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3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 00:4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
[概要]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原动力。作为一门学科,中医药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之路。
中医药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一直到明代,中医药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近代西医学的发展,中医药日显衰落,并不断遭到质疑和非难,面临巨大生存危机和挑战。中医药如何能摆脱困境,走向繁荣,成为每个中医人,尤其是管理层必须思考和研究的战略性问题。
无论是2007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还是《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都把“继承和创新”列为推动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两大主题。
一、观念的冲突
1、科学化中医:言下之意,中医不科学。此为100年前废医存药论的沉渣泛起,即用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观点和方法,解释、阐明、论证中医的科学性。其本质是中药西药化,其结果是中医被“消化”掉。
2、中医回归论:言下之意,中医只能是传统,不能现代化。这种食古不化,逃避现实,脱离时代的虚无主义者可谓是痴人说梦,“让世界围绕中医来转”。
二、现实的羁绊
1、阴阳五行,中医说理的“鸡肋”。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曾经是中医从“巫”转向“医”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今天却成为他人攻击和诋毁中医的把柄,使中医处于尴尬和两难境地。许多中医回归论者,仍然把西方人发明的DNA、系统论等与阴阳五行相联系,以此来抬高我们的古人。“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与其说出于一种民族自尊感,,毋宁说是一种民族自卑感的驱使。”(《哲学研究》1996,1)
2、临床疗效,不思进取的“稻草”。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使我们得以生存。这种有效性也助长了中医的自满和不求变革。这些人认为:离开了西医的先进诊断仪器和治疗手段中医仍然可以看病,并能取得疗效。这种只看己之所能,而不看己之所不能,只谈己之所效,不讲己之所误的思想,助长了“一把药一根针,一枕三指平天下”自我为大的小农意识。
三、创新才能发展
中医的理论从《内经》到《伤寒论》,从金元四大家,到明清温病学派,都是理论创新起着推动作用。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原动力。历史证明,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注定被淘汰。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1、继承性。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创新是在前人智慧和经验基础上的突破。离开继承谈创新只能是空谈。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是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遗传是基础,是主体,变异是发展,是适应。
2、科学性。创新要符合的基本科学定理和法则,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创新的条件和保证。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只能是幻想。
3、实践性。创新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实践是创新的试金石。创新往往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创新的活水源泉,中医离开了临床,就失去了创新能力。
四、“三部六病学说”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
1、什么是“三部六病”?“三部六病”是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毕生研习《周易》、《内经》、《伤寒论》基础上,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全新中医学体系。
“三部六病”学术把人体划分为三个系统,表部与空气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等功能;里部与饮食物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水谷的受纳、运输、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枢部与气血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信息和营养的传输、配供、调节、统帅等功能。三部发生病变,依据对立统一法则,把表现为兴奋的、进行性的属热属实的症候群称为阳性病;把表现为抑制的、退行性的属虚属寒的症候群成为阴性病。这样,三部之中就可形成表阳病、表阴病、里阳病、里阴病、枢阳病、枢阴病六大类症候群,称之为六病。
2、“三部六病”学术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典范。“三部六病”学术充分遵循了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既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又保持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
(1)三部的划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的宇宙观。《周易》说:“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伤寒论》把人体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才之道,即“一分为三”,符合时空的划分,也符合人体发生学,三胚层学说。
(2)六病的划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的属性论。《周易》说:“一阴一阳则为道”。《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杀死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学说即“一分为二”,符合对立统一法则。
3、“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中医药是一门实践医学,离开了临床实践,一切都是空谈。面对当今社会疾病谱,中医药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求,在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上实现突破。“三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疑难病症极俱可操作性和疗效优势。
4、“三部六病”学术具有开发价值和推广价值。在“三部六病”学术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和有效方剂。“三部六病”所倡导的“定证、定方、定制剂、定疗程”四定原则有利于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
五、三部六病学术的四大特点
1、兼容性。三部六病学术对中医不同流派和各种辨证论治体系都可兼容,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对中医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整合,达到了中医理论大一统局面。
2、现代性。三部六病学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客观、规范,初步达到标准化、规律化。
3、可操作性。三部六病学术简单易学,可重复,易操作。
4、可发展性。三部六病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可以随时补充完善,不排斥任何现代科学技术。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8-7-2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发展之路

有道理!
3
发表于 2008-7-2 11:30: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发展之路

1、阴阳五行,中医说理的“鸡肋”。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曾经是中医从“巫”转向“医”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今天却成为他人攻击和诋毁中医的把柄,使中医处于尴尬和两难境地。许多中医回归论者,仍然把西方人发明的DNA、系统论等与阴阳五行相联系,以此来抬高我们的古人。“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与其说出于一种民族自尊感,,毋宁说是一种民族自卑感的驱使。”(《哲学研究》1996,1)
研究中国哲学的不懂“阴阳”“五行”,这次是中国人的悲哀!
希望看看南怀谨先生的文章,你将会知道什么是阴阳五行。
然后再评论这个问题可能会好些。
4
发表于 2008-7-2 11:33: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发展之路

治疗好疾病才是硬道理,任何不能治愈疾病的医学观点都是值得怀疑的。
5
发表于 2008-7-3 08:07: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发展之路

下面引用由zhongyiao2008/07/02 11:33am 发表的内容:
治疗好疾病才是硬道理,任何不能治愈疾病的医学观点都是值得怀疑的。



合法才是硬道理,任何有疗效的成果,只要是不合法的,那么患者治好了之后,也是不合法的健康者,应该打击吗!
中国法律?
6
发表于 2008-7-3 09:48: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发展之路

可怜的中医
7
发表于 2008-7-3 12:59: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发展之路

楼主认为“三部六病”是当前最进步的中医基本理论,号召大家都来学习研究。我也认真的学习了,并不觉得进步。怎么评价呢?将7个苹果,分成3+4,5+2,6+1,4+3等,有何新意?如果这也是创新,我们还要创新干什么?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6:57: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发展之路

2、临床疗效,不思进取的“稻草”。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使我们得以生存。这种有效性也助长了中医的自满和不求变革。这些人认为:离开了西医的先进诊断仪器和治疗手段中医仍然可以看病,并能取得疗效。这种只看己之所能,而不看己之所不能,只谈己之所效,不讲己之所误的思想,助长了“一把药一根针,一枕三指平天下”自我为大的小农意识。IC
9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6:58: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发展之路

三、创新才能发展|~uQ?>
中医的理论从《内经》到《伤寒论》,从金元四大家,到明清温病学派,都是理论创新起着推动作用。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原动力。历史证明,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注定被淘汰。创新应遵循的原则:=L
1、继承性。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创新是在前人智慧和经验基础上的突破。离开继承谈创新只能是空谈。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是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遗传是基础,是主体,变异是发展,是适应。06~V]E
2、科学性。创新要符合的基本科学定理和法则,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创新的条件和保证。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只能是幻想。i+GO
3、实践性。创新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实践是创新的试金石。创新往往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创新的活水源泉,中医离开了临床,就失去了创新能力。SGmKv
10
发表于 2008-7-3 17:56: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发展之路

      『治疗好疾病才是硬道理,任何不能治愈疾病的医学观点都是值得怀疑的』Zhongyiao的这句话是临床医学之真理。
     对中、西医学来说,中医能治好西医不治或难治的病,其中必然有科学之理;很多病西医治不好,正说明其理论有局限性或错误。
    在笔者三十多年的医学生涯中,从临床实际出发,我认识到西医-现代病因病理的局限,更认识到中医学是整体和个体医学的具体运用,它的学科性质是状态应对医学,在学术上和临床实践上与西医是互补的,互相永远不能取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0:49 , Processed in 0.1356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