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24|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6 19:0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内经》论燥,以“燥胜则干”为旨,与湿相对待,以干为特点,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历代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逐步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
燥本六气之一,五行属金,其位西北,是秋令的主运与主气。气运清肃、干燥、万物应之坚敛。在正常情况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其气清,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候清彻,其令燥,其脏肺,其主鼻,其应秋,其养皮毛”,燥金之气的太过,则为淫邪。临床上,根据燥邪性质特点,病因属性,有内外温凉之别,辩证关联五脏。《内经》至明清医家论燥多以外感为主,外感亦重秋燥,论温凉为性质,述内燥者少。燥证的分类通常以内外分类为常见。而外燥一般分为温燥和凉燥两大类,凉燥由吴鞠通首倡,并立杏苏散治之。雷丰论燥则曰“燥属凉”,属外燥。刘完素明确将燥证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寒燥,其二为热燥,叶天士则认为燥证当分内外,外感者治以辛凉甘润肺胃为先;内伤者治以纯阴静药,柔养肝肾为宜。大凡津液竭者,必佐辛通之气味,精血竭者,必籍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风药而成功,在腑以缓通为要务。石寿棠对外燥则云“久旱则燥气胜”,且有风燥、暑燥、凉燥、寒燥之分;又说“推致燥之由……究其本源,皆缘血液不足所致”,所论又为内燥,其关于外燥、内燥的部份观点如下:外感燥湿,均伤肺经气分,内燥起于肺胃肾;治外感燥湿之邪无他,最忌苦涩。费伯雄对诸家医论之偏颇进行点评,并提出“燥者干也,对湿而言。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即凉则燥而凉。以燥为全体,而以热与凉为之用,兼此二义,方见燥字圆相”。费伯雄论治燥证,是属内外燥统论,而热凉之分,各有特点,燥热以伤阴为主,燥凉则兼见气郁血涩的特征。论治以五脏分类,各具特色。治肺燥重在生津,心燥兼以清火,肝燥偏重养血,肾燥主以滋阴,而脾、胃、大小肠各有燥证,虽分别论证,亦不出甘凉濡润,养血生津,以救脾阴胃汁。体现其治燥重脾胃,善养阴,于平淡中见神奇的特色。参诸贤论燥,总不离燥有内外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因与外环境与季节相关;而内环境体液耗损,体失濡养是导致燥证的主要因素。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8-16 19:21: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其理宜参阅:医原一书中,其燥气论篇。可深一层次体解与应用。
3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9:22: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秋分时节养阴补水防秋燥
4
发表于 2007-8-16 19:23: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下面引用由胡来元2007/08/16 07:21pm 发表的内容:
其理宜参阅:医原一书中,其燥气论篇。可深一层次体解与应用。
体应改为理。特纠正。
5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9:23: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下面引用由胡来元2007/08/16 07:21pm 发表的内容:
其理宜参阅:医原一书中,其燥气论篇。可深一层次体解与应用。
好!谢谢!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20:53: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下面引用由胡来元2007/08/16 07:21pm 发表的内容:
其理宜参阅:医原一书中,其燥气论篇。可深一层次体解与应用。
胡先生提出医原一书,燥气论篇.很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20:55: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医原》 医论著作。三卷。清·古寿棠撰。刊于1861年。共有医论二十篇,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8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20:57: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医原》20篇,旨在探求医学之原,对祖国医学理论颇多阐发,尤对燥湿之论述,可谓独树一帜。 石氏认为,疾病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推其致病之原,“总不外天地阴阳之气,即不外天地燥湿之气”,并强调燥湿二气为六气之首,“为百病之提纲”,...
9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21:1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引《医原》燥气论
属性:经云∶燥胜则干。干为涩滞不通之疾。其病有外感、内伤之因,寒燥、燥热之异,伤人 气分、血分之次第浅深,皆辨之不可不早辨也。邵新甫曰∶外感之燥,首伤上焦气分,气分 治,则延及血分;内伤之燥,乃人之本病,由于精血下夺而成,或因偏饵燥药所致,病从下焦阴分先起,下焦失治,则槁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噎膈之萌,总由于此。治法∶ 外感之燥,津液结于上而为患者,结者必使之开解,非辛润流利气机不可;内伤之燥,精血 竭于下而为患者,竭者必使之复盈,非柔润静药,及血肉有情者以滋填之不可。大抵是病用 药,最忌者苦涩,最善者甘柔。此其大较也。独是外感、内伤宜分,寒燥、燥热尤不可混。 夫因寒而燥,为燥之化气;由燥而热,乃燥之本气。人但知燥热为燥之常,而不知寒燥为燥 之变,无怪乎其辛燥升散,动辄得咎也。不观诸《内经》乎?经曰∶阳明司天,燥淫所胜, 民病善呕,心胁痛不能转侧,治以苦温(苦当是微苦,如杏仁之类,取其通降。温当是温润 ,非温燥升散之类)。此《内经》治寒燥之正法也。又曰∶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 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 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据此经文,亦指凉燥搏束而言。《性理大全》谓燥属次寒。沈目南曰∶盛夏暑热熏蒸,人
身汗出 ,肌肤潮润而不燥,冬月严凝肃杀,人身干槁燥冽,故深秋燥气行,人 体肺金应之,肌肤亦燥。此亦指寒燥而言。寒燥如此,温燥可知。 夫干金主燥,于时为秋,然秋不遽燥也,秋分以后,渐至大凉,露寒霜肃,清气搏激, 燥乃行令。燥从天降,首伤肺金,肺主一身气化,气为燥郁,清肃不行,机关不利,势必干 咳连声、胸胁牵痛、不能转侧、胸懑气逆喘急、干呕。又或气为燥郁,不能行水,水停膈上 ,则必口渴思饮、饮水则吐、烦闷不宁、气为燥郁,不能布津,则必寒热无汗、口鼻唇舌起 燥、嗌喉干疼。又或气为燥郁,内外皆壅,则必一身尽痛;肺主皮毛,甚至皮肤干疼、手不 可按、凛凛恶寒、甚而肢厥,虽覆以重裘不温,颇似阴寒之象。又或气为燥郁,治节无权, 中宫水饮不能屈曲输于膀胱,而直注于大肠,则必腹痛、泄泻,甚者挥霍搅乱、上吐下泻、 脉伏肢凉,又似阴寒寒湿之象。夏受暑燥,亦多病此。但燥气干滞,所泻必艰涩难行,与湿 泻、热泻之倾肠滑利者不同。吐泻甚则津液内夺,柔化为刚,肠燥拘急,有似硬梗,按之痛 甚,蜷曲难伸,任(脉)失荣养,当脐上下按之坚硬,动跃震手;冲(脉)失荣养,脐之两 旁按之坚硬,动跃震手。此皆燥极见证,切勿认为积滞,误行攻下。又或经络失于荣养,拘 挛掣痛,俗名转筋,立时阴亡液涸,目陷肉销,面青肤黑,舌中肉剥,神明昏乱,阴夺于内 ,阳无根据附,遂至肢厥身冷,汗出如珠,内闭外脱不救。又或肺燥直逼大肠(肺与大肠同属 燥金),而成肠 (俗名痢疾);燥郁气机,则肠垢下而色白,燥伤血络,则血渗大肠而色红 , 涩不通、行后稍止、气机终觉不利、糟粕又或结为燥粪。与湿痢之痛缓酸坠,而不里急艰涩 ,大便溏而多者有别。 凡此燥病,多生于阴亏之辈,劳苦之人,夏月炎蒸,液为汗耗,水竭金枯,里气已燥, 以燥感燥,同气相求,最为易易。唐·孙思邈真人制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合为生 脉 人立法,周密如此)。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21:16: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使人夏月服之,以保肺金,治未病也。奈何汉唐以后,医道失传,不
知人生天地间,外感内伤,千变万化,总不外天地阴阳之气,即不外天地燥湿之气。乃世于
湿气,犹多发明,而于燥气,未能详究,所以每遇外感,浑曰风寒,不辨其为风燥、为风湿
、为寒燥、为寒湿,至暑燥初起,与寒燥相似,更不之辨。但见寒热、无汗、头身疼痛、咳
嗽、呕吐、胸懑气逆等证,辄用辛燥升散,见有胸懑,便曰感寒停滞,并用苦燥破滞,轻则
用苏、薄、荆、防,重则用羌、独、芎、芷,在夏月则用香薷、藿香,至青皮、枳壳、山楂
等味,亦惯行佐用。试思以上诸药,其为辛润乎?抑为辛燥乎?其在夹湿者,用之犹可,若是
风燥、寒燥之邪,则以燥治燥,变证必然蜂起,将见燥邪窜入肌肉则发斑,窜入皮肤则发疹
,窜入营分则舌赤无苔,神乱谵烦。斯时也,见其邪入营分,又用一派苦寒清火、柔腻滋阴
,逼令燥邪深入心包,深入骨髓。入心包则神烦意乱(烦属心肺),轻则多言,重则谵语,闭
极则神明昏乱,呓语不休,目睛频转;入肾则燥,循衣摸席,扬手掷足;阴液耗极则口噤齿
,身强发痉,内闭外脱,不可救援。又或上焦气分之邪未开,法宜辛润开达,或津液
聚于胸膈为痰,阻结气分,正在心下硬痛,法宜苦辛通降,如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温胆
汤、三子汤之类,对病发药,方能获效。乃不用开化,妄用大剂攻下,气为邪搏,不能传送
,正粪不行,但行稀水,徒伤气血;又或邪已传里,迁延不下,致成脏结,虽下不行。若是
者,始而以燥治燥,致邪走窜;继而苦寒冰伏、阴柔滋腻,致邪闭结;终而误下失下,致邪
实正虚,轻者重,重者死。盖不知凡几,其为可慨,不亦甚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9:51 , Processed in 0.0982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