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观 下篇 外感染热病证态学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08:28:00 | 只看该作者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中医别名】小陷胸汤证,痰热结胸证。
【临床表现】心下硬满,上不及胸,下不达腹,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脉象浮滑,舌苔淡黄等。
【证态概念】小结胸证是痰热互结,停在心下而成。因病为正在心下,部位较为局限,病情较轻,故名“小结胸证”。
源于《伤寒论》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栝楼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说:中医认为,结胸证有大小之分,陷胸汤有大小之别,大、小结胸证的病位病性相似,但是病机大不一样。大、小结胸证的病位都是在膈的上下,大结胸证偏重于膈下,小结胸证偏重于膈上;其病性都是炎症感染,但是病机完全不同。大结胸证的病机是大量的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胸、腹腔;小结胸证的病机是炎症感染或病变存在于胸腔器官内。所以其临床表现完全不同:小结胸病的疼痛也可以在在心下(属于反射痛),但疼痛的程度比较轻;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没有腹膜刺激症;病情没有大结胸证那么严重、那么紧急。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应当与某些胸腔急性疾病鉴别,如急性肺炎,急性胸膜炎,心肌梗塞,心包炎等,这些疾病所产生的疼痛可以反射到上腹部,引起上腹部正中区疼痛,好象是急性腹膜炎。其鉴别要点是急性腹膜炎具有腹膜刺激症及腹腔脏器、器官感染的特异性临床表现;而胸腔急性疾病没有腹膜刺激症及腹腔脏器、器官感染的特异性临床表现。由此可见,大、小结胸证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某些胸腔急性疾病之间的鉴别要点完全一样。
    由于以上的临床特点,有人把小陷胸汤归入泻心汤类,也是有道理的。小陷胸汤与泻心汤类即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区别,相同之处是它们都属于内科急腹症,不同之处是小结胸证的病变部位偏重在胸腔器官的感染;泻心汤痞证偏重于消化道感染。
     小陷胸汤可能具有抗菌、抗炎、解热、利胆、镇咳祛痰、和胃止呕,扩张冠脉、降低血脂、抗急性心肌缺血,通便等作用。其药理作用涉及呼吸、循环、消化三大系统,具有全身调整作用,这只是一个基本方,在临床应用时需要加减,或者与其它方剂合用。
     3.悬饮-胸腔非感染性积液证态(待续)
92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08:19:33 | 只看该作者
     3.悬饮-胸腔非感染性积液证态
【中医别名】水饮停聚胸膈证,十枣汤证
  【临床表现】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下利,苔白而腻,脉沉而弦。
  【证态概念】西医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压迫肺脏并压迫膈肌下移,所以引起心下痞硬满,脉沉而弦等以上临床表现。
源于《伤寒论》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芫花熬、甘遂、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解说:中医认为,本条是在太阳中风的病程中继发水邪凝结,水饮结聚于胁下,外有表邪、里有水饮,表里同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解表,表证解除之后才能用攻下法,“表解里未和”的临床表现是“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这一组临床表现是悬饮证。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相似,应当鉴别。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膈,其临床表现为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痛,手不可近,伴潮热、烦渴、舌苔黄燥等热象;痞证为寒热互结,阻塞于中焦,其临床表现以心下痞,按之柔软为特点;悬饮证为水邪结聚于胸胁之间,其临床表现不仅有心下痞硬满,更有转侧动身、或咳嗽、呼吸、说话等都可以牵引胸胁疼痛,即文中所谓“引胁下痛”,此为悬饮证的辨证要点。
     十枣汤现代用来治疗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肾性水肿等第三体腔积液。药理实验证明芫花、甘遂、大戟均有不同程度的导泻作用,芫花的芫花黄碱素,甘遂、大戟所含的大戟乳脂等有效成分对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引起炎症性的充血,使肠蠕动增加造成严重的腹泻。动物药理实验证实,此类药物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所以不入汤剂而采用药末冲服的方法。大枣,中医认为是为了减轻副作用。大枣含枣酸及大量环磷酸腺苷(CAMP)样活性物质,具有解痉、镇静、健胃、利尿、旺盛血行,缓痛等作用。每100g可食部分含糖61.6g,钾524mg。15枚大枣大约100克,可食部分大约为80克,可补充钾约300mg~400mg,另含钙、镁等。不仅补充了部分能量,且补充一定量的钾、钙、镁。十枣汤引起严重的腹泻,剧烈的腹泻引起机体水电解质紊乱以钾盐损失为主,所以重用大枣可以减轻十枣汤的副作用。
     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非感染性渗出液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待续)
93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06:37:36 | 只看该作者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中医别名】三物白散证
【临床表现】胸胁或心下硬满疼痛,大便不通,脉沉紧,但是没有身热、口渴、心烦,苔燥等热象。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41  病发于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去黑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贝母三分
   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解说:本条分别论述了寒实结胸证与文蛤散证、五苓散证,体现出水邪有表里寒热的不同。文蛤散证为热与水结在表,五苓散证为水在里,寒实结胸证是寒与水结于胸中,热实结胸证是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五苓散的适应症是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漏出液,大陷胸汤的适应症是炎性渗出液。寒实结胸证的“寒”是与热实结胸证的“热”相对而言的,寒实结胸证是以热实结胸证为参考的,寒实结胸证也会有热象只是比热实结胸证轻而已。现代用巴豆治疗许多急腹症如肠梗阻、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用白散治疗肺痈等,都是具有热性的疾病,所以,寒实结胸证是以热实结胸证为参考物的,寒实结胸证的热象只是比热实结胸证轻而已,寒实结胸证应以慢性炎性渗出液为重点。悬饮证为水饮泛溢,充斥内外,阻滞三焦,故伴发症较多,伴有头痛、呕逆、咳嗽等症;寒实结胸证是寒与水结于胸中,水饮泛溢之兼症不显著,而以胸胁或心下硬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为主要表现。所以寒实结胸证是慢性炎症性胸腔积液;而悬饮证是指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肾性水肿等第三体腔积液,并非炎症性积液。
    中西医的理论构架不同,中医的水邪有表里寒热的不同;西医的水电解质紊乱其理论构架也有好几种,其原因就是就是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都是具有相对意义的概念,典型的阴与典型的阳是对立的、完全不同的、分界清楚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参考系;但是阴阳又是相互联系的,有许多中间状态,使阴阳呈现连续性;阴阳又可以相互作为参考系,在阴阳连续性的任何一个阶段,可再分为阴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表里、虚实、寒热也是这样。
    三味白散复方药理研究报告甚少,从单味药的药理研究看,巴豆油对口腔、胃肠粘膜有刺激作用,并有催吐作用;能够增加肠粘膜的分泌,促进肠蠕动,服用半小时至三小时内即可产生剧烈腹泻。还有抑菌作用。桔梗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的引起支气管粘膜分泌增加,痰液稀释而起祛痰作用。桔梗皂甙还有明显的抗炎及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川贝母具有镇咳、祛痰、降压、解痉等作用。
    寒实结胸证三味白散证其症不一定“寒”,其病位也不一定必须在“胸”,为什么称为寒实结胸,这可能与疾病谱的变化有关,完全符合寒实结胸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在已经不存在或者很少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新的疾病,或者原来发病率低的疾病没有被广泛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病率升高了,其中某些些疾病可能是三味白散的适应症。另外,一个方剂可以有几个方面的作用,可以治疗病理状态不同的几个证,所以“方”与“证”不一定完全统一;同一个“证”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剂治疗,同时取得疗效。
    (二)肠腑不通综合征  腹痛、大便秘结症候群(待续)
94
发表于 2014-8-21 07:51:32 | 只看该作者
先生坚持不懈,认真深入地研究中医学,令人感佩。拜读了,谢谢分享。
9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0:30:59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8-20 23:51
先生坚持不懈,认真深入地研究中医学,令人感佩。拜读了,谢谢分享。

    还请先生批评指正。
96
 楼主| 发表于 2014-8-22 08:21:43 | 只看该作者
        (二)肠腑不通综合征  腹痛、大便秘结症候群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中医别名】热在胃腑证,热在阳明证,有形热结证阳明热结证,阳明病实证,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证,胃肠实热证,热邪闭结胃腑证,热结胃肠证,阳明实热内结证,承气汤证。热结腑实综合征、胃家实综合征。
    【临床表现】
    主症: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腹部胀满硬痛。舌质红,苔黄而燥。脉沉实有力。
    或见症:身热恶寒或蒸蒸发热,面赤,心烦,神昏谵语,两目直视而目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汗出或手足寂然汗出,口渴喜冷饮,口臭,肛门灼热,小便赤短。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温病邪在气分阶段或伤寒之阳明病,是由邪热侵入胃腑与肠中糟粕相结,实热内结,耗伤津液所出现的证候。本证也可见于营血分,即MODS中的肠梗阻脑病。
    中医认为:凡气、血、寒、热、湿、禽、虫等任何因素造成大肠通降功能失常,肠道气血运行不畅,堵塞上逆即可发为本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无大便,无肛门排气,常伴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发热等症状。
    阳明腑实综合征包括:1.急性肠梗阻;2.麻痹性肠梗阻;3.肠梗阻脑病。
    西医认为:肠梗阻是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的一种病证。肠梗阻可由多种原因发生,现代医学把其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如肠套迭、肠扭转、蛔虫团或粪团堵塞等,和动力性肠梗阻如肠痉挛、肠麻痹等两大类。
     病因和發病     
    (1)动力性肠梗阻
    正常人的肠道是在不停地蠕动着,当肠道神经受到抑制或受到毒素刺激时,如患腹膜炎时,腹部创伤或大手朮之后,肠蠕动即减弱或消失,肠内容物即不能向下运动而形成肠梗阻。
    (2)机械性肠梗阻,可由以下原因造成:
    蛔虫团、粪块、异物,大的胆结石等进入肠管堵塞肠道。
    肿瘤、肠套迭、炎症等肠壁病变引起的肠道狭窄,先天异常等可造成肠道管腔缩小发生梗阻。
    腹腔内肿物、肠粘连、腹壁疝嵌顿(肠管疝出后不能回复)、肠扭转等可造成肠道不通。
    当发生机械性肠梗阻时,肠道为了恢复通畅而增加蠕动,引起病人一阵阵腹痛。而晚期则肠蠕动减弱甚至消失形成肠麻痹。肠道内有咽下的气体,食物在肠道内发酵产生的气体,同时肠梗阻后有大量液体流入肠腔造成腹胀。由于大量水和盐进入肠腔,同时病人多有频繁呕吐而造成人体缺水缺盐。肠道内有大量细菌,肠梗阻后抵抗力降低造成感染,毒素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缺水缺盐和中毒可以引起休克,肠管由于膨胀肠壁受压,甚至供血受阻。肠扭转和嵌顿疝则使肠道血管受阻,时间长者可造成肠坏死、穿孔而引起腹膜炎。
     病人表现
    (1)肠梗阻早期,由于肠蠕动增强引起─阵阵腹部绞痛。小儿则表现为一阵阵哭闹,过后恢复正常。能听到病人腹内有咕噜咕噜的响声。腹痛时病人可以感觉到有气体下降,到某一部位突然停止而疼痛剧增,然后暂时消失。腹痛时可以看到患者腹部有包块在移动。肠梗阻晚期或麻痹性肠梗阻时腹痛为胀痛。
    (2)肠梗阻早期腹胀不明显。过一段时间则逐渐加重。肠道上段梗阻者腹胀不明显﹔下段者较明显。有的患者只有某一部位腹胀。
    (3)多数患者早期即发生恶心呕吐。肠梗阻部位越高则出现恶心呕吐越早,越频繁。呕吐物可以是胃内容物,如水、食物或胆汁(绿色苦水),也可以有粪臭味以及呕吐物呈棕色或血性.
    (4)由于肠道梗阻,肠内容物不能下行,所以病人不排便也不放屁。但高位肠梗阻早期,在梗阻下段存在的粪和气体可以排出。也有部分患者可排出血性或果酱样物,这多说明梗阻部分肠道缺血。
    (5)早期检查病人可无变化。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心跳加快,眼窝深陷,唇干舌燥,尿少。腹部可见腹胀,敲之呈鼓音。嵌顿疝引起的肠梗阻可见到包块。可以看到一阵阵肠型或蠕动波,即在腹部可以看到有包块移动、有压痛。如果发展到晚期则可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病、肌紧张等,称为“腹膜刺激征”。同时病人有发烧、脉搏增快(正常每分钟60~80次)等现象。
    源于《伤寒论》
     238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解说:此两条的临床表现特点是:“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转换成西医的概念就是:阵发性的脐周疼痛、烦躁,这正是腹部空腔脏器梗阻的典型表现,包括胆管、胰腺管、肠管等。梗阻早期还没有发热这个症状。中医认为绕脐痛、发作有时,主要由于是肠中燥屎不得出,而矢气冲攻,所以发作有时。西医认为腹痛是肠梗阻后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在腹中部脐周围附近,呈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剧烈的肠蠕动企图使肠内容物挤过梗阻部位所引起。腹痛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体在肠内窜行,到达梗阻部位而不能通过时疼痛最重;如果是不完全梗阻,当气体通过后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相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生。对于腹痛的发生机理,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西医认为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无大便和肛门排气;与中医的绕脐痛、烦躁、腹微满、心中懊憹、不大便完全一致。所以阳明病腑实证与肠梗阻是一个证态,这个证态还应当涉及腹部其它空腔脏器的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当气体通过后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若肠梗阻发展至绞窄性时,有大量毒素和细菌聚积在腹腔内,刺激腹膜则转变为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到病程晚期,由于梗阻部位以上肠管过度膨胀,收缩能力减弱阵痛的程度和频率都降低。当出现肠麻痹后,不再出现阵发性绞痛,呈现出持续性胀痛。
     240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解说:此两条为肠梗阻加重引起的全身性变化。238条,239条基本上是指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肠梗阻还可以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急性腹膜炎,如果病情不断加重,最终可以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除此而外,全身性感染中毒、水电解质紊乱、急性腹膜炎都会引起麻痹性肠梗阻,而麻痹性肠梗阻本身,由于肠屏障功能障碍,肠内细菌毒素移位,继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展时的首发器官就是肺,其临床表现就是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综合征。麻痹性肠梗阻时全腹膨胀显著,腹痛不明显,一般为持续性胀痛;麻痹性肠梗阻是动力型肠梗阻,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紊乱,以致肠内容物不能通过,而肠腔并无阻塞,只要不是完全性麻痹,就会出现大便时有时无(大便乍难乍易)。“病人小便不利”是机体失盐失水的表现;“微热,喘冒不能卧”是内毒素血症、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的表现。所以阳明病喘冒燥实证与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个证态,241条阳明病喘满燥实证与麻痹性肠梗阻是一个证态,都和大承气汤是一个证态,或者说都是大承气汤的适应症。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肠梗阻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个连续过程;相应的阳明腑实燥结证,阳明喘满燥实证,阳明喘冒证也是一个连续过程。阳明腑实燥结证与单纯性肠梗阻是一个证态,阳明喘满燥实证与麻痹性肠梗阻是一个证态,阳明喘冒证与肠梗阻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个证态。
     大承气汤的现代研究:
(1)促进胃肠的运动功能:大承气汤能直接增加肠道平滑肌的电兴奋性,促进肠道的运动,把肠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肠梗阻的发生发展与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升高有关,大承气汤抑制梗阻结肠平滑肌钙离子内流增加,所以能够治疗肠梗阻。大承气汤对平滑肌钙离子内流的影响呈双向调节作用。
(2)大承气汤通过抑制透明质酸酶而防止联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粘合质中所含的透明质酸解聚,从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物,降低炎症病灶的扩散;减少内毒素吸收,改善微循环,增加腹腔脏器及肠壁组织的血流量,减轻肠梗阻时的缺血、缺氧状态。
(3)在急性腹膜炎的动物实验中证明:大承气汤不仅有增加胃肠血流的作用,而且对急性腹膜炎时大部分腹腔脏器有增加其血流的效果。其意义在于可增加肠壁或腹腔脏器的血氧供应,有利于腹腔内渗出物的吸收,炎症的消失,这是攻下法治疗腹膜炎的机理之一。
(4)大承气汤对内毒素血症的预防治疗作用1.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通过攻下作用使大量细菌随肠内容物排出体外,缩小了肠道内细菌池。同时大黄等抑制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减少了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2.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功能等调动体内因素,促进内毒素灭活;3.对血流中的内毒素产生直接的拮抗作用;4.通过对腹腔脏器血流的增加和改善组织微循环达到保护脏器的作用。实验证明大承气汤确实对于内毒素介导的免疫细胞因子有作用。内毒素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的重要物质,所以大承气汤具有预防、治疗内毒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的作用。大承气汤证与内毒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关系密切,它们是一个证态。
(5)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应用人工肠梗阻的方法,可以引起肺的病理形态和病理机能等改变,从而制造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动物模型。动物实验表明大承气汤能够提高肺的通换气功能,刺激肺泡巨噬细胞增多,从而提高肺的免疫力。在呼吸窘迫综合征家兔模型上,观察大承气汤对肺功能及组织学的影响,表明大承气汤对模型有提高氧分压和改善肺组织病变的作用。同时认为能增加脏器血流,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大承气汤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实,也得到了临床实践的证实。大承气汤证、阳明腑实证与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个证态。
     大承气汤有直接灭活内毒素、抗肠道G-杆菌,防止肠道内毒素及细菌移位,促进肠道内毒素排出体外,增强血浆及胆汁灭活内毒素的能力,减轻肠、肝、肺、肾等的病理改变,降低细胞因子、内皮素-1水平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等,从而保护肠屏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机体恢复。上述作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里攻下、荡涤肠胃、使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等排出体外,减少内毒素吸收,降低循环内毒素诱发肠道内毒素等移位及由此而引起的继发反应,影响了MOF的原动力,这些是通里攻下法的最大优势及其获效的关键环节,为其它诸法所不及,是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使用频率最高的治法和方剂。
    三个承气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结合其它条文归纳如下:调胃承气汤证的主要表现是蒸蒸发热、但热不寒、心烦、谵语、腹胀满、或不大便,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但不强调燥屎内结、大便不通。病机为燥热实邪初结胃肠,痞满不甚。大承气汤证的主要表现是日脯潮热、心烦、谵语、独语如见鬼状、手足戢然汗出、腹满胀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舌红、苔黄焦燥,脉滑数或沉实有力;以及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等;还有急下存阴证。病机为燥热实邪结聚阳明,痞满亦甚。小承气汤证的主要表现是潮热心烦、谵语、腹胀满、不大便或下利,舌红、苔黄。病机以痞满气滞为主,实邪结聚较轻。
    本证在各种温病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如在风温中有两种表现:①滞热聚成燥屎,阻塞肠道,大便秘结不通。②是热结旁流,使用调胃承气汤;春温热结胃肠证,其结滞常甚,每见下后热复起,经连续攻下,方能邪尽病除,可于大、小承气汤中量情选用;暑温热结胃肠证宜用小承气汤;湿温热结胃肠证,因湿性黏腻,常见阻滞气机,故有发热胶着不退或午后发热,状若阴虚,胸脘痞闷不适及舌苔黄厚腻浊等特点,用枳实导滞丸。伏暑与湿温相似,伏暑发生在秋冬,湿温发生在夏秋,用枳实导滞丸。
    附:热结旁流-麻痹性肠梗阻证态。
    源于《伤寒论》
320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说:此三条少阴病急下证,没有腹痛、发热、大便干燥等症,而见口燥咽干;自利清水,色纯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中医认为320条是燥实伤津,真阴将竭,所以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全在于攻其里热,而不是为了下燥屎”;321条是燥实阻结,热结旁流,“热毒内迫胃肠,津液下趋”,“若不迅速排除肠道之毒素,,必有中毒脱液循环衰竭之变。大承气之用,正是今日所谓排毒、解毒之法矣。”;322条是肠腑不通,肾阴将竭,应当急下存阴。
     此三条少阴病急下证与麻痹性肠梗阻有关。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如果病情不断加重,最终可以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较长时间的肠梗阻还可以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全身营养障碍、身体虚弱等少阴病的表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全腹膨胀显著,腹痛不明显一般为持续性胀痛;麻痹性肠梗阻是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紊乱,以致肠内容物不能通过,而肠腔并无阻塞,只要不是完全性麻痹,就会出现大便时有时无。在没有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证之前,病人可能首先出现失盐失水,口燥咽干;全腹膨胀显著;有时出现清水样便;有时出现腹痛等,这时应当急用大承气汤解除肠梗阻,排除出肠道内的感染,同时恢复肠道正常的蠕动功能及吸收功能,恢复水电介质平衡。
    “热结旁流”急下存阴证是麻痹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以及肠原性感染的表现,很容易引起肠原性内毒素和细菌移位,启动SIRS、MODS。也可以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必须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待续)
9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07:53:08 | 只看该作者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中医别名】热结便秘,阴液素亏证,腑实兼阴液亏损证,阴液亏损证,阳明热结,液干便结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日晡益甚,有汗,口干唇燥或者干裂,渴喜冷饮,腹满,大便干结多日不行,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津,舌苔黄燥或者干黑,脉沉弱或者细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温病气分证,为温邪从卫分进入气分,邪热结聚肠腑,耗伤阴液,津液亏耗;或者因为素体阴亏感受温邪后,邪热结聚肠腑,阴伤更甚所表现的证候。大便干燥是由于失盐失水引起的,与热结肠腑-肠梗阻证态不同。
源于《温病条辨》“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增液承气汤
组成:元参30克、麦冬24克(连心)、细生地24克、大黄9克、芒消4.5克
用法:上药以水1.6升,煮取600毫升,先服200毫升,不知再服。
适应症: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津液不足,无水舟停,服增液汤不下者。
    说明:玄参、生地、麦冬(即增液汤)滋阴增液,润肠通便;芒硝、大黄(即调胃承气汤去甘草)软坚化燥,泻热通下。合成攻补兼施 “增水行舟”之法。
    (1)本方专为温病热结阴亏的便秘而设。以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急性传染病高热、便秘、津液耗伤较重,以及痔疮日久,大便燥结不通,属热结阴亏者均可应用。
    增液汤药理作用
    (1)对小鼠实热便秘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增液汤口服液能够明显加快排便,增加排便量。
    (2)对腹泻所致小鼠失水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增液汤口服液能够明显减轻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的严重程度,保留体内水分。
    (3)对腹泻大鼠电解质平衡、血液黏度及体重的影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增液汤口服液与口服补盐液均能迅速恢复体内缺水而引起的种种不良变化,而前者对体内水分的保留略强于后者。
    (4)解热作用
    (5)实验表明增液汤口服液能够保护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损害,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6)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炎作用。
    (7)具有非常明显的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待续)
98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09:04:19 | 只看该作者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中医别名】气阴两虚证,热结便秘,阳明热结,气液两虚证,腑实兼气液两虚证,热伤气阴证。
    【临床表现】身热已退或者不退,汗出多或者不止,口渴舌燥,肢体倦怠无力,精神疲惫,心烦尿黄,甚至喘促欲脱,脉虚无力或者散大。感染性休克早期表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温病气分证,为温邪从卫分进入气分,邪热结聚肠腑,应下失下,延误时机,以致耗气伤津,重创气液而出现的证候。多见于温病的中、后期。
    源于《温病条辩》:“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新加黄龙汤
    组成: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4.5克、另煎、生大黄三9克、芒硝3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连心、当归4.5克、海参二条,洗姜汁六匙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0.5克,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侯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侯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沙参 麦冬 冰糖 细生地 玉竹)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为14分24秒)≈15分,24刻≈6小时。
    适应症:热结里实,气阴不足。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腹中胀满而硬,大便秘结,神疲少气,苔焦黄或焦黑燥裂、脉沉涩弱。
    解说:本方主治热结里实,应下失下,正气久耗,阴液耗竭尤重,故方以调胃承气汤以缓下热结,并重用养阴增液之品,使之增水行舟,兼顾气阴之虚。本方为调胃承气汤合增液汤加人参、当归、海参、姜汁而成。可用于大承气汤证的严重发展,已具有毒血症表现的患者,属于比较严重的肠梗阻,或者病人比较虚弱,单用大承气汤病人不能忍受的情况下,攻补兼施 。
     4.脾约-便秘证态(待续)
99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0:29:26 | 只看该作者
      
     4.脾约-便秘证态
    【中医别名】脾约证、麻子仁丸证
    【临床表现】大便干硬,数日不大便无所苦,小便反数,腹微满不痛。舌红苔薄白偏干。脉浮涩。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伤寒论》247   呋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炙半斤、大黄去皮一斤、厚朴炙去皮一尺、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右六味,密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解说:阳明病脾约证是外感热病(感染病)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大便干燥,也用于一般的大便秘结,中、西医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麻仁丸具有润肠通便作用也得到了动物实验的证明。老年人脾约证气血亏虚,肝肾阴虚,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阴虚则不能滋润大肠,传导失职。气虚若排便时汗出气短,可用补中益气汤加肉苁蓉治之。血虚者排便时头昏心悸,可用润肠丸治之。妇人脾约证,若于产前,多因气滞不通所致;若于产后,多因血虚津亏所致;若于平时,多因阴虚内热所致,应当辨证施治。
    附  阳明津伤肠燥证
     源于《伤寒论》
    233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密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密煎导方
    食密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解说:大便秘结只是一个症状,根据它所伴随的症状,确定其病理状态才能给于正确治疗。本证的原因是汗出太多,但是由于机体的自动调节功能,机体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失盐失水现象,因为没有口渴、小便不利的表现,反而有小便自利;本证没有腹满痛、潮热的表现,说明没有肠梗阻与内毒素败血症;“当须自欲大便”即病人自己感觉到需要大便而又解不出来,说明粪便干燥而且到了乙状结肠和直肠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润肠外导法的适应症。与西医的灌肠,肛门内放置开塞露是一个道理。与承气汤证不一样,承气汤证梗阻部位在结肠以上,往往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内毒素移位败血症,具有潮热、阵发性腹痛、腹胀满等。
       (三)少阳证-肝胆胰感染综合征(待续)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08:10:21 | 只看该作者
      
        (三)少阳证-肝胆胰感染综合征
     【中医别名】少阳证,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少阳半表半里证;少阳兼里实证,大柴胡汤证,少阳热郁胃肠燥实证。
    【临床表现】
     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
少阳兼里实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黄而干,脉弦有力。
     【证态概念】少阳证即小柴胡汤证,少阳兼里实证即大柴胡汤证。把大小柴胡汤证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少阳病,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与西医的急、慢性肝胆胰感染一致。
     源于《伤寒论》
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胡柴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小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依法治之。
99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胡柴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五两、枳实炙四枚、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解说:中医认为,往来寒热,反映了正邪斗争态势及机体阴阳状态,而胸胁苦满,可被视作病位的具体反映。因此,小柴胡汤证的病位在胸胁部,即季肋区的内面和下方,即肝、胆、胰、脾的位置。小柴胡汤证的病性,由往来寒热来判断,既不同于太阳病表证的发热恶寒并见,又不同于阳明里证,邪热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斗争激烈,但热而不寒;少阳半表半里证,正气相对不足,邪气亦非亢盛,其正邪斗争的程度,相对里证而言,不甚剧烈。如果里证是炎症的急性状态,那么少阳半表半里证就是亚急性状态或慢性状态。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七个或有证: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这些临床表现所包含的病变不仅仅是肝、胆、胰的亚急性、慢性炎症,而且还包含着膈上器官的炎症。曰本有地滋认为“胸胁苦满”可能是膈肌上下脏器的炎症所引起。因此,与膈肌上下脏器炎症有关的证态就有: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热实结胸证。以后再论证它们的区别。
     综合上述,在临床表现方面,在胸胁部,即季肋区局部出现的胀、满、痛、硬(触诊有包块、有压痛),全身表现出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部分患者出现黄疸、烦躁等少阳证的临床表现与肝、胆、胰的亚急性、慢性炎症的临床表现是完全一样的。把肝、胆、胰的炎症作为一个病理学单位还有以下原因。
在组织胚胎学方面,消化道各部都起源于胚胎原肠上部,膈下前肠发育为胃十二指肠、肝脏、胆囊、胰腺,其神经支配均来源于胸7~胸12节的内脏神经(植物神经系统)。胸7~胸12节的肋间神经(体神经系统)分布于季肋区的皮肤肌肉和腹膜壁层。所以胃十二指肠、肝脏、胆囊、胰腺感染时,在季肋区会感到不适、苦闷、胀满。
     在解剖生理学方面,胆汁由肝脏分泌,经左右肝管流进肝总管,经胆囊管进入胆囊,在胆囊内浓缩后再进入胆总管。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十二指肠壁内段。70%~80%的人胆总管与主胰管末端结合,共同经十二指肠壁层肌上的裂隙进入十二指肠壁内,在粘膜下走行,形成壶腹(vater壶腹),最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开口和胰腺管开口各有其独立的括约肌,总称为oddi括约肌,是调节胆道内压力的重要结构。
     在病理学方面,oddi括约肌纤维化造成的狭窄与十二指肠乳头炎总称为缩窄性乳头炎,大约90%的缩窄性乳头炎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其原因可能是细小的胆囊结石通过胆总管时,引起括约肌的强烈痉挛,结石对十二指肠乳头粘膜的外伤导致持续的慢性炎症、水肿,最后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及括约肌狭窄。胆总管口狭窄以及其失去调节能力,胆管内压力升高,不仅引起胆囊胆管、肝脏的胆汁郁积及逆行感染,而且还引起胆汁与胰液反流入胰腺管,这是胰腺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约有半数急性胰腺炎病人有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病史,慢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后遗症。在诱发胰腺炎的因素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最多见的都是胆管疾病。在慢性胰腺炎时,胆管疾病是手术的绝对指征,在切除胆囊和引流胆总管后,大约80%的病人能控制胰腺炎的发展。由此可见,胆管、胰管的梗阻是肝、胆、胰病变的重要病机。
     从组织胚胎学方面,解剖生理学方面,病理学方面把肝、胆、胰病变作为一个病理学单位是有充分依据的。在临床表现方面,少阳证与肝、胆、胰的炎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少阳证与肝、胆、胰的感染是一个证态。小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的亚急性、慢性炎症是一个证态;大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的急性炎症是一个证态。当肝、胆、胰的急性炎症恶化、穿孔形成急性腹膜炎时,相应的就是大柴胡汤证转变成为热实结胸证。
    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主要是肝、胆、胰也涉及到胃、十二指肠的亚急性、慢性炎症,这已经被现代中西医临床研究所证实。
     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
(1)保肝、利胆作用:小柴胡汤即可对抗化学毒物所致的肝脏损伤,又可刺激肝细胞的再生增殖。小柴胡汤除对抗化学毒物所致的肝损伤之外又能抑制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这对防止转变为慢性肝炎有一定的意义。本方还能促进肝内糖、蛋白质的合成,增强肝细胞对有害因子的抵抗能力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很好地保护肝细胞膜系统,并能提高其稳定性。研究表明,小柴胡汤能减轻急性肝细胞的损害,还可以防止慢性肝损害转变,抑制肝硬变的进展,促进肝伤害细胞的再生,具有预防或延缓肝硬化患者潜在肝细胞癌的发生作用。其抗肝损害的机制之一是促进巨噬细胞释放NO。其保肝作用与其抗炎、兴奋肾上腺皮质、增加肝血流的作用也有关。本方多数药物具有保肝作用,全方作用是其组成各药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方还有显著的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其排泌量,对于胆管系统起到冲洗、引流的作用。保肝、利胆作用是小柴胡汤治疗肝、胆、胰感染的重要药理基础,也是缓解“胸胁苦满”的重要原理之一。小柴胡汤能使胆囊结石症女性患者的oddi括约肌收缩增强,舒张加速,从而可有效防止十二指肠液由乳头逆流,亦可防止胆汁郁积,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胸胁苦满”的主要原因之一。
(2)抗炎作用:曰本有地滋氏等通过实验证明,当用四氯化碳引起动物实验性肝损伤后,在相应的胸胁部位皮下出现结缔组织炎,经用小柴胡汤治疗后肝损伤好转,结缔组织炎也消失。因此,有地滋认为“胸胁苦满”可能是膈肌上下的脏器有炎症所引起。实验还证明,小柴胡汤对结缔组织纤维增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小柴胡汤的抗炎作用机理具有双重性,即激素样和非激素样两个方面。本方不仅通过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增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及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发挥间接的抗炎作用,也可能直接作用于炎细胞,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级联过程,具有阿司匹林样抗炎作用。
(3)对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具有显著的双向调节作用,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以对内源性激素在体内广泛的生理效应起促进性调控作用为主。而这种调控的环节,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肾上腺的体液调节而抑制其神经性调节。
(4)免疫调节作用:小柴胡汤的多种生药成分在调控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多种复杂的机理,其作用中以对免疫抑制状态最为有效,但也能改善亢进模型。本方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免疫调节效应,其作用途径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①增强免疫功能,本方能提高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②抑制变态反应,本方对Ⅰ、Ⅲ、Ⅳ型变态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柴胡对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及牛痘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粪产碱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抑制血小板凝集:其作用与地塞米松、阿司匹林相似。
(7)解热作用:用伤寒副伤寒菌苗引起家兔急性发烧,用本方2小时开始降温,逐渐降至正常。
(8)对离体平滑肌的影响:本方对离体豚鼠回肠有明显的解痉作用;本方对离体豚鼠心房有显著抑制作用,使心搏数减少;对离体大鼠子宫,小柴胡汤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使其自然性收缩运动增强。
此外还有降压、镇静、镇痛、镇咳和强壮作用,抗癫痫、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结肠癌等作用。
     小柴胡汤的多种药理作用使它具有广泛的适应症,但是他的主要适应症是肝、胆、胰也涉及到胃、十二指肠的亚急性、慢性炎症,把小柴胡汤证与肝、胆、胰、胃、十二指肠的亚急性、慢性炎症作为一个证态,是有充足理由的。小柴胡汤的适应症还可扩展到胸腔与肺的下部以及盆腔炎等。
     曰本对小柴胡汤的研究
①免疫调节:汉方医学重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认为小柴胡汤具有现代医学的免疫调整作用。
②抗炎:松田重三等研究证实用角叉荣浮肿法测定小柴胡汤的抗炎作用与强的松龙相当,且能被类固醇阻断剂所拮抗,表明小柴胡汤有类似类固醇剂的作用机制,或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子的分泌或抑制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抑制作用而达到上述机制。
③保护肝细胞:
④改善动脉硬化:
⑤中枢作用:雨谷荣提出小柴胡汤通过中枢对肾上腺的体液性调节起促进作用,对神经性调节起抑制作用。。
    上述研究为小柴胡汤被广泛运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神经、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大柴胡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去人参、甘草,重用生姜加大黄、枳实。大黄、枳实除了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之外,其主要作用是对胃肠道平滑肌具有调整作用,加强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达到排除胃肠道内容物的作用。大黄、枳实对oddi括约肌也具有同样的调整作用,其结果是促进胆汁、胰液排入十二指肠,起到起到冲洗、引流的作用。大柴胡汤比小柴胡汤的冲洗、引流作用更强,抗菌作用也更强,所以,大柴胡汤证与急性炎症状态是一个证态,小柴胡汤与亚急性、慢性炎症是一个证态,人参与甘草都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的任何刺激(包括药物)都有减缓效力的作用,因为大柴胡汤针对的是急性炎症状态,所以大柴胡汤中应当去掉人参与甘草。
     大柴胡汤复方药理研究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调节胃肠功能:本方具有较强的抑制回肠痉挛的作用。
     本方能明显影响胃酸调节机制。
     本方具有抗胃溃疡病的作用,其机制之一是提高胃壁粘液糖蛋白量。
     保肝利胆:实验表明大柴胡汤的保肝作用为诸组成药物之综合效果。本方可明显降低胆石形成率,并使胆石体积明显减小,同时还能降低血中的中性脂肪,表明本方可能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来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用猕猴作实验证明,大柴胡汤治疗量要用大剂量才能增加胆汁分泌和胆汁酸含量,减低胆红素、胆固醇的合成,保证药物的疗效。大柴胡汤由剂量不同对胆汁的分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大剂量促进胆汁分泌,而小剂量抑制胆汁分泌。实验还提示,在子丑时段、戊亥时段用药效果最佳。
     对胰腺的影响:本方对感染性重症胰腺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括约肌运动张力的影响:以柴胡、芍药、黄芩、延胡索、大黄组方,能显著增加胆汁流量;而以柴胡、木香、延胡索组方,则降低括约肌张力的效应最强。不同的组方效应不同。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对血压、心率及血管舒缩功能均无明显的影响。
本方具有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
(3)对血液系统的作用:本方对血液流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本方对胶原诱发的血小板凝集呈现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本方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PGH2的产生,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具有抗凝血作用。能明显抑制家兔体外血栓形成。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本方对高胆固醇食物饲养的大鼠和小鼠诱发的高血脂症和脂肪肝有抑制作用。临床药理学研究亦证明,本方有调节人体脂质代谢的作用。
(5)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在体内对泼尼松龙的免疫抑制具有改善效果。
(6)抗病原体:体外抑菌实验表明,本方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7)本方具有较强的抗炎效果,且对免疫性炎症的作用较非特异性炎症强,并认为其机制之一是细胞稳定化作用,而非膜稳定化产生的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脘痛剧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等以化石解郁。
(3)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肝炎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均可用之。
        (四)蓄血综合征  发热、下血症候群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8:02 , Processed in 0.11325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