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409|回复: 1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治未病”与五行学说有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1 07:5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治未病”与五行学说有关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有同道网友在中医相关论坛发帖子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糟粕,应该废弃不用。”愚见认为,此言有点偏见,有失公允。为什么?因为在五行学说理论中,其中之一就与“治未病”理念有关系。如果废了五行学说,中医如何治未病?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是否将会被打乱?
治未病概念有二:⑴未病先防;⑵既病防变(传)。其中“既病防变”则与五行的生克制化有关。
传变一词,《内经》称“传”,亦名“传化”、“病传”等,指疾病部位的转移及病情性质的变化。病邪传至五脏,最后可能会导致死亡。疾病传变往往是没有及时得到适当治疗的情况下才发生的,所以掌握一般的传变规律,从而做到早期诊断,预见其传变,及早予以治疗是临床诊治疾病中的重要一环,此即“既病防传(变)”,也称“上工治未病”。
在《内经》一书中,外感病的传变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轻到重,可见于《素问·皮部论》、《缪刺论》及《灵枢·百病始生》等篇;内伤杂病的传变规律,是按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判断推测五脏的病情轻重及生死预后,可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标本病传论》及《灵枢·病传》等篇。
⑴外感病的传变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轻到重。外邪犯人,一般是先客皮肤→络脉→经→输→伏冲之脉→肠胃→肠胃之外,募原之间、血脉之中。如《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素问·皮部论》:“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禀于肠胃。”《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所以“上工”者,当“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⑵内伤杂病的传变规律,是按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判断推测五脏的病情轻重及生死预后。可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标本病传论》及《灵枢·病传》等篇的有关内容,论述不尽相同。
传变分为顺传和逆传。一般而言,顺传预后好、病情轻,逆传预后差、病情凶险。
一是按五行相乘(克)的关系传变,如肝病传脾(木乘土)、脾病传肾(土乘水)之类,这是一般常见的传变顺序,又称顺传。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或其传化有不以次……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此即《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及张仲景《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而《素问·标本病传论》及《灵枢·病传》则认为五行相乘是逆传。如《素问·标本病传论》:“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灵枢·病传》:“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马莳云:“夫传其所胜,谓之甚。夫病传者,五脏皆然。试以心言之:心病者,脏真通于心,故先心痛。火来乘金,一日传之于肺,即发而为咳也。又三日,则四日矣,肺邪胜木,故胁支痛,以肝脉循胁肋也。又五日,则九日矣,肝邪胜土,故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以脾不运化,及脾主肉,故病及肉。又三日,则十二日矣,其病不已则死。”
二是按五行传克我(相侮)之脏的关系传变,如肺病传心(金侮火)、心病传肾(火侮水)、肾病传脾(水侮土)、脾病传肝(土侮木)、肝病传肺(木侮金)之类。因为传于相侮之脏最为凶险,预后不良,故称其为“逆传”。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受(授)气于所生,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授)气于心,之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授)气于脾,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授)气于肺,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授)气于肾,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授)气于肝,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
根据“传其所胜,谓之甚”及“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的传变规律,及早地主动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变恶化,挽救患者生命,此即“上工治未病”。
由上可见,五行学说理论是不能废弃的,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2
发表于 2016-12-27 20:32:23 | 只看该作者
治未病和养生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可惜许多中医专业人士把它搞混了。上医治未病,并不是说会养生就是上医,民间会养生的人多了,但是他们并不是医,更不是上医。中医堆里会养生的多了,他们也不是上医,有的人甚至可能是庸医。耄耋老人,鹤发童颜,经常在电视里出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现身说法,很可能就是个医盲,骗人的。现在中医界传承的大多仅仅是所谓治未病的理念,什么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等等,至于技术大多是些泛泛而谈,真正的治未病技术十分鲜见。因此,挖掘、掌握治未病技术,真正弄清楚治未病的理论内涵,是个专业性极强的活儿,需要沉下心来下足功夫才行,心底浮躁的人绝难做到。

点评

治未病是个更高深的概念,需要更高深的理论基础支持。现在让遍地的养生师搞得乱七八糟,已经走入邪途。给大家添病。  发表于 2016-12-29 11:18
提倡中医治未病,是真正的坑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7 21:20
3
发表于 2016-12-27 21:20:37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6-12-27 20:32
治未病和养生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可惜许多中医专业人士把它搞混了。上医治未病,并不是说会养生就是上医,民 ...

提倡中医治未病,是真正的坑爹!

点评

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句坑中医的外行话,把中医驱顽疾除绝症的理疗现实埋没的无影无宗了。这句话应是对中医学一知半解的人说的。  发表于 2017-1-5 17:48
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养生,养生就是治未病,大家都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了,这个确实有点搞笑,但是是拾遗补缺嘛,还是很有意义的。我明白您的意思,这个应该不是学术问题应该是政策导向问题吧,不谈,谈也无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9 18:41
强调养生治未病是对的,但是养生不等于治未病、治未病不等于养生,整不明白、分不清后果很严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8 17:0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6-12-28 17:05:2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12-27 21:20
提倡中医治未病,是真正的坑爹!

强调养生、治未病是对的,但是养生不等于治未病、治未病不等于养生,整不明白、分不清后果很严重。

点评

中医的养生,实际上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就是'气功”。 现在大家文章里讲的养生,其实都是废话。废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的话,重重叨叨没意思。一个是说了也白说的话。 看看中医养生文章,都是这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8 17:32
对  发表于 2016-12-28 17:2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16-12-28 17:32:16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6-12-28 17:05
强调养生、治未病是对的,但是养生不等于治未病、治未病不等于养生,整不明白、分不清后果很严重。

中医的养生,实际上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就是'气功”。
现在大家文章里讲的养生,其实都是废话。废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的话,重重叨叨没意思。一个是说了也白说的话。
看看中医养生文章,都是这两个特点。

点评

中医养生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不只是气功,更多懂得养生的人不懂、不会气功。中医养生、治未病理论和技术都与阴阳五行密切相关,并非泛泛而谈。当然,我说的是中医经典,不是现实中的中医,现实中的中医已经走偏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9 09:22
6
发表于 2016-12-28 19:09:43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6-12-28 09:05
强调养生、治未病是对的,但是养生不等于治未病、治未病不等于养生,整不明白、分不清后果很严重。

正如101先生所说,强调养生、治未病是对的。而且强调养生、治未病是中医的一大特点。有些人号称中医,甚至混迹于中医教师的队伍,却对中医的治未病一窍不通,甚至还说怪话。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向先生致敬,谢谢先生直言。

点评

千先生过誉了。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9 09:24
千总,我认为中医是治病的,不是“治未病”的,您说我信口开河,您讲讲怎么治未病。 讲出来内容,我自然承认信口开河。要是讲不出来,咱们还是治病吧,不要听那个坑中医的'治未病'",您说呢? 张仲景讲,"观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8 20:41
7
发表于 2016-12-28 20:41:31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2-28 19:09
正如101先生所说,强调养生、治未病是对的。而且强调养生、治未病是中医的一大特点。有些人号称中医, ...

千总,我认为中医是治病的,不是“治未病”的,您说我信口开河,您讲讲怎么治未病。
讲出来内容,我自然承认信口开河。要是讲不出来,咱们还是治病吧,不要听那个坑中医的'治未病'",您说呢?


张仲景讲,"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典型的辨证论治。张仲景可没有什么治未病的措施。
《金匮要略》提到“上工治未病”,很明显摘抄内经的,是讲一个原则,或许这一条还是后世混进来。不管这一条是张仲景原著还是错简,原话出于内经,大家都知道的。


现在讲中医讲治未病,真正有什么意义?如何应用?从来也没有人提起。没有实质内容的“治未病”,会把中医引向何地?
请大家清醒点吧!


中医是实实在在治病的科学,每一条原则,每一个治法,都要,也都能落在实处。不能落实的所谓精神,所谓特点,都是坑中医啊!
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治未病有什么?

点评

有内容请讲,空口诋毁中医就不用了  发表于 2016-12-30 07:49
8
发表于 2016-12-28 21:0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6-12-28 22:03 编辑

楼主认为五行学说对治未病有用,是吧?
这正好说明五行学说在中医里是糟粕。因为,治未病本来就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大家谁不同意,请讲出治未病的具体内容来。

点评

比如肾阳虚,有轻重之分。在没有达到水肿和西医所谓的尿毒症之前,就为轻度肾阳虚。这时的人不会感到明显的不适,但中医的脉舌能显示肾阳虚,这就叫未病。用中药将肾阳恢复,避免水肿尿毒症!这就为中医治未病。  发表于 2017-1-20 17:27
9
发表于 2016-12-29 05:48: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2-28 21:50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12-28 12:41
千总,我认为中医是治病的,不是“治未病”的,您说我信口开河,您讲讲怎么治未病。
讲出来内容,我自然 ...

谢谢先生回复。中医治未病对于维护人体健康长寿,是积极的,主动的,基本的认识和措施。内经里用整篇的内容专论养生和治未病,现在党和国家的卫生政策也提倡预防为主,怎么就是坑爹呢?真是岂有此理!

点评

治未病是个很理想的事,能治未病当然大家都高兴。 中医到底是靠治病发展下来的,还是靠治未病发展起来的? 中医在西医的冲击下,到底是靠疗效存在的,还是靠治未病存在的? 千总嫌我说风凉话,说我信口开河,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9 11:05
10
发表于 2016-12-29 09:22: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6-12-29 09:27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12-28 17:32
中医的养生,实际上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就是'气功”。
现在大家文章里讲的养生,其实都是废话。废话,有 ...


中医养生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不只是气功,更多懂得养生的人不懂、不会气功。中医养生、治未病理论和技术都与阴阳五行密切相关,并非泛泛而谈。当然,我说的是中医经典,不是现实中的中医,现实中的中医已经走偏了。所以,中医经典中的养生、治未病理论和技术需要继续挖掘,加以整理,推广普及。

我最愿意跟讲真话、实话的人交流中医,因为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情绪化、政治化、神秘化、玄虚化中医影响实事求是是学不好中医的。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不要迷信任何人,不要被任何人吓倒。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医经典和经典中医从来就不是忽悠人、吓唬人的。中医自信要靠实事求是,有人讲中医自信,但是反对实事求是,他们动辄忽悠人、吓唬人,他们喜欢的是唯唯诺诺,他们传承的是中医教、是迷信,他们收获的是质疑、是敬而远之。记住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吧,关键时候很管用。

点评

说气功,是和现代医学比较。中医在养生方面,和现代医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气功。其他方面,中医的养生和现代医学的养生,没有什么差别,早就混在一块了。只是说气功是个特色,并不是评价气功的意义。 您说要记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29 15:0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1:12 , Processed in 0.0637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