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209|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病条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6-22 06:5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2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06:53:02 | 只看该作者
            
·        自序
·        原病篇
·        卷一·上焦篇
o    暑温
o    伏暑
o    温疟
o    秋燥
·        卷二·中焦篇
o    寒湿
o    湿温
o    秋燥
·        卷三·下焦篇
o    寒湿
o    湿温
o    秋燥
·        卷四·杂说
o    汗论
o    风论
o    寒疫论
o    燥气论
o    治血论
o    九窍论
o    形体论
·        卷五·解产难
·        卷六·解儿难
§  寒痉
§  风温痉
§  温热痉
§  暑痉
§  湿痉
§  燥痉
§  客忤痉
o    疳疾论
o    疹论

3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06:5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6-21 23:47 编辑

自序

        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人,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着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然未敢轻易落笔。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淮阴吴瑭自序。

4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06:55: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6-21 23:50 编辑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享年79岁。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
         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19岁开始学习中医,41岁出版《温病条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然未敢轻易落笔。又历六年,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06:4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5-29 22:52 编辑

        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根据。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        申景旺:
   释文:《难经》将伤寒分为五种,其中就包括温病;而吴鞠通又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共九种,这都是岐黄余论,将中医的病因信以为真了,并且以此为依据,思辨推测其治疗方法。其实中医治疗疾病,无所谓外感、内伤,方证对应才是关键;日本汉方学者吉益东洞就曾说:宋金以后的医学是“思辨医学”,可谓一言中的!致于《伤寒例》,其实与王叔和无关;王叔和只是将张仲景的“论广《汤液》”撰次为《伤寒论》了,宋·林亿辈才是“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的始作俑者,是林亿辈彻底搞乱了《内经》与《伤寒论》、张仲景与《金匮要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间的关系,也是推助北宋以后思辨医学兴起的帮凶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06:29:35 | 只看该作者
       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明清之际,温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带为著,且该地区气候溽暑,热病盛行,客观上促使江浙诸医家对温热病进行研究,并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学派。
         继明末清初吴有性著《温疫论》(1642)阐发疫病流行之特点、治疗之法当与《伤寒论》有所不同后,江浙地区又相继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新理论与治疗方法。其共同特点是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故后人称其为“温病学派”,叶天士(1667—1746)乃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后又有在学术上毫无门派之见的吴鞠通(1758—1836),在全面研究上迄《素问》、张仲景,下至吴有性、叶天士的相关学说后,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提出将温病分为上焦(肺与心)、中焦(胃与脾)、下焦(肝与肾)三个阶段,即所谓“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  
7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07:05:07 | 只看该作者
         温病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寒温之争有几百年的历史,如同现在的中西医之争,新中国成立之后多数人主张统一为:中医外感热病学。但是这个中医外感热病学始终都没有建立起来,直至2006年《中西医融合观》出版,才把中医外感热病学建立起来并且与现代感染病学融为一体,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融为一体,建立了“外感染热病证态体系”。
       学习温病,一定要了解寒温之争。本条主要是说明寒温之区别,而不是全面论述伤寒与温病的来龙去脉。
8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07:07:42 | 只看该作者
         
二、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曰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子,而亥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再寒为阴邪。虽《伤寒论》中亦言中风,此风从西北方来,乃觱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伤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尺热等证。太阴阴脏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阴阳两大法门之辨,可了然于心目间矣。
   夫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举凡万物,莫不由此少阳、少阴之气以为生成,故万物皆可名之曰东西。人乃万物之统领也,得东西之气最全,乃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其病也,亦不能不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东西者,阴阳之道路也。由东而往,为木、为风、为湿、为火、为热,湿土居中,与火交而成暑,火也者,南也。由西而往,为金、为燥、为水、为寒,水也者,北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南北者,阴阳之极致也。天地运行此阴阳以化生万物,故曰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天地运行之阴阳和平,人生之阴阳亦和平,安有所谓病也矣!天地与人之阴阳,一有所偏,即为病也。偏之浅者病浅,偏之深者病深;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两大法门之辨,医者不可不知。烛其为水之病也,而温之、热之;烛其为火之病也,而凉之、寒之,各救其偏,以抵于平和而已。非如鉴之空,一尘不染,如衡之平,毫无倚着,不能暗合道妙,岂可各立门户,专主于寒热温凉一家之论而已哉!瑭因辨寒病之原于水,温病之原于火也,而并及之。
   释文:吴鞠通以《内经》的脏腑经络学说,认定《伤寒论》中的六病为六经,所以就有了“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但“温病由口鼻而入”的认识还是正确的。因为人体是一个套桶式的结构,而《内经》脏腑经络学说则将其描述为一个平面的结构了;于是就有了“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的错误言论!其实温病与伤寒一样,温病也并非都是始于肺卫,而伤寒也并非都是始于太阳;温病讨论范畴,其实就是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去掉太阳伤寒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少阳病及其合并病展开的讨论。
   申景旺

9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07:08:39 | 只看该作者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习历史文献。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6-1 06:50:38 | 只看该作者
      诊尺肤 自《内经》以来就有“按尺肤”之记载,通过诊察尺肤的情况,以作为了解全身病情的一部分依据,称为诊尺肤,或称尺肤诊法。

诊尺肤的方法,最早载于《内经》,《灵枢·论疾诊尺》有:“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以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历代医家对诊尺肤的认识不一,临床运用也较少。

(1)关于“尺肤”的部位 一般认为“尺”指尺肤,其部位在肘至腕(手掌横纹到肘部内侧横纹)之皮肤。这种理解比较普遍,但此部位应包括内与外两侧之肌肤。其部又分为上、中、里三部,近寸口部位为上,近尺泽部位为尺里,两部之间为中;沿鱼际前缘上肘部尺泽穴处为外,沿尺侧后缘上肘部为内。

(2)诊尺肤的机理  尺肤与全身脏腑经气相通,并有一定的相应部位。通过尺肤可以了解全身五脏六腑的信息。《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后檀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候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胫足中事也。”这段原文的意思,即认为尺肤是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缩影。如“上竟上”、“上附上”、“中附上”、“尺内”、“下竟下”,即是从腕至肘,依次而下,十分准确地对应着从头至足的肢体和器官(图1)。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1 尺肤诊法示意图

《内经》的论述,即是将人体从头至足按比例缩小,依次排列在尺肤上,因而尺肤诊法亦是生物全息律在中医诊断学上的一个典型例证。所以说,尺肤为全身皮肤的缩影,五脏六腑于尺肤部位皆有全息投射区域,故诊病往往可以独取尺肤,诊尺肤和诊寸口等一样,可以反映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可以判断内脏的盛衰虚实。正如《灵枢·论疾诊尺》说:“审其尺之急缓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3)尺肤的主病 从尺肤部位包括内外二侧肌肤这一观点及角度来看,由于尺肤是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循行经过的部位,故其辨病定位为:尺肤阳面(即手背侧)主要诊察大肠、小肠、三焦的病变;尺肤阴面(即手掌面侧)主要诊察心、肺、心包的病变。从尺肤肌肤的张力与弹性程度,以及润泽与寒热状况,如缓、急、滑、涩、冷、热、浮、沉等,可以推测出疾病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之病理变化。大体可归纳为八法八纲:

八纲:

①尺肤缓:即尺肤部位的肌肤缓纵不急,其证主热、主气虚,多见于温热病及久病虚损。热性开泄,故热邪可使肌肤弛缓不收;气虚不能充养肌肤,则尺肤缓纵不急。

②尺肤急:尺肤部位拘急绷紧而不弛缓,其证主寒、主痛,属实,多见于外感风寒及寒痹、诸痛。寒性收引、凝涩,寒束于肌肤与经脉,则尺肤拘紧;寒凝血脉,不通则痛。

③尺肤滑:尺肤部位光滑而润泽,有流利光彩之容。其证属阳,主阳气绰泽,多见于风病,亦多为正常之象。阳气充盛则外泽温煦肌肤,以使尺肤润泽而滑;风为阳邪,外风袭于肌表,卫气为之激荡,而可使尺肤扬溢光泽,亦显滑利。

④尺肤枯:尺肤部肌肤枯涩、粗糙或肌肤甲错。其证属阴,主阴血亏虚或气血瘀阻,多见于血痹、虚痨之病。阴血不足,肌肤失于濡养滋润,则尺肤之部见枯萎骞涩之貌;气血凝滞,经脉失畅,肌肤供养失调,以致尺肤部之肌肤失荣而枯涩、粗糙,严重者则出现肌肤甲错。

⑤尺肤浮:即表现为尺肤部位之肌肤愤然沸起,肌肤丰满,呈升腾浮发之状。其证主表,属实,多见于诸病初起,外感风湿、湿温病等。邪气入侵肌腠,正气奋起抗御,正邪斗争,故为实证、表证。

⑥尺肤沉:征见尺肤形损而减,肌肉瘦削,显萎缩沉伏之态。其证主气血亏虚,津液耗损,多见于久病、虚劳,以及大吐大泻,气血大虚或吐泻津液大损,肌肤失于充养及濡润,以致尺肤形损而减,肌肤不丰。

⑦尺肤冷:尺肤部肌肤自觉冷感,触之不温,甚或有如触及冰块之感。其证主寒,主阳虚,多见于外感、虚劳。风寒袭于肌表,或寒邪直中太阴,或阳气亏虚,以致肌肤为寒邪所束,阳气不能达外,或阳气不足,失于温养,则出现尺肤冷感或触之有不温发凉之感。

⑧尺肤热:自觉尺肤部灼热,触之觉有烫手之感,或见尺肤红肿而热。其证主热,主阳盛阴虚,多见于外感热病、中暑、肺热咳嗽等病。阳明实热内盛,或暑热外袭,或热邪蕴肺等,均可使肌肤炎灼,而出现尺肤部灼热烫手,或自觉温热难受。

作者:松本静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6b3dcde0e53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1:11 , Processed in 0.0552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