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59|回复: 1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100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0 10:3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100错    

    1、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上述所说的意思是说:妇人不长胡须是因为气有余而血不足,不足营养口唇,所以胡须不得生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女人性腺分泌的激素是雌激素,分泌雄激素量很少,所以妇人不长胡须。而不是因为血少的缘故。男性长胡须是因为,男性性腺分泌的是雄激素,雄激素能使人生胡须。如果把男性性腺切除,他原有的胡须也会脱落,不再生有胡须。所以生不生胡须,主要在与雄激素分泌的多少有关。所以说“妇人无须是因为气有余而血不足,不足营养口唇,所以胡须不得生成。” 的说法是错误的。
    2、右眼视力比左眼视力好的人属于天理难容,左撇子的人属于地理难容,能成立吗?“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作者认为:右眼视力比左眼视力好的人属于天理难容,左撇子的人属于地理难容,这两类人不符合天地阴阳的大道理。
    3、《黄帝内经-素问-宜明五气篇》记载道:“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篇》记载道:“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到底是脑渗为涕还是肺为涕?《黄帝内经》各篇论文作者各说各话,互相矛盾。后世信徒,基本上采取“不争论”的原则,各取所需,很少评论谁对谁错,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稀里糊涂。稀里糊涂的理论,稀里糊涂的治疗,稀里糊涂的痊愈。
    4、“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又说:“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还说:“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疾病的传变不一定都按照上述的传变规律进行。死的时间,也不一定在他们说的那个时间。
    5、“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胆不过是一个储藏胆汁的小囊,需要的时候流到胃里帮助消化脂肪性食物。这个小囊能够掌控十一藏吗?如果没有了这个小囊,十一藏都乱套了吗?人就完蛋了吗?
    6、人体不只是五脏,而是七脏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说:“……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又说:“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还说:“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十二个自然段,有三处提到“五脏”。在金匮真言论中说:“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这说明《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五脏”。
    其实人体是七脏,心、肝、脾、肺、肾、脑、胰。有人说脑是奇恒之府。其实脑是脏,因为脑没有亦腑的地方(奇恒之府是亦脏亦腑的器官叫奇恒之府。),所以脑是脏,不是奇恒之府。胰是脏!因为胰主运化,不是脾主运化。有人说,脾就是胰,脾包含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脾是脾,胰是胰,脾和胰是两个形态、组织、结构、功能完全不同的两个器官。有胰用你脾包含干什么?所以应该说七脏。有人说用五脏来配合五行,所以只说五脏。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你说用五脏来配合五行,为什么在腑上就说六腑呢?怎吗不说五腑呢?所以还是七脏为对。说的全总比说的不全为好!
    7、天癸不是肾中产生的,是性腺中产生的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说:“天癸至,天癸竭”在这里说的“天癸”是指有生育能力的物质,即男子的精子,女子的卵子。在这里说“天癸”的产生是与肾有关,也就是说天癸是肾中产生的。
    其实,天癸不是肾中产生的,是性腺中产生的。
     8、人总是要死的,没有与天地同寿的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中说: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以上黄帝内经白话文中解释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
    黄帝内经中说的这句话有点炫,说的夸大不真实。人怎么养生、修道也不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人总是要死的,没有与天地同寿的!说修道养生可以长寿是可能的,但不能没有终了的时候。所以从古至今,中医就好夸大事实。以后还能提到中医就好夸大事实的例子。
     9、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   
    《黄帝内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说:“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而鑄錐,不亦晚乎。”
    这一段说的是,告诫人们要作好预防工作,说明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但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因为病人没预防好已经病了,医生不能不治,而且要耐心地去医治。作为医生即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这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医生。
     10、人体是七窍、七脏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九窍、五藏”。 人体九窍、五脏指的是那“九窍”、那五脏呢?我认为人体是七窍、七脏。七窍是耳、目、鼻、口、舌、肛门、尿道。有人说,耳是左右两个、眼目也是左右两个,所以是九窍。按理说,两耳应该算一窍、两目也应该算一个窍。七脏是脑、心、肝、胰、肺、脾、肾。有人说,脑是奇恒之府。“奇恒之府”是亦脏亦腑、非脏非腑。其实,脑没有亦腑的地方,它亦脏,所以脑是脏而不是“奇恒之府”。胰是脏!有人说,胰是脾,脾是胰,胰和脾是一个器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胰和脾是两个器官,就像哥俩一样,哥俩不能说是一个人。所以脾是脾,胰是胰,应该是两个脏器。所以,人体是七窍、七脏。
    11、涩味不能列入酸味之中,淡味不能列入甘味之中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阴精的化生,来源于饮食的甘、酸、苦、辛、咸五味”。我认为应该是七味,还有涩味和淡味。有人说,涩味列入酸味之中,淡味列入甘味之中。其实,涩味列入酸味之中,淡味列入甘味之中是不对的。因为涩味不是酸味,如,白矾是涩味,它和山楂的酸味是截然不同的。苡仁淡味几乎是无味,它跟党参甜味是不同的。所以,,涩味不能列入酸味之中,淡味不能列入甘味之中。
     12、我认为应该是七脏七腑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说提到:“五藏六府”。在《黄帝内经》中“府”和“腑”是等同的。有时《黄帝内经》中的通假字是很常见的,腑和府常通用。例如《素问?五脏别论篇》中:“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这里的“腑”字是六腑的“腑”。《素问?五脏别论篇》中:“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
这里的“府”字同“腑”也指六腑的“腑”。
另外,我认为应该是七脏七腑,不应是五脏六腑。七脏是脑、胰、心、肝、脾、肺、肾。七腑是脊髓、胃肠、血管、胆、淋巴管、气管、膀胱。
      13、《黄帝内经•阴阳别论》中说的死期不一定准确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几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中又说:“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上面说的几日几日死,不一定对。死的日期要根据病情、病的日期、病人体质和护理情况来决定。所以上面说的不一定准确。
     14、心不主神明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践证明人的精神意识和智能才华都由大脑中产生。心不能产生精神意识和智能才华,不能神明出焉。有人说,中医的心不等于西医的心。那么请问中医还要不要科学和真理,如果要真理,那就是脑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和智能才华都由大脑中产生。如果不要科学和真理,那就可以心主神明,也可以说肝主神明、肺主神明等等。反正不用科学为依据。为什么《黄帝内经》中说:“心者,神明出焉。”因为黄帝内经时期,科学不够发达,人们错误地认为是心主神明,不知道是大脑主神明。所以人们说话都是“心想事成”和用心想一想。这个错误延续至今。当然也有人知道了是大脑主精神意识和智能才华。所以,有人改为你用脑想一想。还有人说你大脑进水了,说这个人笨,反应不灵敏。
    15、肝不能谋虑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还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我说,肝不能谋虑出焉。谋虑出焉的是脑。
   

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0:38:22 | 只看该作者
16、胆不能决断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我说,胆不是中正之官,不能决断出焉。决断出焉是脑。
    17、膻中不能传达出来喜乐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膻中,即心包,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近臣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达出来。”
    我说,膻中不是心包,心包是心的外围,它不能传达出来喜乐。喜乐是大脑传达出来的。
    18、肾不能出伎巧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我说,肾不是作强之官,不能伎巧出焉。伎巧出焉的是脑。
    19、“三焦不是决渎之官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我说,三焦是胸膜和腹膜,不是腑。更不是决渎之官。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的“肝者,谋虑出焉”、 “胆者,决断出焉”、“膻中者,喜乐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没有真理性可言。
     20、《黄帝内经》中硬凑数、前后不一的例子甚多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天地人三才各分为三,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冀、兖、膏、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在人体分为九脏,胃、大肠、小肠、膀胱四个盛贮有形物质的形脏,肝、心、心、脾、肺、肾五个藏精神的神脏,合为九脏,以应天度节气。”
看,在这里为了配合三三为九,就把胃、大肠、小肠、膀胱四个腑说为脏和肝、心、脾、肺、肾五脏凑合九脏,配合九州。在《黄帝内经》中这种凑数配合的还有,不再举例子了。
    我要说的是,以前讲五脏六腑,在这里有又说九脏。请问到底是几个脏?再请问,胃、大肠、小肠、膀胱到底是脏还是腑?在《黄帝内经》中这种硬凑数、前后不一的例子还有,不再举例子了。
      21、《黄帝内经•五藏别论》中关于腑脏的论述既混乱且不少是错误的  
    《黄帝内经•五藏别论》中说:“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像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黄帝问:听说医内人士关于腑脏观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以脑、髓称为脏,有人以肠、胃称为脏,也有的把肠、胃、脑、髓都称为腑。向他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他们自已的认识。不知哪种观点是对的,我希望听听其中道理。岐伯答:脑、髓、骨、脉管、胆囊、子宫,这六个器官是禀承地气阴精而生,皆有贮藏阴精的特性,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其作用是藏而不泻,不像六腑那样传导排污,因此称为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个器官是禀承阳气所生,它们的作用,象天一样的运转不息,特点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并传导排泄五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浊物,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物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物,直接影响到五脏功能活动,若大便不通,糟粕停留过久或泻泄不已,都会使五脏受到侵扰,因此肛门的开合是否正常,反映五脏功能的旺盛与衰弱。所谓五脏功能,其特点是贮藏阴精而不象六腑那样向外传导和排泻,所以正常时五脏中必然充满着精气,而不会有糟粕存留其中。六腑的功能,其特点是消化、传导、排泻,而不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会象五脏那样充满着精气。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相对空虚,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相对空虚,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这里边说的有错误的地方。比如,脑是脏,而不是奇恒之府,它没有类似腑的地方。脊髓是腑,因为它有脊髓液起传化水液,脊髓还有传送信息作用。血管是腑,因为它传化物,流淌的是血液。胆是腑,不是奇恒之府,它写而不藏,没有藏精气的作用。子宫不是奇恒之府,性腺是是奇恒之府,亦脏亦腑,非脏非腑,所以,性腺是是奇恒之府。胃、大肠、小肠、应为一腑称胃肠。三焦不是腑,因为三焦只是膜(胸膜和腹膜)而已,不能算作腑。
     22、五十营的错误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全文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已知:一昼夜呼吸13500次,一昼夜等于28宿,一宿等于36分,求解:呼吸10次、270次、540次、2700次各需要几宿几分?
    正确答案:0.75分、20.2分、40.3分、5宿21.6分。
    《中医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丛书-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成人不同体位呼吸频率:卧位14-16/min,坐位16-18/min,立位18-20/min;休息时15-18/min;成人女性比男性稍快2-4/min。…… 正常脉搏。1. 成人脉率:60-100/min,平均72/min;2. 婴儿脉率:安静时130-150/min,睡眠时70/min,哭闹时180/min; 3. 老年人脉率:老年人较慢,平均55-60/min。”由《五十营》推导出的脉搏数37.5次严重偏低,低到必死无疑的程度。
    《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搏)传导速度:7-10m/min。”由《五十营》推导出的血气运行速度约为1.3 m/min。
    初中《生理卫生》第四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中提到:血管中的一滴血通过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约需20秒。按这个速度计算一下: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约为4300次。由《五十营》给出的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为50次。
《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率与呼吸的比率:新生儿3:1,<5岁3:1-4:1, 5-12岁4:1,成人4:1。” 由《五十营》给出的脉率与呼吸的比率为4:1。
    综上所述,《五十营》除了脉率与呼吸的比率这个数据正确之外,其他一大堆人体生理数据都是错误的。
    23、《黄帝内经》理论是我国医学初级起步阶段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说:“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焫。故炙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跻,故导引按跻者,亦从中央出也。 ”
    说明岐伯当时眼界非常狭小。只看到我国地域,没有看到世界各地。如,澳大利亚就是四面环海。英国也是四面环海,土耳其东方就不是海滨傍水。智利是西部海滨傍水,东面是山。我是说《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段理论不能实用于世界各地。这说明岐伯(当时医学家的代表)的医学理论很狭隘,他的医学理论也是初级起步阶段。所以有人吹捧《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深奥莫测是错误的。
     24、平人绝谷的荒谬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全文也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这一段话漏洞很大。首先,“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和“肠胃里的东西七天才能排泄干净”前后矛盾。众所周知,胃很容易填满,但是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肠虚”却需要七天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除非饿死,肠子永远都不会空虚无物。其次,如果正常人一天吃掉的食物(三顿饭加在一起总该把胃填满了)需要七天才能排光,那么正常人在正常饮食条件下不到七天就得撑死,比绝食死得还快。我敢赌一块钱,黄帝内经的作者绝对没有连续实测过正常人一天的排泄量。
     25、光看颜色深、浅不能确定死期   
    《黄帝内经•玉版论要》中说:“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心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天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若颜色浅的,表明病情尚轻,可以用“汤液”来调理,约十天就会痊愈;颜色深的,反映病势较重,就需要服刚药剂来治疗,约二十一天就能恢复健康;如果颜色过深而晦暗的,说明病势已很严重,必须用药酒来治疗,大约一百天才能治好;假如患者面色枯槁无华,面庞削瘦,就是不治之证,拖延到一百天,气血枯竭,人就要死亡。”
    这一段说的不妥,因为几日几日死要看是什么病,病的情况和治疗及护理等情况来定,不是一看颜色深、浅就能确定的。
(待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5-9-20 14:55:18 | 只看该作者
       按照西方科学的标准,《内经》的错误可千可万,何止100!伤寒论、温病学、脾胃论……皆然!
4
发表于 2015-9-20 15:32:59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对先生下功夫研究《内经》表示感谢。我先分析一下你的网名,中和固然好,致极就必然会走向反面。这就是你的性格。我们对待古人或中医,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厚今薄古,也不能以古非今。更不能用西医去衡量中医。比如你否定中医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认为一个小小的胆囊哪有这样大的功能,显然是不懂中医,用西医对照中医……。
5
发表于 2015-9-20 15:59:09 | 只看该作者
先生,挑《内经》错误100条,精神可嘉,且把“故须不生焉”之“须”放在首位,看来有点稳操胜券,对于“须”,你理解为“胡须”,令人感到诧异!如果不是文字功夫不到家,就是故意错解。
6
发表于 2015-9-20 20:15: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发表于 2015-9-20 20:57:54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5-9-20 20:15
一万多字的经典,就有一百处错误。平均每一百字就有一处错误。
究竟是故人之错,还是今人之错?

宋林亿新校正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本,计81630文;
南宋史崧校正本《灵枢经》,计65388文;
合162篇共147018字。

注:以上为篇名+正文字数,各版本会有少量出入。
----------------------------
请问岳砖家,“一万多字的经典”这个数据是哪儿来的?你是不是不说点瞎话这日子就过不下去?
8
发表于 2015-9-20 21:24:02 | 只看该作者
从《<黄帝内经>100错》可以看出作者的学养,一是,井蛙观天,以为掌握的那点粗浅西医知识就是科学的全部;二是,头脑简单,望文生义,不求甚解;三是,胆大不嫌寒碜,也不怕别人笑他无知。


因为满篇都是垃圾,对垃圾又不必一一翻看,指出一两点就行了。所谓的错误,一是,中西医比较来说内经错了;二是,内经自身矛盾。


1、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作者都不到中医的气血是什么东西,何来用西医的雄激素来指责?
作者有本事引经据典解释清楚气和血的概念内涵吗?


3、《素问·宣明五气》肺为涕,《素问·解精微论篇》泣涕者脑也,
作者有本事把两篇题目破题吗?都不知道篇名说的是啥,能理解什么?
《素问·解精微论篇》:“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这句话才是关键,告诉读者甭瞎理解。中医是临床医学理论,是为了治疗的。知道涕者脑也也没用,也得按着内经构建的理论,从肺上治疗。

9
发表于 2015-9-20 22:03:45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很多人都观注中医是好事,问题是半路出家甚至算不上也敢品评中医。可见得俗话说的无知者无畏有道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07:13 | 只看该作者
                一门学科,特别是严谨的医学学科的经典,有上百个错误,而且很多是现在看来极端荒唐的错误,居然还有人认为是可以容忍的,是正常的,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请回帖的人看一看,整个世界,各门科学的学科,有没有这种奇怪的现象,这种奇怪的逻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7:42 , Processed in 0.0716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