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杏林奇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59:4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二)法不传六耳:表述的尴尬
在生命修炼技术的传播史上,技术核心的表述与交流一直包裹在浓厚的神秘外衣中。“神人授书”、“教外别传”、“口耳相授”的典故已是老生常谈。技术的创新者也因而获得神化和崇拜,甚至对技术的不同表述方式也被作为开宗立派的依据,成为不容更改的金科玉律。
上述各种现象,源于三种根本的事实: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了表述的狭隘特征。在工业社会以前的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生产经验在传播过程中的封闭性。生存竞争的原始状态,使技术的发展一直以经验的形式秘密地传承。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生命内炼技术的交流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一局限的烙印。并且还因涉及“生死大事”的终极信仰,较其它技术门类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直接后果,是重口耳相传,轻文字表述,并且极力限制传承的范围,从而造成了内炼技术很难进入文化主流,和其它技术学科相比,便一再推迟了阐述的成熟期。
92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59:5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其二,直觉化的体验特征,是造成内炼表述发育缓慢的个体根源。在其它技术领域内,即使在原始的研究阶段,人们的研究对象也是具体可感的,如天体、地理、生物、矿产及各类器物等。人们对这些有形之物的称谓是确定的,对其变化的过程也容易描述和产生共鸣;但内炼的过程却迥然不同,它完全是一种个体的直觉活动,如何把这种内在体验描述出来,进而发展为群体化经验,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表述至少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
①内炼对象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专业术语的多变性;
②个体经验的差异,造成技术发展长期滞于简单的现象描述,以及内炼现象的复杂化。
③受内炼团体的文化修养、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使专业人员长期偏好对其社会功能的探索,对其技术层面往往“一言以蔽之”,较少作深入讨论。同时受表述者不同文化倾向的影响,使内炼的技术阐述呈现繁琐、多义、庞杂的特点。
93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2:00: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其三,语言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了传统内炼表述的局限。任何一种技术,若仅以口耳相传的密诀形式存在,则很难成熟起来。只有通过精确和系统的逻辑形式,才有可能建立必要的学术规范。直至最后凭借数学语言,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学科体系。然而,中国古代科技赖以表述的工具是文言。它首先是先秦时代的口语,其次是后人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书面语言。秦汉以后,人们的口语与书面化的文言差距越来越大。成为两种风格与功用完全迥异的表达习惯。一方面,人们操着通俗的口语进行细致准确的技术交流,另一方面,他们在进行书面阐述的时候,不得不仿着先秦的语言风格,继承先秦的词汇和语法,不难想像,运用这种语言去思考和记录活生生的技术,又该丧失多少细节?元明之际,当死板的文言难以抑制人们的口语表达倾向时,白话文的小说便出现了。与之相似的,便是内炼技术表述的口语化、直白化,从而一扫千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内炼表述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
宋元以降,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为技术的交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原来在各自文化母体中孕育的内炼技术从此逐渐突破了观念上的藩篱,而以单纯的技术形式融汇于生命修炼的体系之中;同时,本时期另一令人瞩目的史实即内炼小派系的繁衍,这种繁衍已淡化了信仰,而强调技术主张的差异,如内丹的南北宗、东派、西派与中派等的分立。这恰好又使人们对生命修炼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内炼的细节。也正在这个时候,易学退入了口语的后面,以方法论的形式指导着人们对内炼进行着系统和通俗的表述。当内丹体系中伍柳派出现时,这种表述才真的成熟起来了。
94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2:00:5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二、借易析理:内炼语言的成熟化进程
内炼语言的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初期的哲学语言到明清之际以伍柳派形成为标志的白话文表述,内炼的表述必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由外丹转向内丹的社会因素,三教合一的文化因素以及语言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等。我们在此则着重分析易学对内炼语言成熟进程的影响和内炼表述选择易理的必然性、迫切性。
内炼语言的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哲学表述、隐喻表述、经验表述。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虽然从一开始即被尊为显学,但对内炼活动而言,却有一个并行发展、粉墨登场进而隐入幕后的渐进过程。现分述如下:
95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2:01: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一)哲学表述阶段
从史前至汉代《周易参同契》成书之前,为内炼活动的哲学表述阶段。其特征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描述内炼活动的体验感受、基本原则、社会价值及天人关系,以《老子》为代表。这部堪称内炼纲领性文献的经典,首先确立了与宇宙生成观相对应归根复命的炼养思想,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所谓“根”即指道,“归根”即指回复到先天的状态,与道同体,这样就把人的修炼同宇宙的运动规律联系起来;其次他指出万物的衍化程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理想的状态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点既是修炼的目标,也是修炼的原则;为使生命达到这种“和”的状态,必须通过具体的身心修炼,《老子》中简单地提到了一些要领,如“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精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为达到“涤除玄鉴”的目的,还得做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此外,该书隐约记述了内炼体验和心得的内容,并把它作为阐明道理的依据,扩展到社会领域,成为道家社会理想的核心内容。
除《老子》开创道家以外,在汉代以前,以内炼为基础或与内炼有直接联系的思想流派还有儒家、医家、神仙家等,纵观其间诸子,他们的兴奋点几乎都集中在以内炼思想阐发社会主张,对内炼技术本身则简要概括或一笔带过。现存春秋末战国初的《行气玉佩铭》虽较为具体地记录了修炼时的内在变化,但也是轮廓描述而已。其它无论是《庄子》所载“心斋”、《孟子》“尽心”还是《荀子》“虚壹而静”,均仅止于状态的空泛描述。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的内炼具体有下列特点:
①确立了内炼的基本概念,并作为修炼术语被后人继承下来。如道、负阴抱阳、形神、气、虚静、自然、无为等。内涵少外延广的哲学色彩是其基本特征。
②对于身心的内在变化至多做简单描述,对这种变化的分析也止于朴素的哲学思辨,而不注重从生理学角度对内炼实质进行解剖。其特点是较少使用医学术语。这一点和其它自然科学学科的早期表述特征相同。
③本阶段的内炼理论与易学并行地发展,即使基本原理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也不应认为是易学对内炼的指导,或内炼思想源于易而是共同的文化母体所致。
④对内炼技术的论述较为零散,未能形成内炼的技术程序,但已从哲学观上明确了内炼指向。
96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2:01: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二)隐喻表述阶段
汉代魏伯阳至五代末宋初的陈抟,是内炼活动的隐喻表述阶段。这一时期既是外丹由兴而盛、盛极而衰的时期,也是内炼活动由隐而显的酝酿时期。其表达特征是以易理为指导,大量借用外丹材料和卦象概述内炼过程,隐晦多喻,以《参同契》为代表。
《参同契》以汉易研究成果为依托,全面总结了战国以来的炼养方术,既言外丹,也论内炼,但其重点则归于内炼。此后至唐代钟吕派出现之前,内炼活动不是被视为外丹的附庸,但被作为天机而“不传六耳”。这两种观念都将导致内炼表述的隐秘性,即使有只言片语流传于世,也便只好作哲理概括状,或东拉西扯于比喻。须强调的是,其间医家的养生技术逐步公开,而不带有隐喻特色,这也算是“道医”有分寸的泄秘吧,此类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但只要一涉及较为深层的内炼变化,就会扯出卦象和外丹来比附。唐代外丹势衰。渐有苏元朗、张果、崔希范等人开内丹之风气,又有钟离权、吕洞宾草创内丹体系,内炼理法从此才逐渐成为显学,为宋代内丹奠定了基础。但是,根据施肩吾所传《钟吕传道集》,我们仍可看出,纵使他们对内炼中的重要问题及一些基本范畴进行了深入探讨,其精微透彻之处达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最高峰,但是其论述的思路仍未走出隐喻的框架。
从本阶段内炼的主流来看,其表述具有如下特征:
1.引入大量词汇充当内炼表述的语言材料,并在后来有选择地作为专业术语被确立,这种词汇的来源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生产的所有领域。例如天文、地理、物候、农事、图腾崇拜、神仙信仰等,但最为重要的两个来源是外丹和易学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由“道医”的直接参与,医学的概念也开始介入内炼的表述系统。
2.对内炼的实际过程着手从生理角度进行阐述,在司马承祯、崔希范、钟吕派那里形成了修炼程序和较为完整的炼养体系。
3.初有魏伯阳把易理导入内炼表述,至唐代崔希范又进一步把五行、八卦和内丹学说相结合,把传统的符号融汇为一个有机整体,为沟通医学模式和内炼模式,进入成熟的表述阶段创造了条件。
97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2:01:5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三)经验表述阶段
从宋初陈抟至清末民初为经验表述阶段。所谓经验表述,即不事雕琢,不做譬喻,直接把对技术操作的经验传达出来。以伍柳派著述为代表。后人辑为《伍柳仙踪》,此为内炼表述成熟化的典范之作。
把陈抟作为隐喻表述和经验表述的历史临界点,基于三个因素:
1.陈抟首开三教合一的内炼研究方法,为后世在内炼表述中突破思想藩篱、对生命本质进行深掘进行了启蒙。
2.陈抟开创先天易学,将此前重要符号系统有机融合,构建了简明完备的宇宙模式,重要的是,他主动将易理提到了方法论的高度。
3.以《无极图》阐述内丹修炼全程,以精为基础,以精气神凝合为要旨,以引气运行为手段,明确了内炼的朴素唯物观,成为后代内丹繁荣的直接根源。
在陈抟之后,内丹分有南北二宗,即王重阳所创主性的北宗和以张伯端为始先命后性的南宗。其支派又分分合合,较著名的有龙门派、东派、三丰派、伍柳派、西派、中派等。他们在以易为核心的一整套理论的指导下,对有史以来各种内炼方法进行尝试、总结、创新,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把自身实际修证的体验、诀窍渐次披露,一代比一代更直白更浅近。至明清又产生诸派合流的共识,终于有了以伍柳丹法为代表的内丹表述体系的成熟。
清代在文化史上是一个对传统全面整理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对宋以来所出现的诸多内炼派别进行合流已成必然。除以伍柳派著述为代表外,还有刘一明的著述、闵一得著述等均属此类典范。
本阶段的表述具有如下特征:
98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2:02:1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1.强调了易学的方法论功能,淡化了卦象爻辞的隐喻表述。陈抟首先以无极图确立修炼圭臬,强调了修炼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原理,明确了修炼的起点、过程和目标,堪称是对生命本体静态与动态描述的总括(见图6-1),后被伍冲虚发展为“顺成人、逆成丹”的理论;卦象消长虽也是常被应用,但也仅作为论证的内在依据,而不再暗含指代意蕴。可以说,正是凭借易学的理论模式,内炼的表述体系才得以建立和丰满。
明末黄宗炎在其《图学辨惑》中对此图中包含的气功原理提出了相当中肯的解释,说它:“乃方士修炼之术,其义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大较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则火不燥烈,唯温养和燠;水性润下,逆之使上,则水不卑湿,唯滋养而泽……其下圈名为玄牝之门,玄牝即谷神。牝者窍也,指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气之所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用知觉,皆根于此。于是提其祖气上升为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入有无之神。使贯彻于五脏六腑。而为中层之左水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络之一圈,名为五气朝元。行之而得也,则水火交媾而为孕。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间杂之一圈,名为取坎填离,乃成圣胎。又使复还于无始,而为最上之一圈,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功用至矣。”
2.以丹道修炼为基础广泛吸收释、儒、医各家理论,融为一炉,对原有内丹理论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在技术上和理论上日趋完善。如李道纯引儒家理论入丹道的“守中致和”,伍柳派
图6-1  陈抟所传无极图
授引佛理阐解炼神返虚的努力等。
99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2:02:2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3.以浅白术语阐发技术细节。火候、结丹、次第转换的条件等内容历代均视为不传之秘,即成录于文字也往往隐晦难求。伍柳派及其后学则依据实践,将种种关键处和盘托出,语言通俗晓畅,有时几近口语。
4.以生理术语将抽象论述具体化、准确化。如伍冲虚认为,所谓“修道”,并不抽象,而归结为精、气、神的旺盛生化。同时还吸取医家理论,对修炼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试图作出生理层面的描述,甚至以此为据,将神仙信仰中的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也力求赋予较为准确的生理内涵。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2:02:4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第七章  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
一、《周易参同契》与中国古代炼丹术
炼丹术是中国历史上贯穿始终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性事件。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冶炼技术就已达到当时世上的最高水平,但古人并没有在自然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是将这种技术用来实践他们关于人类生命的某种信念:炼丹、炼不死之药。占星、历法、数算、无不围绕于此。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勇气和最持之以恒的一场试验,共有22个皇帝前仆后继以身试丹,神仙梦就这样不无遗憾地做了几千年,但人们并没有就此屈服,炼丹术士的在循万物之道以制约万物的企图中试图找到控制自然与生命的捷径。他们将它视作一桩最严肃的工作而不是一场荒谬可笑的冒险,他们起初向外、向自然索取生命的“金丹”,尔后又向内、向自己的生命发问以培植那株不败的长青之树。
“恍惚中有象有物,杳冥中有精有信”,“精”与“信”便是“术”中之“道”,只要是“道”,就会使人类从荒谬的现实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拯救。于是我们不妨重返那条充满死亡与魔力的探寻之路,重新翻看古人艰涩、华美而又隐晦的语言,破译、诠释,努力去理解、猜测,看我们还能有哪些收获。
实际上,炼丹术是世界范围的一种文化现象。出于东方生命观对肉身的强调与独特的认知,中国在这方面则走得更早、更远。早在公元二、三世纪,中国就有了一整套炼丹术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实践,《周易参同契》则是这方面的典范。而西方,则在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才出现炼金术的狂潮。虽然中国炼丹术所求在“丹”,在不死之药;西方所求在哲人石(欧洲古代炼金学家神秘合一的个体化象征,见图7-1,引自《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或点石成金术,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的一致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分歧。同样都是秘密的小团体,研究的都是一种外人无从捉摸的秘术。他们都给普通词汇赋与某种特殊意义以表示物质的各种特性和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化过程。他们用隐喻或寓言而不是科学的概念说话,你不能称他们为化学家,但他们是一些掌握了自然界某种秘密的行家,他们给我们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宇宙与生命的暗示:比如关于宇宙空间的有限无界,关于世界的整体性与简单性原则……在意义含糊的术语背后,我们可以窥见炼金术士们对信念的执着:研究金属的熔点与矿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联,称、量、判断,从谬误中区分出真实,又反思真实中的谬误……与后来的科学家们不同的是:他们有着宗教家的狂热与非理性因素,在对自然的观照中,他们有时会放弃真实的自我,将全部生命投入到他的抽象物中。就像中国古代冶炼史上所
图7-1  “哲人石”图
传说的那样:人们投身于熔炉之中,与金属一起纯化而结晶。这是一场生命的冒险。因此,炼金(丹)术不再是历史上微不足道的事件,不再是将普通金属变换成金子的把戏,它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命运追求永恒的某种象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 16:18 , Processed in 0.11582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