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5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治未病汗症尤须治本防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6 18:5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
      
治未病汗症尤须治本防变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    636150
[摘要]汗症具有常见性、多变性、复杂性、危急性、中医有自汗、盗汗、局部汗、大汗、脱汗、漏汗等,汗症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及传染病中,且可成为主要症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克及某些传染病等的发作期和恢复期,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的既病防变原则着眼,探讨汗症发病机理和防治理法。
[关键词]汗症  识常防变  治本
中医汗症治本防变理法,属于“治未病”的“即病防变”范畴,既病防变理法贯穿《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等历代中医专著中,未病先防的学术思想探讨较多,笔者从临床角度对汗症辨识,治疗上治本防变理法方药作一探讨,抛砖引玉,供同道参考。
1.阳为本,五藏化液,汗液生化有常变
生理性出汗谓之常,病理性出汗谓之变。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说明汗与阴津和阳气关系密切。正如吴瑭在《温病条辩》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中医还认为,汗为玄府,主脏在心,与肺、肝气机升降脾胃运化,七情等有关。《素问·经脉别论》曰:“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说明汗与脏腑、四时阴阳、生活劳作影响相关。又汗为心液,故主脏在心,如《素问·宣明五气》提出:“五藏化液:心为汗。”又肺主气,气为血帅,肺气虚最易使肌表疏松,卫表不固,腠理开泄失常而身汗,故与肺有关。心主血脉,肝藏血故与肝亦相关。
正常的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是“生理性汗出”,即气温高或高温作业、剧烈劳动或运动、衣被过厚、情绪激动时汗出较多,气温低时汗出较少。小儿纯阳之体,腠理疏薄,阳气蒸腾,若睡时有微汗出,小儿头汗亦称蒸笼头,或因暑热天,或衣被过重之少量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的体态。手足心汗出者,一般为生理现象,无伴随症状,多不须治疗。
2.阳虚实、邪正盛衰、汗出异常须审辨
中医审辨汗症,着眼于阴阳虚实,精气与邪气的盛衰,《素问·评热论》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表明精气与邪气胜衰与汗出的影响。又如《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灵枢·经脉篇》说:“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灵枢·热病论》说:“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等等,由此可见,汗液的异常是脏腑阴阳功能失调的表现,临床上可以通过观察汗液的变化来判断病情。汉·张仲景将六经病汗出的见症分为挚挚汗出、自汗出、大汗出、手足濈然汗出,额汗、头汗出、汗出而喘、盗汗、黄汗等等。并根据出汗的性质、程度,部位来推断疾病的病机。如六经病的汗证可有在表、在里、为寒、为热、属实、属虚等不同,大大丰富了汗症的辩证内容。《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章,详细论述了黄汗的证因脉治,对后世认识和治疗汗症也很有启发意义。《诸病源候论》有“虚劳汗候”、“虚劳盗汗候”、“风虚汗出候”等记载。认为汗证多属阳虚、卫阳不固所致。宋《类证活人书》说:“伤寒……自汗者九证,卫不和、伤风、风湿、中湿、中暑、阳明病、亡阳、柔痉、霍乱皆自汗”。金·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将自汗、盗汗的病机归纳为“自汗之证,又有表里之别,虚寒之异焉。”“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金元医家论述汗证多从杂病着眼。《丹溪心法·自汗·四十九》指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对盗汗则认为“盗汗属血虚、气虚”。明·李中梓《医家必读》将汗证按杂病与伤寒分别论述,眉目清晰,很有参考价值。张景岳《景岳全书·汗症》总结前人经验,提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将伤寒、杂病、自汗、盗汗等汗证统一起来,进行辩证论治,很有特色。
中医有战汗透邪的论述,《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云:“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粟,汗出而解。”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均和战汗相仿。《景岳全书》指出:“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正气内实,邪不能与之争,汗出自不作战,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者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也。”战汗在临床上常作为观察病情变化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明清温病学派更有发挥。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土《外感温热篇》均有较详细的阐述,叶氏并且进一步通过药物来达到“战汗透邪”的目的。他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对临床很有参考价值。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候。这种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
3.治疗汗症,以人为本,临证法阴阳时变
中医辨治汗症,以人体质为体,着眼于阴阳虚实,用药法四时变化,尤其防止传变,脱汗亡阳。一般而言,汗症以虚为本,湿热外邪为标,阳虚多自汗,阴虚多盗汗,湿热所致,盗汗自汗均有。小儿、妇女产后、更年期、老人居多,夏至前后疰夏病人居多。所以夏季汗多患者尤重防暑、防伤津、脱汗,秋冷后汗症相对减少。未病先治,发于先机,治未病体现在汗症治疗时及早抓住先机的截断疗法,如仲景的截汗法。伤寒营卫不和之自汗症,用桂枝汤治疗,其用药需于病人不热无汗之时,用之取汗,则邪去,卫和卫安而愈。这是典型的治未病方法的巧妙应用,即所谓“先其时发汗则愈”。即病防变,汗症如虚里跳动,脉极大无力等,防阳气浮散,脱汗亡阳亡阴。《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宗气失藏而外泄之象,临床可见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宜升补宗气、交通心肾和胃养心。张景岳指出:“凡浮大弦硬之极,甚至四倍以上者,内经谓之关格,乃真阳虚极,而阳亢无根,大凶兆也。”林之翰说:“浮脉须知主里,凡内虚之证,无不兼浮……如真阴竞竭于下,孤阳浮于上,脉必大而无力,按之微细欲绝者,当益火之源。”临证见面色苍白,头部汗出,但汗出又不粘手的病人,察其脉虽极粗大但又不耐寻按,此时当细察精详,与独参汤或参附汤之属,纳气固本,以防暴脱。《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久病重病,正气耗伤,化源不充则阳气衰弱,不能敛阴,汗液妄泄,甚者可发生亡阳之变而绝汗出。气虚乃阳虚之渐,故肺气虚、心气虚、心阳虚、脾气虚、脾阳虚、肾阳虚均因津液失于固护而汗出。若高热、暴泄而阴竭者,阴阳离绝也可导致亡阳汗脱之变。
汗症预防,去除病因,平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表卫腠理固密,是预防汗症的重要方面。其它尚需注意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生活有常。护理上,汗出过多,藩篱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要注意揩干汗水,更换衣服,居处环境要注意避风。由于热邪而引起汗症,应按发热患者观察和护理,脱汗患者更应专人守护,及时注意病情变化。  
4.汗症防变验案举例:脱汗先兆,回阳生津
金××,男,75岁,教师,2007年3月10日诊,昔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病史,不顾年高,度生心切,劳力劳心,引起自汗、盗汗交作。心悸、怔忡半月,伴气短,微喘,腹胀,纳差,腹泻,夜不安眠,加重2天,不愿住院治疗,本人及家人力主中医治疗。诊见:面色浮、虚肿,舌淡苔白,胖大有齿痕,脉虚大无力。证属阴阳两伤,心肾失交,有脱汗亡阳之象。治宜回阳生津,交通心肾法。方以四逆、生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西洋参15g、熟附子10g、桂枝12g、干姜10g、黄芪30g、麦冬12g、五味子10g、大枣12g、炙甘草10g、龙骨25g、牡蛎25g、白芍20g、白术15g、茯芩15g、生熟枣仁30g、砂仁10g、浮小麦30g、山萸肉12g,急服2剂,能安睡3小时,盗汗止,仍动则虚汗,舌脉如前,效不更方,附子加重12g、黄芪35g、服3剂,饮食转佳,腹泻止,自汗转少,有头眩晕现象,原方加天麻15g、泽泻15g,3剂诸症缓解,能慢步来诊,舌仍淡,苔白、胖大、脉稍缓,仍无力,嘱息心弃事,安养防变,仍上方加减调养月余,补中益气汤善后。
体会:本例,年高体虚、盗汗、自汗交作、伴心悸、怔忡、失眠、心肾失交,阴阳两虚,脉虚大无力,脱汗之象已露,老年垂危亡阳多于亡阴,方中四逆,桂枝回阳,黄芪、浮小麦、龙骨、牡蛎、山萸肉固脱,西洋参、麦冬益气生津,干姜、茯芩、白术、砂仁健脾温中,总以回阳生津,阴阳互根取效。


        
[/watermark]
2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8:56: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汗症尤须治本防变

1.阴阳为本,五藏化液,汗液生化有常变
3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8:58: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汗症尤须治本防变

2.阴阳虚实、邪正盛衰、汗出异常须审辨.*
4
发表于 2007-5-6 21:55: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汗症尤须治本防变

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2:49: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汗症尤须治本防变

夏天要防汗证
6
发表于 2007-6-7 15:42: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汗症尤须治本防变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7/06/07 03:44pm 第 1 次编辑]

“阳加于阴谓之汗”这句话的确不是很容易理解。
有一点可以先肯定,汗必至虚(内空)。
7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20:15: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汗症尤须治本防变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6/07 03:42pm 发表的内容:
“阳加于阴谓之汗”这句话的确不是很容易理解。
有一点可以先肯定,汗必至虚(内空)。
阳本指脉体,既动数之脉,阴本指脉位,既尺部.张介宾:"阳言脉体,阴言脉位.汗液属阴.而阳加于阴,阴气泄矣,故阴脉多阳者汗。”也可以理解为阳气加于阴液才产生汗。
8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20:29: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汗症尤须治本防变

张志聪说:“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而脉亦阳脉之加于阴部也。”               
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9:06: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汗症尤须治本防变

中医杂志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8 Vol.49 No.2 P.186-187
  
--------------------------------------------------------------------------------

治汗证尤须治本防变
王勇 


  中医汗证治本防变理法,属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范畴,既病防变理法贯穿<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著作中,未病先防的学术思想探讨较多,笔者从临床角度对汗证辨识,对治疗上治本防变理法方药作一探讨.……

作者单位:王勇(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636150) 


出版日期:2008年2月17日

请看PDF全文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21:3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治未病汗症尤须治本防变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6/07 03:42pm 发表的内容:
“阳加于阴谓之汗”这句话的确不是很容易理解。
有一点可以先肯定,汗必至虚(内空)。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的根本来源是阴中之营气,其分泌则依靠阳中之卫气的司开阖作用来完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7:34 , Processed in 0.0933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