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鸿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54:1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六)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http://ifstar.net/html/200601/7565700.html
针灸在很久以前就已传播到海外。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针灸经络研究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步展开。那些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人,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针灸医生。循经感传现象则是国外经络研究工作的起步。对中国的针灸界来说,外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借鉴的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1 对经络的几种看法
国外学者对经络的实质问题同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一些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功能的表现。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流行。当然,异议者也不少。如有人认为经络是位于皮下的低电阻通道。还有人提出经络是位于人体已知结构之间的流体通道,它存在于筋膜包裹的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干的空隙中。这种空隙是经络赖以传导信息的体液通过的场所。而液体在脉管外的流动则主要依赖于肌肉的运动。Lonesau-Tirgooistec(1990)等认为经络可以被看作是已知结构(如肌肉、血管和神经)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一个重要“通道”途径,可移动的电荷即可延着这些间隙从身体的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日本的高野千石(1991)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经络是某种粘滞度低,离子强度高,传递重要生命物质的血管外通道。当然也有人从组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比如Thomas(1977)提出经穴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某种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但又和二者密切相关的成网状分布的原始的组织丛。这种原始组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并具有活跃的代谢和传递作用。近年来,间中喜雄也提出X信号系统的假说,认为人体中残留着种族发生初期形成的原始信号系统。它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的复杂信号系统(自动调控系统)的网络所掩盖。这个系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体内外极其微弱的动因,并可向远隔部位传导,在针刺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人从胚胎发育、生物场、电磁的生物效应等角度提出各种不同设想,反映了国外学者探索经络实质的各种思路和倾向。
2.对循经感传的研究
(1)临床报道这类文章以日本为多见。早在1948年,日本的柳谷素灵即提到在针刺穴位时,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最详细、最典型的报道发生在一位叫白万郎的日本商人身上。他因为视神经萎缩而接受针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感传现象非常显著。经统计,感传线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一致的有三条经,即大肠经、肾经、任脉;基本上一致的有十六条经,相似的有一条经。但对于这一病例,日本学者认为可能与该病人在幼年时被雷电击伤有关。
(2)实验研究首先是循经感传的速度问题。藤田六郎曾对此作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认为,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肌肉收缩的传导速度和反射时为慢,但感传是由于感觉异常引起的,因此与感觉神经有关也是肯定的。有关感传与体表因素的关系问题,天野黄阳在报道中认为,在病人的体表仔细查看,可以在红色或深红色的皮肤部位找到大豆或粟粒大小的圆点。在此点的边上可以找出延伸的尾线。当针刺该点时,感传即沿尾线的方向传导。若无这种尾线,针感便向深处传导。关于感传感觉的性质及其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则有人认为象通电样感觉,麻木或蚁走感等,主要是躯体感受器受刺激引起,因而其主要结果将是引起躯体方面的反应。而热、胀、冷以及沉重感等,则主要是由于植物性感受装置受到刺激所引起,因而主要引起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应。关于感传与体质的关系,西德的Schuld认为敏感人如蛋白代谢过敏反应者,在刺激其皮肤一定穴位后,能指出经络的精确位置。此外,还有人对手法与感传的关系,影响感传的因素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3.对其他经络现象的研究
(1)沿经出现皮下硬结现象木下睛都认为,在经穴部位可以用手指在该处摸到皮肤与肌肉等的压痛、硬结、陷下以及干湿、冷温等异常变化。硬结主要发生在皮肤与肌层间,其产生是由于运动性反射抑制所形成。关于硬结与经络、穴位的关系问题,芹泽认为,皮下硬结多集中于背腹部的俞、募穴附近,最多出现于膀胱经附近;其次是胃和大肠经。硬结与穴位的一致率或符合率为81.7%。芹泽据此认为硬结现象支持经络与穴位的存在。
(2)沿经出现的丘疹点与皮肤病据日本的藤田六郎等人报道,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在沿经络循行部位或穴位处,有时能观察到潜在的或非常明显的丘疹点。这种丘疹点可以在疾病时沿经出现,没有疾病时刺激某经的原穴,也可沿经出现丘疹现象。有时在丘疹点发生部位除丘疹之外,还可观察到母斑(血管肿、黑痣等)、白斑、色素异常以及知觉过敏和皮肤电阻、活动电位等现象。匈牙利有人报道有两名病人的皮疹出现在经络循行路线上。其中一例为急性子宫附件炎患者,其集结成萄葡状的皮疹,从额部几乎完全按照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排列至足趾部。日本、苏联也有类似的报道。
(3)沿经出现红白线现象法国有人报道,在针刺一女性患者的三阴交时,发现以该穴为中心沿肝经、脾经及肾经出现三条白线,长度由30到50厘米不等。德国则有针刺后出现红线的报道,而且其走行与淋巴管并不一致。日本的前田实据这类现象认为古人也可能是用肉眼在肢体上看到过经络的路线。
(4)沿经出现发汗带现象日本有人报道了一例患有下肢神经痛的病人,在针刺秩边时发现沿经出现发汗带。在膝窝,外髁及脚底处较宽,其余部位只有3公分宽。
(5)沿经出现过敏现象日本的间中喜雄(1972年)报道,当他对一位更年期症候群的妇女在两侧前臂内侧中央相当于郄门穴部位进行冷冻植皮后,发现患者的植皮部位及右胸部、两大腿部出现麻木,各针刺此患者的各经原穴时,便在左侧头部胆经循行部位出现感觉过敏现象。而注射突触阻断剂后,这种现象便可消失。由此,间中认为这一现象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关。
(6)经络波动现象与经络周波数日本的岸勤(1963年)通过触诊在经络线上发现有经络波动现象,并认为这和藤田六郎所提出的“经络的肌运动主因说”是一致的。岸勤认为,在经络线上不仅可触到经络波动现象,而且每一条经络都有一定的波动数和相应的休止期。
4.经络的影像研究
(1)经外线热摄像法这一方法从1970年开始应用于对经络与穴位的研究中。法国的一位电子学工程师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记录皮温图,结果发现面部的热像图与经络之间存在着相似性。日本的西条一止(1976)也发现人体高温线与高温点和经络与穴位的相似性。萩原晖章甚至测量出经穴在体表的直径是2毫米。意大利也有类似的报道。
(2)液晶热像图摄影法美国鲁克医疗中心的两位学者首先报道了在针刺治疗与经络的研究中,液晶热像图摄影法的应用。他们认为皮肤温度主要与皮下组织中的血管状态有关,其次与深部器官或结构有关,在血液供应增加的部位,新陈代谢和热量的产生即增高。皮肤温度的测定,作为针刺治疗的一种临床检查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说明和记录即使是远离针刺穴位部位的治疗效果。液晶热像图由于可使人看到由针刺而在某一部位产生的明确和清楚的变化而可能为针刺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3)超声波摄影法日本的萩原晖章用超声波诊断装置,对肾俞、志室等穴进行观察,发现穴位中央出现体液性反射波,并有小心脏样的搏动。针刺后此搏动可增强。若穴位处有不适,则波动增强,针刺后若波动感消失,则病人的不适也会消失。苏联则有人通过类似的装置测出穴位组织不如周围组织那样致密。
(4)辐射场摄影法辐射场摄影法又称电子摄影或电子放电摄影。最初由N.Tesla发现,并应用这种技术拍摄了人体不同部位散发出的火花。但这项技术受干扰因素太多,在各方面仍有探索的必要。
5.经络的物理特性研究
现在有不少国家都在开展经络与腧穴的物理特性的研究,特别是经络与腧穴的电现象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测并证实经穴的存在。
(1)电阻电位的测定中谷义雄于1950年发现良导点与良导络之后,又对皮肤电阻原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良导络是皮肤和体表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上升时产生的反应形式。瑞典的学者在1976年通过24例人体的测试观察,发现穴位的电阻较非穴位的电阻低得多,而导电性则较高。法国空间医学研究所的学者通过特制的电子学仪器,在体表穴位上曾测出特异的生物电位,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此电位比较稳定。当在生物学节律的影响下,或由于生理学的原因而使平均电位发生重大变化时,穴上电位变化的幅度也往往比邻近的区域为弱。相反,当机体产生病理变化时,由于局部电位发生重大改变,某些穴位也显示出其特异性。故他们认为,当机体自动调控失灵时,穴位便能发出报警信号,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
(2)温度测定日本东京教育大学的西条一止以胸腹部位为重点,系统地测定了体表的温度并分析其与经络和穴位的关系。结果发现,经络较非经络部位的热点(即温差点)的出现率高5.2倍,胸腹部又较腰背部的温差点出现率高。因而认为用皮肤温度法很容易确定穴位的位置。
(3)红外线测定苏联生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证明,穴位部位的红外线辐射远比非穴位部位强。而F.Kracmar则认为,经络区域的交感神经兴奋性高于非经络区,而交感神经兴奋是与血管收缩平行的,故经络上的红外线强度较弱。
(4)同位素示踪与中国的研究结果相似,外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肯定性的结果。但他们的示踪照片显示,放射物质大都是呈离心性地沿经络移动。
总之,外国学者的大量的临床——生理学、生物电与电生理学的研究证明,穴位具有一系列特点,局部温度较高,氧吸收较强,代谢水平较高,红外线辐射较强等。

92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54:4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6.经络与体表内脏相关研究
(1)体壁内脏反射日本的石川日出鹤丸根据伤害性反射这一事实(即当刺激动物的内脏时,除了引起呼吸运动、心率、血压和瞳孔大小的改变之外,还引起四肢的痉挛性运动和各种防御运动),提出向心性二重支配法则。近代神经外科发现,内脏和多数血管壁上都有向心性神经纤维的存在。石川的实验还证明,家兔的伤害性反射的主要中枢部位是在下丘脑的下部,尤其是乳头与脚间部。但是,这些反射中枢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即接受大脑皮层的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末下氏认为,石川等人的理论成果对阐述针灸经络原理,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理论。
(2)海氏带英国学者海氏(Head)曾经发现: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看到不同部位皮肤的痛觉敏感性升高。他于1889年首先记述了内脏器官的疾病是以一定程度的规律性而引起皮肤特定部位的过敏。即出现于发生学上属于同一节段的体表相关部位。大约同时,麦氏也发现深层组织亦有变成非常过敏的事实。现在则认为,海氏带与穴位、经络的关系极为密切。但目前尚不能用海氏带说明整个经穴问题。
(3)牵涉痛与经络的关系当内脏产生病变时,痛觉过敏不仅出现在皮肤上,也出现在深部组织如肌肉、筋膜和骨膜等部位。这种感觉的牵涉性变化称为内脏感觉反射或牵涉痛。日本的木村忠司(1972)认为,牵涉痛是内脏感觉的兴奋影响到同一脊髓节段出入的躯体神经而诱发的体壁疼痛。用针灸疗法对疼痛部位进行处理,可使内脏器官的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Toyama认为这种结果是植物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的表现。同时指出,穴位和牵涉痛与海氏带相符合是很重要的,所以,用针刺激皮肤通过同样的通路亦能作用到内脏器官。
(4)内脏感觉传导通路日本东北大学的濑户八郎教授认为,内脏除了自主神经终末网之外,还有其他特殊的神经终末,而后者正是内脏的感觉神经。如果说植物性神经系统只是以局限于离心神经而言,则内脏感觉神经则可归入脑脊神经中。这些感觉神经在进入脊髓的时候,先通过白交通支,再到达后根。到达脊髓的内脏感觉,以节段为中心发生重要反射,即内脏感觉反射和内脏运动反射。高岛文—(1973)指出,石川教授提出的向心性植物神经的双重支配法则有大量的实验观察结果和形态学、组织发生学的理论依据,故他认为石川的学说是正确的。其后,久留教授也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交感神经感觉通路起于胸髓止于腰髓,以分节进入,在诱发出海氏带或牵涉痛的同时上升到延髓,副交感神经感觉通路则直接进入延髓和骶髓。
7.经络与神经体液关系研究
(1)经络是神经激素运行通路的设想美国的Kim(1975)根据Diamond关于头痛机理的假说和Platt关于针刺作用的防区机能和组织再生学说,加以综合分析,提出经络乃是神经激素运行通路的设想。他认为,针刺引起组织损伤而产生组织胺、缓激肽、五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产生,从而引起ACTH的增加和皮质类固醇的生成,结果增强了机体的防卫机能。此外,血管激肽能促使〓进入细胞并与乙酰胆碱结合,从而促使第二信使cGMP迅速产生发动自卫性的神经体液反应。此外,由于刺激经穴因而触发了下丘脑,遂导致由垂体产生作用于特定经络或部位的某种特殊的类固醇激素。
(2)经穴相对特异性体液因素的研究美国纽约心脏病研究基金会医学研究所的大村惠昭(1976年)发现,针刺5~10个穴位并连续运针2~4分钟后,在285个病人中有一半以上其白细胞数增加,主要是中性。他认为这种变化是由于机体被刺伤后引起的炎症性反应。他还发现:针刺能使血中甘油三酯水平下降,使血尿酸浓度下降,能改变血清电解质的离子浓度。罗马尼亚有人发现,在47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中,针刺三阴交并留针2~4小时,能使血糖水平下降20%左右。也有人报道针刺能使机体内的抗体数量增加,增强免疫功能。也有人发现针刺能使人的痛阈升高,但这种升高可被钠络酮阻断,提示针刺镇痛的机理与脑内吗啡肽水平有关。
从上可以看出,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生物学或许多边缘学科的研究人员,对中医经络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思维活跃,研究途径也较广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些思路和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93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55:0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七)国家关于针灸经络研究工作的会议
1 1996年11月1日香山科学会议第65次学术讨论会
经络研究的进展与未来
http://www.xssc.ac.cn/Web/ListConfs/ConfBrief.asp?rno=281
香山科学会议第65次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11月1日一4日在北京香山召开。唐敖庆、唐有祺、孙曼霁院士及著名学者费孝通教授等出席了会议。王大对、张存浩、陈宜张三位院士担任会议执行主席。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来自20多个高校、科研单位的从事经络研究及物理、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40余位专家学者。会议上费孝通教授强调说,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和实践经验,有很多包含在传统医学中,如何用现代语言进行描述、用现代科学和技术说明这一行之有效的传统理论和技术,是摆在我们这个时代面前的历史使命。
(1)经络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1)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室主任胡翔龙研究员
作了题为“经络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的综述报告。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络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经络学说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理论的方式,来阐述人体的机能调控和生命过程。它的理论思想也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合拍,有发展前景。中西医要实现真正的结合,必须在这两种理论体系之间架设一道互相贯通的桥梁,经络就是一个最有希望的突破口和结合点。建国以来,我国的经络研究潮起潮落,几经风雨。从70年代开始,按照总结出的“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思路,紧紧抓住经络现象这一线索,作为探讨经络实质的入门向导,大大推进了经络研究的发展。经过10年的努力,以大量的事实肯定了以下事实:第一,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于人群之中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第二,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某种线路或轨迹;第三,经脉和脏腑之间确有相对的特异性联系,人体的机能调节过程中存在着某种循经的特征。1992年,“经络的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攀登计划并开始实施,经络研究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进展。
2)复旦大学费伦教授
就“经络与穴位功能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展望”为题介绍了他们在“经络与穴位功能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他们先后采用磁共振成像法、X射线断层扫描法和组织解剖学方法,分别在20多例健康人活体和3个完整尸体、7条离体下肢上的肝胆经、胃经和肺经等经脉线上的穴位位置上进行了形态组织学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穴位都处于各种不同的结缔组织之中,其内部都包含由结缔组织、神经丛、毛细血管丛和淋巴系统等多种功能性组织,互相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结构体系。认为经络现象应是一种多功能协同作用的综合性现象,不能用某种单一组织的功能来解释经络的实质。从形态学上看,人体下肢段的骨间膜与骨膜交界线和某些肌间隔的冠状面与胆经、胃经、膀胱经的形态走向十分相似,但必须证明这些结缔组织结构中是否存在着经络的功能。费伦教授认为结缔组织中的红外光(能量、信息)传输功能和钙富集区与穴位相对应的特异性分布的发现是两项重要的客观事实,这两种物理、化学效应,反映了结缔组织中确实存在着经络穴位的功能,换言之,这体现了人体中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
在对上述报告进行讨论时,王大珩院士指出,人体本身是由电解液构成,一切的生物电现象在这电解液中都可能发生,穴位的问题,是否可以进一步结合其电特性来进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李福利教授指出,从解剖角度入手研究经穴的特异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济医科大学生物传感器专家任恕教授提出,光、热、声、电在经络中都有反应,应如何全面地考虑。还有专家提出应重视结缔组织中神经网络的功能等问题。
(2)人体结缔组织与经络穴位的相关性
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研究室陈尔瑜教授作了“从形态学看人体结缔组织结构与经络穴位的相关性”的专题发言。她说,在临床针灸中观察到穴位大多位于“分肉间”、“两筋间”即在腱膜、骨膜、肌膜、神经鞘膜中,同时根据归经药物穴位注射实验的启发,以PIXE扫描结果为佐证,对下肢穴位与结缔组织的关系进行形态学研究,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1)穴位与骨膜关系密切;(2)与穴位相关的结缔组织结构的种类繁多;(3)针刺得气时,肌肉轻微紧张性收缩牵引到肌肉所附的骨膜。在围绕该中心议题进行讨论时,有人针对上述实验建议应在不同深度都做一些工作,看是否都有一个钙的密集区。也有人提出“经络是活的,不同意在尸体上做”。陈尔瑜教授解释说,经络是生命活动的现象,而穴位应有其特殊的物质基础,至少在死后仍有生命活动的痕迹。王大珩院士提出了一些假设,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电子系统,生物本身就是复杂的电子流,就好象地球上,只要水从高处流下来,无须人工控制就可以自己形成河流。复旦大学物理系华中一教授指出,生物电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应重视如何用整体的观念重新看待人体。经络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一种生命观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把人与天(自然环境)相结合,用非损伤的方法研究得出沟通内外的网络。
(3)钙在经络现象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1)天津中医学院徐汤苹教授
在题为“经络活动与经脉线上钙相关性研究”的专题发言中介绍了主要应用化学传感器中的“离子选择性电极”取得的研究成果:(1)穴位处钙离子分布的特点;(2)针灸对穴位处钙离子浓度的影响;(3)通过灌流浪测游离钙的浓度,再用光谱测钙总含量;(4)动物心率失常病理模型中,经穴上钙离子浓度的变化;(5)动物胃病模型中,经穴上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同时,在上述动物实验中,利用钙的络合剂将“钙”络合后,针刺的效果消失,提示“钙”似乎与经络的功能有关。
2)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承焕生教授
作了题为“经络穴位元素浓度特异分布及其功能”的专题发言。他应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方法,用穴位区、非穴位区元素成分含量差别来研究与穴位功能的关系。令人十分惊异的是,7个样品的统计数据表明,在7个离体小腿段结缔组织样品的冠状面一例,都呈现出一种点状和带状钙富集区的特异性分布。他强调这不能不使我们认为结缔组织中钙元素特异性分布,应是人体经络穴位的内在物质基础在形态上的一种反映,是一种重要的客观指标。
在围绕以上中心议题进行讨论时,
3)华中一教授
说,研究经络系统的物质基础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要尽可能迅速扩大“战果”。复旦大学化学系唐颐副教授介绍了对经络穴位处钙及其它特异性分布元素进行分析的结果及建立的一系列模型。
4)复旦大学化学系高滋教授
认为,从一些特殊晶体现象出发,考虑“生物大分子构象变化”,从化学构效关系解释生物现象。陈尔瑜教授指出,通过对钙的组织学定位研究,可以对许多相关学科有启发。张存浩院士说,钙与经络有某种对应性,两项实验也有某种对应性。唐有祺院士认为,由于多糖是一个亲水性的负电荷空间,对钙是最适当的。华西医科大学陈俊杰教授指出,钙库问题的研究必须多学科合作,如化学、免疫学等相关学科。

94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55:2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5)华南师范大学刘松豪教授
认为,应从另外一种物质形式即从光、电、磁等研究入手。
(4)结缔组织中的能量传输作用及其与人体经络现象的相关性
1)辽宁中医学院孙平生教授
在“声测经络的进展与展望”的专题发言中认为,声在经络中的传导特征是有明显的阻尼现象,可沿经双向传导。
2)武汉大学曹连欣教授
在“经脉受刺激后在沿经穴区有序物(液晶)的产生”的专题发言中认为,这些液晶颗粒的出现和胃经受刺激相关。
3)南开大学杨文修教授
在“经络的研究与经脉电学动力学特征”专题发言中指出,恒定的脉冲电作用于经脉上,亦能出现脉冲幅值随时间的振荡过程,具有经穴的特异性。
(5)中国传统医学遗产与经络研究的未来发展
1)蔡德亨副主任医师
作了题为“经络文献考证与临床实践”的专题发言。根据中医经络文献和临床实践,对中药中与“钙”有关的药物、以及对经络与结缔组织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有关的经络文献及临床研究应该为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同时有关基础研究的成果应通过临床实践得到验证和深化。
在讨论中,西医出身的著名针炙专家、
2)中国中医研究院王学苔教授
说,医学界以外的专家来关心中医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上,中医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科技发展,而西医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在经络研究中,应注意经络与经络学说是有区别的,经络是确实的人体现象,而经络学说是由人加工形成的理论假说,因而需要重新整理,以正本清源。过去对经络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物质形态方面,而对能量、信息注意不够。在古人对经络穴位的描述中,确实与结缔组织有关。从结缔组织探讨经络是值得重视的。复旦大学丁光宏副教授指出,有必要在回顾国内外与结缔组织相关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符合经络现象的假设及研究设想并针对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分子结构与光子学效应进行探讨。
专家学者围绕“经络研究面临的科技难点与发展思路”各抒己见。
3)文琛研究员
以“外周神经网络与经络的关系”为题,探讨并论证了神经网络与经络网络具有相关性,从而得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道路,是血管、是神经、更是显微镜下所见的神经网络的观点。
4)刘澄中教授
从临床学派观点出发,认为应从大脑皮层功能入手,认定经络的物质基础在大脑皮层,并从古文字及临床上出现的各种循经感传现象出发,提出了循经感传现象的高级临床神经学原理。
出身于中医世家又学过8年中西医的
5)薛崇诚老教授,
以其深厚的阅历指出,循经感传现象可以出现在截肢患者、甚至在先天性缺肢的患者的幻肢上,同时,在手术切口的条件下,发现循经感传仍可通过切口等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只可能在大脑皮层中出现。他主张“周围与中枢相统一”。陈祖张院士认为,要做这个问题的研究,就要把它分解成在一定的区域内、可界定的不同问题来分别研究。从粗的现象中,深入到细节中去。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经络学说是瑰宝。近年来科学技术取得的一些新进展,使得我们有可能去重新考虑一些过去无法考虑的重要问题。只有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知识和成果真正实现理解、沟通,以至融汇贯通之时,中国传统医学定会再创辉煌。


95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55: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2 2003年10月18日首届全国刺络放血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由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刺络疗法学术委员会及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刺血原理研究会共同主办,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承办的首届全国刺络放血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0月18日--20日在天津中医学院国际教育中心召开。大会由学会主任委员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郭义教授主持,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维衡教授、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会长张缙教授,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贺普仁教授、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教授、副院长冯学瑞教授、老院长戴锡孟教授、天津市卫生局中医处丁小祥处长、复旦大学费伦教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魏瑚教授、安徽中医学院俞喜春教授以及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苗富来先生、天津市针灸学会秘书长王兴喜先生以及天津日报、中国中医药报社等媒体记者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26个省市(包括台湾地区)的6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西藏自治局、内蒙古自治局也派专人代表藏医放血、蒙医放血出席了会议。
本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45篇,编辑出版了论文专集,收入专集论文共35篇,大会交流10篇。内容包括:刺血原理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理论探讨等。
(1)在基础研究方面,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图娅教授作了“十二井穴”针刺放血法的实验研究专题报告,报告指出:“十二井穴”针刺放血法可通过干预脑缺血急性期不同时间段脑组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调节缺血侧半暗区神经细胞相关神经因子和粘附分子的动态表达,从而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发挥脑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天津中医学院系统介绍了“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急救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临床多中心、大样本观察了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初期意识障碍患者神志的影响,肯定了此法的疗效。在机理研究方面,肯定了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改善微循环与侧枝循环,提高脑血流量,改善能量代谢,保护神经细胞缺糖缺氧性损伤,抗自由基及NO损害,降低细胞内钙,减少ICAM-1表达、增加TGF-β1、BDNF的表达。并且发现,十二井穴针法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存在介入时间与疗效的相关性,同传统针刺方法相比,十二井穴针刺放血法在早期干预对脑缺血治疗的作用更为显著,其作用机制与针刺减轻脑缺血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等有关。南京中医药大学徐斌教授对刺络放血的血管生物学基础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
(2)在临床研究方面,
涉及的病种有带状疱疹、颈肩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荨麻疹、顽固性头痛、突发性耳聋、咽炎、结膜炎、闭痧症等十多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军教授作了“刺络配合经筋刺法治疗面瘫后遗症436例临床总结”,肯定了以刺络法为主,辅以经筋透刺,排刺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
(3)在理论探讨方面,
对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国不同民族刺络放血疗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也探讨了金元四大家刺络放血的特点。


96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57:5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3 2003年11月18第219次香山科学会议
——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
会议中关于经络、针灸理论研究方法的讨论
(1)上海复旦大学费伦教授
做了题为“经络物质基础实验探索的进展和经络实质研究的展望”的专题报告,指出一批从事物理化学、针灸学、流体力学、放射诊断学、解剖学、核物理学、红外物理学、电镜学、生理学以及凝聚态物理学等的科技工作者们在对经络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今后经络的内涵研究可从三个层面进行:进一步探索与经络相关的特异性组织结构,细胞和物质,亦即构成经络系统的各种特异性物质基础;揭示各种特异性物质基础的内在功能,特别是布满与贯穿全身组织脏器的胶原纤维网络;研究各种特异性物质基础内在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由此产生的特定生理作用,以及与经络学说和临床经验所描述的种种经络功能、现象之间的相关性。
(2)福建中医药研究院胡翔龙研究员
在发言中指出:经络研究非常重要,作为基础研究,探索性是最重要的,经络研究几十年来是在探索中走过来的,因此应该允许探索,而且探索的人员应具备很高的素质,有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方法。近年来,经络研究已建立起三个主要方向:经络感传现象;经络脏腑相关和针刺效应现象;经络现象的理化特征和客观解释。产生了一个想法:经络的实质不是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因为它是人体功能调控体系,就会与许多组织结构有关系。经络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十四经的循行路线及人体功能。经络研究如有重大成果,应就在循经上。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是有继承性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今后必须保持三个方面的研究,再加强交叉学科的合作工作,还要处理好以下的关系:1. 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2. 宏观与微观的关系;3. 机能与结构的关系;4. 基础研究与临床的关系;5. 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3)中国中医研究院张维波教授
认为中医学是一门以信息提取、信息分析和信息调控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学,具有信息医学的基础特征。十二经脉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起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重要作用,是人体维持整体平衡的物质基础。现代经络研究应该搞清楚经络如何进行生物信息传递,维持人体机能平衡,如何将内脏的疾病反映到体表以及针灸如何通过经络作用于远端的特定部位并发挥治疗作用。
(4)上海复旦大学丁光宏教授
提出了针灸经络临床研究思路:1. 既要继承与发扬中医传统,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提供的一切方法与手段;2. 要在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临床研究;3. 有效的针灸治疗医生与病人之间往往有信息反馈;4. 研究的目的是提高疗效揭示机理。
(5)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祝总骧教授
提出自己的看法:1. 希望国家将经络和中医基础理论挂上钩,纳入基础理论,建议将中医药基础理论纳入中长期计划;2. 经络研究可望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口;3.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新兴科学。
(6)中国中医研究院刘保延主任医师
提出:1. 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研究可以大大丰富基础理论的研究;2. 经络的研究离不开穴位,是通过穴位引起内脏的效应;3. 穴位本身是有结构的,它位于一定的部位,有其物质基础,可从其结构差异来研究其本身效应。
(7)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薄智云教授
从腹部经络现象的思考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经络理论的研究方法与相关经络体系的构建问题,并提出一种新的针灸方法:腹针疗法。
(8)解放军总医院尹岭教授
提出经络信息流假说。针刺感应(经络)是一种信息流,针刺信息的传入靠神经,针刺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整合在中枢(脑和脊髓),通过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网络作用于靶器官起到治疗作用。并提出结论:1.神经信息学手段是开展针灸和经络研究的新方法;2.针刺神经信息流的假说如果成立可能是解决“经络”关键问题的新途径。
(9)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刘洋教授
认为经络是现代科学和西医学不曾了解的人的更高层次的整合和调节途径,经络治疗也是很有效的调理方法。经络研究可以带动生命科学和西医学对人机能的了解,但不要在解剖结构上继续做文章,如果继续应用西医的解剖组织学方法在结构上狠下功夫,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4 2005年11月17日第三届中医多学科沙龙会议纪要
“第三届中医多学科沙龙”于2005年11月17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举行,由张维波教授主持。
(1)北京第六医院李定忠教授
从事经络研究及经络穴位治疗五十年,对中医疗效有深刻的体会,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中医经络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但国内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考验,必然有其科学内涵,而目前理论上还未完全揭示,但其运用于临床确有疗效,而且高效、速效。如果运用得当,很多疾病的诊疗水平能大幅度甚至成倍提高,许多西医无法解决的疾病用中医疗法能够解决,尤其是在目前的防疫现状下中医的优势更不应忽视。李教授提出两点建议:1.拿出高效、速效的临床效果 2.拿出打不倒的理论。李定忠教授曾经从事经络磁特性研究,并通过实验证明经络确实存在,而且有先天因素,与基因有密切的联系,但许多人认为有些实验存在不可重复性,因此认为经络是不科学的。李教授认为经络存在动态规律,其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是既有规律又有变化,规律和变化同时存在,可用实验证明经络是电磁波的运行通道,具有低流阻性,它是体内的闭路电路。瑞典科学家诺登斯强(Norden strom)教授于1983年发表了《生物闭路电路》专著,创立了生物闭路电路概念,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的功能,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与这一概念相吻合。李教授认为气有量子特征,具有波粒二重性,和生物体中的生物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认为经络是人体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应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研究体内外的能量信息的改变引起体内形态的变化,如单纯用物质变化则无法解释,实践证明也走不通。
   
(2)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杨学鹏教授
认为,中医应建立一个新的现代科学技术平台,促进两者相互了解,如现代京剧,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两者相结合,使京剧有了巨大的提高。中医应了解现代科学,现代科学也必须了解中医。杨教授认为中医经络是“气”的通路,两者密不可分,就如研究铁路必须研究火车一样,现代人用普利高金的流传耗散理论来解释,并错误的把其在1947年和1967年的理论混为一谈,实际上普利高金的理论在1947年初步形成,在1967年有了巨大的突破,这种混淆的解释歪曲了耗散结构,而且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杨教授认为用哲学来解释科学是行不通的,中医是医学,同时也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的语言体系是中国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因此现代中医一方面应重视原始文献的研究,另一方面还应掌握高等数学等相关知识,以求建立现代科学平台。中医和现代科学应多交流,并多吸引一些其他学科有兴趣的参与者。
   
(3)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张维波教授
介绍了本沙龙的大背景,并阐述了中医药发展的转折与建立中医科技平台的必要性。科技部信息所“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中医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医疗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2)中医在治疗慢性病甚至现代传染病如非典、艾滋病等方面具有优势,是先进医学。
3)中医正在灭亡之中,需要拯救。
4)现代中医研究尚未对中医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原因是没有按照中医的自身规律去研究中医,而是用西医的标准研究中医(中医西化)。
5)现行中医政策包括立法、教育等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6)中医应按照自身规律去发展。
张教授指出:西方国家在不断认识到西药的长期副作用的情况下,中医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的重视。在国内,经过“非典”的斗争,中医的疗效不断显示,国家也开始重视中医,科技部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已为之单独立项一个亿。但是,应该如何发展中医,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解放以来,中医的发展方向一直以中西医结合为主,近几年来,中医学术界展开了大讨论,对原有的中医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认识到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方向存在着不足,未能体现中医的自身规律,对中医的发展促进不大。“破已矣,立未成”,中医应该如何发展仍然是众说纷纭:有回归经典论,有挖掘民间论,有技术改造论,有哲学文化论,还有系统中医论等等,其方向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中医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春秋战国时代。
张教授认为中医的自身规律在于:
1)整体观的认识论,
2)信息医学的方法论
3)读经典与师传的教育模式。中医新的发展将涉及多个学科,决不是中医自身能够解决的,目前需要的是综合与达成共识,找到一两条真正有效的发展途径,集中多学科力量进行攻关。
张教授认为,中医与西医相比的不足之处在于与现代科技结合得不够。在理论上,中医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脉体表联系规律、经脉脏腑联系规律和子午流注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经络研究进行了三个五年计划,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没有几个人认真地了解一下他们到底作出了什么,就草率地在“十五”计划中下马了,本体论问题没解决,中医怎么可能有发展。在技术上,我们有几十年与西方技术接轨的时间,但没有有效地的加以利用。张教授引用《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的观点:中医缺乏技术环节来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真正掌握经典中医技术的人很少。中医技术包括:诊断、辩证(确定中医的状态矢量)、治疗(针灸、药、导引是怎样改变人体状态,如何测量定位人体状态等),需要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现代科学是工具,现代技术也是工具,人类只有使用了工具才能进步。因此现代科技平台对中医的发展是必需的。
   
(4)北京中医药大学图娅教授
从事中医基本理论和针药并用运用于临床的研究。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目前与现代科学体系不易沟通的原因在于中医理论体系与目前实际运用之间缺少对过程的揭示,在层面上没有中间过渡。指出这不仅仅是古汉语和现代语言体系的问题,更是中西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正是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在。因此现在不应忙于做价值判断,应着眼于学术本体的自我认识。图娅教授就新药研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医学的评价尺度与体系是最大的问题,现代医学评价体系与中医评价体系并不基本相容,中医学应该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手段进行生命信息跨尺度表征和评价体系的深入长期研究。提出等级变量互动和动态的“证候”研究理念。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地表现在法律问题、政策问题和学术较之观念等各个方面上的关键问题。中医的善于整合生命信息作跨尺度的综合评价。就证候而言,一个证候必须分主证、次证,它是网状结构,复杂的,多尺度耦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医的稳定性及吐故纳新的层面与评价表征体系有关,证候等级降解应寻找与西医疾病认识系统的对应,两大医学体系应在评价体系上寻找结合的突破点。
李定忠教授表示非常同意图娅教授的观点,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在一种开放性、易深入的基础上进行,彼此寻找共识,做多学科、多层面的讨论,寻找共同语言及切入点。中医很科学,目前仅仅找不到现代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中西医需要联动和沟通,以此促进两大医学的共同发展。李教授认为西医以局部器官病变为基础解决各种问题,不同的病症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而中医是对整体进行调整,如果能找到人体内在运行规律,具体结合,并用现代语言进行表述,中西医并非不能融合,但绝非依靠中医本身,而是应通过各门学科的专家共同努力。
张教授认为可以先设定专题,再邀请有关方面专家进行讨论。
李教授还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应过分强调中医的缺陷,而应先肯定中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且必须通过国家正规宣传机构宣传普及中医知识及中医疗效,而不是通过非法途径的大肆夸张、编纂;中医内部应从多学科、多角度肯定中医理论及疗效的科学性,坚定信心。
(5)胡宏副研究员
认为:中医学是古人长期感受自然与自身所形成的医学体系,由于古人与大自然的长期的亲密接触导致了感受的可靠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逐渐隔离了这种联系,导致了通俗易懂的中医语言成为了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语言鸿沟,现代科学以数学为其语言基础,要求矛盾性和完备性必须同时存在,以此,自然科学与人的感官体验之间必然有鸿沟,且只能逼近,而不能跨越,中医所感受到的信息很难用仪器表达。现代科学是复杂的,但复杂是有尺度的,因此宏观上讲是简单的。以经络和神经系统为例,经络的组成相对于神经系统而言是非常简单的,但其本身蕴涵的能量信息是无限的;神经系统在组成上是相对复杂的,但其细胞间连接、信号转导是简单的。在如何把信号取出,如何建立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上,并认为脑电图、心电图等现代人体信息表征方式所表达的人体信息都是经络信息体现的一部分,可以更好的利用,采用先进的测量手段来更好的反映生命信息。

97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58:1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6)包巨太教授
认为:中医历经千年不衰,其理论体系内必然存在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内核。对于这个命题,可以从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入手加以研究。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理论引入中医学后,用来系统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和临床的诊断与治疗,贯穿于中医的各个领域。“当“阴阳”等哲学概念与大量的医药实践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医药内涵的“阴阳学说”的理论后,“阴阳”等已不再是简单的哲学概念与命题,而是成为中医药学用来反映和代表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理想客体”及专门的医药学理论。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的实质,是古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以阴阳为模型,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的宏观研究。对于阴阳理论的古代模型—阴阳太极图,通过考证,阴阳二气的运动,反映在图形上,应该用“球”来表示,这样才能与古人心目中的模型相吻合。“阴阳球”是古代先贤们用来研究宇宙自然界和人体的思维模式的载体。
   在“阴阳太极球”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把“阴阳球”与中医八纲结合起来,利用数学状态空间的方法创立“阴阳球—八纲”模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是中医辨证的总纲,在临床应用中能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可在“阴阳球—八纲”模型中完美再现。在三维坐标轴上,X轴表示病性的寒热,Y轴表示病位的表里,Z轴表示邪正之间的虚实,反“S”形曲线是人处于正常状态阴阳平衡时,阴阳质点运动的轨迹。除此以外的球中的任何一点可以表示人处于阴阳的失衡的状态。同理,根据中草药每一味药都分别有治疗机体的表里、寒热、虚实的特性,指出任何一味中草药在“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中都有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作用点。这个点有一个向心的作用力,我们称为药力。“药力”表示一定量的单味中草药对人体从寒热、表里、虚实三个方面综合的作用力。借此探讨在三维空间中,中草药的“药力”在寒热、表里、虚实这三个坐标轴上的量比关系,以确定单味中草药在模型中的位置分布。由此,从“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中可以扩展出“阴阳球---八纲—方药”数学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实质是统一的,可以合并为“阴阳球-八纲-辨证论治”模型。有了这个模型后,很多深奥的中医理论,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变得简单、直观。
包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模型中进行模拟试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所观察的药物进行分析,确定这些药物“药力”的数据,以此寻找相应的药物在模型中的的位置。通过对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的分析定量和对麻黄汤等方子的综合向量的归纳以及对随机抽出的中医的“证”,“头痛”在模型中的向量分析。将中药、方剂和中医的“証”全部放到一个客观的具有精确性数据要求的数学三维空间中进行问题的讨论。并提出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各种相应的数据库的想法。包教授利用初步的研究结果,现场演示了“可以看得见的麻黄汤”,“可以看得见的头痛辨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包教授指出了当前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主要是多学科的技术支撑和经费问题。
杨教授同意此观点,认为包教授的阴阳球假说将中医本质从古汉语到现代科学再到数学进行阐述,相当难能可贵,其研究方向基本正确,未偏离中医内涵,但还应从中医文献的表述到模型的中间环节再加以完善。
图娅教授就包教授阴阳球假说提出几点意见:1.球内是否均质?图娅教授认为是非均质的,而且是浑沌的、动态的,如用静止的表述,应用更高级的、运动的模型表述。2.不应用药力,而应用药物的贡献度表述。3.必须引入个性化、个体化的观点。4.引入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证、及病情的各个阶段进行药量加减的观点。图娅教授对包教授阴阳球假说的评价是:部分准确地表述了中医的精髓。
张教授建议阴阳球中还可采用中医经典指标和西医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包教授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中医学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理论体系,我们研究工作的内容和范围是最基础的基本研究,虽然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从中医最基本理论直指临床实践,但是这中间的跨度太大,涉及的层面和环节太多,不仅需要中医学、哲学、数学的知识,还需要利用这些知识对所研究的内容重新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概括。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做为支撑,需要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各种数据库,进行各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做的工作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研究工作本身的需要。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能按照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在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层面和环节进行相关的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阐述我们的工作思路,用这种以模拟为主的方法通过对主要的关键的层面和环节的描述来验证阴阳球――八纲模型假说的客观存在
(7)北京中医医院周鹰大夫
认为,中医是一门临床实验医学和临床应用医学,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在于中医重视病性和药性的研究,西医重视病理和药理的研究,他们之间道有区别,术无差别,各种现代诊疗手段、实验技术都是术,中医可以大胆采用。中医是一门关系学,研究脏腑之间如何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人体任何功能、形态学的改变都是它们之间协调、制约的结果,而非单纯的病变,因此西医的形态结构研究只是中医的基础。可以在遵循中医思维的前提下,现代科学的各种研究成果均可为我所用。周大夫认为中医治病讲究组方治病而非用方治病,就像练太极,必先学套路,不学套路无法入门,但始终遵循套路则不能掌握太极精髓。周大夫认为《伤寒论》是举例说法,而非一个病证对应一个方,即以伤风寒为例,总结出同一致病因素在不同人体、不同脏腑经络的不同病证。因此不应局限于伤风寒,任何的致病因素都可以做类似的总结。另外,认为仲景常用姜、枣、草的目的在于保脾胃、治杂病,因为药物在人体中不吸收则无法取得疗效。周大夫认为中药本身有副作用,因中药的阴阳偏性不同,但中医用药却无副作用,因其讲究君臣佐使,中药副作用的出现非药之过,亦非医之过,乃人之过,因医者有上、中、下之分。同时,中药有疗效,亦非药之功,乃人之功。周大夫认为用中医的观点,西医的手段两者结合,就是新医学。
98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58: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八)九十年代费伦教授的研究情况
费伦,男 (1931年),复旦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擅长以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从事各类物的分子结构测定和构/效关系的研究。目前是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研究》中“经络与穴位功能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子课题的负责人。
到了19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高层认为经络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必需投入资源加以研究,可是当时主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多数专家都反对,只有复旦大学的费伦教授(本书的指导教授)认为经络存在了几千年,虽然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具体的证据,但是也有可能是我们过去使用的手段不对,或科技能力不足,今日科学进步了,也许有新的方法可以找到经络的证据。因此,力排众议,该项目以十三比一的投票比数差点被否决。由于反对的声浪太大,因此,这项研究仅拨了很少的经费,由费伦教授成立项目进行研究。由于费教授是一个精于分子物理学的化学家,不是一个医生,因此对这项研究采取和过去的研究完全不同的方法。首先放弃传统上成立正式组织的方式,采用一种名为虚拟组织的新式组织,项目中没有全职的研究人员,完全视研究需要机动的调集上海各种相关科学家及设备,花了近十年时间,终于找到了几项经络存在的具体证据。
这个研究首先认为解剖学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一定不会有任何未发现的线状或管状组织,因此,将寻找的目标放在经络附近的组织分析,由于现代生物分子学进步,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远较二十年前进步得多,加上这个小组的成员不再以医界专家为主,而以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基本科学的专家为主,从物质最基本的规律做起,因此成功的机会特别大。在这个研究之前,天津有一个小组在经络研究方面,曾经发现当针刺入穴位时,会使穴位周围产生大量的钙离子。那份报告并没有说明这些钙从那里来,从常识判断人体的钙主要在骨头中,但是骨头里的钙不可能在针刺的瞬间释放出来。因此,判断在人体的穴位附近应该存在着可以随时释放钙离子的钙库。找到这个钙库应该可以找到部份穴位的物质存在证据。
小组首先在活人身上对穴位进行三维定位,并在磁共振 (MRI) 设备下观察针刺时的实际落点。同时备用一条离体的人腿,同步进行解剖。中医的穴位依照不同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层,针灸时,到了每一层会有针感,患者会感觉到酸、胀、麻,而施术的医生则会有粘针的感觉,这个实验瞄准的是腿上胃经的地层。经过穴位定位进行解剖后,发现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骨和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这是一种结缔组织,以往对它的了解仅止于是人体组织之间的连结功能。于是小组将该片骨间膜割下来,送到物理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有七种元素钙(Ca)、磷(P)、钾(K)、铁(Fe)、锌(Zn)、锰(Mn)、铬(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一个穴位的直径约五至八毫米,所有这些富集的众多分子都只存在于骨间膜的表层,约一个微米的厚度。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成果,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经络存在的物质证据,从此没有人可以怀疑经络和穴位是虚无飘渺的了。
接着小组继续对这片骨间膜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是由三条胶原纤维构成纤维条,再由五条纤维条卷成一束,数量繁多的这种线束结成片状,有点像计算机中的排线结构。再对这种胶原纤维进行分子层次的分析,发现它是由数种不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种生物液晶态 (Bio-Liquid Crystal) 的物质。根据物理学的常识,晶体结构的物质对声、光、电、热、磁等物理能量都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参考上海交通大学过去对特异功能人士的实验,知道气功师所发出的 “功”当中,有很大的成份是发射出特定波长的远红外光。因此,小组对结缔组织的物理特性测试,首先就从远红外光的透光性做起。很快的又得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实验证明胶原纤维在径向对9-20微米的远红外线具有近100% 的透光率,横向方面则几乎完全不透光,也就是说对于该频率范围而言,胶原纤维具有光纤维的物理特性。
接着再从国外医学研究文献中了解,人体的所有组织,甚至小到个别的单一细胞,都至少有两根胶原纤维连结着,它很可能是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而人体各个脏器外部的保护膜,也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光纤维。中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是主干,在一般的中医经络图中主要画的就是经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几乎遍布全身,和研究的结果相吻合。这项研究的论文1998年三月第一次发表在中国大陆的“科学通报”上,接着在2000年应邀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传统医学研讨会”中发表,也在2001年在“两岸中医药研讨会”中发表。虽然这些报告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这项研究最终将造成的影响必定远不止如此。这项经络物质证据只是针对经络天、人、地三个层级中的地层所做的一小部份研究,除了这项证据之外,经络和穴位必定存在着其它的现象。上海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中的丁光宏博士所带领的小组,随后又发现人体的毛细血管多数呈不规则状,唯独在穴位点附近的毛细血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经过流体力学的计算,发现只要在相邻的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在人体的经络中就会形成管线外毛细血管间的组织液流场。这有点像海洋中的洋流,没有管子,但有水流。这也很像在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荣卫之气的卫气,荣气是血管中的血液,这里发现的管外流场,很可能就是卫气。这项研究仍在继续进行中,受限于目前设备的极限仍很难在活体中直接观察到这个现象,而在死体上血压消失后经络根本就不再活动,也就无从看到这个现象,这就是经络研究中最大的困难,需要了解活体的细微变化。
这些经络附近的特异现象,可以说明人体的经络不是一个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逐渐出现更多经络存在的证据。例如在“天”和“人”两层必定也有其它经络存在的证据,还待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发现。生物进化的过程,最早是从单细胞生物开始逐渐发展的,在早期简单的生物中,许多生物并没有大脑,却具有结缔组织(研究团队最早发现的经络组织),大脑是很高级的生物才具备的器官。从这个现象看来,主宰人体脏器运行的并不一定是大脑,更有可能是由经络系统直接调节和控制的。用现代的计算机术语来说,人体很可能不是单一计算机控制的系统,而是多个计算机加上一个高速的通讯网路所建构的,大脑不过类似公司网络中总裁(CEO)的终端机而已。这也说明我们祖先对人体五脏六腑的定义中,包括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独独漏了“脑”的可能原因。
现代医学是建构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经络系统在过去发展解剖学的年代中,限于科技能力而无法看到,直到上个世纪末人类的科技能力才刚有能力发现部份经络的证据。如果真如我们所推测的“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那么原有的解剖学很可能漏掉了人体最重要的部份。这就像观察一棵树没看到树干只看到树叶一样;也像解剖计算机时,只看到部份的硬件就以为那是计算机的全部,没想到还有软件的存在,更不知有网络这样的怪物一样。
他的论文多次在科学通报上刊载、多次在美、英、法、日、澳、韩、新、新…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这一科学发现一旦被公认,费伦教授必然拥有原创权和首发权,中国人在重大科技项目上夺取原创权和首发权,这将可能是第一次。在2005年9月21日绿谷集团召开的经络研讨会上,费伦教授介绍了50年来国内外经络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他说,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阐述其基础理论,建立与完善基于现代科学基础上能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系,而经络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有望率先在这方面获得重大突破。目前经络研究已经从客观上证明了十四经脉的存在,在物质基础等方面为经络研究铺平了道路,成绩是非常喜人的,可以这样说,当前经络研究已经开始进入拐点时期,前进一步就可以取得重大的突破。现在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经络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973项目”,相信通过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医疗机构等方面的配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互动,经络研究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机,中医药必将重拾辉煌。


99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59:0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九)李定忠主任医师(教授)的研究工作
北京市第六医院李定忠主任医师(教授)是中医世家第七代传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50年来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经络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他是国家“七五”、“八五”经络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在中西医结合专家李秀章大夫配合下,先后在国内外出版四部经络专著《经络现象I、Ⅱ》和《中医经络探秘上、下》,产生较大的影响。他认为经络具有量子“波”“粒”二重特性,不停的运动,所以经络的规律是动态过程,它按照固有程序遵循量子守恒定律运动,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故此,他认为人们真的要破解千古之谜——经络的实质;第一,要把西医和中医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改变一方占统治地位,支配和决定另一方命运的局面。第二,要以中医整体观点、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观点,动态变化的观点研究中医经络,不要简单搬用细胞学和解剖学观点、固定不变的观点和全面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经络,甚至硬套中医理论,套不上就否定,那种作法将会彻底毁灭中医经络。中医十分重视人体能量信息系统的规律和作用。十分重视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两者的沟通与连动。要研究中医经络就需尊重中医观点。最近李定忠教授与付松涛教授合作,撰写了五篇论文,从2004年第11期开始,在《中国针灸》杂志连续刊载。就经络的存在,经络的功能与实效,经络的实质,经络与两大系统的关系以及两者沟通连动的过程。提出许多新鲜的内容。特经我国著名经络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理学、临床医学专家审阅和评议,被誉为突破性进展。下面是这些文章的部分摘录,供参考。
1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一
生命的源动力是循经(低阻通道)运行的电磁振荡和化学效应。用现代科学手段能够证实经络主干线的循行特征的存在。经络可能不具有什么特殊的组织形态结构。经络是以人体的物质系统为载体的能量信息流,它是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调的。笔者在经络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人体能量信息系统与物质系统相结合,通过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动态信号分析仪、核磁脑功能测试仪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等非接触性检测法,选择活体、群体进行动态的频谱对比分析,再结合古今文献、临床经络现象、经络的实验结果及临床应用的实效,使人体的信息系统和物质系统在钙离子等的调频作用下有机地沟通和连动,从这一创新点加以突破,来探讨经络的实质、运行结构、双向调整及其整体调整功能和内病外治的机制。笔者首先应用研究结果证实经络的存在,现总结如下。
(1)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皮肤病的研究
1954年笔者在研究中,首次发现与经络循行一致的炎性状表皮痣。这类皮肤病分布特点是与中医经络走向一致,而与皮肤末梢血管神经分布不一致。随即积累资料,命名为“循经皮肤病”(可见的经络现象)。它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者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必须在针灸等经穴刺激时产生;病理性者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自然发生之循经皮肤病。截止到1991年“七五”国家攻关课题验收和第三届世界针联大会报道时已达315例、423条循经皮肤病,十二经及任督带脉均可见到,占世界报道总数之90%。虽然皮肤病疹形及分布多种多样,但呈线状分布者中90%左右有循经特征。
(2)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循经感传被认为是创立经络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具有普遍性和循经性等特点。全国经络协作组对32 905人调查发现,循经感传现象存在于各种人群之中。在不同地区、民族、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群之间,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异。环境和温度对循经感传有显著的影响。从偶发的个别现象到大规模普查结果证实循经感传的路线基本上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相符,有规律也有变化。
(3)经络循行线的客观显示
国内许多研究者应用声、光、电、热、磁、核等物理及化学方法检测了经络系统,观察到许多证实经络循行线的客观资料。尽管检测结果多限于实验室,未能与经脉的调节功能及临床效应相联系,但它们都显示出了经络存在的特征和运行的特征,证明经络存在着“无形”(电磁波、能量与信息)与“有形”(化学成分、组织与形态)二重基本特性的事实,而且也显示循经有电磁振荡和化学效应传递的事实。
笔者认为经络是生命活动中生物信息、电磁波和化学效应传递的低阻通道,它借助人体物质系统为载体,没有完全独立的特异的组织结构;它具病理修复与生理调养作用于一体,是一种特殊的寄生的传输系统。

2 经络四大调整功能的证实与新疗法的创建?
——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二——
经络具有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以及促进组织新生的四大功能,并创建出高效速效实现四大功能的经络环皮部挑治法。
(1)经络四大功能的研究
1)经络的双向调整功能?
事实表明,无论从整体、从病人还是正常人,在针后均呈双向调整,即频率高者调低,低者调高(即快者调慢,慢者调快),有统计学意义。从磁频谱频率调整的角度证实其具有双向调整作用。当起针或去磁后,调整作用仍然保留有后效应。
2)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
经络具有对脑-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肝胆系统、泌尿系统都有调整功能,并能对体温、炎症、过敏、疼痛、瘙痒等起到调节作用。中医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使病人不吃药或少吃药就能治疗多种疾病,甚至是多年不愈的疾病。许多老年人都是多病缠身,一旦中医经络的整体调整功能被人认识,被人重视和运用,必将会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3)经络的内病外治功能的证实
实验结果表明,在远离内脏(胃)70 cm处足三里穴的体表进行经穴磁疗,磁电刺激通过胃经5分钟,便可对病人内脏(胃)的磁频谱产生调整,即对病人产生治疗作用,而正常人的内脏(胃)无异常影响,磁频谱仍保持平稳状态。
4)经络促进病损组织新生功能的证实?
经络治疗可以使多种多样的皮肤病损得以控制。如红斑、丘疹、水疱、风团、浸润、肥厚、角质增生等病损,均能消退、脱落、变薄、甚至恢复正常。更令人惊奇的是,经络治疗还可以使病损组织得到新生。约80%的病人在经穴治疗过程中,原来皮肤干枯、暗褐、憔悴、松软、缺乏张力的状态消失,出现皮肤变白、变细、光滑、红润、充满活力。老年斑也随之减少,产生抗衰老及美容的效果。部分瘢痕组织老化或变性的组织也能不同程度的获得新生。近10万例病人受益的事实证明且在学术领域提出一个鲜活的问题:经络不仅能调虚实,处百病,还有促使组织新生的功能,产生美容效果。医疗实践中,还发现部分先天性皮肤病如鲜红斑痣、贫血痣、红色毛孔性苔藓、鱼鳞病(轻型)和异位性皮炎等患者经给以经穴治疗,也有一定程度好转。这自然会令人思考,经络调整是否也可能对某些遗传基因有改变呢?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59:3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3 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
——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三
发现沿低阻通道传输的相对稳定的电磁振荡及电化学振荡循行流。不同的振荡之间相互竞争,往往会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引发共振,从而形成具有电磁和化学振荡传输优势的“振荡网络”和“奇点”,它可能就是最具调整效果的经络和腧穴。脑是经络的中枢,在不同生理、病理和调节状态下,经穴和脑磁频谱出现特征性变化且呈现反相关的现象,很可能就是经络动态调衡过程速效高效的核心机理。50年来在经络研究中,尚未找到一个完整的理论。笔者以自己50年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为基础,汲取国内外一切有益的资料和见解,从3个方面对经络实质的内容探讨如下。
(1)穴电磁振荡的程序化和化学振荡的程序化是值得重视的内容
经络的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程序化是核心,人体按固有程序,进行强有力的振荡,才能规范体内过强、过弱、过快、过慢的各种异常的振荡。随着电磁振荡的有序化,必然带动相关化学振荡程序化发展,进而导致基因表达及组织化学形态的有序性变化。这样不仅能产生功能上的双向调整,也自然会导致组织形态的修复。所以说形成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内病外治的核心机理,脑、穴电磁振荡的程序化和化学振荡的程序化是值得重视的内容。?
(2)外加电磁场来调节内电场是重要的经络治疗学
人体是一个开放巨系统,总有足够的能量维持电磁波源不停地发射电磁波。在这样的开放系统中有代谢,有功能,有运动,有应激,就必然有损耗,损耗问题被抵消后,还是很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电磁驻波。经络线是一个电磁驻波形成的肉眼不可见的高度动态的耗散结构。精细的测量也表明,尽管腧穴上电导的平均值相对稳定,但事实上总是以不同的频率在不停地涨落。当然,有不少电磁波会透过皮肤辐射到体外,尽管这种电磁辐射极为微弱,但频段极宽。另一方面,这种电磁驻波形成的内电场分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引入外加电磁场来调节内电场的分布,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经络治疗学。
(3)电化学振荡是生命源动力,也是经络源动力?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不论是同化作用还是异化作用,归根到底是氧化还原变化,是电子的授受过程,是电化学变化过程。因此,可以理解人体是电磁与电化学两大系统并存、互相沟通、互为依存的,电磁振荡必然带动化学势的梯度变化,即电化学振荡的变化。所以,电磁振荡与电化学振荡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循经感传的循经性、趋病性和效应性是这三者并存并行的规律性特征,就是最好的说明。人体的发育过程是从单细胞受精卵演化为多细胞、多系统的生命过程。电化学振荡既是这一演化过程的源动力,也是维持成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实验证明,钙离子振荡及其频率对于基因有效性和选择性地激活都有特殊作用[5]。
(4)电磁场是经络自反馈调控的导航系统?
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先于其形态变化是神经系统发育和适应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类似现象也存在于形态发生中的其他细胞,电场变化和形态变化的时间顺序也符合上述信号传递的电化学理论。这可能就是电磁振荡→电化学振荡→组织化学变化→形态变化的调整过程。
(5)穴位具有组织发育中心和电场奇点的特性?
美国学者商成等对经络研究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针灸中的穴位和发育中的组织中心有许多共性:
1)多数穴位有相对的低电阻特性,低电阻特性也是组织形成中心应有的属性。经络是体表低电阻区,因而也是体表电流的主要通道。麻省理工学院科恩等用SQUID测出督脉是头皮电流的汇集主干,百会穴是头皮电流从体表流入体内的主要交汇点(正是中医认为天人相应的交汇点)。
2)相当多的穴位处于体表几何曲率的极值点,凸出点如乳中、隐白、冲阳、血海;凹陷点如曲池、水沟、涌泉、风池。曲率极值点也是组织中心的应有属性。   
3)在组织中心和穴位的电场形成中,皮肤都有重要作用,两者可能有共同的结构基础。由于穴位和组织中心的低电阻性,在体表这些点成为体表电场的奇点,穴位和组织中心在体表电场中可以为电势极值点或电流密度极值点,两者都对非特异刺激敏感,符合奇点特性。
4)许多穴位与一定的生理功能相关。电针疗法的原则之一是对穴位施加正电脉冲削弱相应功能、施加负电脉冲增强相应功能,与正电脉冲抑制生长、负电脉冲促进生长的发育学结果相似。?
(6)电化学“振荡网络”是经络自控系统的基础?
不管是电磁振荡还是化学振荡,它们均具有波的特性,不同振荡间相互竞争往往会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发生共振而形成涟漪和驻波,这一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我们的机体上,产生出具有电化学振荡传输优势的“振荡网络”和“奇点”——它可能就是调整作用最具效果的经络和腧穴。体表的奇点类似于无线电通讯天线,有信号输入和输出。奇点的低电阻性可由高密度的电结构造成,如缝隙连接、细胞间隙、细胞质桥或化学突触。这些点相互联系,形成振荡网络。根据振荡网络模型,针灸有两种基本机制:
①恢复受阻的通讯线路,因而网络自身可调节原来因通讯不畅造成的功能失调,在某些奇点上,非特异刺激即足以产生这种效应;
②将特定的信号输入网络以调节功能。例如,不同的信号有不同的补、泻效应。应用网络中奇点的特性,很少的药物或能量输入即可产生这两种效应。振荡电场与生物分子构象变化相耦合可产生许多重要作用。例如,特定的弱电场可抑制或激活钠钾ATP酶和钙通道等蛋白,脉冲电磁场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增加唾液腺细胞的RNA转录和肝组织的再生;不同波形的脉冲电磁场对肢体再生,有加速、抑制或提前分化等不同的效应。这一实验结果证实经络自控机制的存在,并为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有效治疗作用提供了佐证。?
(7)电化学振荡在经络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
正如美国学者商成等的报道所说:“复杂的电化学振荡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存在于所有的生理系统”。这些振荡的参数如频率、振幅、波形和相位之中包含了调控生长和生理功能的信号。这种电化学振荡几乎存在于所有生理系统,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电化学振荡的特性本身就具有生理调控和病理修复的功能。这些振荡互相作用,协调各个器官的功能。电场变化先于形态变化,这一规律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根据经络的振荡网络模型,病理可能与振荡网络中的通讯不畅有关,许多疾病如肺癌、糖尿病、过敏及生理状态的改变,都可引起某些穴位的电参数的变化。一些非侵入性方法可有效地用于发现这些电参数的变化以及研究生物电磁振荡,如超导量子干涉仪、振荡探针和阻抗测量仪等。这些振荡也可用非侵入性手段加以改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德国电针技术中,用特定的调制电流测量某些穴位的阻抗可诊断出早期的疾病。
(8)关于经络实质、循经感传和穴位的初步认识
经络是按照先天基因固有程序和规律客观存在的。存在的状态是动态过程,循其固有程序和趋病模式相对稳定的低阻通道运行。经络运行方式以十四经为主干线呈对称性或交叉对应性,如环无端地双向传输。经络的实质是电磁振荡和电化学振荡的循行流,载体为人体物质系统。经络的物理特性具有类似“量子”特性的波粒二重性及海森伯原理的不确定性(波是高速振荡的粒子群,波粒两性不能同时精确测定)。经络质能转换的特征:有序与混沌、线性与非线性共存,且不断转化,总体遵循质能动态守恒定律。
经络的调控机制由四部分组成:
1)电磁场对“振荡网络”的自反馈调控;
2)大脑的宏观调控;
3)体液状态适宜及神经组织完好是经络调整的物质基础;
4)钙离子调频波及钙调素是介导和驱动的条件。经络的调整效应:使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信息系统沟通与连动,对机体的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实质产生双向性的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
循经感传是通过经穴刺激(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内部动因的启动,循低阻通道运转的循行流,内系中枢外连经络皮部,既引起脑的感知,又通过外周神经末梢网络、递质和感受器,产生循经感觉传导带。同时有循经电磁振荡导引电化学振荡,沟通体表与内脏的效应器官,产生内脏及全身各部的调整作用。穴位是经络线上的反应点和调治点,是经络的一部分,与经络密不可分,一端与经络相连,一端与脑及内脏、器官相连。内脏或器官有病,在穴位上显示低阻点和高亢音点,既可通过该点检查疾病,又可用针灸、磁疗及挑治等方法刺激穴点,取得调整作用。必须指出,电磁振荡及电化学振荡在经络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以人体物质系统为载体,在神经体液的共同协调下才能完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4:55 , Processed in 0.0574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