就是气脉,是气的运行通路,古称隧,也称气道。气脉不以植物神经系统为物质基础。这是不能混淆的。
109
发表于 2008-9-22 01:43:41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先回答中西医融合观等人的问题:交感神经的传出纤维,有证据吗?等待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使人莫名其妙无法回答:一是因为这并不是本人的说法,二是这种说法本身是错误的,三是这种错误说法有一定代表性。
解疑:交感神经一词,从西方传入时其定义就是传出神经。至于其称“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只有传出神经,而没有传入神经!神经冲动不能传人中枢!”更是错误。罗先生上文己有所驳,本人不赘述了。
经络实质揭示本来不难,难就难在人们划地为牢!据说许多讨论者还有相当的西医知识,甚至许多研究经络的专家也“开黄腔”,基本错误如此,也就难哉!
110
发表于 2008-9-22 06:20:21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ADMINOPE=南京陈斌|求实|威望由 0 增加至 1|积极参与学术交流。|1222087648]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8/09/21 08:55pm 发表的内容:
准确的说,气脉的物质基础就是气脉,是气的运行通路,古称隧,也称气道。气脉不以植物神经系统为物质基础。这是不能混淆的。
你为了完整、全面地解释经络学说,使经络学说圆满地解释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你的新见解,非常值得研究。现在人们通常说的经络的实际含义可能就相当于你说的气脉吧,这可称之为狭义的经络,你所说的经络可称之为广义的经络。所以:狭义的经络是人体生来具有的,广义的经络是古人在狭义经络的基础上根据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天文、地理、历法、音律、解剖、生理、病理、养生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创建的一套完整的学说。


-=-=-=-=- 以下内容由 求实2008年09月22日 06:25am 时添加 -=-=-=-=-
你说“气脉不以植物神经系统为物质基础。”那气脉是以什么为物质基础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2:06 , Processed in 0.05387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