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00|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头痛的鉴别诊断——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28 08:5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10-28 05:35 编辑

第一、中医的头痛

引自《中医内科学》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eikexue/76-9-1.html

【临床表现】

患者自觉头部包括前额、额颞、顶枕等部位疼痛,为本病的证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阴、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按头痛的性质有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头痛如裂或空痛、隐痛、昏痛等。按头痛发病方式,有突然发作,有缓慢而病。疼痛时间有持续疼痛,痛无休止,有痛势绵绵,时作时止。根据病因,还有相应的伴发症状。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08:56:15 | 只看该作者

  【诊断】

  1.以头痛为主症,表现为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甚至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或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空痛。可以突然发作,可以反复发作。疼痛持续时间可以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有外感、内伤引起头痛的因素,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血流图、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08:57:01 | 只看该作者

【鉴别诊断】

1.类中风 类小风病多见于45岁以上,眩晕反复发作,头痛突然加重时,常兼半身肢体活动不灵,或舌謇语涩。

2.真头痛 真头痛多呈突然剧烈头痛,常表现为持续痛而阵发加重,甚至伴喷射样呕吐、肢厥、抽搐等: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08:57:45 | 只看该作者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可根据起病方式、病程长短、疼痛性质等特点进行辨证。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所致。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

  2.辨疼痛性质辨疼痛性质有助于分析病因。掣痛、跳痛多为阳亢、火热所致;重痛多为痰湿;冷感而刺痛,为寒厥;刺痛固定,常为瘀血;痛而胀者,多为阳亢;隐痛绵绵或空痛者,多精血亏虚;痛而昏晕者,多气血不足。

  3.辨疼痛部位辨疼痛部位有助于分析病因及脏腑经络。一般气血、肝肾阴虚者,多以全头作痛;阳亢者痛在枕部,多连颈肌;寒厥者痛在巅顶;肝火者痛在两颞。就经络而言,前部为阳明经,后部为太阳经,两侧为少阳经,巅顶为厥阴经。

  4,辩诱发因素因劳倦而发,多为内伤,气血阴精不足;因气候变化而发,常为寒湿所致;因情志波动而加重,与肝火有关;因饮酒或暴食而加重,多为阳亢;外伤之后而痛,应属瘀血。


5
发表于 2016-10-28 09:18:28 | 只看该作者
     清引用全文,不要断章取义!!!
6
发表于 2016-10-28 09:21:43 | 只看该作者
      头痛 锁定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 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

魏翠柏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头痛(headache) 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头痛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导致头痛。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年、中年和老年。
西医学名
头痛
英文名称
headache
所属科室
内科 - 神经内科
传染性
无传染性
目录
1 疾病分类
2 发病原因
▪ 感染
▪ 血管病变
▪ 占位性病变
▪ 头面、颈部神经病变
▪ 全身系统性疾病
▪ 颅脑外伤
▪ 毒物及药物中毒
▪ 内环境紊乱及精神因素
▪ 其他
3 发病机制
4 病理生理
5 临床表现
6 诊断
7 疾病治疗
▪ 药物治疗
▪ 非药物物理治疗
8 疾病预防
9 疾病护理



疾病分类
临床上根据头痛​起病方式可分为:①急性起病的头痛:常见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它脑血管疾病、脑膜炎或脑炎等;②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如颞动脉炎、颅内肿瘤等;③慢性起病的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药物依赖性头痛等。
根据头痛​发生病因,国际头痛协会于2004年制定的第二版“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2nd Edition, ICHD-II)将头痛分为三大类:①原发性头痛(the primary headaches):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②继发性头痛(the secondary headaches):包括头颈部外伤、颅颈部血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精神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③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所致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1] 



发病原因
引起头痛​的病因众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不能归因于某一确切病因,也可称为特发性头痛,常见的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后者病因可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如发热、内环境紊乱以及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等。具体如下:



感染
颅脑感染​或身体其他系统急性感染引发的发热性疾病。常引发头痛的颅脑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颅内寄生虫感染(如囊虫、包虫)等。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 肺炎等疾病。



血管病变
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等。



占位性病变
颅脑肿瘤、颅内转移癌、炎性脱髓鞘假瘤等引起颅内压增高引发的头痛。



头面、颈部神经病变
头面部支配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枕神经痛。头面五官科疾患如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头痛。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引发头颈不疼痛。



全身系统性疾病
高血压​病、贫血​、肺性脑病、中暑等引起头痛。



颅脑外伤
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毒物及药物中毒
如酒精、一氧化碳、 有机磷、药物(如颠茄、水杨酸类)等中毒。



内环境紊乱及精神因素
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神经症躯体化障碍及癔症性头痛。



其他
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组胺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发病机制
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内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经痛觉传导通路传导到达大脑皮层而引起。颅内痛敏结构包括静脉窦(如矢状窦)、脑膜前动脉及中动脉、颅底硬脑膜、三叉神经(Ⅴ)、舌咽神经(Ⅸ)和迷走神经(Ⅹ)、颈内动脉近端部分及邻近Willis环分支、脑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丘脑感觉中继核等;颅外痛敏结构包括颅骨骨膜、头部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头颈部肌肉和颅外动脉、第2和第3颈神经、眼、耳、牙齿、鼻窦、口咽部和鼻腔黏膜等。机械、化学、生物刺激和体内生化改变作用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均可引起头痛。如颅内、外动脉扩张或受牵拉,颅内静脉和静脉窦的移位或受牵引,脑神经和颈神经受到压迫、牵拉或炎症刺激,颅、颈部肌肉痉挛、炎症刺激或创伤,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刺激,颅内压异常,颅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投射系统功能紊乱等。[2] 



病理生理
头面部血管、神经、脑膜、静脉窦、头面部皮肤、皮下组织、粘膜等构成头部痛敏结构,当其受到机械牵拉、化学、生物刺激或体内内环境发生改变时引发头部疼痛。



临床表现
头痛​程度有轻有重,疼痛时间有长有短。疼痛形式多种多样,常见胀痛、闷痛、撕裂样痛、电击样疼痛、针刺样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动感及头部紧箍感,以及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继发性头痛还可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症状或体征,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发热,血管病变常伴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头痛依据程度产生不同危害,病情严重可使患者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3] 



诊断
头痛​诊断依据患者头部疼痛部位即可诊断。在头痛的诊断过程中,应首先区分是原发性或是继发性。原发性头痛多为良性病程,继发性头痛则为器质性病变所致,任何原发性头痛的诊断应建立在排除继发性头痛的基础之上。头痛病因复杂,在头痛患者的病史采集中应重点询问头痛的起病方式、发作频率、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头痛的部位、性质、疼痛程度,有无前驱症状,及有无明确的诱发因素、头痛加重和减轻的因素等。同时,为更好鉴别头痛病因及性质,还应全面了解患者年龄与性别、睡眠和职业状况、既往病史和伴随疾病、外伤史、服药史、中毒史和家族史等一般情况对头痛发病的影响。全面详尽的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头颅、五官的检查,有助于发现头痛的病变所在。适时恰当的选用神经影像学或腰穿脑脊液等辅助检查,能为颅内器质性病变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4-5] 



疾病治疗
头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物理治疗两部分。治疗原则包括对症处理和原发病治疗两方面。原发性头痛急性发作和病因不能立即纠正的继发性头痛可给予止痛等对症治疗以终止或减轻头痛症状,同时亦可针对头痛伴随症状如眩晕、呕吐等予以适当的对症治疗。对于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头痛应尽早去除病因,如颅内感染应抗感染治疗,颅内高压者宜脱水降颅压,颅内肿瘤需手术切除等。



药物治疗
止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止痛药、中枢性止痛药和麻醉性止痛药。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具有疗效确切,没有成瘾性优点,是头痛最常使用的止痛药,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扑热息痛、保泰松、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以曲马多为代表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为非麻醉性止痛药,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主要用于中、重度程度头痛和各种术后及癌性病变疼痛等。以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为代表麻醉性止痛药,止痛作用最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这类药物仅用于晚期癌症病人。除此,还有部分中药复方头痛止痛药,这类药物对于缓解和预防头痛有一定帮助。[6] 



非药物物理治疗
头痛非药物物理治疗包括:物理磁疗法、局部冷(热)敷、吸氧等。对慢性头痛呈反复发作者应给予适当的治疗,以控制头痛频繁发作。



疾病预防
头痛​的防治应减少可能引发头痛的一切病因,包括避免头、颈部的软组织损伤、感染、避免接触及摄入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绪波动等,同时还应及时诊断及治疗继发头痛的原发性疾病。镇静药、抗癫痫药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对于预防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发作有一定效果。



疾病护理
头痛​患者应减少巧克力、乳酪、酒、咖啡、茶叶等易诱发疼痛食物。同时口味饮食应清淡,忌讳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头痛发作期应禁食火腿、干奶酪、保存过久的野味等食物。
7
发表于 2016-10-28 09:22:5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头痛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偏头痛,一般人群发病率达5%,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4。相当数量的病人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气血食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金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日臻完善。《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火。《普济方》认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人于脑中,则令人头痛。”明·《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另外,文献有头风之名,实际仍属头痛。正如《证治准绳·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西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证候特征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挟寒、湿、热邪上袭。
若风挟寒,寒为阴邪伤阳,清阳受阻,寒凝血滞,络脉绌急而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痛;若挟湿邪,湿性粘滞,湿蒙清阳,头为“清阳之府”,清阳不布,气血不畅而疼痛。外邪所致头痛,其病机如《医碥·头痛》所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害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2.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3.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瘀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如丹溪所言“头痛多主于痰”。饮食伤脾,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足以充营脑海,亦为头痛之病因病机。
4.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此外,外伤跌扑,或久病人络则络行不畅,血瘀气滞,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头为神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海”,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能上注于头,即头与五脏六腑之阴精、阳气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脏腑之精血、阳气的因素皆可成为头痛的病因,归纳起来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之基本病机。
【临床表现】
患者自觉头部包括前额、额颞、顶枕等部位疼痛,为本病的证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阴、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按头痛的性质有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头痛如裂或空痛、隐痛、昏痛等。按头痛发病方式,有突然发作,有缓慢而病。疼痛时间有持续疼痛,痛无休止,有痛势绵绵,时作时止。根据病因,还有相应的伴发症状。
【诊断】
1.以头痛为主症,表现为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甚至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或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空痛。可以突然发作,可以反复发作。疼痛持续时间可以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有外感、内伤引起头痛的因素,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血流图、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类中风 类小风病多见于45岁以上,眩晕反复发作,头痛突然加重时,常兼半身肢体活动不灵,或舌謇语涩。
2.真头痛 真头痛多呈突然剧烈头痛,常表现为持续痛而阵发加重,甚至伴喷射样呕吐、肢厥、抽搐等: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可根据起病方式、病程长短、疼痛性质等特点进行辨证。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所致。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
2.辨疼痛性质辨疼痛性质有助于分析病因。掣痛、跳痛多为阳亢、火热所致;重痛多为痰湿;冷感而刺痛,为寒厥;刺痛固定,常为瘀血;痛而胀者,多为阳亢;隐痛绵绵或空痛者,多精血亏虚;痛而昏晕者,多气血不足。
3.辨疼痛部位辨疼痛部位有助于分析病因及脏腑经络。一般气血、肝肾阴虚者,多以全头作痛;阳亢者痛在枕部,多连颈肌;寒厥者痛在巅顶;肝火者痛在两颞。就经络而言,前部为阳明经,后部为太阳经,两侧为少阳经,巅顶为厥阴经。
4,辩诱发因素因劳倦而发,多为内伤,气血阴精不足;因气候变化而发,常为寒湿所致;因情志波动而加重,与肝火有关;因饮酒或暴食而加重,多为阳亢;外伤之后而痛,应属瘀血。
治疗原则
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医碥·头痛》),外感所致属实,治疗当以祛邪活络为主,视其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外感以风为主,故强调风药的使用。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视其所虚,分别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若因风阳上亢则治以熄风潜阳,因痰瘀阻络又当化痰活血为法。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并举。
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风寒证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细辛发散风寒,通络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外感头痛要药;薄荷、荆芥、防风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风止痛;茶水调服,取其苦寒之性,协调诸风药温燥之性,共成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若鼻塞流清涕,加苍耳、辛夷散寒通窍。项背强痛,加葛根疏风解肌。呕恶苔腻,加藿香、半夏和胃降逆。巅顶痛加藁本祛风止痛,若巅顶痛甚,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为寒犯厥阴,治当温散厥阴寒邪,方用吴茱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吴茱萸暖肝温胃,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千,全方协同以收温散降逆之功。
·风热证
症状: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
方中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以疏风清热。川芎、白芷、羌活、藁本善止头痛,但偏于辛温,故伍以菊花、石膏校正其温性,变辛温为辛凉,疏风清热而止头痛。
应用时若风热较甚者,可去羌活、藁本,改用黄芩、山栀、薄荷辛凉清解。发热甚,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若热盛津伤,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知母、石斛、花粉清热生津。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风湿证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该方治湿气在表,真头痛头重证。因湿邪在表,故以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蔓荆子等祛风以胜湿,湿去表解,清阳之气得布,则头痛身困可解;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并调和诸药。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生姜、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浊,降逆止呕。若见身热汗出不畅,胸闷口渴者,为暑湿所致,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等。
『内伤头痛』
·肝阳证
症状: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乎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本方重在乎肝潜阳熄风,对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证均可获效。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肝肾;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b临床应用时可再加龙骨、牡蛎以增强重镇潜阳之力。若见肝肾阴虚,症见朝轻暮重,或遇劳加重,脉弦细,舌红苔薄少津者,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等滋养肝肾。若头痛甚,口苦、胁痛,肝火偏旺者,加郁金、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泻火,火热较甚,亦可用龙胆泻肝汤清降肝火。
·肾虚证
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大补元煎。
本方重在滋补肾阴,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益肾强腰。腰膝酸软,可加续断、怀牛膝以壮腰膝。遗精、带下,加莲须、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涩。待病情好转,可常服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潜肝阳以巩固疗效。
若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证属肾阳不足,可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若兼见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散寒温里,表里兼治。
·气血虚证
症状:头痛而晕,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八珍汤。
方中以四君健脾补中而益气,又以四物补肾而养血。当加菊花、蔓荆子入肝经,清头明目以治标,标本俱治,可提高疗效。
·痰浊证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平肝熄风之功。以半夏、生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令痰浊去则清阳升而头痛减;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并可加厚朴、蔓荆子、白蒺藜运脾燥湿,祛风止痛。若痰郁化热显著者,可加竹茹、枳实、黄芩清热燥湿。
·瘀血证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
方药麝香、生姜、葱白温通窍络;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大枣一味甘缓扶正,防化瘀伤正。可酌加郁金、菖蒲、细辛、白芷以理气宣窍,温经通络。头痛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地鳖虫等虫类药以收逐风邪,活络止痛。久病气血不足,可加黄芪、当归以助活络化瘀之力。
治疗上述各证,均可根据经络循行在相应的方药中加入引经药,能显著地提高疗效。一般太阳头痛选加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加白芷、葛根;少阳头痛选用川芎、柴胡;太阴头痛选用苍术;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此外,临床可见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憎寒壮热,名曰“雷头风”,多为湿热毒邪上冲,扰乱清窍所致,可用清震汤加薄荷、黄芩、黄连、板蓝根、僵蚕等以清宣升散、除湿解毒治之。
还有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其病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不定期地反复发作,此多肝经风火所致,治宜乎肝熄风为主,可用天麻钩藤饮或羚角钩藤汤治之。
【转归预后】
转归有证候间的转归和疾病间的转归。证候间的转归,如外感头痛未及时根治,日久耗伤正气可转为内伤头痛;内伤头痛之人再次感邪,也可并发外感头痛。风寒证或风湿证,邪气郁遏化热,也可成为风热证;肾虚证水不涵木,可转化肝阳证;肝阳证化火伤阴可转化为肾虚证;痰浊证因痰阻血脉,可转化为痰瘀阻痹证。疾病间的转归,如肝阳头痛日久,可转归或并发为眩晕、目盲、中风等病。
头痛的预后有较大差异,外感头痛,治疗较易,预后良好。内伤头痛,虚实夹杂,治疗较难,只要辨证准确,精心治疗,也可以使病情得到缓解,甚至治愈。若并发中风、心痛、呕吐等则预后较差。
【预防与调摄】
头痛的预防在于针对病因,如避免感受外邪,勿情志过激,慎劳倦、过食肥甘等以免引发头痛。头痛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不宜食用炸烤辛辣的厚味食品,以防生热助火,有碍治疗,同时限制烟酒。若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可疏导劝慰以稳定情绪,适当保证环境安静,有助缓解头痛。
【结语】
头痛的病因虽多,总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以风邪为主,挟寒、挟热、挟湿,其证属实。内伤头痛有虚有实,肾虚、气虚、血虚头痛属虚,肝阳、痰浊、瘀血头痛属实,或虚实兼挟。故头痛应辨内外虚实,治疗亦相应采用补虚泻实。外感头痛以祛邪活络为主,分辨兼挟之邪而分别祛风、散寒、化湿、清热治之。内伤头痛补虚为要,视其虚实性质,分别治以补肾、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为治。在辨证基础上,根据病变的脏腑经络,选加引经药效果较好,除服药外还可配合针灸及外治法等,常可提高疗效。
【文献摘要】
《素问·五脏生成》:“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伤寒论·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济生方·头痛论治》:“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气血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痛引脑巅,甚而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之能愈。又有风热痰厥,气虚肾厥,新沐之后,露卧当风,皆令人头痛,治法当推其所由而调之,无不切中者矣。”
《枬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黄芩、防风”。
《景岳全书·头痛》;“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临证指南医案·头痛》:“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如火风变动,与暑风邪气上郁而为头痛者,用鲜荷叶、苦丁茶、蔓荆子、山栀等辛散轻清为主;如阴虚阳越而为头痛者,有仲景复脉汤、甘麦大枣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阴熄风为主。如厥阴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头痛者,有首乌、柏仁、橹豆、甘菊、生芍、杞子辈熄肝风滋肾液为主。”
【现代研究】
1.祛风散邪:外感头痛多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上壅清窍所致,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为六淫之首;故许多临床研究者,采用祛风散邪之法组方治疗头痛,所选药物以荆芥、防风、藁本、蔓荆子、白芷等使用频率为高。贤氏以蠲痛汤(川羌活、白僵蚕、荆芥穗、防风、白芷、薄荷、地龙、川芎、丝瓜络、细辛)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40例。结果:痊愈2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Ij匕京中医1994;(5):26)信袁氏以养脑调神二号胶囊(川芎、三七、白芷、菊花、桑叶、藁本、蔓荆子、防风、羌活、远志、枸杞子、合欢皮、橘络、细辛、磁石)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及三叉神经痛118例。结果:显效48例,好转61例,无效9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3):42]。许多作者在祛风剂中加入全蝎、蜈蚣、僵蚕等增强其祛风之效。王氏以头风汤(全蝎、白芷、防风、细辛、菊花、葛根、白芍、川芎、甘草)随证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持续状态100例。结果:痊愈34例,显效55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河北中医1996;18(4):14]。
2.散寒止痛:寒邪郁遏清阳者,常以细辛、白芷、吴茱萸、附子等温经散寒之晶组方治疗。王氏以头痛康(制附片、白芷、川芎、吴茱萸、全蝎、蜈蚣、白芍、云茯苓)随证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48例。结果:痊愈36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河南中医1994;14(3):164]。张氏用小白附子汤(小白附子、桂枝、杭芍、天麻、羌活、藁本、川芎、白芷)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34例,结果:治愈1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3):32]。
3.平肝熄风:肝为风木之脏,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上扰清空,是头痛的重要病机,因此以平肝熄风为法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甚多,效果也较理想。胡氏以芷钩汤(白芷、桑寄生、当归、钩藤、川牛膝、石决明、川芎、菊花、细辛、甘草)随证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42例,结果:痊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3):163]。庄氏以全蜈天藤汤(全蝎、蜈蚣、天麻、川芎、元胡、钩藤、白芍、当归)随证加减,治疗顽固性血管神经性头痛48例,结果:治愈19例,有效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陕西中医1996;17(6):256L隆氏采用熄风化瘀法,药用生石决明、生牡蛎、生赭石、钩藤、天麻、桃仁、红花、当归、全蝎、地龙、水蛭、川芎,随证加减,治疗头风病108例,结果:临床治愈45例(41.67%),显效39例(36.1%),有效19例(17.59%),无效5例(4,63%),总有效率95.37%[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3):35]。
4.活血化瘀:对久病及顽固性头痛,临床报道多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所选药物以川芎、当归、赤芍、丹参、红花、桃仁的频率为高,尤以川芎应用最广泛。冯氏以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性头痛24例,结果:痊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中医药信息1996;(2):371。
周氏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性头痛50例,并与西药(尼莫地平、谷维素、安定)治疗40例进行对照,均8周为1疗程,结果:两组分别痊愈34、20例,显效各11例,无效分别为5、14例,总有效率90%、68.8%(P<0.0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7):438]。贺氏以化瘀止痉汤(川芎、桃仁、赤芍、羌活、红花、牛膝)随证加减,另用蜈蚣、全蝎、麦芽共研为末,用煎剂兑服,治疗顽固性头痛35例,结果:治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四川中医1995;13(8):31L郭氏以颅伤愈震汤(当归尾、天麻、白芷、廑虫、地龙、制半夏、细辛、广木香、茯苓、桃仁)治疗36例脑外伤后遗症,结果:治愈23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新中医1995;27(11):23]。
5.化痰通络:张氏以化痰通络汤(陈皮、半夏、云苓、白术、丹参、天麻、黄芩、川芎)随证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29例,结果:痊愈19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5%[山西中医1CG]5;11(2):52]。景氏以祛风止痛汤(全蝎、白附子、蝉蜕、僵蚕、天麻、羌活、白芷、半夏、赤芍、白芍、川芎、丹参)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34例,并与西药(苯噻啶、维生素Bl、B6、C及谷维素)治疗34例进行对照,结果:两组基本治愈30、13例,好转3、6例,无效1、15例,总有效率97,06%、55.88%(P<0.005)[陕西中医1995;16(9):398]。陈氏以自制头痛宁(菊花、龙胆草、丹参、芍药、郁金、蜈蚣、全蝎、金钱蛇、山栀子、细辛、胆南星、竹茹等)4-6片/次,每日3-5次,治疗偏头痛96例,结果:基本恢复51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7.5%[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6;10(1):12]信周氏以活血平肝祛痰法(用天麻、僵蚕、丹参、赤芍、白芍、生南星、红花、川芎、桃仁、菖蒲)治疗血管性头痛儿9例,总有效率91.6%。其中71例血浆5-羟色胺、血栓素、前列环素及雌二醇(女性)浓度高、低值组经治疗后均趋于正常(P<0.0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53]。
6.扶正祛邪:李氏对低颅压头痛,采用辨正补益治疗,气血两虚型用加味四物汤加减:当归、白芍、生地、川芎、黄芪、党参、白术、蔓荆子、菊花、甘草;肾精亏虚型用大补元煎加减:太子参、淮山药、熟地、当归、枸杞子、杜仲、山茱萸、川芎、菊花、甘草;两型兼见用补中益气汤合左归丸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新中医1993;25(6):9]。有不少作者认为慢性头痛久病必伤正,多虚实夹杂,治疗应扶正补虚,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施氏以益气活血、熄风止痛的清府息痛汤(黄芪、川芎、当归、白芍、钩藤、细辛、全蝎)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40例,结果: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7):31L陈氏以痛必克汤(黄芪、鸡血藤、当归、生地、川芎、钩藤、生龙骨、生牡蛎、桃仁、红花、羌活、独活、防风、附子、细辛、麻黄、泽泻、茯苓、白芷)治疗难治性偏头痛100例,结果:基本恢复36例,显效58例,有效5例,无效l例[山东中医杂志1996;15(4):156]。徐氏以加味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蔓荆子、菊花、刺蒺藜、僵蚕、黄芩、全蝎)治疗内伤头痛63例,结果:痊愈39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4例[湖北中医杂志1992;14(5):15]。
7.外治法:黄氏以丁香四神散(用丁香、郁金、川芎、山楂、菖蒲,粗加工粉碎,装入布袋制成药枕)枕用,治疗头痛26例,并与镇脑宁4粒/次,每日3次口服治疗26例对照,均10日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两组分别显效率62%、54%,有效率30%、38%,总有效率均为92%。脑血流图疗效:显效率69%、54%,有效率31%、35%,总有效率100%、89%,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乡村医生1994;(6):28]。赖氏以温经散寒中药(艾叶、生姜、葱白、小麦)捣碎混合成糊状,每晚9时加热至50~C左右,置布带上,使药覆盖额颞部,次晨取下,头痛发作时连续用药3夜,治疗偏头痛20例。对照1组19例,小麦捣碎加水制成糊状,余同上法;对照2组21例,用西比灵5-lOmg,每晚口服。均用3个月,头痛重用镇痛药,结果:3组分别基本控制3、0、0例,显效10、2、7例,好转6、5、9例,无效1、12、5例,本组疗效优于两对照组(P均<0.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9)·:562]。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09:23: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10-28 05:36 编辑

第二、西医的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原因繁多,其中有些是严重的致命疾患,但病因诊断常引起困难。故本节着重介绍头痛的诊断问题,包括对诊断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思考方法;其次再对治疗原则和常见头痛的治疗作些介绍。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09:25:10 | 只看该作者
诊断问题

  解决头痛诊断的关键在于:①对头痛的发病机理有所了解;②对常见的头痛原因及其症状特点有一个系统的概括的认识;③重视并掌握一套问诊技巧;④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检查。

  【发病机理】

  头痛是因头颈部痛觉末稍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部所致。颅外组织除颅骨本身外,自骨膜直至五官、口腔均对疼痛敏感;颅内组织只有静脉窦及其回流静脉、颅底硬脑以及脑底动脉对疼痛敏感,脑部其余组织均对痛觉不敏感。颅内痛觉经第Ⅴ、Ⅳ、Ⅹ对脑神经和第2~3对颈神经传导,颅外痛觉除上述神经外,尚可经交感神经传导。

  产生头痛的主要机理有:①颅内外动脉的扩张(血管性头痛);②颅内痛觉敏感组织被牵引或移位(牵引性头痛);③颅内外感觉敏感组织发生炎症(例如脑膜刺激性头痛);④颅外肌肉的收缩(紧张性或肌收缩性头痛);⑤传导痛觉的颅神经和颈神经直接受损或发生炎症(神经炎性头痛);⑥五官病变疼痛的扩散(牵涉性头痛)等。在发生上述头痛过程中有致痛的神经介质参与,如P物质、神经激肽A、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前列腺素(PGE)等。此外,精神因素也可引起头痛,可能与疼痛耐受阈值的降低有关。与任何疼痛一样,疼痛的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同一病人的头痛也可因当时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不同而有所不同。此外,一些疾病中的头痛,其产生机理也常非单一因素引起。如:高血压性头痛既有与血压直接有关的血管性头痛,也有与情绪紧张有关的肌收缩性头痛,而血压恢复正常后,后者并能得到缓解。了解这些对头痛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09:28:43 | 只看该作者

【常见病因的症状特点】

  为了便于临床系统的思考,可将常见头痛的原因归纳为下列四类:

  一、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

  疼痛多较剧烈,多为深部的胀痛、炸裂样痛,常不同程度地伴有呕吐、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抽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至生命体征的改变。

  (一)脑膜脑炎:属脑膜刺激性头痛,颈项部也多疼痛,有脑膜刺激征。起病多较急骤,并有发热和脑脊液的阳性所见。

  (二)脑血管病:

  1.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多有剧烈头痛,但不以头痛就诊。以头痛为主诉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无偏瘫等神经系统局限体征,而被漏诊。本病多在用力或情绪激动后突发剧烈头痛、呕吐、也具有脑膜刺激性头痛特点。病因多为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脑动脉硬化。血性陈旧出血性脑脊液可以确诊。

  2.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一般甚少头痛,但椎一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性头痛并不少见,以下诸占可作为诊断依据:①头痛可因头位转动或直立位时诱发。②头痛前后或同时多伴有其他脑干短暂性缺血症状,以眩晕最多见,其他可有闪辉暗点、黑朦、复视、口面麻木、耳内疼痛、视物变形等。③可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如眼球震颤(患者头后仰转颈,使一侧椎动脉受压后更易出现)、一侧角膜反射或(和)咽反射的迟钝或消失、平衡障碍或阳性病理反射等。④有明确病因,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以及颈椎的增生、外伤或畸形等。⑤脑血流图(头后仰转颈后波幅下降达30%以上)、颅外段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管径狭窄或/和血流量降低)、眼震电图(转颈后出现眼震)等实验室检查阳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产生头痛的机制,可能因颅内供血不足,颅外血管代偿性扩张所致,因此,也具有血管性头痛特点。

  3.脑动脉硬化:系因脑部缺氧引起。头痛多伴神经衰弱表现,有高血压者则有高血压头痛特点,并有轻微神经系统损害体征,眼底和心脏等有动脉硬化征象和血脂增高等。

  4.高血压脑病:高血压患者如血压骤升而致脑部小动脉痉挛发生急性脑水肿时,可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而产生剧烈头痛,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痉挛、出血、渗出等。多见于尿毒症和子痫等。

  (三)颅内肿物及颅内压增高:包括脑瘤、脑脓肿、颅内血肿、囊肿(蛛网膜炎)、脑寄生虫等。一方面,肿物本身对颅内疼痛敏感组织的压迫、推移、可引起局部及邻近部位的头痛(牵引性头痛),如垂体瘤可产生双颞或眼球后胀痛,头痛呈进行性加重,并有神经系统局限体征;另一方面,80%的肿物患者有颅内压增高,全头部呈现胀痛、炸裂痛,缓慢发生者早期仅在晨起后发生(因平卧一夜后脑静脉郁血,颅内压更加增高),以后逐渐为持续性痛,在咳嗽、用力后因颅压突增,头痛加重,并有呕吐、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精神症状、癫痫等。详见第五节。

  (四)低颅压综合征:多发生于腰椎穿刺、颅脑损伤、手术或脑膜脑炎等之后以及严重脱水等情况下,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在0.59-0.78kPa(70-80mm水柱)以下,或完全不能流出。起坐后突发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系因此时颅内压进一步下降,颅内疼痛敏感组织失去了脑脊液的托持而受到牵拉所致,故也属于牵引性头痛。平卧后头痛即迅速缓解。偶或有徐脉和血压升高。

  (五)癫痫性头痛: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头痛呈剧烈搏动性痛或炸裂痛,发作和终止均较突然,为时数秒至数十分钟,偶可长达一天,发作频率不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流涕、流泪、腹痛、意识障碍或恐怖不安等。脑电图检查特别在发作进常有癫痫波形,也可有其他类型的癫痫发作史、癫痫家族史和有关的病因史,服用抗癫痫药物可控制发作。可能系各种疾病导致间脑部位异常放电所致。

  (六)颅脑损伤后头痛:颅脑损伤早期头痛与软组织损伤、脑水肿、颅内出血、血肿、感染等有关。后期的头痛相当多见,大多为衰弱表现,称为“外伤性神经症”或“脑外伤后综合症”。但很大一部分患者或并发或单独尚有其他头痛表现,机制也十分复杂。常见的有血管性头痛(包括各种类型的偏头痛类血管性头痛)、肌收缩头痛、颅表神经痛以及头皮疤痕引起的头痛等。系与局部血管、血管运动中枢、头皮、颈肌、颈神经根或头颈部各个神经分枝受损有关,有的则和并发的颈椎损伤所致的椎动脉短暂缺血等因素有关。少数头痛为外伤晚期并发症引起,如颅内血肿、外伤性脑蛛网膜炎、低颅压综合征、自发性气脑、癫痫性头痛以及晚发性脑脓肿、脑膜炎等。故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有关检查,明确头痛的性质和类型,不宜不加分析笼统地诊断为脑外伤后遗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3:11 , Processed in 0.0568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