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45|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夜读伤寒(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4 15:3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次登录贵论坛,向各位老师问好。本人是一位忠实的中医爱好者,自学医以来,慢慢积累一点点感悟,并形成些文字。在2017年申请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后,便专注打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随着时间的流逝,公众号里渐渐丰富起来。偶尔浏览网页,看到中医药识途论坛名家众多,正是我学习中医的一个好园地,于是又起心将公众号里的文章移过来,接受百草居各位老师的审阅,希望能遇到知己,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15:33:52 | 只看该作者
夜读伤寒: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兽汤名称的由来

  在中医历史上,《伤寒论》中著名的青龙汤、白虎汤、真(玄)武汤历来闻名于世,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兽来说,《伤寒论》独少了朱雀汤,这成为中医历史上的一大悬案。此外,以四神兽命名的方剂,其方名有何来历,也一直是中医人士争论的一个焦点。

  笔者认为,想辨析清楚四神兽汤方剂原理和方名由来,首先要先梳理清楚四神兽所代表的涵义。

  其实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之外,还有勾陈和腾蛇,并称为六大神兽。其最初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二十八星宿,后来融入了五行,与方位、时序、万物、人事等相结合,被广泛应用到军事、艺术、文学、医学、地理、卜筮等领域,特别是被周易六爻卦象的灵活应用后,更加被人所熟知。

  中国古代以北极星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四象”,东方星象连起来象苍龙,西方星象连起来象白虎,北方象龟与蛇,南方象大鸟,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这四大星象也随着季节次第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朱雀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玄武上升。这即是"四大神兽"的来历。

  正因为此,四大神兽就被赋于了不同的意义:

  青龙代表东方,五行属木,其色为青,为春季,性温,其气主升;

  白虎代表西方,五行属金,其色为白,为秋季,性凉,其气主降;

  玄武代表北方,五行属水,其色为黑,为冬季,性寒,其气寒藏;

  朱雀代表南方,五行属火,其色为红,为夏季,性热,其气热散。

  四大神兽先简单了解这些,下面再来结合中医方剂对四神兽汤的来历进行逐一辨析。

  一、白虎汤方名由来

  白虎汤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中药组成,其中知母、石膏为苦寒之药,主清肺、胃之热。肺为上焦,胃为中焦,知母、石膏之寒气上焦开始往下清降,犹如凉风从天而降,一扫炎热之气。这不正如白虎所代表的西方秋季的气候吗,所谓“凉风起天末”,寒气下降,炎热褪去,万物萧杀,草木枯白。凉秋来临,炎夏消退,这不正是白虎汤组方用药之义吗。

  粳米本为水中生长之物,能在水中生长而不被淹死,其必有抗水、利水的功效。而白虎汤之所以使用粳米这味药,是因为白虎汤具有秋季特性,即一为凉,一为燥。同样石膏、知母苦寒之性也易引起燥湿之弊,所以此处用粳米即是为了防止石膏、知母燥性太过,以增加润燥养阴之功。另外,粳米还具有利水之能,利水能开下窍,下窍疏通开了,也会更利于上焦寒凉之气的下降。粳米一药两用,体现了古人立法之严密和灵巧。

  二、真武汤方名由来

  只所以用真武汤而不用玄武汤命名,据说是后世为避唐玄宗皇号原因。此汤由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五味药组成。此方本治太阳病发汗不解后,出现“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症状的。所谓汗伤阳、下伤阴,发汗太过,阳气外散,内寒湿重,而“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正是一种振寒的表象。而玄武汤正是温肾阳、行肾水的名方。

  上文已说过,玄武主北方寒藏之气。那么玄武藏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历代农民在冬季来临之前,都会“颗粒归仓”。其目的,一是保存足够的粮食度过冬天,二是为明年保存种子。其实这种子就是中医所说的“元阳”。如果自然界缺少了这些种子,万物都将消亡(而中药学中也有“诸子皆降”之说,即种子成熟后多会有降落习性,其实就是降到肾的地方,所以大多的种子具有补肾功能)。同样,水离开了阳气,便不能蒸腾化气,也是死水。所以真武汤以大热的附子为君,即是用其温肾阳以行水、治水之功。这与北方冬季功效相同,故名真武汤。

  三:大小青龙汤方名由来

  青龙汤分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通过上文分析,既然名为青龙,组方用药肯定应该具有青龙神兽的禀性。而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一书中认为“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此说太拘泥于龙的习性,而失于青龙神兽之本义了。至于现代人认为甘草和桂枝为青色,故名为青龙,石膏为白色故名为白虎之说,更是望文生义,不值一驳。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小青龙汤本为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解表之药麻黄、细辛、桂枝等药,五味子有敛肺功效,肺敛则能降,配合半夏降逆燥湿之性,可祛心下水气。而祛水湿还可以采取健脾来加强运化水湿方法,所以方中炙甘草、干姜等,即有助解表之功,又有运化水湿之能。纵观全方,有龙尾(五味子、半夏)往下摆动,以助龙头龙身(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炙甘草)升腾发表之象,以图示之更形象: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大青龙则是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紧脉加上不汗出,说明表闭未解,明显为麻黄汤证;内心烦躁则阳明胃中有热,上扰心神所致,所以用大剂石膏来清降。从小青龙用五味子和半夏来降逆,而大青龙明显采用了更猛的石膏和杏仁来清降;另外,解表主药麻黄的用量,也明显是小青龙的两倍。即大青龙汤的用药,龙尾往下摆动的力度更大,同时龙头龙身升腾解表的力量也更大。同样用图表示更明白直观:

   

  由此可知,青龙汤虽分大小,但都同样具有青龙神兽的东方春季其气上升的特点,这才是青龙汤方名的由来。

  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而上天龙,主升;下山虎,主降。与中医“清气左升,浊气右降”原理深相切合,也与易经太极一气周流的“左升右降”相吻合,还与大自然太阳“东升西降”现象一致,其实这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万物一理”的最好体现。

  四:朱雀汤寻踪

  《伤寒论》四神兽汤中,唯独找不到朱雀汤的踪迹。这也成为《伤寒论》的又一大悬案。

对于朱雀汤,有的医家认为是十枣汤。而由真武汤主行水,白虎汤主清降,青龙汤主升解来看,朱雀汤应当是来解南方炎夏之热方为妥切。而十枣汤为逐水之剂,与朱雀本义不符。所以十枣汤即为朱雀汤之说应当排除。

  此外,还有的医家认为《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即为朱雀汤,方中黄连能清心火,心在五行属火,方位主南方,这正与朱雀所代表的方位、时序相同。

  而在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明确载有大小朱雀汤,其中小朱雀汤即为黄连阿胶汤,这也为黄连阿胶汤即为朱雀汤增加一个佐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先生酷爱中医,常秉烛夜读,让人钦佩。  发表于 2018-7-18 13:18
此论,以前也有耳闻。  发表于 2018-6-5 15:4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3:19:52 | 只看该作者
夜读伤寒:抵当汤证辨析

  云深堂主,夜坐书房,焚香调息,潜心静虑,夜读《伤寒》。恰桌上有乾隆年间名医黄元御《伤寒悬解》一书,随手翻开,正是“抵当证四”篇,原文如下:

  《伤寒论》原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黄氏注解:身有热而少腹满,多是木郁阳陷,疏泄不行,应当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是有血瘀,当下。然满而未硬,下不必急,减抵当之分两,变汤为丸,缓攻可也。

  〖抵当丸〗 大黄二两 水蛭二十枚 虻虫二十五枚 桃仁二十五枚,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煎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连服。

  云深堂主细品黄氏之解良久,反而疑问丛生,现将疑问逐条列如下:

  一,“伤寒有热”是“身有热”吗?

  二,“少腹满”的病因是什么?

  三,少腹满为何会“应小便不利”?真的是“木郁阳陷,疏泄不行”的原因吗?

  四,为何“为有血也”反而会让小便利?

  五,血从何来?

  六,变汤为丸,真的是为了“缓功”吗?

  七,本条用药真是为了“减抵当之分两”吗?
 
  疑问太多,云深堂主又查阅明代医家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一书,将其对“抵当汤证”解析列如下:

  方氏注解:“此与上编第二十一以下三条同,以风寒俱有,而比上编为难解,故用上编之方而变汤为丸,然名虽丸也。犹煮汤焉,夫汤,荡也。丸缓也。变汤为丸而犹不离乎汤,其取欲缓不缓,不荡而荡之意欤,且曰不可余药,言即使如上编之用汤犹未为对,必如是而后可,亦奇制也。其犹兵家之八阵欤,八阵武侯兵也。变则反正为奇,以奇为正,谓医与将同道者,尚在同一权变哉。”

  阅毕,如雾锁江,云深堂主更加深陷迷茫之中,不禁掩卷而坐,闭目向天,苦思仲景先师方证之义。

  当此时,窗外车声远近,案头清香袅袅,神思所及,更显夜静。

  圣人有言,静能生智,云深堂主静思良久,疑惑渐解,条理渐明。

  一,抵当汤证,实为“太阳病篇”中之一证,其仲景先师所谓“伤寒有热”者,非黄氏“身热”矣,而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热也。在《伤寒论》原文“抵当汤证”条中,有明示:“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以抵当汤。”此实为经热入腑,热随经而传膀胱之腑。

  二,《内经》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而《营卫生会篇》又谓“水谷俱下而成下焦,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这说明膀胱运化机理,为水谷至下焦,经气化后,循膀胱壁表渗入至膀胱内里,在内里气凝聚为液,满而从膀胱下口溢出为尿。之所以入膀胱内能凝聚为液,是因为六气之中,足太阳经气寒水矣。

  正因为此,所以《类经》中称“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津液之入者为水,水之化者由气,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矣。”

  三,今太阳经病有热,热随经而入膀胱之腑,脏为阴,腑为阳,阳腑本为清净之所,对于膀胱寒水来说,更是清凉之地,今突然而受热邪侵入,腑内之液难免受热又蒸而为气,胀满整个膀胱,这即是原文所谓“少腹满”之原因矣。

  四,热邪内结膀胱,重新又蒸液为气,故无小便,所以原文称“应小便不利”。现实生活之中,亦有此种现象。如人在发烧之时,小便偏少;或晚上饮酒,睡前大量喝水,整夜不会起夜小便,这即是内热蒸液成气,致使小便短少的原因。

  而黄氏所谓“木郁阳陷,疏泄不行”之解,似于理不通,太阳病本在表,而绝对与肝无关,更与阳气陷无关,肝气疏泄之论过于牵强矣。

  五,然而本证却相反,本应小便不利,今反而小便利,仲景先师给出答案,是“为有血也”。

  然而血从何来?从热而来也。热结膀胱,热性动灼,冲动蒸灼膀胱内壁而为血,所以此证“其人如狂”,所以方有执理解为“发狂,则主血之心亦病,而重于如狂”,亦为不通,太阳表证,邪气远未入心,与脏无关矣,牵强于“心主血”之论,亦偏离主题万里矣。

  六,膀胱表壁被血所瘀阻,太阳经之热受阻暂时不能渗入,膀胱之内气复凝聚,所以反而会“小便反利”。

  七,至此可知,发展到这一步,实为病进矣。病重药亦重,故仲景变汤为丸,用丸而不用汤,非为丸缓,而是杵诸药为散后制成丸,再煎丸,为何,方便汤与药一起内服也,即不可浪费一点药,这即是“不可余药”之本义。否则,何必制成丸后,再把丸重新煎一次呢?所以后文又加一句,一天后(晬日)当下血,“若不下,连服。”连续再服,这还是为了缓吗?何况,此病为急证,哪有缓治之理。故方有执之“丸缓”之解,与黄氏“下不必急,减抵当之分两,变汤为丸,缓攻可也”之论,更不通矣。

  八,汤以“抵当”为名,至此明矣。瘀血阻于膀胱内壁,以抵挡气化渗入之义也。

  九,细观其方,虻虫者,飞虫也,属气药,膀胱为“气化而能入”,只有气才能渗入膀胱,所以用虻虫正是用其气渗入膀胱之义;水蛭,水中之物,入水可破血瘀,膀胱为藏津液之水脏,水蛭正擅长于水中作业矣;桃仁,果核肌瘤之状,破肿物矣;大黄性寒,活血化瘀同时可清热矣。

  呜呼,圣人组方,道法自然,巧夺天工,可信也欤!

                                 云深堂主记

                               于2017年10月19日
4
发表于 2018-6-5 15:43:5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请先生继续。

点评

谢谢,互相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5 16:39
5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6:39:2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5 15:43
学习了,请先生继续。

谢谢,互相学习。
6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6:40:25 | 只看该作者
夜读伤寒:越婢汤神秘方名大揭密

       在整部《伤寒杂病论》中,越婢汤所散发出的神秘光芒,穿越了近两千年的时光,依然诡异的照耀着整个中医世界。无论其组方用药与脉证的矛盾背离,还是方名的奇异诡谲,都让历代中医大神们伤透了脑筋。

神秘的方名

      这里暂且罗列一下历代中医名家对越婢汤方名有代表性的解析:

  一、成无已的以婢为脾论:即发越脾气,通行津液的意思。见于金代·成无己的“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是汤所以谓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
  二、方有执的“超越卑微”论:方氏在《批注伤寒论》谓“越,逾也、过也;婢,女子之卑者也”。(《伤寒论条辨》)

  三、喻嘉言的拟人论:“石膏之辛凉,以兼解其寒,其柔缓之性,比之女婢。”
  四、近人柏德新的越级论:使被压迫的脏腑越级,免受压迫的意思。如其在《伤寒溯源集》中说:“越婢实有使婢越级出其受压地位之意。结合疾病,则有发越……『肺之郁闭』。”
  五、钱潢的越国婢女论:钱氏在《尚论篇》中说:“或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遂以命方。”

  六、日本江户后期医家森立之的婢为痹论:森立之是日本考证医学的泰斗级人物,其在《枳园丛考》中,对“越婢汤”方名从文字学和训诂学角度作了大量的考证,提出“越婢汤”当为“越痹汤”的说法。

  七、戏说演绎论:说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突患头昏目眩,浑身乏力、全身浮肿、下腹胀满、小便不利之疾。召来太医会诊,切脉服药。但一连十几天,病情丝毫没有减轻,反有加重之势。满朝文武大臣急得无计可施,太医更是有如热锅之蚁。一再会诊商讨,束手无策。越王烦躁大怒,大斥太医无能,下旨要斩。并在全国张贴告示:谁能治好越王之病,重重有赏!可是一连数日,无人应诊。
这时,越王的一个婢女自告奋勇,愿给越王治病,并说如果治好了越王的病,不求奖赏,只要越王赦免众太医就行。大臣们深感惊讶,太医更是惊奇不已,谁都不相信这个婢女有什么医术。可是越王被疾病折磨得甚苦,且目前又无人敢来应诊,也只好抱着一线希望,将信将疑勉强同意婢女诊治。说来也奇,越王服下一碗汤药之后,不多时全身轻快,浮肿渐退,病已去了一大半。三剂后病痊愈。
越王大喜,对这个婢女大加赞赏,并封为妃子。被赦免的太医们个个自觉惭愧,同时满腹狐疑,暗暗惊叹,一个婢女,哪来这等高超医术?于是结伴向这个婢女道谢救命之恩,并讨教她到底用了什么灵丹妙药。婢女听后,说道:“我哪有什么高超医术、灵丹妙药,其实都是平常向你们学的呢!我经常熬药服侍王宫上下,久而久之,我熟悉了什么药治什么病。这次大王患病,你们处方不验,是因为你们惧畏大王,认为大王是龙身玉体,不敢用平时常用的这些峻猛廉贱的药物,岂能奏效?”一席话,说得太医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事后,太医们将婢女所用之方剂,取名为“越婢汤”,并载入医书。

  以上对越婢汤方名的解析,聚讼纷纷,终无定论,其正确率有多大,大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暂不评论。

神秘的组方用药

  先看原文,再将其神秘之处列出: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朮四两。

  一、脉浮用麻黄没错,但是后面有自汗出,应是桂枝汤证,而依然用麻黄,这是越婢汤方药与病证背离之一;

  二、“不渴、无大热”而重用石膏,用量相当于现在的125克,这是方药与病证背离之二;

  三、脉证中明明点明“风水恶风”后,给出“越婢汤主之”的治法。但在越婢汤后的服用方法中,却又特别注明“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朮四两。”这又如何理解?

  四、本篇一开始对风水的论述是“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而本条没有骨节疼痛,而多了皮水证中的一身悉肿,出现此类病证的病理又是什么?

  五、本篇对水肿的治疗原则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本条“一身悉肿”,但越婢汤用药却发汗有余,而利小便不足。



方证揭秘

  如果对本条病证“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进行深入辩证、研究,还是能发现一些端倪的。

  “一身悉肿”,说明脾气虚,在《病机十九条》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论述。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则必湿邪困脾,从而使脾不健运,所以越婢汤中采用大枣和甘草这两味药来大补脾气。

  另一方面,一身悉肿这一外在表症,说明水湿之邪在表,而非在里。如湿邪在里,则会出现大便溏泻的病症。

  而水湿之邪聚与表皮,这又是什么病理引起的呢?

  我们知道,风性浮散,水性润下。什么情况下才能使润下之水上浮到表皮呢?这必须在具有浮散之性的风力极强的时候才能达到。经常开车跑高速的朋友,遇到下雨高速行驶时,会发现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水珠,在高速风力的冲击下,会极快的向上流动。取象比类,水湿聚于表皮引起一身悉肿的原因,也必是内风极强鼓动的结果。

  那么这极强的内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中医学有一种现象,叫热极生风。那么这热又是从哪里来呢?

  上面已分析过,本证是湿邪困脾引起脾不健运。脾气虚,则脾不升清。而脾本主升清,胃本主降浊。脾胃为脏腑枢轴,脾气不升,必会引发胃气不降。胃为阳腑,具阳明燥金之性,胃气逆则其燥金之气必上炎,一旦燥金之气过于强大,必蒸动水湿外溢。这即是热极生风,风迫水湿聚于体表,形成一身悉肿的主要原因。

  既然热极生风,那么此条为何会说“不渴、无大热”呢?

  其实,这“不渴、无大热”只是一种表面的假象。内有水湿,肯定不渴;体表亦有水湿停聚,胃火上逆根本突破不了皮下水湿,只能蒸动其一部分外出为汗,这即是“脉浮……续自汗出”的原因,所以体表外根本体现不出大热之象。

  胃火上蒸,却又难以透发,邪之出路被闭阻,所以不能被“续自汗出”的假象所迷惑,从而重用麻黄解表,以开邪气外出之路。同时重用石膏,以清降胃火。

  辩证至此,方能分清哪些表证是假,哪些表证是真,透过表证看清内里实质,才是本条组方遣药的基础。如果面对这些重重谍影,而不辩真假,你就只能被这些表证所迷惑,而找不到主证,抓不准病机,从而错失医治良机。所谓用药如用兵,敌我不分,善恶不辨,小之丧身,大之丧国,这种事例在历史上重演的已经不少了。

方名揭秘

  仲景之所以要以“越婢”来命名本方,只有一个可能,即是“越婢”完全能配得上——或非常适合这一病证和方剂。

  历代医家对此方名的理解,之所以难以让大家信服,问题多是出在对让方名与病证、方剂的本身脱离开了。

  婢,《说文解字》解释为“女之卑者也”。后通指为“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宫为婢,后通称受役使的女子。”

  越婢即是地位卑下的古代越国女子。从历史上看,越女之所以能成为我国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原因即在于,一是越国多出美女,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即是西施;其次越国被吴国打败后,作为亡国之女,在夫权至上的古代,其地位的低下更可想而知了。这也是以西施为代表,从小生于农家,以浣洗衣服为业,因长相美丽,被作为政治牺牲品,进贡给吴王夫差,以美色来乱其朝政,从而达到复国的目的。这放在当代其实就是一美女间谍。

  虽然西施为自己国家而出卖美色,但是在贞节观特重的古代,还是被士大夫所鄙视的。所以东汉时期,将以西施为代表的越女,称为越婢,是有其时代特征的。西汉著名辞赋家枚乘在其《七发》中即有“越女侍前,齐姬奉后”的描写,即是当时对越女鄙视的真实写照。

  而西施开始被世人以正面形象传颂则是出现在唐代以后,特别是王维在《西施咏》的名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以及李白的《越女词》后,西施才真正被人们所褒扬接受。

  言归正传,越婢即亡国之越女,其代表人物为西施,在古代被视为潜入吴国的一名女间谍。而以其命名的方剂,对应的脉证,经过上文分析,也是谍影重重,真假难辨,与潜入吴宫的西施身份何其相似。且自古人将女人比作水,而本证作怪者亦是因水而起。

  所谓的越婢汤,即是借越女西施以外表如水的假象以达到祸乱吴王的真实用意,来比拟本证如何透过因水邪恋表所同样引发的重重假象,来组方遣药深入敌宫清除邪气的目的。
7
发表于 2018-6-6 08:52:5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知道,风性浮散,水性润下。什么情况下才能使润下之水上浮到表皮呢?这必须在具有浮散之性的风力极强的时候才能达到。经常开车跑高速的朋友,遇到下雨高速行驶时,会发现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水珠,在高速风力的冲击下,会极快的向上流动。取象比类,水湿聚于表皮引起一身悉肿的原因,也必是内风极强鼓动的结果。

  那么这极强的内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中医学有一种现象,叫热极生风。那么这热又是从哪里来呢?
=========================================================
        先生这一段,理解错了。
         《金匮要略》中的风水,具有明确的临床表现,先生可以到《金匮要略》中查看,不是热极生风!
           《金匮要略》中的风水,是指西医的肾性水肿,轻度的主要表现在眼睑部位水肿,严重的全身水肿。中医理论,发汗是治疗水肿的一种方法。
        越婢汤为中医名方,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原文为:“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另有其加减用法,分别为同篇中治疗“皮水”的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方中治疗“肉极”的《千金方》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治疗肺胀的越婢加半夏汤,以及《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治疗太阳病轻证兼夹里热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8
 楼主| 发表于 2018-6-6 12:50:43 | 只看该作者
水之性本为趋下,而水肿在脸在表,如果没有风与热的蒸发带动,本是润下之水,又是借何力到达脸与表的呢?
9
 楼主| 发表于 2018-6-6 12:51:46 | 只看该作者
麻黄解表,不仅是发汗,也是为风与热找一个出路。石膏则是从内来清降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2:50:52 | 只看该作者
夜读伤寒:从小建中汤到乳汁产生原理揭秘(上)

  读《伤寒论》遇到小建中汤,审视良久,满腹疑问,一个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就能建中气,到底是什么原理呢?桂枝汤不是解肌的方子吗?其作用的区域应该是在肌表的,为什么加上胶饴后就将药力从肌表转入到中焦脾胃,具有建脾胃中气的作用了呢?

  于是将突破口重点放在胶饴这味药上。查资料得知,胶饴,即是麦芽糖,由麦芽和糯米等为主料组成。

  一看到麦芽,立马让我联想到麦芽具有回乳这一功效。我曾经用生麦芽和炒麦芽各60克,为我爱人断乳,效果很好。

  这不禁让我又产生另一个疑问:麦芽能回乳的原理是什么呢?

  要想理清这个问题,你就必须先弄明白下面一个问题:为什么女人在怀孕前和怀孕期间不产生乳汁,只在生产完以后才会出现产乳现象?

  乳汁的产生原理是什么呢?

  天啊,中医难就难在一个疑问还没理清,更多的疑问又接踵冒出来,让你应接不暇。

  这个时候,我只能闭目静坐,把大脑清空,让自己遁入虚无之境,让思绪潜入源头,去一点一点搜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23:35 , Processed in 0.0569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