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行乘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5 19:4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太过导致的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引起其所胜行的虚弱,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的协调关系失常。如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能克土,土为木之所胜。若木气过于亢盛,对土克制太过,可致土的不足。这种由于木的亢盛而引起的相乘,称为“木旺乘土”。

不及所致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行正常限度的克制,使其本身更显虚弱。仍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能制约土,若土气不足,木虽然处于正常水平,土仍难以承受木的克制,因而造成木乘虚侵袭,使土更加虚弱。这种由于土的不足而引起的相乘,称为“土虚木乘”。

相乘与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太过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例如木气过于亢盛,其所不胜行金不仅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欺侮,出现“木反侮金”的逆向克制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木亢侮金”。

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克”。如正常情况下,金克木,木克土,但当木过度虚弱时,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也会因木的衰弱而“反克”之。这种现象,称为“木虚土侮”。

总之,五行的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例如:木过强时,木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受到木侮,又可受到火乘。因而相乘与相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这是对五行相乘与相侮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很好说明。

   


中医应用

1、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引起五脏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某脏过盛,而致其所胜之脏受到过分克伐;二是某脏过弱,不能耐受其所不胜之脏的正常克制,从而出现相对克伐太过。如以肝木和脾土之间的相克关系而言,相乘传变就有“木旺乘土”(即肝气乘脾)和“土虚木乘”(即脾虚肝乘)两种情况。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称为“木旺乘土”。反之,先有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等表现时,称为“土虚木乘”。

(2)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形成五脏相侮亦有两种情况,即太过相侮和不及相侮。太过相侮,是指由于某脏过于亢盛,导致其所不胜无力克制而反被克的病理现象。例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称为“木火刑金”。 不及相侮,是指由于某脏虚损,导致其所胜之脏出现反克的病理现象。如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水肿,称为“土虚水侮”。

总之,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如肝脏有病,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病传至肾,为子病及母;病传至脾,为乘;病传至肺,为侮。其他四脏,以此类推。

2、控制疾病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如肝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心、肺、脾、肾有病也可以影响肝脏。不同脏腑的病变,其传变规律不同。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这里的“实其脾气”,是指在治疗肝病的基础上佐以补脾、健脾。

3、确定治则治法。

人体五脏相克关系异常而出现的相乘、相侮等病理变化的原因,不外乎“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太过”者属强,表现为机能亢进;“不及”者属弱,表现为机能衰退。因而治疗上须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若一方虽强盛而尚未发生克伐太过时,亦可利用这一治则,预先加强其所胜的力量,以阻止病情的发展。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又如木本克土,若土气壅滞,或脾胃湿热或寒湿壅脾,不但不受木之所克,反而侮木,致使肝气不得疏达,称为“土壅木郁”,治疗应以运脾祛邪除湿为主。抑其强者,则其弱者机能自然易于恢复。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或“土虚木贼”,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又如土本制水,但由于脾气虚弱,不仅不能制水,反遭肾水之反克而出现水湿泛滥之证,称为“土虚水侮”,治疗应以健脾为主。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依据以上内容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1)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临床应用时,应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抑木和扶土法有所侧重。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则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若用于土虚木乘之证,则应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2)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3)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若属肝火亢盛,左升太过,上炎侮肺,耗伤肺阴的肝火犯肺证,当清肝平木为主,兼以滋肺阴以肃降肺气为治。

(4)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若由于心火独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则应以泻心火为主;若因肾水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则应以滋肾水为主。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宅,肾阴虚亦可致相火偏旺,也称为水不制火,这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中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总之,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可以确立有效的治则和治法,指导临床用药。但在具体运用时又须分清主次,要依据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全面考虑。或以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以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如此,方能正确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
2
 楼主| 发表于 2018-7-6 17:59: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7-6 18:05 编辑

(1)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引起五脏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某脏过盛,而致其所胜之脏受到过分克伐;二是某脏过弱,不能耐受其所不胜之脏的正常克制,从而出现相对克伐太过。如以肝木和脾土之间的相克关系而言,相乘传变就有“木旺乘土”(即肝气乘脾)和“土虚木乘”(即脾虚肝乘)两种情况。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称为“木旺乘土”。反之,先有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等表现时,称为“土虚木乘”。
3
 楼主| 发表于 2018-7-6 18:0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7-6 18:05 编辑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又如木本克土,若土气壅滞,或脾胃湿热或寒湿壅脾,不但不受木之所克,反而侮木,致使肝气不得疏达,称为“土壅木郁”,治疗应以运脾祛邪除湿为主。抑其强者,则其弱者机能自然易于恢复。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或“土虚木贼”,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又如土本制水,但由于脾气虚弱,不仅不能制水,反遭肾水之反克而出现水湿泛滥之证,称为“土虚水侮”,治疗应以健脾为主。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依据以上内容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1)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临床应用时,应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抑木和扶土法有所侧重。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则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若用于土虚木乘之证,则应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4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03:4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7-8 04:12 编辑

中医五脏病变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没有生克乘侮的的关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05:36:29 | 只看该作者
如肝脏有病,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病传至肾,为子病及母
6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05:36:45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8-7-8 03:42
中医五脏病变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没有生克乘侮的的关系。

中医五脏病变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7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05:39:49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8-7-8 03:42
中医五脏病变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没有生克乘侮的的关系。

主帖是转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05:42:15 | 只看该作者
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
9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05:43:54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8-7-8 05:36
中医五脏病变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医药的脏府间的联系作用是非生理性,而不是生理性的联系。
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相生的关系。
如肺生肾,心生脾。
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在非生理反应中才建立的。
也没有相互克制的作用。
克在五脏关系中是被说成为生理性的关系。
但实际上并没有生理性的制约关系存在。
如脾克肾。
脾的消化功能与肾的回收水的功能间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是不同的联级系的反应,相互没有生理性的联系这些,以现代生理学是完全可以说明的。
但是在非生理性反应中,脾肾它们确实建立了相互作用的联系。
脾虚消化功能减弱可以与肾虚的水肿间建立非生理的影响联系。
且也不是乘侮的关系。
因为脾肾都虚。
而这种非生理性的联系作用的存在,只也在中国人应用中药时才体现的。
现代医学的病理药理学并不知道有这种关系作用的存在。
在脾肾的相关信号联级系的受体结构必定有非生理的变化。
一般都知道结构决定功能。
而生理功能的非生理变化必定与相关结构的变化有关。
当然人体中的结构有很多种的,而中医药的脾肾这种生理功能的变化是与相关受体的构象变化相关的,受体蛋白质结构是细胞级以下的结构或构象。
而中药就是恢复相关受体的结构象的。
但是由生理功能变成非生功能或生理功能的减弱到一定程度,并不是只有结构的变化,还有相应生理物质及非生理物质的作用。
且受体构象变化必然有物质及能量的作用,对于人体就是分子或离子的能量作用了。
然而相关改变脾肾受体的结构象的物质是什么,对于现代医学是一个非常难解的迷。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05:45:01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8-7-8 05:42
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

中医药的五行是中医药脏之间关系的体现
这些关系在非生理联系中是真实存在的。
如脾与肾。
脾虚与肾虚能建立非生理的联系。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在应用中药时,不能只治一种。
要同时用中药补脾和补肾。
如果只补其中一个,另一种会治不好,或者脾肾都治不好。
实际在用中药治病没有效果与这种脏之间的联系是有很主要的关系的。
原因是流体酶的离子对于相关受体构象有改变的能量作用。
如脾虚是一级密度,肾虚是二级密度。
而在酶的一级密度产生扩散及离子就足以让那些受体构象稳固性较差的产生非生理性的变化,而形成脾虚肾虚的受体构象及脾虚肾虚的症状反应。
脾虚肾虚各有一级酶密度,只治其中一种,没有用了中药的脾或肾必然还有另一级密度存在,这一级密度的酶离子是完全可让用了中药正在修复的脾虚或肾虚受体构象再产生病理性的变化的。
这是中医药五脏之间关系的病理学药理学原理的说明。
并不等于以这种脏联系直接能应用于中医治病方面。
因各脏之间的联系作用并不是确定的。
当然现代医学对这些实际存在的联系是根本没有认识研究过的。
也不可能有什么现代技术的应用的。
但并不是这些联系就不存在了。
用不用五脏关系治病是与这种关系是不是存在不能等同。
对于这种实际的五脏关系是病理学药理将来要研究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不是一般学了点中医药治病技术及医学的人能随便就谈存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22:22 , Processed in 0.0602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