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16:41:48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院士陈竺:精准医学理念架起中西医融合桥梁
 新华网福州12月7日电(张婷婷)精准医学理念可促进中医发展及中西医融合,使医学更健康、精准,促进人类健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第四届中医科学大会上提出上述观点。
  陈竺说,治病救人是中西医共同目标。中医有整体观、辨证论治因人施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等理论优势,以及简、便、廉、验的实践优势。而西医则利用还原论的方法,剖析疾病与治疗的机理。但二者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存在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空间。
  “精准医学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成为全球医学发展的共识。”陈竺说,精准医学是新兴的结合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路径和方法,是医学发展的方向。精准医学是依托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大数据科学的高层次个体化治疗。发现引起疾病的关键分子和细胞机理是精准医学成功的前提。他表示,中西医结合可为精准医学提供范例,精准医学研究还可发现中医药的新用途。
  对中医药传承发展问题,陈竺认为,中医药传承发展首先要注重典籍的研读,注重治疗效果的记载,注重资源保护;其次,要注重标准化,包括:辩证与辨病的标准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标准化,以及疗效与副作用判定的标准化等;此外,还需要注重物质基础的识别,注重作用机理的阐明。
[责任编辑:郑倩]
9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16:45:08 | 只看该作者
        新华网福州12月8日电(张婷婷)第四届中医科学大会6日在福建平潭举行,作为与会代表嘉宾之一,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杨春波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指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大势所趋,中西医并重发展,既需要做好传承保护,更要注重创新发展。
  杨春波出身中医世家。今年6月份,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30人名单在京公布,杨春波荣获“国医大师”称号,成为福建省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医师。
  杨春波坦言,中医强调整体性,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医疗模式,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而西医则更注重科学研究,通过临床试验等方式对病理进行研究。
  杨春波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特点和优势在临床的主要体现,例如中医“脾胃湿热”理论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特征,依证治病,不仅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对微观病理也有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病是会变的,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病症。”杨春波说,要从整体性角度看待病症的产生,采取中西医融合方式,通过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进行治疗。他强调,促进中西医融合,在保护传承中医理念技术的前提下,更要在自然科学中应用科学、医学属性,促进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创新。
[责任编辑:袁羽]
9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16:47:43 | 只看该作者
       新华网专访陈冯富珍: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促进中西医融合
2017-12-07 15:02:4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福州12月7日电(张婷婷)第四届中医科学大会6日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召开。作为与会代表嘉宾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前任总干事陈冯富珍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医与西医地位平等,不应该只专注中西医的差异,而是应探讨两者能融合的地方,共同为服务人类健康伟大事业做贡献。

  “当今社会人们的医学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医疗治疗模式正在渐变中,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正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陈冯富珍认为,如何更好地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关键在于拥有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心态。

  陈冯富珍对中国传统医药事业一直很关注,她介绍,自己原本是学习西医,为了做好中医管理工作,开始学习中医,并致力于促进中西医的融合。

  如何更好地促进中西医融合?“首先需要突破的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在观念上的壁垒。在很多人看来,中西医二者是批评竞争、相互排斥的关系。只有转换这种思维,才能更好地促进双方的发展。”陈冯富珍说,传统医学以预防为主,可以“治未病”,而现代医学则更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零”治疗,两者的融合应该各取所长。传统医学可以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新的研发思路,现代医学可以以更加严谨科学的方式,为传统医学提供临床数据等。陈冯富珍强调,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心态,了解双方特点,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融合。

  此外,陈冯富珍表示,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药传统研究方法,例如,屠呦呦研究员受中医古籍文献启发提取了青蒿素,陈竺院士团队在研究白血病方面也采用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这些都是中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效。她说,我们应开展多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促进中西医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产品和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伟大事业。
[责任编辑:袁羽]
94
发表于 2017-12-22 17:15:4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陈竺院士的“精准医学”,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中西医融合的方式”,谢谢楼主的转帖。
9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3 07:10:5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在讨论中西医融合,对于融合的方法、融合的结果,融合所要达到的目的,各有所思。未必相同。
96
发表于 2017-12-23 10:00:48 | 只看该作者
Well,从一开始,中医、西医已经是2个客观存在的独立体系,然后再加上中西医结合,这中西医结合本质上是中国人的事,西医即使有个别人有兴趣,也不是西医的主流。如果大家认同这是基本现状,那“中西医融合”这个方向第一要澄清的是与中西医结合是什么关系?是继承它?是取代它?是间接否定它?还是想借此“融入”西方主流?这最后一点,当然肯定不会是提出“以[传统]中医理论(即阴阳五行)为主体”理论的人所想的。但不能否定可能有些人有这种想法。所以大家抄热这个词,却不去定义它是什么意思,目标是什么,确实有些好笑。

有些人从一开始就反对中西医结合,对中西医结合的成就视而不见,却把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某些挫折无限放大,这就不是客观的态度。而缺乏客观的态度则是从事研究工作的大忌,不可不慎。


点评

双盲瞎马,胡说八道,中西医结合的确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对中西医学的本质没能深刻了解的幻想。结合的过程教育了人们,中西医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是活生生的人的医理,西医没有理论,只有解剖,西医能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4 10:3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3 14:13:2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是连续的三个阶段。中西医融合产生一个新的医学体系。

点评

查了一下,去年国务院发表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没见到中西医融合的字样。即使未来的文件中有这样的字眼,我敢肯定,它也决不会是“以[传统]中医理论(即阴阳五行)为主体”的“新”“医学体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4 05:11
98
发表于 2017-12-23 16:36: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12-23 08:4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3 06:13
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是连续的三个阶段。中西医融合产生一个新的医学体系。

文字游戏而已,本质上都属于中西医结合。

点评

谢谢先生的评论。  发表于 2017-12-23 18:30
9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3 18:28:0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结而不合,就是因为他只是运用西医理论与实验解释中医的证或者方剂,只是解释,最终的结论是:中医是正确的。没有自己的原创概念,没有自己的理论构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他可以解释什么是热实结胸证,他解释不了热实结胸证与盆腔炎的关系,解释不了热入血室与急性腹膜炎的关系……诸如此类。西医按照西医理论诊断出疾病名称,中医还必须按照阴阳五行、四诊八钢再次对病人进行证的诊断,而且每一个病人都必须如此进行。而中西医结合学派的各位大师们,恰恰又不懂或者不太懂阴阳五行、四诊八钢,尽管他们精练出了青蒿素、黄连素、麻黄素、人参皂甙……而精炼他们的人,恰恰是不懂阴阳五行四诊八钢的人,他们不懂也不会运用青蒿、黄连、麻黄、人参……的四气五味,不会开一个中药处方。
100
发表于 2017-12-23 23:09:5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3 10:28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结而不合,就是因为他只是运用西医理论与实验解释中医的证或者方剂,只是解释,最终 ...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结而不合,就是因为他只是运用西医理论与实验解释中医的证或者方剂,只是解释,最终的结论是:中医是正确的。没有自己的原创概念,没有自己的理论构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一一辨证论治本身就是一种诊治模式,与西医辨病论治模式区别而存在(参阅88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 10:10 , Processed in 0.04980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