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4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湿邪从三焦分治理法方药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26 18:3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湿邪从三焦分治理法方药探讨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
湿邪为病最广,临床治湿法甚多,历代医论中最具特色的是温病学创始人之一的叶天士和吴瑭。吴瑭以创三焦辨证施治温病著称于世。参研《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认为他对湿邪持三焦分治,以畅气机,为治湿邪之根本。现在临床常用的化湿、燥湿、利湿三种基本方法,即是针对湿邪在体内留滞三焦的部位不同而设立的治疗原则,湿滞上焦,以化湿为主;湿阻中焦,以燥湿为主,湿注下焦,以利湿为主,湿郁三焦,综合调理。
1、湿滞上焦  开肺化湿
肺居上焦,司呼吸,主一身气机。叶天士对暑湿伤人指出:“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人在蒸淫热迫之中,若正气设或有隙,则邪从口鼻吸入,气分先阻,上焦肺金,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蕴结而为湿也。”如寒湿邪气侵袭,吴鞠通认为:“上焦与肺合,肺呈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有霜雾之象。”说明病理情况下,湿邪与肺和上焦的关系。叶氏对暑湿伤于气分而偏于上焦时,治疗则主以宣通上焦法,如“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异水势下行之理……”《临证指南医案》用药多取辛凉微苦,轻清宣化之品。吴氏对湿温滞留上焦时,则以宣上开肺法,透化湿邪,主治湿温初起,温蕴生热,郁遏气机,头痛恶寒,身热不扬,午后为甚,汗出不解,胸闷不机,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三仁汤是其代表方。用杏仁轻宣肺气;白蔻仁、原朴、半夏芳香化浊、燥湿理气;薏苡仁、白通草、飞滑石淡渗利湿;合用竹叶以轻清宣透郁热。方中杏仁之妙,在于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通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热化,遂道自通,不通经脉,经脉自畅。说明治理勿忘开肺。化湿是祛除湿邪的基本方法,临证时还应视其病情,分别选用疏表化湿,宣肺化湿、芳香化湿、行气化湿等法。此法多用上、中二焦的湿证。正如吴氏所说:“凡通宣三焦之方皆重上焦”。
2、湿阻中焦  健脾燥湿
脾居中焦属土,主运化,在五运六气中,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脾主湿,湿邪内应脾胃,故湿邪致病多以中焦为病变中心,但在性质上则有湿热和寒湿之分,形成原因有外感内伤和传变之别。吴鞠通在论治湿温中焦篇指出:“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内陷。”叶天士对湿阻中焦者,多以苦辛温运之品治之,用术朴姜半之属;如暑湿在中焦者多以苦辛宣通之剂,药用黄莲、山桅苦泄里热,原朴、半夏开泄脾湿,滑石利湿泄热。吴氏论寒湿入侵中焦,“一由经络而脏腑,一由肺而脾胃……或形寒肢冷。”“中焦与脾合者,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证最多。”从病机上提出“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泄腹痛。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从而提出“开沟渠,运中阳,崇刚土,作提防。”即温运中阳,培育脾土,疏通水道,导湿下行,对太阴寒湿证的治疗,皆不出这一指导思想。《条辨》中焦篇43条谓:“是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草果茵陈汤主之。”以草果为君湿运脾阳,茵陈佐之,广皮、大腹皮、原朴泻痞滞,泽泻、茯苓导湿外出。其它和46条“足太阴寒湿,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四苓加木瓜草果原朴汤主之。”及50条“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苓姜术桂汤主之。”等,皆以温中培土,导滞渗湿为治。对中焦湿温以五加正气散最有特色。
中焦湿热与寒湿困脾就病因、证象有别,就治法言:寒湿困脾要点在于燥湿化浊,振奋已困的脾阳,恢复中焦的健运;湿热为患则不然,应根据病情缓急,或以清热为主,或以除湿为主,不拘一格。临证时应视病情,分别选用苔寒燥湿、苦温燥湿、健脾燥湿、燥湿化痰、温中燥湿、燥湿除满等治法治疗中焦的湿证。由于脾处中焦,“喜燥而恶湿”。燥湿药物的性味多苦寒或苦温,苦寒燥湿,苦温亦燥湿。总以燥湿可加强脾胃的运化、吸收,因而改善或消除脾湿阻滞中焦的症状,达到恢复脾胃功能的目的。
3、湿注下焦  护肾利湿
肾居下焦,属水,内寄真火。吴鞠通指出:“上中不治,其势必流于下焦,……下焦乃少阴癸水,湿之质即水也,焉得不与肾水相合。”说明了水湿就下,易与肾水相合,下焦湿病就多见。吴氏在论下焦寒湿说“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矣,安肾汤主之。”故在治法上提出了“护肾阳,使火能生土”的原则。《条辨•卷三》43条“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附浮肿,鹿附汤主之”,二方皆用鹿茸补总督诸阳之督脉,附子、菟丝子补肾阳,使“火能生土”。苍术、茯苓渗湿,草果温脾阳,使阳复、土健,湿去,肿消病愈。尤其用温阳护肾法治疗下血证,更能启迪医者,不至只知湿热下注能致血证,而误用苦寒阴柔之品。《条辨•卷三》45条云:“湿久伤阳,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用姜附两补脾肾之阳。更用“黄土汤”治疗“先便后血,小肠寒湿,”这在吴氏医案中屡见不鲜。
叶天士对暑湿在下焦者以温行寒性,质重开下之品,如猪苓、茯苓、苡仁、寒水石等渗利湿邪。“蔡,仲景云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利者,血症谛也。此症是暑湿气蒸三焦弥漫以致神昏,乃诸窍阻塞之兆。至小腹硬满,大便不下,全是湿郁气结,彼夯医犹然以滋味呆纯滞药与气分结,邪相反极矣,议用甘露饮法。猪苓、茯苓、寒水石、晚蚕沙、皂荚子去皮。”
湿热或水湿病邪浸淫下焦肾系,引起水道失调,出现以淋涩癃闭为特征的以护肾通淋渗湿法,重在恢复肾的主水之职,吴氏对于湿温下焦证根据证情选用宣清导浊汤等方治疗,下焦湿温久痢带瘀血,肛中气坠,断下渗湿汤治之。总之下焦利湿,临证时应视其病情,分别选用淡渗利湿、清热利湿、利湿退黄、滋阴利湿、温阳扶肾利湿等法。诸法多用治下焦湿证。
笔者临床运用三焦分治湿邪法辨证施治治疗眩晕(内耳眩晕症)、头痛(鼻窦炎)、心悸(心肌病)、胁痛(乙肝、胆囊炎)、胃脘痛(慢性盒腔炎)、腹泻(慢性肠炎)、浮肿(慢性肾炎、肾病)等病收效较好。上述三法,虽各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但应用时,每多互相配合。因湿邪袭人无处不在,临证处方,不可死板,根据湿邪的性质和湿病的特点,治疗湿病的一般原则应是:“喜灵活,恶呆滞”六字。

[/watermark]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1:40: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邪从三焦分治理法方药探讨

"三焦分治"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诊疗活动中,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上焦之症可以下治,下焦之症
亦可以上治,中焦之症可以上下分治,或者治中焦而上下相应,
更可以上中下三焦并治.在"辨证分明"的前提下,随证加减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1:45: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邪从三焦分治理法方药探讨

薛生白《湿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证候,病机及诊治法则进行了专门研究,有独到见解湿热证提纲:"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饮"湿热证病理:"湿热病邪自口入,直趋中道,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 湿邪在表者当芳化宣透,对于湿邪入里者,应三焦分治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1:48: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邪从三焦分治理法方药探讨

吴鞠通《温病条辨》集温病学之大成创立三焦辨证体系以三焦定位分期为经,以卫气营血测机辨证为纬,以轻,平,重分治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重视病名规范,病证结合论治 总结出了许多疗效可靠的治湿方剂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1:51: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邪从三焦分治理法方药探讨

湿邪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或不见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影响温邪的形成和传播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1:57: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邪从三焦分治理法方药探讨

三焦辨证并不排斥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分辨表里,三焦辨证分辨上下,一横一纵,相互配合、补充,相得益彰,使温病的辨证更加准确与具体化,益趋完善与成熟,成为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标志。直至今日,这两种辨证方法仍被广大医者结合运用于临床。
7
发表于 2007-10-28 18:28: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邪从三焦分治理法方药探讨

湿邪从三焦分治是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特色!能够结合病例讨论更好.
8
发表于 2007-11-2 17:46: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邪从三焦分治理法方药探讨

三焦者,是否可以比喻为一高速路、宽带,气机、元气、水液升降的共同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三焦分治、三焦并治均应以辨证论治结论而定!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 18:03: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邪从三焦分治理法方药探讨

下面引用由feng49222007/11/02 05:46pm 发表的内容:
三焦者,是否可以比喻为一高速路、宽带,气机、元气、水液升降的共同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三焦分治、三焦并治均应以辨证论治结论而定!
feng4922先生提出的整体思维观,是形象思维在三焦分治、三焦并治均应以辨证论治结论而定的有意义探讨!谢谢先生参加讨论!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2:23: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邪从三焦分治理法方药探讨

气化湿亦化,临床经验活用小柴胡汤活用疏畅三焦气机,调达上下升降,服汤药,上焦得通,水饮得下,三焦通畅,气化复常,则水津四布,其病豁然而解,如:小柴胡汤加味治胸水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8:53 , Processed in 0.0542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