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8-11-8 11:45:1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11/08 11:12am 发表的内容:
有人把中医思维作了归纳,并用“现代语言”作了表达:
1。中医学是关系调控思维而非实体思维。
2.中医学是“象”思维而非概念性思维。
3.中医学是属于复杂性的思维而不是线性思维。
...
   我不知道他懂不懂什么是:
   1。关系调控思维及非实体思维?
   2.“象”思维及非概念性思维?
   3.复杂性的思维及线性思维?
   我不知道他懂不懂什么是:思维?
9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1:48:1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呵呵,李老幽默!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08日 11:50am 时添加 -=-=-=-=-
那边李致重的文章又转了两帖,请李老过目!
93
发表于 2008-11-8 11:52:1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11/08 11:17am 发表的内容:
个人还认为:无论用西学所述的何种思维方式给中医对号入座,都不勉落入“盲人摸象”之窠臼。
     对于诊断来说,西医是瞎子摸象,中医也是瞎子摸象。中西医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理论体系的融合不是对号入座,而是产生新的理论体系。中西医不能对号入座,这与思维方式无关,是理论体系不同!
94
发表于 2008-11-8 12:39: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11/08 11:52am 发表的内容:

     对于诊断来说,西医是瞎子摸象,中医也是瞎子摸象。中西医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理论体系的融合不是对号入座,而是产生新的理论体系。中西医不能对号入座,这与思维方式无关,是理论体系不同!

    应该说对于诊断来说,西医不是瞎子摸象,中医也不是瞎子摸象。您不觉得瞎子摸象的医学对于科学昌明的现代人类和现代社会不和谐、太悲哀了吗?
95
发表于 2008-11-8 15:26:2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gl01012008/11/08 00:39pm 发表的内容:
    应该说对于诊断来说,西医不是瞎子摸象,中医也不是瞎子摸象。您不觉得瞎子摸象的医学对于科学昌明的现代人类和现代社会不和谐、太悲哀了吗?
支持
96
发表于 2008-11-8 17:32:4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从名家医案谈辨证施治与中药药害之防范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李志春  邮编:472500
      
摘要
    中药是中医师利用其偏性来纠正人体因疾而致的偏性的物质,其要则在于以平为期,辨证施治就成其关键。而有的医生治病不加辨证,只知生搬硬套致使药害的发生。因此药害之防范辩证就为其重要的一环。本文试从郑钦安重用姜附疗吐血案、吴佩衡救治真寒假热案2个病案进行辨析,以期人们从新正视中医药:药害之生缘其偏性,而药效之发挥亦因此偏性,用之当虽乌附亦为救命良药,用之失虽参芪亦成毙命砒霜。
[关键词] 郑钦安 吴佩衡 辨证施治
            
    继“马兜铃酸事件”引发的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之后,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媒体,诸如“中药成为不良反应祸首”、“中药名列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首’”等震撼着人们的神经。不可否认,无论何种中药,均有一定的毒性,是故古之医者将其称之为“毒药”,而中药的此种毒性即是其发挥临床疗效的保证,所以说应用中药治疗疾病,是以药之偏以纠疾之偏,以平为期。有的医务人员缺乏扎实的基本功,遣方用药不求精当,甚至只知照抄传统方剂,忽视古今环境地域不同,生搬硬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欲求速效,其道甚远。更有甚者,治病不辨寒热虚实、腑脏经络,过用寒凉则伤阳,乱投温热伤其阴。如此疗疾,偶有效者,亦遗患于后矣!是故,药害之由生,实乃因医者辨证不精、药理未明、漫无主见而杂乱投药所造成的。兹引郑钦安、吴佩衡之医案2例,以明中医辨证的水平与药害之防范的重要性,企望对防范药害的产生有所裨益。
1.  由郑钦安重用姜附疗吐血案谈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成都府知府夫人患吐血病经年,遍请名医无效,众医或认为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后请名医郑钦安诊视。时见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舌质淡红,苔白腻。即断阴寒阳浮,药用: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药后,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得止,且能进食。病人坎途,由此而愈。
    综观中医典籍,呕血一疾,自《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之后,言其因热而致者众,而言其因寒而致者鲜有所闻。是故众医拘于血热阴亏之说,愈治愈坏,且患者面容苍白,虽盛夏亦覆厚被,舌淡而苔白腻,显系阴盛阳衰而逼微阳浮越,故屡用寒凉清降而疾愈剧。郑氏直断阴盛阳衰而用大剂四逆以救其阳,阳回阴敛,其血自止,是不止血而血自能止也。前之众医只见其吐血之症,泥拘热迫血行之说,而不见患者体阳虚衰之证,以致愈用凉降而其阳愈伤,故愈治愈剧;郑氏只见其阳衰之证而不见其吐血之症,故未止血而血止。其着眼点不同,疗效炯异,足见中医之辨证的重要。而郑氏之辨,可谓中医辨证施治之最高境界!
2.  由吴佩衡真寒假热案谈医者的诊疗水平,对疾病的康复的重要性
    杨某某,男,31岁,1973年3月,病已廿四日。始因微感风寒,身热头痛,连进某医十余剂,每剂皆苦寒凉下并加重犀角、羚羊角、黄连等,愈进愈剧,犹自不反,殆至危在旦夕,始延吴(佩衡)诊视。斯时病者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身似热火,渴喜滚汤水饮,小便短赤,大便数日未解,食物不进,脉浮虚欲散。即断为阴寒已极、元阳将脱,宜大剂回阳,以收敛浮越,拟白通汤加上肉桂主之。处方:
   附片60g(开水先煎煮透)  干姜60g  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  葱白4茎
拟方之后,病家畏惧姜、附而未敢煎服,次晨又急来延诊,吴仍执前方不变,并告先用上肉桂泡水试服之。服后旋即呕吐痰涎碗许,人事稍清,自云心内爽快,遂进上方。服一剂,病情有减,即出现恶寒肢冷之象。午后再诊,身热约退一二,已不作烦躁谵语之状,且得入寐片刻,乃以四逆汤加上肉桂主之。处方:
    附片100g(开水先煎煮透)  干姜60g  上肉桂10g(研未,泡水兑入)  甘草12g
服后热退四五,脉象略有神,小便色赤而长,能略进稀粥。再剂则热退七八,大便始溏,痰中带有血色(是以有疑)。病家另延数医诊视,皆云热证,处方总不离苦寒凉下之法。由于先前所误之鉴,又未敢轻试。其后因食梨而生变,忽然发狂打人,身热大作,有如前状。舌苔白滑,仍喜滚饮(是其辨证之症眼),此阳神尚虚,阴寒未净,急需扶阳犹恐不及,反与滋阴清凉之水果,又增内寒,病遂加剧。即告以禁食生酸水果冷物及清凉苦寒之药为幸。仍主以大剂回阳之剂治之。照第二方加倍分量,加茯苓30g、半夏16g、北细辛4g,早晚各服一剂,连服六剂。三日后再诊,身热已不作,咳嗽已止,饮食增加,小便淡黄而长,大便转黄而溏。前方去半夏、细辛,加砂仁、白术、北口芪,每日一剂,连服十余剂,诸病俱愈,其后体健胜于从前。
    此证虽现一派热象(是为假热),如目赤唇肿,赤足露身,烦躁不眠,身热似火,小便短赤,大便数日未解等,然患者此前因感风寒,而医者每以苦寒凉下,且愈进愈剧,显然药证难符。况患者渴喜滚汤饮,脉浮虚而欲散(是为阳虚阴盛 之症眼),吴老断之为内真寒而外假热的阴极似阳证,缘阴寒已极、元阳欲脱、浮越于外之故。因之选用白通汤加肉桂,虽附子增至日服400g却无丝毫劫阴之弊,足见寒之深、辨之精。而今泛泛之辈,虽云其寒,当以热药胜之,却虑过热而伤阴,必佐苦寒凉降以制之;虽云其热,当以苦寒折之,又虑寒之损阳,仍以热药制之。如此,若遇危重之疾,岂能回遏绝于无何有之乡!
    由是可见,药害之生,实因药之偏性,而药之偏性,亦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保证,如无此偏性,人之因疾而致的偏性则无以得纠!同时,药之害也是可以预防和杜绝的,其首要一点就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用药,方不致因药之误而令疾加深。其次,通过合理的配伍以减少药物的毒性,如四逆汤中的干姜、甘草即可协同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又可制约附子之毒。其三,通过适宜的炮制方法以减其毒,如马钱子经油炸或砂烫后其毒性大减,从而增加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其四,采用适当的煎煮方法以期发挥更好的临床疗效,如附子久煎可使其毒性大减而疗效不变,大黄后下方能充分发挥其泻热通便的作用。正如北京中医院周鹰所说:中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用药之偏性,治人之偏差。因此,一切中药,如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其应用的标准、尺度(中医药的标准尺度),均可对人体的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应用中药产生的毒副作用,在于用药的人没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临床用药,是根本不懂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人按症状、按西医病名胡乱选用中药给病人治病的结果,也有病人按症状、按病名自己选药治病的结果,还有没真正学懂中医药理论体系内涵及临床应用的所谓的中医大夫按症状、按西医病名胡乱选用中药给病人治病的结果。脱离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用中药治病产生的毒副作用,怎么能够将责任归罪于中医药本身呢?
[附]  作者资料:李志春,主管中药师,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邮编:472500
97
发表于 2008-11-8 17:48: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辨证施治看中医

2007年01月13日

嘉宾:郑今生(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
   程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士敬(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学博士)
   张开逊(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政协委员)
   沈爱民(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
  2007年1月6日—7日,中国科协第4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天津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让人感到新奇的是,这次会议不像中医药界的学术研讨会,相反,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出身各异,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但是出自对时下热门的中医药话题的关切,大家平等地坐在了一起各抒己见。听听不同方面的声音,对于中国传统医学,也许不无裨益吧。
  中医不必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
  主持人:多年来,中西医结合一直被人们挂在嘴边,中西医结合也正在被人们接受。这种趋势对我国中医发展有什么影响?
  沈爱民:中西医结合,虽然这是我们国家中医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我说这个话更不太合适,因为科学本身就有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我在这儿讲这个话是个人观点。我觉得这是两个体系,比如电脑中如果安装两个操作系统,让它们同时工作,只会一团糟或者两败俱伤。中医这个体系,大家都很清楚,几千年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比较完整的一个体系,而且它在这几千年演化进程中,相对来说是独立发展的。并且,在中西医结合实践中,我们看到的可能更多是丰富了西医,弱化了中医,看到更多的不是中医结合西医,而是中医迎合西医,如果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向西医靠拢,导致的结果可能是中医的衰弱。
  另外,中医有很多自成模式,特别是其和中国的哲学体系相关,中医很多术语比如相生相克等等,这些虽然不很科学,但是有很深的哲学意义,所以把不同的两套思维模式、哲学观点、文化背景的体系,如果强行一定要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结果未必如我们的理想。
  中医诊疗需要标准、规范
  主持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这是否会与现在提倡的准确性和规范化存在矛盾?
  刘士敬:目前,一些基本的诊疗形式很不规范,这使中医看上去缺少科学要素。科学要素要求精确,但中医诊疗的精确非常难以做到。举个例子来说,给病人开中药处方是最基本的诊疗形式,医生给病人开出了药方,药方中每味药物的剂量是医生认真思考和斟酌得出的,但是药方到了中药房后,整个抓药过程让医生的严肃和认真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抓药时,药方工作人员是凭感觉将称好的每种药物的总量,用手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大约是医生要求的剂量,而不是医生要求达到的准确剂量,例如医生处方要求当归12克,但是抓好的药方,吃到患者嘴里的当归根本不能保证是12克,有可能是11.5克,也有可能是12.5克,这种“大概”、“差不多”的做法,失去了科学的严肃性,增添了经验性和民间色彩。
  科学要素要求内容和形式要统一,但是目前中医并不能使两者很好统一起来。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但在临床工作中,辨证往往却只是纸上谈兵。目前中成药有数千种,只有符合其功能主治中要求的中医证型者,方能用药,但在目前中成药使用相当广泛的各个医院、各个诊所对患者先进行中医辨证的诊疗行为几乎没有。
  中医研究中要强调人文研究
  主持人:最近一段时间,中医的理论研究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那么现有的中医理论可不可以变革?
  郑今生: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中医理论即便是在本土,历史上就存在不断的争鸣和异化。现在对中医理论的某些质疑(如五行学说合理与否)其实在古代早已有之。其次,周边国家在接受中医的同时,即便摒弃中医主体理论,也一样可以结合其本国实践再加发展(例如日本的汉方医与韩国的韩医)。再者,目前中医的某些专科(如眼科、骨伤科等),其治疗中已经越来越淡化中医理论。国外接受中国的针灸术,并非全盘接受中医针灸理论。在当前,中医所处的人文环境已经大不同于古代,中医的人文传统与现代科学建构之间有着不可回避的冲突。因此不变革的中医理论很难与时俱进的。所以,我认为,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创新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能出现的。
  如何开展中医研究,我强调方法上的三足鼎立,即临床、试验、人文研究。前两者众所周知,姑且不论。为什么要在中医研究中要强调人文研究?这是因为中医理论最具有时代性。历代人文传统都会附着于中医理论之中,甚至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中医理论中的人文因素影响,有时很难用临床和实验来单独证实或者证伪。解铃还需系玲人,是历史上人文因素造成的中医理论问题,应该从人文研究的角度去解决。
  中医药长远发展关键在自我认知
  主持人:中医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注重哪些方面呢?
  程伟:真正认清自身特长、显在和潜在优势是中医药长远发展的关键。作为一门经验科学,中医药研究不能过分强调坚持中医理论,理论问题只有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到解决。比如,青蒿素的诞生是用现代科学方法揭示了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也给现代医学从学术思想上带来了震动,如有更多类似的成功,那就给中医学也给现代医学带来了突破;清热解毒赋予抗感染新概念对中西医双方都有启发;靛玉红有选择地杀灭白血病细胞,不同于西医认为一般化疗药物具有全身性细胞毒性的传统概念;活血化淤研究提高了血液流变学的价值。
  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着眼于目前有条件、有可能解决的问题,把有限投入放在切实可行的关键问题研究上。一是加强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方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既可以深化对药物的认识并对治法问题做出说明,又能给证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加强紧密结合临床的证实质研究,多从药证关系、方证关系上下功夫。不要过高期望于把每一证候完整地翻译成现代科学语言,只求深化对疾病乃至生命活动的认识;三是不要苛求能够完整再现证的临床表现的动物模型,多借助疾病模型寻求相关性指标。
  中西医是人类共同的医学帮助
  主持人:当今社会,对中医的科学性褒贬不一,你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有怎样的看法呢?
  张开逊:我觉得,中医是中华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蕴含着人类为了自己的健康、生存能够繁衍,世世代代不懈的努力,这里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启迪。我想从自己物理学的学科背景,谈一点对中医科学研究的看法。
  第一,当前人们所谓的中医和西医是一种以地域和文化划分的文化,实际上他们共同面对着人类所面临的医学帮助,他们的使命是对具有相同生物学特征的人类给出合理的、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承担这种使命的医学只有一种,承担这种使命的医学就是好的医学。
  第二,中医的积累。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中国悠久的历史产生了无比丰富的医学临床实验经验。中国的生态特征产生了动物、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药物资源。
  第三,中医的“望闻问切”集中体现了医学的科学性。中医极其重视以搜集获取信息为诊断治疗的信息,今天的西医虽然取得了中医无法得到的量化信息,但是只取得了有价值的信息中的极小的一部分。
  第四,中医的特点很难采用分析的方法阐述药效,因为中医使用的是复方,而且每一种药物的化学成分,它的有效成分至少是数百种,它们混在一起的时候在煮的过程中,温度由室温开始,一直到沸腾几十度的温区,在任何一个点上都可能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最终的产物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海量的难以分析的数据。所以说,中医药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像人类巨大宝库一样,宝库是可以获得财富的机会和可能性,任何宝库的开发都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
  ■观点链接
  我们要肯定中医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经验科学,它是关于自然界的一个方面(部分)的系统化的知识,含有丰富的真理性知识,其科学内涵需要具体分析说明。中医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古代医疗经验在上升为中医理论时与古代哲学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语言与现代实验科学研究的科学语言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来源:科学时报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8年11月08日 05:51pm 时添加 -=-=-=-=-
从孙子兵法 看辨证施治

----------------------------------------------------------------------------------------------------------------------------------------------  
更改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张泽全
  
  《孙子兵法》中记述了孙子怎样周密地思考,如何慎重地采取军事行动,其谋划明确而深刻。用孙子的思想谋略来解释中医防治疾病的辨证施治、对症治疗以及随症加减,就可以减少错误,达到最佳疗效。我编著《〈孙子兵法〉与疑难疾病的治疗》主要想说明两个观点。
  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能更好地开拓中医辨证治疗的思路
  治病如同打仗,应根据不同病人的病证综合分析,再确定治疗的措施。如目前糖尿病的确诊是以血糖增高为标准,而不是以胰岛素分泌存在与否来判断。然而,血糖升高的原因很多,一概而论是不正确的。糖尿病有遗传而来的,也有因后天原因产生的,两者虽然性质不同,但共性是都可以产生缠绵难愈的并发症。我认为,把所有糖尿病定位是终身疾病的说法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是不全面的,有碍于医生的正确认识和病人的积极治疗。
  孙子兵法中随机应变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临床灵活掌握状态与动态,从而作出正确的治疗决策
  目前治疗糖尿病主要是以控制血糖为主,而血糖是糖尿病的标症,单纯控制血糖的治疗方法,长期下去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渐进损害。所以正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治疗糖尿病病原、病因和并发症,同时控制好血糖、血压等指标,从而避免糖尿病人因并发症出现致残、致死。控制与治疗相结合,才能达到糖尿病人健康长寿。
  因新陈代谢紊乱、内分泌和免疫失调等引起血糖居高不下,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均可以临床治愈。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提倡采取“多维全息”综合治疗方法,正确诊断,确定糖尿病性质,辨证论治,随疾病变化而确定治疗方法。
  
  

网络编辑:  来源: 健康报 发布日期:2008-10-16


98
发表于 2008-11-8 20:57:2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我认为:我们论坛的中医没有人真正懂得辨证论治,没有人能够写出自己的辨证论治程序及规范。我写出了西医的诊断程序以及要点,我强调了症状与体征的重要性。现在,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均没有认识到他们在整个医学中的重要性。没有症状与体征就没有医学!医学就是研究症状与体征的!
    辨证论治,辨的是症状与体征,治疗的也是症状与体征!
    离开症状与体征,西医无法诊断任何疾病,也不能判断任何治疗效果!
    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中西医学理论,技术,无不围绕着症状与体征展开!
    欢迎批评!
9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22:42:1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回李老:
在下不敢说“真正懂得”这句话,同时觉得写出什么规范和程序亦不是“真正懂得”了什么!且认为辨证论治的识力和功底不是坐在象牙塔里写出来的。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23:11:2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11/08 11:22pm 第 1 次编辑]

不知李老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中医诊病更多地需要诊断者的综合素质与思维方法的准确性。原因主要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致其“没有通过具体的“中介”(具体的各种仪器)的协同与参与,退而求之于“思”与“识”。姜春华教授曾经道出了这种情况的发展模式,即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加哲学---理论认识。当然,个人认为,这个“哲学”在中国古代只浑成于诸子百家的著作论述中(它可能是“哲学”,或当时代的其它“学”),且分科没有那么“现代”。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08日 11:14pm 时添加 -=-=-=-=-
中医历代,学派林立,与此有很大关系。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08日 11:18pm 时添加 -=-=-=-=-
中医的药学理论产生于“尝百草”而不是实验室里找成分。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08日 11:26pm 时添加 -=-=-=-=-
“西方不亮东方亮”----宏伟的中医思维体系,由此而立。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08日 11:32pm 时添加 -=-=-=-=-
“通贯三才,包罗万象”“云奔雨府,霞拥朝阳”“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此其气象之学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其人与自然之学也。“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此其宇宙观也。“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此其生命之学也。“”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此其数理之学也。“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此其病理生理阴阳变化之学也。”“不治已病治未病”,此其预防思想之学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病必求于本”,“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此其临证治疗之学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06:54 , Processed in 0.12068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