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6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代医家和名著认为未病就是无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19 11:2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代医家和名著认为未病就是无病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源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治未病的文献记载。这里的“未病”就是没有病,就是无病,也就是健康人群。无病的健康人群虽然也有生理性的偏颇,但还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动态平衡的正常阈值的范畴之内,所以人体是健康的。如果人们不注意养生,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使正常的生理偏颇超过了生理的阈值范畴,出现阴阳气血的失调,就会成为疾病。健康的机体,只要注意养生保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可以形与神俱,健康长寿,以享天年。这就是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这就是上工治未病的概念。所以治未病主要是用养生保健的方法,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已经生了病,那怕是在病的起始阶段,病的先兆症状,相对治未病来说那就已经晚了。治未病与治已病的界限是非常清楚的。“病而未发”(指病的先兆症状)和“已病未传”都不是未病的概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未病”。
《灵枢。顺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淮南子》:“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以上文献说明,“刺其未生者也”,“治无病之病故无病”。这里的未生、无病、都是指健康无病之人,治未病就是健康人群的保健养生,预防为主,就是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是上工、是良医。 在这一点上各文献的观点可以说是相同的
《内经。八正神明论》说:“正邪者。。。。。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上工是最高明的医生,萌芽是种子的芽在没有破土以前的称谓。如果不扒开土,是看不出任何徵兆的,以此比喻机体在外面看来,还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故曰:“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只有圣人和上医才能看出些苗头。在中医或下医看来,人体还是一种无病的状态。因此这里的萌芽还是一种相对无病的状态。和病的先兆,完全是两回事。病的先兆是下工和上工可以看得出来的,教科书上已经纪录下来的,不是莫知其情,莫见其形。治病的先兆,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问题,是治已病而不是治未病。
《素问。剌热论篇》“肝热病者左頰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頰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剌之,名日治未病。”扁鹊说他的大哥是“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望而知之者为之神,在人还没有任何异常痛苦感受和体验的情况下,通过望诊观察面部,就可以查知疾病的萌芽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置,这是上工的技能。故得出结论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剌之,名日治未病。”。这里的面色变化还属于未病。“病虽未发”是“治未病的前提”。与“上工,剌其未生者也”是一个意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从治皮毛到治五脏都是对疾病的治疗,都是在治已病。所以扁鹊说他的二哥“中兄治病,其在毫毛”。他的二哥是治已病的中工,而不是治未病的上工。上工与治未病是不能分开的。
《难经》:“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矣。中工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焉”和张仲景《金匱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里谈的是一脏既病之后对自已最容易克制的未病脏的预防措施。肝病是已病,在肝的已病没有传给脾以前,脾脏相对肝脏来说是无病,也就是未病。如果脾脏是完好的,我们就不用去管它,故说“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如果脾脏虚弱说明脾脏有宿疾存在,则当补之。已病防变的重点是治疗已病,把已经得的病治好了才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防变措施。已病才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首先治疗已病而只谈防变,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称职的医生是不会这样的。只有在积极治疗已病的同时,注意防变才是正确的作法。因此治疗已病绝不能说成是治未病。如果把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都说成是治未病,实际上是把从预防到治病的全过程都说成了治未病。那治未病就失去了它的独特意义。未病的概念就是无病,而不是未来的病。两个概念必须弄清楚。上面的这两段文献可以看出,张仲景的话的来源是《难经》,而难经的话本身就是有毛病的。经文是要回答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却直言肝病传脾,如何实脾,这本身就不是“上工治未病”。又说“中工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就更不准确了,中工其“治在毫毛”的高级临床医师,并不是“ 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的庸医。上工治其未生者也,中工治其未盛者也,肝脏已病,病已不在毫毛,治肝病已不是中工之责,而是下工的职责,内经有下工治未病的条文吗?所以难经治未病的条文本身就不成立,张仲景的引述就更不能成立了。肝病一心治肝是治已病,肝病不治肝先实脾气,本身就是本未倒置。脾气实没有必要实脾,如脾气虚本身就是已病,实脾气就是在治已病,怎能说成是治未病呢?
唐代著名医学家,人们称作药王的孙思邈,将人机体的状态分为三个层次,“未病、欲病和已病”。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善养者,治未病之病”这里的“未起之患”、“未病之疾”、“无事之前”都是指无病,指健康的机体而言。并没有指欲病与已病的意思,并不能为王教授把欲病未发、已病未传说成是未病提供依据。他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从中可看出未病就是无病。上工和未病是连在一起的。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说医生的职责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生。”养生的目的是保生长全,就是保护生命个体的长寿与健康。也就是说养生就是治未病。这里的未病自然就是无病。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之,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此思患而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理也。”摄养于无病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朱丹溪的话说得再明确不过了。未病就是无病,治未病是指健康人的养生,是预防为主,是防病于未然。怎能成为未病包括欲病未发、已病而未传呢?王教授把未病、欲病、已病都说成是未病是错误的。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矣。”能预此者是指能预知微、预防微,而不是治疗微。微就是疾病的先兆,预防疾病先兆的发生,就是治未病。在这里未病还是指无病而言。如果不能预防疾病先兆症状的发生,已经出现了疾病的先兆症状,或者疾病已经非常明显了,再去治疗那就是治已病。在张景岳的论述里,并没有把治疗疾病的先兆症状和治疗已成的疾病说成是治未病。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被王教授称为治未病的典范。实际上这句话谈的,是中医的标本治则,和治未病完全没有关系。标本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病邪为标,正气为本;急病为标,缓病为本;新病为标,旧病为本等。一般来说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但由于正邪力量的对比程度不同,治标与治本也往往同时进行。有扶正以祛邪者,有祛邪兼扶正者。至于孰轻孰重,这要看具体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创建了温热病卫气营血的辨证治疗理论。“在卫者,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祛邪是治疗温热病的首要任务。“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务者,务必也。先者,首先也。在邪气侵犯机体的前提下,首要的是要驱邪,而不是务必先安未受邪的地方。所以说“务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先”这本身就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叶天士上面提到的他的卫气营血理论。先安未受邪之地,应该是有要件的,那就是未受邪之处不安。未受邪之处存在着严重的虚损,不首先对未受邪之地进行扶正,就不能有效的驱除病邪。也就是中医学中扶正以怯邪的情况。这说明在未感受外邪之前,机体就存在着虚损,存在着宿病,存在着已病。那么“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就是在治疗已病了。如何能说成是治疗未病呢?我们把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的原文录下来看看就明白了。他说:“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其人肾水素亏是患者的宿病,这时虽然温热之邪还没有侵犯下焦,但由于其人有肾水亏损的宿病,温热之邪极容易侵入下焦,这时就需要在治疗温热之邪的同时,用甘寒加入咸寒的方法,补益肾水,这就是说的安未受邪之地。而不是说置温热之邪而不顾,先补肾水。在这里治疗温热之邪是治已病,治疗肾水亏损的宿病也是在治已病,根本不存在治未病的问题。如果患者肾水不亏,则没有这个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必要,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勿补之。”是同样的道理。
王教授在《中医治未病解读》一书(98页)说:“中医学认为,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素问。序》,其次才是治病。这里所谓的“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所谓“羸劣”,即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有病,而这些正是人们所说的亚健康状态。”王教授对“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明显存在着曲解。未兆就是没有征兆,而不是未有显著的征兆。所以“消患于未兆”就是消除病患于没有征兆之前。这句话说的是中医的上工治未病,是防患于未然,是健康人的养生保健问题。“济羸劣以获安” 羸是虚弱、虚损;劣者,恶也,恶劣是对病邪的称谓。“济羸劣以获安”是说通过扶正和怯邪的治疗,使疾病得以全愈,使机体恢复健康。很明显谈的是治已病。不是不太健康,不是亚健康状态。“消患于未兆”谈的是治未病,“济羸劣以获安”谈的是治已病,不能混在一块儿。
王教授在《中医治未病解读》一书(7页)说:“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运动、精神调养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健康状态。”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教授对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概念是非常清楚的,对未病就是无病的理解也是非常准确的到位的。为什么会得出“上工治未病”的未病包括“未病”,“欲病未发”,“已病而未传”这样的结论呢?我们也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
中国有句老话:“防微杜渐”防微是防止微小的错误发生,也就是说在没有发生微小错误之前就要防止微小错误的发生,在中医学理论里就叫做“上工治未病”杜渐是说一但有了小错误,要杜绝它进一步发展,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也就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中工治其未盛者也”有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思。杜渐是不能说成防微,说成治未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10-19 11:49:18 | 只看该作者
请教一下,本帖是原创还是转帖?

点评

本帖是原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19 17:21
3
发表于 2018-10-19 13:25:55 | 只看该作者
努力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
时间:2018-10-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彭康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健康保健和预防医学领域有先天共识和巨大结合空间,能对促进医院学科建设、发扬专科特色优势起积极推进作用。

  •中医在整体上对个人的健康状态进行衡量,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健康管理,将治未病的精神内涵与现代医学的健康体检相结合,就能全面地评价人体的健康状态并予干预调理。

  自2006年建院开始,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就开展了“中西医联合查体”和“一号两看中西医”工作,积极建设和发展治未病科,搭建以健康管理科、特需服务住院病区、慢病管理中心为主要平台的综合治未病服务区域,形成了治未病健康管理门诊、中西医结合治未病特需住院病区和慢病管理及随访中心,始终将治未病作为其核心理念,全面推进治未病工作。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医学相契合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并将其发扬光大。2000多年来,众多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不断完善治未病思想使之成为中医预防保健理论体系。该体系由三个层次或三种境界组成,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其中未病先防是着力于未雨绸缪,养生防病;既病防变是料在机先,阻截已病后的变化,以防疾病进一步恶化和转变;瘥后防复则着眼于病后扶助人体正气、促进疾病康复,防治疾病复发。现代医学也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疾病治疗”向“重疾病预防”转变,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
  治未病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也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体质三级预防学说”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三级预防是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由此可见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中西医在健康保健和预防医学领域有着先天的共识和巨大的结合空间,在医院学科建设、专科特色优势方面将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因人制宜为治未病提供指引

  中医最高境界是治未病,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如何未病先防,中医提出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因人制宜”等医学观点为养生防病提供了指引。
  天人合一,顺应四时,调整阴阳,减少发病
  “天人相应”是中医的整体观念之一。《内经》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人与自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人与动植物、水、空气、土壤、岩石、光、热等组成生物圈,其中大气对人类影响最大。一年四季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不同时序的气候变化,人类也就经受着不同气候中各种不同的光热、辐射、气压的影响。人类是生物进化序列中最高级的生命,是在与周围环境周期的适应与不适应,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的生活起居、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无不与环境周期、日时变异密切相关。随着年月、季节、日时的更替变迁,人体也相应地呈现不同的生理节律。掌握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之适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就能减少发病。
  形神合一,调摄精神,增强正气,预防疾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即指思想上安定清静,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避免不良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就无从得病。同时,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因人制宜,体质调理,管控易发疾病风险,未病先防
  “亿万苍生,九种体质,人各有质,体病相关;体质平和,健康之源,体质偏颇,百病之因。”中医体质辨识为中医体质与易发健康风险的关联性提供了重要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病相关、体质可分、体质可调”的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和“辨证施治”的调理方案,可以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目标。
  根据以上三种理念衍生而来的许多中医养生防病的方法,实践证明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维护身心健康和延缓衰老进程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有顺时养生、调神养生、惜精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药物养生、针推养生等方式,以及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调整生活起居使之有规律。
  因此,“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因人制宜”的养生保健理念和相应的系列措施,是源自中医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大数据时代下汇总得出的科学结论,值得我们弘扬和发展。
搭建中西医联合健康服务新平台实现个体化健康管理

  治未病包含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健康评价,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来制定改善目标,针对目标实行不同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目的。
  各种体质偏颇是疾病发生失调的内在依据,由于体质的不同,导致机体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体质辨识,可以实现个性化的、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将治未病的理念和特色融合到现代健康管理系统中,可有效服务于有健康需求的各类人群。
  具体表现为:既采用西医以检验为主的体检方法,用具体数据来精确描述身体的健康状况,又根据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进行体质辨识,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气虚、阴虚、阳虚、气郁、血瘀、痰湿、湿热和特禀等9种,宏观整体地把握人体的健康状态。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制定个体化的养生调理方案,包括食疗、经络、药膳、膏方、草本、香疗、情志等等生活各方位的调理养护,以期达到“五脏安、经络通、气血和、百岁康”的养生调理愿景。
  因此,中医在整体上对个人的健康状态进行衡量,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健康管理,将治未病的精神内涵与现代医学的健康体检相结合,就能全面地评价人体的健康状态并予干预调理。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推行中西医联合查体,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重视体质,关注亚健康
  中医体质辨识为中医体质与易发疾病风险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路径,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病相关、体质可分、体质可调”的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和“辨证施治”的中医调理方案,可以实现“未病先防”的目标。
  中医体质辨识同时也为中医体检标准化探索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有助于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治疗亚健康状态也是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符合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对机体的阴阳失调进行及时调整,就能恢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良好状态。
  干预调理,欲病施治,防微杜渐
  运用中医理念和中药、针灸、推拿、导引等传统中医方法,并结合现代预防医学、运动、康复等手段,对各种体质和亚健康临床症状进行干预调理。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辨证施治,通过个性化用药治疗及调养,使个体达到平衡状态。
  建立健康数据库,开展干预疗效评价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标准统一、结构合理、便于处理的健康管理数据库和技术平台。对体质辨识与干预过程中采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实现健康档案数字化动态管理,并对辨识的准确性和干预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开展中医治未病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加大治未病宣传和健康教育
  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加大宣传中医治未病知识、中医养生保健优势和重要性,特别是面向农村,做好健康教育,增强其未病先防的理念和知识,以期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丰富特需医疗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服务也呈现复合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需求特点。将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手段植入到特需医疗服务内,中西医互补,既能提高疗效,又能满足部分患者的特殊需求。
  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方面不断发展。
  在特需服务病区开展住院查体保健和优势病种治疗康复。重点在肿瘤、心脑血管病、脾胃(消化)、糖尿病等方面开展中西医结合诊治个性化服务,包括中西医专家联合会诊,西医辨病治疗,结合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专家辨证分型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治疗方案等。并充分运用中药、针灸、足浴、耳穴压豆等传统中医方法以及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运动导引疗法,同时开展医学科普讲座,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能减轻患者痛苦,有效对抗放化疗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促进康复、延长生命等。
  此外,慢病管理也成为医院工作中的一部分。
  随着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了以人类“健康为中心”的模式,当今社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慢病管理是医疗的服务延伸和社会化,医院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预防、治疗与教育的管理,引导患者强化自我管理,改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自我症状的改善,调整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能力,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展,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是新形势下形成的中国特色慢病管理新模式。治未病的体质辨识和辨证分型为慢性病(如常见的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等)提供了能反映人体正当时的疾病状态,较现代医学疾病分期更能体现人体与疾病相互作用“正邪双方”的动态变化,从而为调治提供更个性化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在膳食、起居、性情、药食、运动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丰富慢性病管理调治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了慢病管理体系,也是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三级预防在慢病管理领域的结合。
加强治未病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积极跟进。落实国家治未病战略计划,积极申报治未病研究课题,深入开展科研工作,承担治未病的学术研究任务,包括治未病理论的完善和创新,传统养生预防方法的挖掘、创新与疗效评价研究,以及治未病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等研究,搭建好治未病科研平台。
  同时,努力培养治未病专业人才,鼓励现有的专科人才全科培养发展,也努力培养全科医师治未病方向的基础人才队伍,使治未病工作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
  治未病的思想是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指导下的预防保健理念,是对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程认识,高度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因人制宜”的大健康观,对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西医结合在治未病领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相互补充,融合发展,并形成特色和优势,在医院内涵建设中发挥核心驱动力的作用,将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全面发展。(彭康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4
发表于 2018-10-19 13:28: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0-19 06:16 编辑

努力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
时间:2018-10-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一一言外之意,中医药治已病是不行的,是辅助、点缀作用……
5
发表于 2018-10-19 13:32:37 | 只看该作者
破伤风疫苗防止破伤风,狂犬疫苗与血清防止狂犬病,百白破、麻疹、结核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不知道是否为"治未病"?是"主导"作用,还是"辅助"作用?
6
发表于 2018-10-19 13:46:30 | 只看该作者
过高的宣传中医治未病,是不是真正的有益于中医药事业健康的发展?会不会物极必反,最后变成捧杀?科学的事物应当理性、客观的研究与对待,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忌盲目跟风。搞运动一样搞学术,最终只怕是一地鸡毛。
7
发表于 2018-10-19 14:04:40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也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体质三级预防学说”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三级预防是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阻止病程进展、防止蔓延或减缓发展的主要措施。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
  一级预防又称初级预防或病因预防,即首先找出各种致残的危险因素,再去采取预防措施。由全社会及社区来完成优生优育教育,遗传咨询、婚前检查、产前诊断及围产期保健,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健康教育,对儿童实行计划免疫的防疫措施等等。一级预防当然是最重要最积极的防残措施,但需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充分合作。
  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在残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逆转)由残损所造成的残疾,即防残损发展为残疾。如为防止智力残疾而对新生儿采取的各类筛查及对某些人群的筛查均属于此。这点也很重要,是防残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三级预防则是指积极康复及防止残疾向残障转变。对智残则是尽力使其不发展成重度或极重度智残。康复训练,是防残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对于各类残疾人都是非常必须的,这需要多方通力协作,需要社会保障,应由医生、护士、特教教师、康复工作者及家庭的参与。

8
发表于 2018-10-19 14:06:23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一级预防: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9
发表于 2018-10-19 14:07:44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现代医学二级预防: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阻止病程进展、防止蔓延或减缓发展的主要措施。
10
发表于 2018-10-19 14:14:4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最高境界是治未病。

——这是一个伪命题。

临床医学与医生的最高境界,是治已病,不是治未病。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所谓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有时不过是面对临床疾病,临床病人,一种无能为力的托辞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8 04:18 , Processed in 0.0885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