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727|回复: 1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22 04:0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灵枢·本神第八》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实则。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云:“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金栋按:上述经文是关于五脏虚(不足)实(有余)病证的论述,在对五脏情志(五志——怒喜思悲恐)病证的论述时,疑点有二:
1、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为什么只有肝、心二脏的情志病证而其他三脏没有?
就上述二个疑点,感兴趣者可以发表高论,谢谢!

又,《素问·脏气法时论》也有五脏虚实病证的论述,其中只有肝脏论述了五志的表现,即“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如人将捕之”,而其他四脏没有五志方面的论述,为什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04:19:58 | 只看该作者
情志指七情和五志的情绪变化。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了附五行之推演而变成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七情中忧附悲以配肺,惊附恐以配肾。结果出现肝(怒)、心(喜)、脾(思)各一志,而肺(悲、忧)、肾(恐、惊)各二志的非均匀匹配情况。

3
发表于 2017-11-22 07:29:57 | 只看该作者
        1     这些五行匹配,与临床实际符合不符合?符合的概率有多大?
         2     这些匹配是由临床实际得出来的,还是完全按照阴阳五行推导出来的?
         3      涉及到取象比类的方法。
         4      中医理论究竟是怎么样建立起来的?与2相关联。
         5      神志、情绪的研究,西医是弱项。
4
发表于 2017-11-22 07:49:59 | 只看该作者
   牵一发而动全身,阴阳五行是分类的标准,还是逻辑推理的工具?中医理论是以临床实际为依据还是以阴阳五行推理为依据?临床实际与阴阳五行归类出现矛盾的时候,是以临床实际为准还是以阴阳五行为准。阴阳五行与临床实际的关系是什么?
        取象比类怎么样把临床实际与阴阳五行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需要多长时间的考验、验证?
5
发表于 2017-11-22 08:32:36 | 只看该作者
    还请先生赐教,首先谈谈。谢谢。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09:07:37 | 只看该作者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2 08:32
还请先生赐教,首先谈谈。谢谢。

对于这两个疑问,李先生是否有同感?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15:2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22 15:34 编辑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2 08:32
还请先生赐教,首先谈谈。谢谢。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注释一样。
恐为肾志,肝气虚为什么出现肾志之恐?观历代《内经》注释,有以五行相生而解者。因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肝气虚而盗母气,从而出现肾志之恐,即子病及母。杨上善《太素》则持此说。

为什么“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因喜为心志,在声为笑,故心气实(神有余)则喜笑不休。
悲为肺志,心气虚则肺金反侮从而出现肺志之悲。此以五行相克(反克、相侮)说来解释。如张志聪《素问集注》则持此说。

这问题就来了:同一内容的肝、心虚证之志的表现,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学说(或相生,或相克)解释推演?抑或临床即是如此?故发此讨论问题。
8
发表于 2017-11-22 16:33:23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看法,请批评。
      1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七情六欲,已经把儒学与佛学融合在一起了。
      2     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根据五行理论,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为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3     中医学有五志说和七情说之分,五志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忧、悲: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称五志。
       七情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七: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故称之为七情。“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之中,悲与忧,情感相似,可以相合;惊亦有恐惧之意,故惊可归于恐。如是“七情说”与“五志说”便统一了,即怒、喜、思、忧(悲)、恐(惊)。
     4     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17-11-22 16:45:2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在接受哲学、儒学、佛学中的概念时,根据中医的需要作出了必要的修改,而不是教条的搬用,而且也说明中医学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
10
发表于 2017-11-22 17:11:16 | 只看该作者
        【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称五志。】是怎么得出来的?
       【  根据五行理论,五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为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我认为,这个结论是由疾病时候的临床表现,反推出来的,即临床上看到了大怒之人伤肝(表现出肝区疼痛等),或者说,大怒伤肝比较多见,反推出肝志为怒,余类推。
          七情,不符合五行规律,怎么办?中医理论家很聪明,没有说七情错误,而是承认五行规律之外的,违背五行规律的客观事实的存在。科学主义者说五行是机械循环论,或者说七情、六腑、十四经脉、奇恒之腑……与五行相矛盾,因此否定五行学说,实际上他们不懂中医理论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理论体系。
         实际上如何科学理论都有例外,没有例外的理论,包罗万象的理论一定是错误的理论,这就是可证伪性。以林奈分类法建立起来的进化论,正是在不同的纲之间存在着例外的过度型,进化论才能够被证实,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4:53 , Processed in 0.0584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