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的,刘玉珍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挑战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8-7-4 08:32:30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的,刘玉珍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挑战


--------------------------------------------------------
xyx0535  阴阳五行是哲学,它便不只是指导中医,而应该是对各门科学都有指导作用。从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从古代的朴素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到辨证唯物论。那么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朴素唯物论呢还是属于辨证唯物论。或是比辨证唯物论更高。高在何处?ri${Rz
楼主答;阴阳五行学说是用特定的物化思维艺术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与原理的集大成,在有关介绍里有这方面的内容
----------------------------------------------------------------
    阴阳五行是科学,是哲学。科学和哲学都是人类在实践地上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属于意识范畴,是人脑对自然规律的反映,而不是客观自然本身。既然这样,人类的认识比必然随着实践认识是循环往复而不断的发展。为此提出以下疑点:
    一,阴阳五行产生于古代,它没有见过也没有吸收人类两千年来的科学发展的营养,为什么能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与原理的集大成?
    二,中医的具体内容属于什么科学?与阴阳五行的哲学是什么关系?
    三,今天的中医应该向何处去?怎样处理中西医关系?

   


92
发表于 2008-7-4 09:26:19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的,刘玉珍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挑战

如果楼主能看看中国哲学史就会知道自己谈的问题实际上是很早在宋朝的时候,那些理学家们已经研究过。已经证明是错误的东西何必再拿出来浪费时间。
阴阳、五行是科学本身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但是楼主的观点却是存在问题的。
这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是小儿科的问题,不知道楼主是否读过中国哲学史?是否研究过宋朝的理学家的文章。
建议好好学习以后再出来混!
93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09:47:46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的,刘玉珍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挑战

欢迎yx0535多次光临
  yx0535 说
阴阳五行是科学,是哲学。科学和哲学都是人类在实践地上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属于意识范畴,是人脑对自然规律的反映,而不是客观自然本身。既然这样,人类的认识比必然随着实践认识是循环往复而不断的发展。为此提出以下疑点:^EcP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6~
   一,阴阳五行产生于古代,它没有见过也没有吸收人类两千年来的科学发展的营养,为什么能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与原理的集大成?
楼主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按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与原理与阴阳五行理论比较,那么就可以说成是其就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与原理的集大成。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概括能力其实比现代哲学的手段更高明。^
楼主a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EN|.HH
   二,中医的具体内容属于什么科学?与阴阳五行的哲学是什么关系?楼主答:我们认为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生命科学。
*]e2j-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V(-CA
   三,今天的中医应该向何处去?怎样处理中西医关系?楼主答;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等等特色,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有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这种存在,除了利用阴阳五行理论真正可以把握外,用别的其它手段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认为中医药学要朝着既能保持自己的理论特色,又能与时代接轨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发展,如果丧失了系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作指导,简直是不可能的。其实,中医与西医探讨的都是人体,中医虽然是从动态整体角度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但它并不排斥在它固有的理论框架下,再有一个具体的更细化的认识。同时,中医与西医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本身具有共性(病因),,只要我们真正吃透了阴阳五行理论的真谛,这一共性就不言自明。
任何科学都不是孤立的,中医药学也不能例外。但是,由于现有的中医理论几乎丧失了阴阳五行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与价值,就无法有机的与现代一切可借用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显得很孤立。
信不信由你,再过若干年,中医学就会吞噬西医。因为西医的思维模式不可能包容中医,但中医却能在自己理论的框架下利用西医。
只是,现在除了真正明白阴阳五行理论真谛的人,谁又会相信这一点呢?中医药的悲哀就是那些口头上爱中医,又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性知之甚少,想从古人的口中挖出他们一切想要东西的人(我们不是反对读经典,只反对盲目的去读)。
刘玉珍老师的《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就是在系统的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有可能具备这种“接轨”的学术论著。
94
发表于 2008-7-4 09:57:17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的,刘玉珍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zhongyiao2008/07/04 09:26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楼主能看看中国哲学史就会知道自己谈的问题实际上是很早在宋朝的时候,那些理学家们已经研究过。已经证明是错误的东西何必再拿出来浪费时间。
阴阳、五行是科学本身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但是楼主的观点却是 ...
别人是错的,那你不要看就得了,子孙后代都不能用这一东西,否则会后害你家世世代代的
95
发表于 2008-7-4 10:12:11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的,刘玉珍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挑战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术门派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都推崇阴阳/五行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儒家文化在宋朝时的希望通过阴阳/五行的结合揭示世界,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太极分为阴阳二气,有阴阳二气产生五行,五行之精凝合而生人类,阴阳化合生万物。儒学家没有完美的解释世界,原因很简单“阴阳”是解决同一事件/事物的哲学观念,而“五行”是解决同类事件/事物关系的哲学概念。虽然在“五行”中的每件事件/事物中都存在“阴阳”问题,但是“五行”并非“阴阳”而生。 如果宋代的哲学家们发现“阴阳”研究的是单一事件的问题、“五行”研究的是事件之间的问题的话,中国也会从那时到永久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96
发表于 2008-7-4 10:13:37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的,刘玉珍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挑战

别人是错的,那你不要看就得了,子孙后代都不能用这一东西,否则会后害你家世世代代的
你是做学问,还是来骂人的?有点涵养好不好?
97
发表于 2008-7-4 10:14:15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的,刘玉珍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挑战

说你们可以治愈什么疾病?我为你们验证!
98
发表于 2008-7-4 10:19:43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的,刘玉珍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挑战

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历来强调:“和”!所谓的“和”,就是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均衡。对于时空强调“天和”,对于环境强调“地和”,对于人际关系强调“人和”。“和”的思想融入中国古今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认为“和”是中国文化的根源。
“和”仅仅是一个笼统地概念;由此派生出两个分支:同一事件/事物强调“阴阳”,事物/事件之间强调的是“五行”。“阴阳”“五行”贯穿整个中国发展史,是中国哲学的骨架,中国哲学的最基础的观念。
“阴阳”:解决的是单一事件/事物的问题。
“阴阳”:是单一事件/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对不同的事件/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类。“八卦”是“阴阳”的延伸,解决的是事件/事物整个发生/发展过程的问题。
===============================
在南怀瑾先生的《禅宗与道家》五、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中是这样表述“阴阳”的:阴阳这个名辞,在上古文化学术里,出现最早,比之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名称,应该还要古老。在五经文化的系统里,是组成《易经》学术系统的中心思想,《书经》果然也有提到,但并不像在《易经》学系那样重要。阴阳是上古以来,对于天地万物,与人事物理的观察,发现万有互相对立,互相消长的法则,因此,便在现象界中,和人事物理以上,定立阴阳互变的定律,用以统率说明万有变化的原则。在《易经》的《系传》上,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用它来说明道体流行演变而成为万有规律的,都不外一阴一阳的互变作用,阻阳是个抽象的观念,用它来说明对待流行的代表符号的名称,决不可以完全把它当作实体来用。它在物理的作用上,是代表动静,在物质的作用上,是代表刚柔,在宇宙的现象上,是代表天地,在天阴阳这个名辞,在上古文化学术里,出现最早,比之五行、八卦、天干、地支体的的运行上,是代表日月,在人类的观念上,是代表男女,在动物的世界里,是代表雌雄,在理念的领域中,是代表反正。总之,它是抽象地代表了对待的一切,可以活用到任何事物与理念上去,它是天地开辟以来,万有对待流行的总代表,所以后来的儒、道两家,根据《易经》学系的思想,便把天地未开的混沌,特别抽出《易经·系传》上所提出“太极”的名辞,换作混沌的代号。于是“太极”动则生两仪(阴、阳),两仪再动又生四象(少阴、少阳、大阴、太阳),四象生八卦的观念,便从此建立。同时老子也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说法,后来儒道思想与他交相演变,便形成万物各有一“太极”,“太极”各有一负阴而抱阳的阴阳理念了。阴阳是中国上古文化,对于自然物理理论科学的先趋,用处最多而最普通的学术名辞,上古的天文学家与星象学家,他们用阴阳互变的原理,藉以说明理论物理的观点,并且用它使科学进入哲学理念的桥梁。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们,也便是当年原始科学形态的理论科学家,秦、汉前后的占卜家,所谓使用龟策的木者,以及后来的卜筮术数,与选择时间的“日者”,乃至魏、晋以后的堪舆家(俗名看风水,或看地理的),唐、宋以后的星命家(欲称算命的),统统都是从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系统分化而来,然而,阴阳毕竟还是抽象的名称,比较具体说明抽象的阴阳变化法则,便是五行的观念了。===================================== “五行”:解决的是不同事件/事物之间的问题。
“五行”:是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的表达了世界上的任何事件与相关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中国的先哲们伟大之处在于:总结出任何事件都与不同的四个事件产生它的事件/它产生的事件/影响它的事件/它影响的事件存在关系,并且总结出规律。
================================
在南怀瑾先生的《禅宗与道家》五、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中是这样表述“五行”的:五行这个名辞,在五经的文化里,最初出现在《书经》的《大禹漠》,与《洪范》篇中。《洪范》是箕子述说殷朝人文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而且具体的说明,是根据物理的五行思想而来,也是夏禹承接尧、舜文化传统观念的中心思想,但在《易经》学系的学术思想里,并不多见。“五行”这个名称的内涵,大家都知道它是。包含金、木、水、火、土的五个成分所组成,拿这五样物质的东西,加上一个行走的行字,叫它做为五行,简直如同儿戏的名辞,那还有些什么意义?所以都认为它是古代迷信传统的名辞而已,加以后世占卜吉凶祸福的休咎等人,如看相,算命等的口头语,动辄便称五行,使人更觉它的可笑。其实,五行是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宇宙物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所谓五行,便是同于《易经》乾卦象辞“天行健”的行字一样,都是用来说明宇宙天体,永无休止,运行不息的道理,行就是行动,运动的古义。所以“天行健”。与五行的行字,便是说明中国文化,对于宇宙的观念,始终认为它是动态的宇宙,因此对于人事、物理等现象世界的观念,也始终认为它是“变动不居”的变化世界;那么,用这五个金、木、水、火、土的物质,做为代表的意义,那是因为原始的科学观念里,凡做为科学依据的,都是采用人类耳、目等感官、知觉、轻而易见的东西做代表。中国上古的文化是如此,希腊、埃及、印度上古的文化也是如此,时代环境不同,站在后世的立场,轻易讥笑前人的浅薄,也同样会被后世所笑的。
=======================
“五行”解决的是事件/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虽然诸如空间问题在五行的科学性不慎了解,但在具体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这也是中国古代科学重视实践,忽略理论的缺陷。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术门派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都推崇阴阳/五行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儒家文化在宋朝时的希望通过阴阳/五行的结合揭示世界,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太极分为阴阳二气,有阴阳二气产生五行,五行之精凝合而生人类,阴阳化合生万物。儒学家没有完美的解释世界,原因很简单“阴阳”是解决同一事件/事物的哲学观念,而“五行”是解决同类事件/事物关系的哲学概念。虽然在“五行”中的每件事件/事物中都存在“阴阳”问题,但是“五行”并非“阴阳”而生。 如果宋代的哲学家们发现“阴阳”研究的是单一事件的问题、“五行”研究的是事件之间的问题的话,中国也会从那时到永久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从“阴阳”“五行”产生的年代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中国古代哲人们首先研究的是单一的事件/事务的问题-“阴阳”, 然后才对单一的事件/事务与其他事件/事物的关系。这完全符合哲学发展的规律。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是否可以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哲学比较具有哪些优越性?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的具体运用最为杰出的科学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疑难疾病几乎成为中国能否复兴的关键!这样说理由是:中医药治愈目前人类面临的疑难疾病,标志着中国哲学在解决人类目前不清楚细胞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具有重大意义。不但可以让沉寂100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发出耀眼光辉,在当今以西方哲学为主导的世界重新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许多对文化迷茫中国人重新回到自己文化的怀抱。
99
发表于 2008-7-4 10:20:39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的,刘玉珍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挑战

起码的知识都不知道,就瞎胡说,有什么意义?
100
发表于 2008-7-4 10:25:27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理论是科学的,刘玉珍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挑战

如果有人问什么叫不知趣,那么zhongyiao 就是最好的版本
希望楼主也咬他一口,演绎一个新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7-1 11:01 , Processed in 0.05274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