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大家谈一下《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关系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5-5-12 15:36:35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5-5-12 15:27
先生最近的帖子很不专业啊。譬如说“仲景用药越200味”就不符合事实。第一,伤寒和金匮的方剂加起来虽有 ...

就知道外行不晓得怎么读中医书,萧先生读过几个版本的《伤寒》啊?
92
发表于 2015-5-12 15:42:43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15:36
就知道外行不晓得怎么读中医书,萧先生读过几个版本的《伤寒》啊?

说说你怎样读出“越200味”中药来,让大家见识见识。

点评

用不用教你怎么掰手指头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2 15:49
93
发表于 2015-5-12 15:49:30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5-5-12 15:42
说说你怎样读出“越200味”中药来,让大家见识见识。

用不用教你怎么掰手指头啊?
94
发表于 2015-5-12 15:59:35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15:49
用不用教你怎么掰手指头啊?

掰手指头?是这样数出来的么?

我倒真很想验证一下我的159药有没有遗漏。如果先生真“掰手指头”有了这个200+药的单子,我们可以对一对,看看在你单上多出来的是在那个仲景方里找出来的。如何?

点评

吃饱了撑的,你以为每个中医都是史学家,没事数着玩,检索一下不就完了吗?看看谁有这方面的统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2 16:06
95
发表于 2015-5-12 16:04:48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11:20
仲景之前借鉴了谁的方子,有证据吗?做学问不能一边倒吧,别人的推理你要考证,你的推理不需提供任何证据 ...

张仲景史书无传,但确有其人其事,这个认识是一致的。


《伤寒杂病论》之前,没有知名的临床著作,大家自然要探究张仲景书中内容的来历。仲景的师承、学习经历、从医经历虽然无从考证,但一部至今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著作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会是一人一时在斗屋中创作出来的。找找张仲景之前的一些资料,起码可以说明,《伤寒杂病论》是在临床经验、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基础上产生的。《自序》为后人所撰,但序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过程,应该是共识。


列举几个资料“


1,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


在3号墓出土的920支医简,其中的736支根据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人体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等。


出土的9部人体医书各有自己的论述特点:比如《敝昔医论》讲五色脉,论述五色脉与脏腑和疾病的关系、《脉死侯》讲脉象与疾病以及死亡的关系、《六十病方》有药方60条,所涉病名包括了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疾病,《病源》则涉及病理学,《诸病症候》共268支简上涉及的药方和医病理论数量相当大,包括了经脉和病症部分……




和中浚:此前,马王堆、张家山汉墓也曾出土过医学文献。但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的医简,在医学史上数量最大、最集中、和医学关系最密切。920支简,字数和马王堆医书的两万多字大体相当。马王堆医书的内容有很多原始、巫术的成分,医方也是以单方为主,经验的成分比较大。而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9部人体医书都和医学有关,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学术价值相当高。此外,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医简的药方也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不仅每个药方的药味增加了,经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马王堆医书的一两味药更有中医方剂的特点,而且很多药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


武家璧:这批医简在医学史上的价值,远远高于马王堆医书。并且,首次发现一部《医马书》,填补了中兽医史的空白。
-----------------------------




2,马王堆汉墓医简:


帛书《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二十余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治疗内科病的水平。如该书对“癃”即淋病的治疗,处方合理,且大多为现今临床所沿用。尤其是血淋、石淋、膏淋、女子淋的分证治疗,可以说是对淋病进行辨证论治的雏型。全书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也最为突出。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例如:“睢(疽)病,冶白莶(蔹)、黄蓍(耆)、芍乐(药)、桂、姜、椒、朱(茱)臾(萸),凡七物。骨睢(疽)倍白签(蔹),(肉〕睢(疽)(倍)黄蓍(耆),肾睢(疽)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大最(撮)一入怀酒中,日五六饮之,……。” 这就是说,一般疽病用白蔹、黄耆、芍药、桂、姜、椒、茱萸等七味药物通治,但必须注意辨证,症状不同,则用药的分量亦各有区别。
《五十二病方》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除了运用各种药物疗法外,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
其它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3,《汤液经法》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此书,并归于经方派。内容主要是以方剂为主,根据学者考证,《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源出此书。《脉经》、《辅行诀》及《千金翼方》中也引用了本书许多条文,可惜此书在唐代之后失传,使得历代医家皆忽略了本书的重要性。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杨绍伊先生以王叔和《脉经》和孙思邈《千金翼方》为本,校勘考订重建出《汤液经》一书。
《汤液经法》研究者多,有许多人干脆认为这是《伤寒杂病论》的底本。张仲景到底学习、接触过哪些资料,不好考证,咱们不用管,只说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是有众多基础的。




点评

首先,谈谈共识,这个东西最不可信。比如说,脑为髓之海,骨为髓之府,髓能生血,是共识,不然也写不进教材。可是,脑是最大的造血器官吗?共识者们,不给答案。 其次,谈谈考古,这个东西只能参考。谁的墓也不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2 16:34
96
发表于 2015-5-12 16:06:41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5-5-12 15:59
掰手指头?是这样数出来的么?

我倒真很想验证一下我的159药有没有遗漏。如果先生真“掰手指头”有了 ...

吃饱了撑的,你以为每个中医都是史学家,没事数着玩,检索一下不就完了吗?看看谁有这方面的统计。

点评

还是理性发言更好,那样不容易引起口水争吵!  发表于 2015-5-19 22:17
可见所谓“仲景用药越200味”完全是胡扯出来的,根本不堪一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2 16:19
97
发表于 2015-5-12 16:12:48 | 只看该作者
网上看的一篇文章,好像是考证比较几部医著方剂内容的,贴一点出来,大家参考:




(一)收剂:经云:“收可已耗”。白虎汤,石膏主。


单方:石膏           主除三焦大热,汗出烦渴。《本经》
石膏一斤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方:石膏粳米汤补方      治烦热少气,汗出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石膏,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急方:石膏粳米知母汤补方    治烦热少气汗出,鼻干口苦者。主暑厥。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知母四两
上三味,以水九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白虎汤《伤寒论》     治诸热汗出,口舌干燥,烦渴,脉洪大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主方:白虎加参汤《金匮要略》     治太阳中热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人参三两
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复方:竹叶石膏汤。(《外台秘要》)      《千金》疗伤寒虚羸少气呕吐。
石膏一斤  竹叶一把  麦冬一升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一升,煮米熟去米,饮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白虎汤《辅行诀》即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或咳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半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缓方:竹叶石膏生姜汤《外台秘要》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咳呕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斗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方出《外台秘要》卷二,伤寒虚羸方,方名为业师拟补。
变方:木防己汤《金匮要略》    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医吐下之不愈者。  
………………






点评

《辅行诀》这回又不是后人伪造的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2 16:43
98
发表于 2015-5-12 16:19:27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12 16:06
吃饱了撑的,你以为每个中医都是史学家,没事数着玩,检索一下不就完了吗?看看谁有这方面的统计。

可见所谓“仲景用药越200味”完全是胡扯出来的,根本不堪一击。

点评

你嚷嚷好使吗?别人不会检索验证? 即便只有100味,你知道靠实验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吗? 请问是哪个大学培养出你这等科学素养? 你们这些人非得证明中医狗屁不是是什么居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2 16:41
99
发表于 2015-5-12 16:25: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0
发表于 2015-5-12 16:34:3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5-12 16:04
张仲景史书无传,但确有其人其事,这个认识是一致的。

首先,谈谈共识,这个东西最不可信。比如说,脑为髓之海,骨为髓之府,髓能生血,是共识,不然也写不进教材。可是,脑是最大的造血器官吗?共识者们,不给答案。

其次,谈谈考古,这个东西只能参考。谁的墓也不是为了留给后人挖掘的,想着把当时最高水平的东西通过这个方式留给后人。只是某个人的随身物,水平也许很高,当时都没有人理解,当然也就不可能流行;也许仅仅是个人的笔记,毫无价值。

其三,说说仲景是不是横空出世,创造了一个医学体系?显然不是,这也是我想说的。有继承,有理论是必然的。理论来自于实践,未必全对。谁能论证一下,经典力学,相对论是怎么理论来自实践的?

点评

1,张仲景以前或同时,医学资料到底有多少,恐怕永远不能定论,说不定明后天再挖出什么来呢。不过,现在挖出来的这些,起码说明当时确有现代经验积累,而且有理论的萌芽。张仲景见过哪些没见过哪些,也没办法确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12 19: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7:15 , Processed in 0.20268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