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263|回复: 16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精华帖:唯有破解中医本质才能汇通中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31 07:3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迄今为止,中西医结合的统一理论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临床上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多是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对症治疗的简单叠加——
                                  唯有破解中医本质才能汇通中西
                                                                                                                     中国医药报社主办     2011年1月10日


                                                                            王锡民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各有长短,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医学,有必要将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医学理论。
  ●中西医理论在内涵上是相通的,科学破解中医理论的研究本身,就是实现中西医理论统一的可行途径。
  ●能否成功破解中医理论的本质,关键取决于理论性研究的力度,而实验性研究则在其次,并且需要二者紧密配合。
  
       当前,面对严重危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挑战,无论是单纯的中医、西医,都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中西医结合虽可扬长避短、提高疗效,但现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并不是在中西医统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必然会限制中西医结合疗效的提高。据今看来,只有中西医在更高层次的结合(即理论的结合或统一)才能带来希望的曙光。
  
      目前中西医结合层次低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将会是盲目的实践。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病,都必须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理,中西医结合治病也应当在中西医结合的统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然而迄今为止,中西医结合的统一理论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临床上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治病,实际上是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对症治疗两种方法并行,各走各的路;在用药时则是中药与西药的简单相加。尽管这种治疗方式与单纯的中医或西医用药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但说到底不是在中西医统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属于低层次结合。
  这种结合的明显缺陷在于:中药方剂的随证加减与西药的对症治疗在药理上有无重复使用或空白之处,其针对性和有效性究竟达到何种程度等,无法做出准确的判定,这就必然会影响提高的疗效。相反,如果在中西医统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就可能避免这种弊病,并可使疗效提高到最佳状态。因为,理论问题一旦解决,临床应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由此说,实现中西医理论的统一,才是中西医高层次的结合。
  
      在理论层次实现中西医结合很重要
  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是研究侧重点截然不同、却又各具优势的科学理论,中医学理论的优势是“整体系统观”,在“宏观整体上清楚,微观局部上模糊”。西医学理论的优势是“分析还原论”,在“微观局部上清楚,宏观整体上模糊”。
  既然两种医学体系各有长短,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医学,那么就有必要将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理论。这样既实现了中医传统理论的现代化,又弥补了中医理论在微观上的不足;同时也使现代医学理论在整体水平上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产生质的飞跃。由此可知,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统一,对于当今整个医学的发展趋势来说,意义重大。
  
      破解中医理论内涵是统一中西医理论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就提倡“中西医并重”,并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中医理论,试图揭开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的确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但应当看到的是,仅靠这些实验数据,对于揭示体系庞大而又错综复杂的中医理论本质来说,其距离依然十分遥远。学术界因此形成了两大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西医理论是在东西方两种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此得出“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的结论。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对以现代科学破解中医理论工作失望后转而派生出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消极地认为传统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甚至是“伪科学”。
  笔者认为,学术界之所以产生这两种片面性的认识,说到底是研究者受自身学识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所致,而不是中医理论不科学,中西医理论真的就不相通。其实产生这样的认识并不奇怪,因为要从现代科学角度认识中医理论的本质,最起码要涉及60多个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要让每个研究者的学识都达到如此渊博、全面的程度,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的错误之处,在于割裂了人体复杂功能与人体复杂结构之间的必然联系,最终将中医理论推到“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理论”和“玄学理论”的境地,这就从根本上远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滑向了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笔者一直认为,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诊断治疗疾病的科学。既然二者研究的对象是同一人体,在同一人体内绝不可能出现两种毫不相关的“结构和功能”,而对于同一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也决不可能出现两种毫不相关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西医理论在内涵上应当是相通的。既然内涵相通,实现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就是可行的。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讲,既然承认中医理论是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那么,在人体中就一定有其物质基础。尽管目前还不能准确地对号入座,但并不等于就没有物质基础。可喜的是,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已经把人体的微观结构搞得一清二楚,而且又有如此众多的现代边缘学科为此提供了理论上的联系,那么,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就一定能够找到其物质基础,并最后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
  但必须明确,要实现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其前提是必须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破解中医理论的本质。一旦中医理论的本质得以破解,那么,中医理论就会变成可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阐述的现代科学理论。这时,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就自然会水到渠成。所以,科学破解中医理论的研究本身,就是实现中西医理论统一的可行途径。
  笔者根据近30年来对于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进行的研究表明,应用现代多学科理论破解中医基础理论已不再是梦想,而是已经成为现实。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能否揭开这一千古之谜,关键决定于研究者是否真正掌握了多学科的知识功底。
  
      破解的关键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齐头并进
  从研究的理论性和经验性区分,科学研究可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实践(经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主要是通过理性思维,从已有的经验、事实材料中探求和发现普遍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中推导出结论的研究。实践(经验)性研究,主要是通过直接观察现象(特别是科学实验)发现、搜集新的经验、事实材料的研究,因而也叫事实性研究。医学中的实践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种方法。
  实践性研究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性研究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实践性研究的作用,是为理论性研究揭示事物本质提供客观证据。若只有实践性研究而没有理论性研究,即使材料堆积如山,也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揭示事物的本质恰恰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由此可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性研究比实践性研究更为重要。
  从科学研究的难易程度看,实践性研究要比理论性研究容易得多。我国以往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经验)性研究的层次上,如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但事实证明,由于忽视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所以很难揭示出中医理论的本质。这是因为,人体是由多个层次结构组成的、有着极为复杂联系的巨大系统,每个层次之内都自成系统,而且子系统层次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研究者即便是能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中取得一些数据,但这些数据终归属于现象问题或局部问题,仅据此,很难搞清这些数据与人体这个巨系统的各种复杂功能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也正因为缺乏整体上理性思维联系的研究,这就决定了过去那种单纯以实践(经验)性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难以在揭示中医理论本质的问题上具有实质性突破,以至于研究了半个多世纪,到今天也不能从现代科学角度破解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本质。这显然是由于忽视理论性研究的重要作用所造成的。
  
      笔者认为,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能否全面成功破解中医理论的本质,关键决定于理论性研究的力度,而实验性研究则在其次。其理由如下:
  首先,目前研究生命科学的学科已达近百个,特别是现代生物学和现代医学对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达微观细胞和分子层次,这些多学科理论为破解宏观的中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和理论支撑,所以,应用理论性研究方法破解中医理论本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其次,新中国建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大批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学者,从实验角度对于中医理论中的活血化瘀、肾本质、经络本质等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甚至连外国学者也纷纷加入了研究的行列。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数据,这些资料和数据为现代科学理论破解中医理论实质提供了佐证和帮助。
  上述两个条件为破解中医理论奠定了雄厚的客观事实基础,使科学破解中医理论实质成为可能。当然,能否对号入座和破解成功,完全取决于研究者们是否具备了多学科理论的功底,是否真正掌握了上述资料的精髓实质,是否对人体复杂系统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战略上的认识,是否具有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成功的决心。
  在理论研究破解中医理论实质的过程中,必然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来进一步证明其结论是否正确。所以,有目的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仍然是破解工作中不可缺少的。
  
      在科学破解中医理论本质的过程中,理论性研究与实践性研究必须紧密配合,齐头并进,才能加快研究的进度。其中理论研究起统帅作用,决定研究的成败,是重中之重。理论性研究必须走在实践性研究的前面开路,而且还要对实践性研究结论进行善后处理。假如理论研究仍然跟不上来,就会阻碍中医理论总体研究的进度。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出一个总体研究方案,创建一个战略性的理论研究框架作为指导,然后再设计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具体实验和临床观察,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这是加快研究步伐的有效措施和捷径。
  笔者认为,一旦中医理论被现代科学理论所彻底揭示,那么,中医理论就自然会转化为以现代科学语言阐述的现代科学理论,与此同时,真正的中西医统一学理论就自然形成了。这种统一后的医学理论,就是“融中西医思想为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理论体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2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08:12:12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本质两个字。
3
发表于 2018-8-31 08:53: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本质是气化,用得着破解吗
4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7:02:55 | 只看该作者
        破解中医理论内涵是统一中西医理论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就提倡“中西医并重”,并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中医理论,试图揭开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的确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但应当看到的是,仅靠这些实验数据,对于揭示体系庞大而又错综复杂的中医理论本质来说,其距离依然十分遥远。学术界因此形成了两大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西医理论是在东西方两种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此得出“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的结论。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对以现代科学破解中医理论工作失望后转而派生出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消极地认为传统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甚至是“伪科学”。
  笔者认为,学术界之所以产生这两种片面性的认识,说到底是研究者受自身学识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所致,而不是中医理论不科学,中西医理论真的就不相通。其实产生这样的认识并不奇怪,因为要从现代科学角度认识中医理论的本质,最起码要涉及60多个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要让每个研究者的学识都达到如此渊博、全面的程度,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的错误之处,在于割裂了人体复杂功能与人体复杂结构之间的必然联系,最终将中医理论推到“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理论”和“玄学理论”的境地,这就从根本上远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滑向了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笔者一直认为,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诊断治疗疾病的科学。既然二者研究的对象是同一人体,在同一人体内绝不可能出现两种毫不相关的“结构和功能”,而对于同一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也决不可能出现两种毫不相关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西医理论在内涵上应当是相通的。既然内涵相通,实现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就是可行的。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讲,既然承认中医理论是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那么,在人体中就一定有其物质基础。尽管目前还不能准确地对号入座,但并不等于就没有物质基础。可喜的是,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已经把人体的微观结构搞得一清二楚,而且又有如此众多的现代边缘学科为此提供了理论上的联系,那么,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就一定能够找到其物质基础,并最后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
  但必须明确,要实现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其前提是必须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破解中医理论的本质。一旦中医理论的本质得以破解,那么,中医理论就会变成可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阐述的现代科学理论。这时,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就自然会水到渠成。所以,科学破解中医理论的研究本身,就是实现中西医理论统一的可行途径。
  笔者根据近30年来对于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进行的研究表明,应用现代多学科理论破解中医基础理论已不再是梦想,而是已经成为现实。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能否揭开这一千古之谜,关键决定于研究者是否真正掌握了多学科的知识功底。
…………………………
不难看出,王教授所说的中医理论的“内涵”、“本质”,就是其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其所要破解、诠释、揭示的中医理论的“内涵”、“本质”,也是其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并且他已经破解、诠释、揭示了其所谓的中医理论的“内涵”、“本质”,就是其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这话说的有点啰嗦,我理解他说的其实就是中医理论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基础,而且是中西医统一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基础,实际上就是中医理论的西医解剖学基础和西医生理学基础。王教授致力于创建中西医统一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致力于统一中医学和西医学。注意:是中西医统一,不是中西医结合,不是中西医融合,更不是中西医配合,其创建中西医统一理论的目标已定,而且即将完成。目标伟大,工程浩繁,即将完成,这是多么令人羡慕、感动、激动啊,我先祝贺一下:王教授祝贺你!


      中医“精”、“元气”与“阴阳”概念的内涵梳理及溯本求源(简介)

      “精”、“气”与“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中的三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搞不清三者的内涵,就难以明白中医治病的原理。

      然而,包括《内经》、《难经》在内的历代医籍中,还没有一本书能将这些概念的真实含义及来笼去脉讲得清楚,所以,历代中医人都是在稀里糊涂中谈“精”、“气”、“阴阳”三个概念,一直糊涂到今天,即便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也没有讲清楚,存在着自相矛盾。

      概念是理论的基本元素。概念不清,理论就不可能自圆其说,直接造成中医人难以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影响继承,同时也引起外界人对于中医的轻视和否定。因而,对于中医“精”、“气”、“阴阳”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弄清每个概念的真实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中医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第一次将上述各概念的复杂关系梳理清楚,力求做到正本清源。
        一、“精”与“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医学的“精”与“气”概念始于《内经》,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内经》认为“精化为气”,道家内丹功认为“练精化气”。显然,中医与道家内丹功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书籍中,对于“精”与“气”的认识实际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最早的哲学著作《管子》,认为“精”与“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种观点出自《易传·系辞上》,提出“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将“精气”混为一谈。毫无疑问,《内经》中的“精”与“气”概念源于《管子》而不是源于《易传》。《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将“精气”混为一谈,没有明确指出中医的“精”与“气”概念是继承的《管子》的观点,而不是源于《易传》等其它哲学书籍的观点。
         二、元气的内涵
        1、关于真气、元气、原气、阳气、正气、肾气的真实内涵及其相互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气”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气”引入《内经》称为“真气”,引入《难经》称为“元气”和“原气”,从而成为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

       自《内经》和《难经》以降的历代中医书籍中,都没有将哲学之“气”讲清楚。有关哲学之“气”的论文虽多得不可胜数,但同样没有将哲学之“气”梳理清楚。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真气”、“元气”和“原气”三者混为一谈;甚至还将“元气”与“肾气”混为一谈。
        实际上,《内经》中的“真气”与《难经》中的“元气”、“原气”原本就是三个内涵各不相同的概念,历代医家从未有人进行详细论证并统一过。至唐代,孙思邈率先含糊其辞地使用了“真元气”一词,但并没有解释清楚“真元气”的含义。金元时期,李东垣首次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真气就是元气。
       “正气”与“阳气”的概念也是出自《内经》,与“真气”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由于《内经》各篇非一时一人所写,出自不同的作者之手,所以,各篇中的“真气”、“正气”与“阳气”三者之间并没发生横向关系。以至于延续至今,当代中医人仍不明白各自的含义,常将三者混为一谈。扶阳派郑钦安也将“阳气”与元气混为一谈。此外,《内经》又称“真气者,经气也。”
      总之,历代中医书籍对于“气”的理解各不相同,各说自话,从无有人探讨这众多的“气”在人体内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
       2、人体元气的五大内涵特征
      对于人体元气具有五大内涵特征,中医人很少知道。
人在胚胎形成之前就存在元精和元气;元气为人体整体先天之气而非肾脏一脏之气;元气是指人体整体混沌未分之气;元气是人体阴气与阳气合一之气;元气是人体五脏之气合一之气。
       3、人体元气的五大规律
      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如下五大规律。
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人体生理状态下元气盛衰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人体元气盛衰决定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人体元气的盛衰决定于阴阳二气弱势一方的规律;人体元气自动恢复规律及生命自救规律。
       三、中医“阴阳”的内涵
       1、《黄帝内经》阴阳学说九大思想
      阴阳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阴阳应宇宙万物之象;阴阳是人体生命之本;阴阳变化规律;阴阳平衡决定人体的健康;阴阳失调是致病的根本原因;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防病之道;诊察阴阳变化是诊断疾病之大法;调整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之大法。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六大规律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
       3、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中医学原理
阴阳的杠杆平衡原理;阴阳的同长同消原理;先天阴阳二气与元阴元阳同步消长的关系;人体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的关系。
       4、人体两级阴阳平衡的四大阴阳平衡原理
      “阴阳平衡”不是中医人所想象的一个阴与一个阳的平衡那么简单,而是由如下四种阴阳关系形成的动态平衡。包括元气与元精的平衡、阴精与阳精的平衡、阴气与阳气的平衡以及水谷之精与水谷之气的平衡。
       四、元精与元气、水谷之精的关系
      包括元精与元气的关系,元精与水谷之精的关系。

      对于以上种种关系,《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首次做了认真梳理和详细论证,从而为您解密,为您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精、元气、阴阳、阴阳平衡的内涵打开方便之门。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5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7:05:53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8-31 08:53
中医的本质是气化,用得着破解吗

请看4楼。
6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7:3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8-8-31 17:34 编辑

祝贺完了,我做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旁观者,班门弄斧就王教授的目标、工程说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所谓中西医统一是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终极目标。

二、所谓中西医统一是且必须是在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基础上的。

三、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是且必须是在中医经典基础上的。

四、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不可以是在中医教材基础上的。

工程完工不仅要祝贺,更要审核、验收。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7
发表于 2018-8-31 21:1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8-31 21:20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8-8-31 17:02
破解中医理论内涵是统一中西医理论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就提倡“中西医并重”,并投 ...

      不难看出,王教授所说的中医理论的“内涵”、“本质”,就是其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其所要破解、诠释、揭示的中医理论的“内涵”、“本质”,也是其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并且他已经破解、诠释、揭示了其所谓的中医理论的“内涵”、“本质”,就是其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这话说的有点啰嗦,我理解他说的其实就是中医理论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基础,而且是中西医统一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基础,实际上就是中医理论的西医解剖学基础和西医生理学基础。王教授致力于创建中西医统一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致力于统一中医学和西医学。注意:是中西医统一,不是中西医结合,不是中西医融合,更不是中西医配合,其创建中西医统一理论的目标已定,而且即将完成。目标伟大,工程浩繁,即将完成,这是多么令人羡慕、感动、激动啊,我先祝贺一下:王教授祝贺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101先生的祝贺!      

      我这一辈子追求的目标,就是完成这一件大事,为此付出了无尽的心血,并牺牲了很多的个人利益。目前由于年龄关系,只能完成中西医基础理论部分的统一工程,可以为临床部分统一指明方向,至于个人完成的临床部分,也只能是完成一部分,其余工作留给后人去做。     


点评

不难看出,王教授所说的中医理论的“内涵”、“本质”,就是其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1 13:45
8
发表于 2018-8-31 21:25: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8-31 21:32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8-8-31 17:31
祝贺完了,我做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旁观者,班门弄斧就王教授的目标、工程说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所 ...

祝贺完了,我做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旁观者,班门弄斧就王教授的目标、工程说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所谓中西医统一是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终极目标。

二、所谓中西医统一是且必须是在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基础上的。

三、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是且必须是在中医经典基础上的。

四、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不可以是在中医教材基础上的。

工程完工不仅要祝贺,更要审核、验收。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
            前三条都正确,想到一起去了。第四条,实际上有继承,有发展,同样是中医内涵。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还不足以形成完善的中医理论,必须补充创新新的概念以补其不完成,最后才能形成完善的中医理论。所谓“验收”,就是检验。当然要检验。检验的结果是,不仅符合中医理论内涵,还要诠释中医理论中的各种相关学说,此外,还要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原理。更重要的是,形成的理论更精练,并能用于临床治病,易学学会,行之有效。这才是终极目标。我只须整体战略部分,就够我写15年的,然后就老的写不动了。因为国家不支持民间的研究工作,不投入,没办法,全靠个人投入,所以,能干多少是多少。量力而行罢了。

点评

祝贺完了,我做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旁观者,班门弄斧就王教授的目标、工程说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所谓中西医统一是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终极目标。 二、所谓中西医统一是且必须是在中医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1 13:49
9
发表于 2018-9-1 06:24: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8-8-31 22:26 编辑

       锡民先生讲:因为国家不支持民间的研究工作,不投入,没办法,全靠个人投入,所以,能干多少是多少。量力而行罢了。
       无知村人认为: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本人完全赞同!!!!!!!!!!!!!!!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9-1 13:45:14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8-31 21:12
不难看出,王教授所说的中医理论的“内涵”、“本质”,就是其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 ...

      不难看出,王教授所说的中医理论的“内涵”、“本质”,就是其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其所要破解、诠释、揭示的中医理论的“内涵”、“本质”,也是其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并且他已经破解、诠释、揭示了其所谓的中医理论的“内涵”、“本质”,就是其所谓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物质基础”。这话说的有点啰嗦,我理解他说的其实就是中医理论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基础,而且是中西医统一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基础,实际上就是中医理论的西医解剖学基础和西医生理学基础。王教授致力于创建中西医统一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致力于统一中医学和西医学。注意:是中西医统一,不是中西医结合,不是中西医融合,更不是中西医配合,其创建中西医统一理论的目标已定,而且即将完成。目标伟大,工程浩繁,即将完成,这是多么令人羡慕、感动、激动啊,我先祝贺一下:王教授祝贺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101先生的祝贺!      

      我这一辈子追求的目标,就是完成这一件大事,为此付出了无尽的心血,并牺牲了很多的个人利益。目前由于年龄关系,只能完成中西医基础理论部分的统一工程,可以为临床部分统一指明方向,至于个人完成的临床部分,也只能是完成一部分,其余工作留给后人去做。
…………………………
苦差事,悠着点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1:07 , Processed in 0.0620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