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质疑一吐先生发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4-11-17 16:41: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11-17 16:44 编辑
一吐了之发表于 2014-11-17 14:28

了之
什么主客观?认识是对客观实践的认识,所以主客观是统一的。你这乱七八糟的阴阳,如何用于医学?


用于医学的阴阳主观服从客观的阴阳
,也就是你说的主客观是统一的。而阳化气,阴成形完全是客观的阴阳。否定了客观的阴阳(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之体就不存在了,还有阴阳之用吗?没有 阴阳之用,哪来的用于医学
92
发表于 2014-11-17 17:03: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4-11-17 09:05 编辑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11-17 06:28
阳化气,阴成形是客观的阴阳;上为阳,下为阴和男为阳,女为阴是主观的阴阳。
客观的阴阳是指孤阴不生, ...

物质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将其区分阴阳,则都是人为的。世界上没有客观的阴阳,只有客观的属性和主观的认识。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又统一的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阳化气,阴成形。”中的阴和阳,也只是人们对其客观属性的概括。阴阳,从来都是相对的,变化的。
93
发表于 2014-11-17 17:52:59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11-17 16:41
用于医学的阴阳是主观服从客观的阴阳,也就是你说的主客观是统一的。而阳化气,阴成形完全是客观的阴阳 ...

  阴医无形,但不能无源。“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天地为道,日月为源。阴阳的表现是阴阳二气,四时,万物则是阴阳之德。阳化气,阴成形是阴阳之性,阴阳之体在天是六气,在地是五行,在人是六经。阴阳之用是气化,用于人体是升降出入。
  你不是天天喊零吗?零是太极,阴阳出于太极。
9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8:3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17 19:34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1-16 23:31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景象。
---- ...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景象。
-------------------------------------------
既是【秋季的主气】怎说是【阳】?自冬至到夏至的主气称阳;自夏至至冬至的主气称阴。故称三阴三阳。
——————————————————————————————————
     你提这个问题也能解释,只是答起来比较麻烦,得花费很长时间。
    今天让小高耽搁我不少时间,有点累,只能在那天精力充沛时再说了。
    简单提示一句。这与《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前提条件和相应的原理有关。
95
发表于 2014-11-17 19:33:25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阴阳学说是主观对客观实践的认识。故,【阴阳学说是主观的认识】是唯心的,是没有根据的。主客观统一的认识,方是科学的认识。  ——————————————————————————


【阴阳学说是主观的认识】,这句话单摘开看,是不正确。您要嫌说的不好,改成和您的说法一样:阴阳学说是主观对客观(阴阳之道)实践的认识。


96
发表于 2014-11-21 09:48: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4-11-21 10:18 编辑
柴胡汤 发表于 2014-11-12 16:25
道与科学之关系是:前者包含后者。


道者,事物之法则也。一阴一阳之谓道。显然有物道与事道之分,自然科学者,物道也,社会科学及哲学者、事道也。道能为一切科学(分科)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总指导。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我国古代哲学),在此基础上,还能指导具体方法(如天地阴阳与人体阴阳),这是现代哲学不具备的。因此我说过:中国(东方)哲学是人类最具智慧的哲学!
9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23 17:14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1-16 23:31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景象。
---- ...


        教材: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景象。
-------------------------------------------
        一吐:既是【秋季的主气】怎说是【阳】?自冬至到夏至的主气称阳;自夏至至冬至的主气称阴。故称三阴三阳。
————————————————————————
         王回复:
       此问题要用语言表达,还真挺费劲。
       我认为,不能生套天之三阴三阳。也不宜将燥就定位于秋天,按四季气候主气划分,属于秋燥,但不是绝对的。秋天一开始时气候并不凉,“秋后有一伏”,以后才逐渐变凉。
       实际上,燥有热燥和寒燥,但共性是伤阴,伤阴之邪当为阳邪,所以,燥还是属阳。六气也好,六邪也罢,燥的性质是不变的。

       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1、水表达的是阴。湿属水,湿即水湿,表示含水量多,属阴。相反,若含水量少,则为干燥、故燥属阳。
       2、火表达的是热,表示温度高,故属阳。相反,寒表示温度低,故属阴。

       可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阳杀阴藏”进行解释如下:
       例如四季的气候变化,从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的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阳消),其降雨量也减少(阴消),是一个阳消阴亦消的过程。具体

就是,前一个阳消是热降生寒,后一个阴消是湿降生燥。
       其中,秋天温度下降,称为阳消;降雨量减少,属于阴消。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下半年秋冬季的自然气候变化称为“阳杀阴藏”。
秋天降雨量减少,含水量下降,就是湿气下降,所以称为秋燥。
       秋天温度降低称为“阳杀”,秋天湿气下降称为“阴藏”。


        题外话:
        一吐先生近期的几个发言,我观其立足点,主要是从中国古代哲学角度解中医,而且确实是在动脑筋,这样的讨论我是支持的。所以,我还是谈了自己的以上认识。
       不过,要从中国古代哲学角度将各种关系,联成一块,能够自圆其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古人之间的论述并不一致。当然,这种探讨如果能达到避免自相矛盾的境界,找出逻辑关系。也是有参考价值的。
       比如说,伤寒之六经非内经之六经,目前这个问题在学界已逐渐成为共识。


98
发表于 2014-11-23 22:46:16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23 16:48
教材: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 ...

【 燥为秋季的主气】是指地气,也称主气。阳明燥金起于秋分中,经寒露,霜降,立冬三气,止于小雪中。所以燥金主凉燥之气。地气三阴三阳是日月运行的反映,以五日一候,三候一气计全年二十四气。三阴三阳各主四气。每气六十日,年年如此,是不变的。异常天气是客气三阴三阳,要受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的影响,也就是客气加临主气(或太过,或不及),才是当年的气候。主气不伤人,伤人的是或太过(凉燥),或不及(温燥).先生若有兴趣,读读五运六气,会有收获的。
  燥邪属阳,是异常,比如侵入人体为病,不是异常吗。燥气属阴,是正常,正常就不会病,就不伤阴。
99
发表于 2014-11-23 23:28:20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23 16:48
教材: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 ...

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水火是少阴君火,太阳寒水,这就牵连到五运六气,司天,在泉,左右间气,不是一两句话说明的。
     
100
发表于 2014-11-24 00:05:2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23 16:48
教材: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 ...

题外话:谢谢先生的鼔励。说实话,我是在学,学习中医。但我不是用现代思想或古人的思想去认识中医,而是探索中医的本质,探索中医的立世之本,也就是中医的根据。根据是不能用哲学的公式套来套去的,也不能一味的唯古人之说,而应与实践相联系。比如阴阳,什么是阴阳?内经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而推算的阴阳“其要一也”,所以哲学阴阳不是中医的阴阳。人体的阴阳是什么?说是属性,属什么的性。如果人体的阴阳也是糊糊涂涂,这个中医是没有希望的。
  【伤寒之六经非内经之六经】,所谓的学界要的是虚名,要的是职称,没有真正要中医的。

点评

说实话,我是在学,学习中医。但我不是用现代思想或古人的思想去认识中医,而是探索中医的本质,探索中医的立世之本,也就是中医的根据。根据是不能用哲学的公式套来套去的,也不能一味的唯古人之说,而应与实践相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5 05: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5 01:28 , Processed in 0.0677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