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53:48 | 只看该作者
五脏六腑,四字连用者,《内经》全书共见52次,其中《素问》14见,《灵枢》38见。
习惯上称“五脏六腑”,即“肝心脾肺肾”而无“心包”一脏,为什么要加上“心包”又有“六脏六腑”之名称呢?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为了与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太阳、阳明)相配合,再配属人体的十二经脉而然。即“为了满足阴阳思想的需要,十一经非要变为十二经。于是,添上‘心包’一脏。”关于这个问题,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讲得非常透彻、到位。
9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54:2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四讲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六 为什么一定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呢》云:“按说,严格按五行学说建立脏腑模型,就应该是五脏五腑。可是,在中医理论完成的过程中,先后或同时有三种哲学思想起作用。一是阴阳说,二是五行说,三是天人相应说。它们之间有联系,却不是同时出现的。最后,某些道家术语混入。于是,脏腑学说中,出现了多余的构件。多余的结果,不是使理论更圆满细密,相反,它们引起混乱或模糊。……为什么要五六凑十一呢?这完全是受‘天人相应’思想影响。汉代之前,五六模式可能还没有被视为生命构造的基本模式。到脏腑经脉说创立时,五六思想影响很大。《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洪钧按:此句之意为‘人之所以有生命’)。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于是要说五脏六腑。否则,不够十一,有违天意。恽铁樵曾说,干支只是五六,天六地五来路大约如此。读者可能还不明白,天六地五是什么意思。这是从天干地支来。干支二者,干为阳,支为阴。天干本来有十,地支本来有十二。可是,在一甲子(即六十花甲,古人先是用它记日)中,甲出现六次,子出现五次。其中的数学道理本来很简单,因为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在这一循环中,天干只能循环六次,地支只能循环五次。古人则认为这是妙不可言的天意。关乎人的生命。所以阳经有六,阴经有五。腑有六,脏有五。不如此就违背天数。”
这就是五脏六腑的最后定型。
9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54:5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六讲心包、膻中、三焦、命门和小心》又云:“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毫无疑问,心包就是出于十二经脉说的理论需要增加的。心包的前身是什么呢,就是膻中。……到了《胀论》,膻中和心发生了关系,于是,心包说有了根据。到底是《经脉》篇从《胀论》受到启发,还是后者为前者制造依据,不必深究。但《胀论》是《内经》中唯一使膻中和心包发生联系的一篇是无疑的。从此膻中演变为心包,而且二者并存。《灵枢·营气》也提到膻中,那是十二经脉说完成后的应用。其中没有说膻中是什么。  
《素问·灵兰秘典论》关于膻中的原话是:‘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由于该篇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之语,故它很可能是十二经脉说完成之后的产物。   
膻中直接和心包发生关系,还见于《素问·刺法论》这个遗篇。而且,正是从《灵兰秘典论》发挥而来。所以,古人认为《素问·刺法论》不是《素问》原有,是有道理的。该篇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这说明该篇的作者,既看过《灵兰秘典论》也看过《经脉》。其作者应该是《内经》基本完成之后才出世的。……可以看出,添上心包这一‘脏’,只是为了凑够六脏六腑。不然,五脏六腑各一经,只能是十一经。其实,今《内经》至少还有4篇(灵2、41,素36、59)留有明显的十一经痕迹。足见十一经脉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经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
94
发表于 2015-12-22 20:06:0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12-22 19:54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六讲心包、膻中、三焦、命门和小心》又云:“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 ...

汉墓医简里好像是十条经脉。

点评

十一条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发表于 2015-12-22 23:08
95
发表于 2015-12-22 21:53:57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12-22 15:54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六讲心包、膻中、三焦、命门和小心》又云:“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 ...

足见十一经脉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经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
96
发表于 2015-12-22 21:56:24 | 只看该作者
默默耕耘,良可赞也!
97
发表于 2015-12-23 16:51: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金栋先生!
9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8:01:03 | 只看该作者
6、膻中(心包):臣使与卫尉
《灵兰秘典论》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汇释如下:
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气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
卷第三后《释音》:“膻,徒旱切。”即音谈(tan)。
9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8:01:47 | 只看该作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其膻中为一脏,以膻中为气之海,乃宗气所积,故亦得以脏称也。……宗气会于上焦之膻中穴,主行脉起于诸经,而分布阴阳,为君主之臣使,乐趣君令,喜乐出焉。”
吴昆《素问吴注》云:“两乳之间名曰膻中,主化气而承治节,宣神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然膻中气化,则阳气舒而令人喜乐;气不化,则阳气不舒而令人悲愁,是为喜乐之所从出也。”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云:“膻中在上焦,亦名上气海,为宗气所积之处,主奉行君相之令而布施气化,故为臣使之官。《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膻中为二阳藏所居,故喜乐出焉。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正合心包臣使之义,意者其即指此欤?”
李中梓《内经知要》:“《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贴近君主,故称臣使。脏腑之官,莫非王臣。此独泛言臣,又言使者,使令之臣,如内侍也。按:十二脏内有膻中而无胞络,十二经内有胞络而无膻中,乃知膻中即胞络也。况喜笑属火,此云喜乐出焉,其配心君之府,较若列眉矣。”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8:05:21 | 只看该作者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心之包络,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乐出焉。”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膻中,即心包络。心包代君行令,犹之臣使之官,宣通络脉,故喜乐由之出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5:58 , Processed in 0.0496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