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6:34:53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五月朔
初六日(6.25)热如昨,有云阴,稍润。清晨访徐亚陶农部(宝谦),偕之来为慈亲诊脉,处凉润方,云脉系有余之症。
初七日(6.26)秀官发热,极困顿,殆将出痧疹也。。。。二更邀周虎文来为秀姑娘处一发表方,斑疹尽现,热可炙手。
初八日(6.27)慈亲服徐亚陶方,胸次觉闷,今日徐君来,改去洋参,仍用凉剂,似嫌太重,减黄芩、知母、郁金服之。周虎文来,照前方再进。
十二日(7.1)夜周虎文来为慈亲诊脉,处凉润方,甚妥,可照服。
十四日(7.4)周虎文来改方,去知母,换白扁豆。
廿三日(7.12)慈亲略愈而倦卧,气不足,大解仍未畅行,用肯堂寄来方,加沙参。服一帖,稍效。
92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8:43:41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六月朔(7.20)
廿四日(8.12)昨晚喉痛特甚,今晨嚏不止,肺气不敛,憎寒发热,殊委顿,乃饮苏梗以发其汗,习八段锦以舒筋骸,至晚顿愈。
廿六日(8.15)连日咽痛,心气忡忡,静以息之。晚步至金鳌看落日。
廿七日(8.13)邀周虎文来诊,咽痛故也。夜饮药,习字。
93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8:57:29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一月朔
十九日(1869.1.1)
廿九日(1.11)雾,淞树尽白。照常入,内侍传:上微觉喉痛,功课须减,又以灯照喉间,指示昨日提痧处。上读书声极涩而低。。。。。晤醇邸,云药剂甚大,清喉利膈主治。
卅日(1.12)是日上祈雪,晨阴晚晴。。。。。饭后艮翁来,同侍于内务府坐落。药方如昨,用黄连、元明粉、荆防、射干、薄荷之属。请安毕遂退。
94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9:09:02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二月朔(1.13)
初二(1.14)阴,微寒。卯正起,入内请安,脉象弦滑,药略如昨,有黄连、元明粉,喉紧痛俱退,闻饮食正常,菜蔬皆淡食。
初三(1.15)沉阴,晚微霞。。。入内请安,见药方云脉滑缓,诸症俱平,用清肺代茶饮。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6月06日 07:11pm 时添加 -=-=-=-=-
渔翁注:清热代茶饮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鲜青果20个(去核) 鲜芦根4支(切碎)
  【用法】水煎,代茶饮。
  【功用】清热利咽。
  【主治】肺胃热盛之咽喉肿痛,痰涎壅盛。
  【方论】方中鲜青果能清肺利咽,去火化痰,芦根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能清胃热而生津止呕。二药合用,清解肺胃之热,功专而力大。
95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9:32:33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同治八年己巳(1869年)
正月朔
十一日(2.21)余以慈亲咳嗽未得安眠先退,归舍问安,稍愈,惟连日腹泄多白腻,意有积滞,咳犹未止耳。顾肯堂自密云来,未晤。
十二日(2.22)慈亲咳嗽带红两口,延肯堂来诊,云脉象和平,微感风热,方用疏解,服药,夜寐安稳。
十四日(2,24)慈亲稍愈,然又微感风寒,故咳未止。
十六日(2.26)慈亲咳呛如昨,再延肯堂,据云脉气仍和,呛甚故喘,用清润药,夜寐稍稳,而唾有微红。
十七日(2.27)慈亲饮梨蔗汁,气仍喘,咳未止。
96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00:55:20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6/07 00:56am 第 1 次编辑]

二月初一日(3.13)
十二日(3.24)慈亲头晕一阵,闻痧药即愈。
   渔翁查注:痧药
  痧药(Shayao)
  【处方】丁香21g 苍术110g 天麻126g 麻黄126g 大黄210g 甘草84g 冰片0.5g 麝香10.5g 蟾酥(制)63g 雄黄126g 朱砂126g
  【制法】上十一味,除麝香、蟾酥、冰片外,雄黄、朱砂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丁香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蟾酥、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朱砂除外)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用朱砂包衣,打光,即得。
  【性状】本品为朱红色光亮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深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甘、苦,有麻舌感。
  【功能与主治】祛暑解毒,辟秽开窍。用于夏令贪凉饮冷,猝然闷乱烦躁,腹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逆冷。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15丸,一日1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外用,研细吹鼻取嚏。
  【注意】按规定用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妇禁用。
  【规格】每33丸重1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
廿七日(4.8)清晨雨数点,甫入,知今日无书房,巳初至奏事处请安,见药方,两次均用黄芩连、酒军(甚轻),云胃火,无它也,即退。
97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00:57:35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三月朔
十六日(4.27)慈亲今晨吐红八、九口,旋止,大抵感热所致,然不肯服药,食茅根石斛汤及梨汁。
十七日(4.28)慈亲脉稍和缓,昨夜未咳血,针?如常,饮茅根梨汁。
五月朔(6.10)
初七日(6.16)晴,郁蒸特甚。照常入,即闻今日无书房,既而闻昨日上偶移一玉山子伤右手中、食两指。(此奏事太监云然,其实与中人举铜鼓,鼓坠压右手。)
初十日(6.19)晨起内起居,见药方,脉按云呕吐发热均止,惟饮水不消,用焦曲、麦芽、枳实等品。
98
发表于 2009-6-7 06:20:04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慈亲脉稍和,再诊无歇止,倦甚不能坐,胸中闷气,仍喘,肝气升降。延肯堂处方,以为湿化为热,阻滞中焦,用厚朴、枳壳、连翘、花粉,佐以车前、赤苓,并加木通少许。是日吃烧饼一枚,素馄饨十只,米汤一、二盅,神气略爽,惟小水少,热犹未化,胃口尚未开。
辨证用药丝丝入扣,实为中医大家风范。
99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06:25:01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一日(6.30)晴,薄暮黑云西来,颇燥热。照常入。。。。。上手指全愈,而容微清瘦,盖服通利之疾太多也,此太医不知本源之故,兰孙曾以此诘诸太医李德立,而李德立不受也。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6月07日 07:10am 时添加 -=-=-=-=-
渔翁注:
李鸿藻
字号:  字兰荪,一作字寄云,号兰孙
年代:  清代
简介:  [清](一八二o-一八九七)字兰荪,一作字寄云,号兰孙,直隶高阳(在今河北)人。咸丰二年(一八五二)翰林,官至大学士,诠文正。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9-6-7 22:45:11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六月朔(7.9)
初二日(7。10)热极。晨入,闻上昨夕头晕,今日无书房,随诸公起居,见药方按云:内有停滞,外受暑热,用表汗消食之剂。
初三日(7.11)竟日浓阴,不甚热。晨拜客,随入起居,见药方,云诸证渐愈,惟尚未见大解耳,仍用厚朴、茯苓等药。
初七日(7.15)晴,郁热。晨入,内监传两宫皇太后谕旨:上昨夕头疼尚服药。。。。上连日颇清减,言腹中水满,故忌茶饮,今日御医犹请脉也。
初八日(7.16)筹儿出疹子,昨日请周虎文,进白虎汤,今日再诊,云尚须一服。
初九日(7.17)筹儿喉痛大减,疹未退而胸次转闷,何也?
初十日(7.18)筹儿渐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8 04:33 , Processed in 0.07709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