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75|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取象比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7-6 05:2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取象比类

一、            来源出处;

二、            概念  (取象比类的现代解释)

1.        什么是象

2.        什么是类

3.        什么是取象比类

1)观物取象与取象建类

2)取象比类与取类比象

3)取象比类的进一步解释

三、            取象比类与参考系

四、            取象比类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五、            取象比类与科学实验

六、            取象比类与思维

七、            《内经》中的形式逻辑问题(《内经》中的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

八、            取象比类在欧洲的运用

九、            取象比类与实践论

十、            取象比类小结

2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05:27:49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小结


取象比类是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包含着:观物取象、取象建类、取象比类、取类比象。“象”就是现代语言中,哲学语言中的“现象”;运用文字表述出来的类,就是概念,表示对现实生活中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的抽象,是认识事物、建立理论的基础。类就是参照系,就是标准。

观物取象、取象建类。即婴儿期,形象思维,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实践论中的感性认识。

观物取象、取象比类、建立理论。即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运用语言、文字表述概念。达到理论阶段,即实践论中的理性认识。

小学、中学、大学学习阶段,第二信号系统反复强化,接受文化基因的传承,建立人生各种参考系。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动物本能基础上完成的,即细胞基因(包含动物全部进化过程及本能)与文化基因的连续衔接点。

取类比象,把理论付诸实践(变革现实),反复验证,变为社会行为。即实践论中的再实践。

实际上,就是实践论中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反复认识过程。取象比类属于认识论,他与实践论是一致的。观物取象是感性阶段;取象建类,取象比类,是理性阶段;取类比象(变革现实、科学实验、生产活动)是再实践阶段。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科学观察(观物取象的一种类型)在科学实验中,人们变革着客观的物质对象(取类比象),这就使科学实验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有相同的方面。

取象比类,是通过两个系统的相似性,由已知推论未知的方法,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种原始的、根本的思维形式,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是全人类共同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的智慧源泉,只不过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他并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了,自觉地运用取象比类去认识世界,而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潜意识的使用取象比类而不自知。

取象比类,取象比类是建立《内经》理论的基础,《内经》中广泛地使用了形式逻辑,证明了取象比类中和蕴含着形式逻辑。欧洲的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潜意识地使用者取象比类。

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天文地理、建筑、艺术等等一切学问,就其思维形式而言都来自于取象比类。取象比类是人类具有的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中国先哲把取象比类抽象出来,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是伟大的创造;欧洲古代没有发现、没有认识到取象比类,但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始终都在不经意的、不自觉的使用着取象比类。中国古代先哲们没有发现形式逻辑,但是,在他们的思维中、潜意识里时时刻刻都在运用着形式逻辑。由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分析方法、科学实验方法只不过是取象比类的延伸。辩证逻辑来源于唯物辩证法,他超越了形式逻辑,或者说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在取象比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科学实验之间找到了融合点,他们的融合就是人类思维形式的大融合。取象比类中隐含着形式逻辑,中国古代先哲在运用取象比类的的时候,潜意识的使用着形式逻辑,实验方法只不过是取象比类的延伸、量化;欧洲先哲们发现了形式逻辑,但潜意识的使用着取象比类,一切科学成果都是取象比类的结果。

显微镜,科学仪器是眼睛的延伸;科学实验是取象比类的延伸,二者得出的结论,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成为相对真理。

按照客观规律(理论、精神),运用科学方法(精神外化、变革现实)重新创造一个人为的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与未来的世界。从此,原来的、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就不能够完整的存在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我们头脑中的主观世界、精神世界外化了的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诸如:高楼大厦、交通运输、信息传递、政府机关……)。这就是“精神外化”“精神变物质”,秦岭不再是原始的秦岭,而是经过人为改造的秦岭,按照人的主观意识(精神外化)改造的秦岭,是主观精神外化了的秦岭。这就是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与唯心主义精神一元论的辩证统一,即融合。未来世界是主观意识外化逐渐加大的世界,是一个逐渐“变假”的世界,与原始的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类似而不同的世界。是人与神融合的世界,是以“人”为参考系重新创造的客观世界。自然系统以人为参考系认识的“真世界”,人工系统是以人为参考系重新创造一个“假世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误认为是先于物质的绝对精神过程,黑格尔不知道头脑中的逻辑过程也是外在的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运动的反映以及动物遗传给人类的本能,而不是独立于人类头脑之外的“绝对精神”。

3
发表于 2019-7-6 05:32:55 | 只看该作者
现象不能比

点评

谢谢先生赐教。  发表于 2019-7-6 05:42
4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0:3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7-6 03:00 编辑

    把取象比类搞清楚了,数、理、术……就清楚了。
     象无数而类有数,把无数的象,归类于有数的类,这叫做格物致知。“格致“曾经是科学的代名词,明清时期我国的知识分子把西方科学翻译为“格致”,即分科的学问。
     分类,就是数,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五、八、九……分为几类,这是数。类与类之间逻辑关系就是理(理论)。寻求理的方法,按照“理”运用一定的方法,把“理”变为现实,这些方法就是术。
5
发表于 2019-7-6 11:43:52 | 只看该作者
格物致知就是人与物质格斗
6
发表于 2019-7-6 11:50:03 | 只看该作者
人与自身物质格斗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9-7-6 17:59: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先生的小结很精彩!
取象比类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思维方法,体现在三个方面:1、运用取象比类法建构藏象理论;2、运用取象比类法认识疾病的状态和表现;3.运用取数比类法说明生理病理现象。

点评

谢谢先生赐教。  发表于 2019-7-7 06:18
8
发表于 2019-8-6 20:30:15 | 只看该作者
闭门造车且胡编乱造、牵强附会!

点评

取象比类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思维方法,体现在三个方面:1、运用取象比类法建构藏象理论;2、运用取象比类法认识疾病的状态和表现;3.运用取数比类法说明生理病理现象。 -----------------------《内经》没有取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6 20:5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19-8-6 20:56:15 | 只看该作者
柳之心 发表于 2019-8-6 20:30
闭门造车且胡编乱造、牵强附会!

取象比类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思维方法,体现在三个方面:1、运用取象比类法建构藏象理论;2、运用取象比类法认识疾病的状态和表现;3.运用取数比类法说明生理病理现象。
-----------------------《内经》没有取象比类,而是阴阳应象,是用阴阳说明物或人,是说明不是真实。什么是象?天体,四时木火土金水,人体或万物,中医的脏象建立于解剖。中医的病是六经邪气逆行,中医的病证是正邪相搏。中医是气化学说,不是唯心而论。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06:46:49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8-6 12:56
取象比类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思维方法,体现在三个方面:1、运用取象比类法建构藏象理论;2、运用取象比 ...

        《内经》中没有取象比类这个词汇,《内经》理论是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这是古今理论界的共识。取象比类属于认识论,是认识事物的方法。

点评

《内经》理论是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建立起来的, ------------------------------------------------------------理论要有实践基础,没有解剖如何知心肝脾肺肾?什么象建立五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8 18:58
取象比类只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一种相对具体的方法,连方法论都不是,更不是认识论, 把取象比类看成认识论,把它硬往实践论上靠,就是牵强附会,胡编乱造! 中医 气 的观点,阴阳的观点,都属于认识论,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8 10: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12 12:22 , Processed in 0.0667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