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913|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五积散并论血压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9 22:4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答五积散并论血压计
五积散会员(不敢称同道了)又大批了一回在下。可惜基本上没有提到“和”或“和解”法的学术问题,而着重说鄙人没有看过拙文中提到的书,又说拙文是抄袭。按说,此种批评是不值得回答的。不过他说拙文象是:一个纯中医的打扮,但是手里拿着一个血压计。这在五会员的本意是揶揄,不是学术批评。但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故倒要谈谈血压或血压计的问题。因为我认为这是学术问题。故先说一下血压计。
我认为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什么纯中医――即不了解一点西医的中医,尽管前些年不少人呼吁培养这种中医。五会员是纯中医吗?从来没有也不会使用血压计吗?如果真的没有,那很遗憾,因为竟然不知道什么叫血压,这是很危险的。但愿五同道和其至亲,永远不得高血压。他的病人得不得高血压,五会员大约是不知道的。
多数同道是知道血压的,大概也经常量血压。假如自己或至亲患有高血压,恐怕自己家里就备有血压计,而且三天两头测量。许多高血压患者(非医生),就备有血压计,而且自己会量。总之,中医拿着血压计,不是什么掉谱儿的事,否则岂非连体温表也不该拿吗!
我很提倡医生——无论中西医,要重视高血压,不单单知道高血压也会测量血压而已。
为什么?
从实用角度讲,现在高血压患者太多了。由此引起的中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特别是中风瘫痪实在可怕。医生不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吗,难道可以说我是中医不管你什么高血压死活吗?
从学术角度讲,血压是中医没有的概念,而且也是个宏观概念,中医应该引进它。
五会员可能说,我靠三个手指头就能测出高血压。
我说切脉诊断血压很不可靠,非要有血压计不可。为什么?
高血压患者的脉象可以表现为洪大弦急,这时基本上可以断定有高血压,但是倒地多么高,最好再用血压计。
问题是有些高血压患者六脉皆平和,舌像也正常。能说他没病?
更有的患者,脉象无力甚至轻取沉取都似有似无。所以我经常告诉同道,切脉可以基本上断定有高血压,而不能断定没有高血压。
须知,高血压病不按高血压治疗是很危险的。
很有几个病人,跑遍了许多大医院,看过许多中西医专家,弄不清什么病――当然不会好。最后到家找我才发现是高血压病。结果很快就好了――当然一般还要继续治疗。因为此病是很难一劳永逸的。
关于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文章很多,如果不想去看。至少自己应该想想怎样和中医的望闻问切结合起来诊断,并结合中医理论辩证施治。由于中药服用不很方便,现在多数病人使用西药为主,且不论。
总之,我提倡无论中西医都要重视血压计。
好了!不是什么正式学术文章,关于高血压先谈到这儿。
下面回答一下五会员的非学术批批评。大家不看也好。
五会员说我没看过千金、外台、源候以及宋代伤寒注家的书。理由是我没有引用其中的文字。没想到她竟然如此没有逻辑思维。我查遍那些书,除了成无己之外,没有发现柴胡汤主和解的文字,怎么引用呢!难道都抄下来证明没有吗?所以,我让五会员去查一遍,如果发现有,我甘愿承认没有看过那些书。
五会员特别提到《外台》,不知道多少人对它感兴趣,曾经翻过。其实,外台纯粹是整理性著作,编排体例基本上依附《源候》,补其所缺方药、针灸。因而没有新见解。旧作《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1987),有专题讨论其热病学。我对以上二书的评价都不高,特别是外台,因为是非医学家编的,弄得非常乱。源候既然依附外台,也非常乱。所以巢氏也是个抄书匠,而不象许多人说的大医学家。
看多少书不要紧,戴上抄袭的帽子就可怕了。
其实,真要抄,敢于象我这样抄的也很罕见。抄的人都好说古今权威如何正确,谁敢说桂枝汤、柴胡汤的旧说是谬说呢?所以我的文章不怕抄袭,知道拙见的人越多越好。试看,拙文一上网,就招致这么多批评,特别是五会员这样的批评,还有人敢抄吗!
拙文“和法新解”原名“柴胡汤新解”,比现在长的多。现文是差不多十年前正式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不敢说从来没人提出大致相同的见解,如果有,那是所见略同(桂枝汤有人先我提出略同见解,但说理方式不同,拙作《伤寒论新解》中特别指出了)。希望五会员指出什么文章是我抄袭“和法新解”的原本。
总之,象拙文这样的文章实在很少。如果认为写这样的文章很容易,五会员无妨写一篇供欣赏。
又,我本来是早已退出江湖的人。现在无公职、无工资、无头衔(已经有了高级职称,但对我已经无所谓了)。还写点东西,只是出于曾经是学者的良心。现在似乎有点重出江湖,却仍然碰见五会员这样善于批评者。你说倒霉不!好在还有更多的同道给予热情鼓励,不至于因为寒心立即再退出。
五会员还认为教材很好,主编都是国家指定的正统!中医,还能不好!我不认为国家指定的都有真才实学。中医史上真正创立学派的人,没有一个是国家指定的。之所以要批评教材,是因为青年学子非学他不可。其中的错误远比非教材害处大。
五会员还举出麻黄南北不同用量,证明中医很难有准。是有不少人这样说,所谓地气、禀赋不同使然也。这虽然不是重大理论问题,我却不赞成。有实验研究真的证明江浙人真的不能使用较大剂量吗?反之,吴鞠通(记不很准了)当年在北京就是大量使用石膏治疗温病,而出名的。北地寒冷,不是该少用吗?我曾在英国行医一年多,没有发现洋人用中药就该用大量。
五会员还反对写文章引经据典。对此我不想辩驳。
好!答覆已经很长,其余就不再答了。只想请五会员写点“正统”的东西,推敲一下拙文的百出漏洞、多多谬论。有旧作也好。
谨把原批评附在下面。
1:坦率的说,我非但没有从你的文章中受益非浅,反倒发现谬论多多
2:既然没有引文,请问:那您引用的这些书籍又作何故?您既然没有看过这些书,怎么又引用这些书籍?
岂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要么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杜撰?严重点就是抄袭。
3:可能您的文章的前半截不知道是引用何人的文章,后半截大约是你的文章,和解这个问题对于你来讲,可能很深奥,可是对于纯中医来讲,大约是基本知识,
所以您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纯中医的打扮,但是手里拿着一个血压计。
4:教材自然没有完美之处,但是所谓的错误,并非你所指的这些,制定教材的,大都是一些正统的中医学家(当然,正统的中医学家也难免有错误)是由国家指定,
虽有错误,但总体来讲,作为教材,还是很适用的,因为中医的很多东西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举例来讲:就光解表药的剂量问题,南北就很难达到统一,同一个麻黄,在北方可能用到
15克,也不一定能发汗,但在江浙,也许6克就足以,谁对谁错?
5:类似您的这类文章,现在实在太多了,为了晋生,图书馆一坐,杂志数本,东拼西凑,转眼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所以,连书中引用的这些书目,连你自己都没有看过,就原版把别人的东西端来了,
一深究,就露出问题来了,不说别的,就是你文章引用《外台秘要》,我估计你连在《外台》的哪章哪节你都找不到你所说的东西。
6:写文章要实事求是,不要非的要引经据典,好像文章才有说服力,
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非但误人,也在误己。您的文章实在经不起推敲,仔细阅读,则漏洞百出。

2
发表于 2003-10-10 00:57:39 | 只看该作者

答五积散并论血压计

1:在学术面前,我认为没有年龄和长幼之分,记的刘渡洲先生在一次北中医《伤寒论》的研讨会上,对众多的学子说:虽然我年龄以近80,但是我欢迎在座的各位同学就本会的同一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如有不同意见者,可以当场发问。”请问:您比刘老资历如何?
2:在关于您的观点上,我已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难道非要解表和里才能称为和解法?试问:伤寒论.....以调胃承气汤和之(29,70,94,105,123,207,248,249)并没有牵扯到表的问题,厥阴篇的小柴胡,也没有表的问题。
盖和解一法,可以表里和,可以上下和,可以脏腑和......试问景岳化肝煎不是典型的和解脏腑吗?化肝煎也没有表证的存在。
理解中医的种种观点,要综合起来看,中医是宏观的世界,西医是微观的世界,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3:说到血压计的问题,我原来想发表一篇自己的文章,可是没有太多的临床资料,此事也就暂时搁置起来。
这里也不妨先谈谈我自己的看法:1:高压高,低压正常,这种情况,根据我的经验,大多属于实证(积食),多属于白虎汤,三黄汤,三承气......之列,2:高压低压都高,大多属于阴虚阳亢的为多,用药法则大多在滋阴清热佐以化痰范围之内。
3:高压正常,低压偏高,大多属于气虚证,甚者中气下陷,方剂选用:四君子或者益气汤,4:高低压都低,不是阴脱,就是阳脱,5:高低压之间差距太大,多为心肾不交,上下隔绝,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治疗法则多为重剂四逆汤回阳就逆。这是依据本人的临床经验,再结合脉理而得出的结论,并且按此投药,也多获效验。但也不是绝对,比如高低压都低的,也不排除积食的可能性,还要四诊和参为是。这是我个人对血压计的理解,作为中医,西医的这些工具都要唯我所用,包括各种类型的化验单,我也用中医的观点去理解,大致和中医理论都能相应,当然,我是用纯中药来治疗。
4:五会员还认为教材很好,主编都是国家指定的正统!中医,还能不好!我不认为国家指定的都有真才实学。中医史上真正创立学派的人,没有一个是国家指定的。之所以要批评教材,是因为青年学子非学他不可。其中的错误远比非教材害处大。-----教材毕竟是教材,您不能否定教材就不允许错误的存在,要知道,中医学院不是早就名中医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中医的地方,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自然在教材的编写上,就要深入浅出,以学生能入门为主,我认为您没有搞动教材编写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不同意您的观点。
5:五会员还举出麻黄南北不同用量,证明中医很难有准。是有不少人这样说,所谓地气、禀赋不同使然也。这虽然不是重大理论问题,我却不赞成。有实验研究真的证明江浙人真的不能使用较大剂量吗?反之,吴鞠通(记不很准了)当年在北京就是大量使用石膏治疗温病,而出名的。北地寒冷,不是该少用吗?我曾在英国行医一年多,没有发现洋人用中药就该用大量。-----这又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大约看过吴,叶.....书的人都明白此理,为何古人有这个结论,这是根据,地理,环境,气候,人体的素质......诸多的因素来决定的,南方气候温暖,空气潮湿密度大,肌肤多松弛,所以解表药不易过多过量的问题,反之,北方气候寒冷......所以解表药药重,盖中药药理,非西医实验室的各种数据所能反映的出来,并且中药也不能去靠这些东西来理解,因为您没有系统的学过中医,所以您难免又套用西医的观点来理解中医。
6:五会员说我没看过千金、外台、源候以及宋代伤寒注家的书。理由是我没有引用其中的文字。没想到她竟然如此没有逻辑思维。我查遍那些书,除了成无己之外,没有发现柴胡汤主和解的文字,怎么引用呢!难道都抄下来证明没有吗?所以,我让五会员去查一遍,如果发现有,我甘愿承认没有看过那些书。-----先生未免口气太大,“遍查”大约感觉很有夸张的味道,如果您非要这么说,那我不得不谨慎的相信!不过略微写过文章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引用他人文章,一定要在自己的文章中,或者自己文章的最后注明:引用的来源(包括原书的某章节),或者文章的原话。这也是写作的基本常识,学术论文更应该如此。现代要求更高:假如是引用杂志的话,要细微到杂志的某一页,以方便读者查阅。唯独您没有引用原文,并且还居然能发表,这也是一大怪事,请问:您是在何时何处发表于何家杂志?
7:我怀疑您没有看过伤寒论,根据是:您只是认为柴桂二方是和解剂,这是您的原话:仲景论和解的经文只有一条,却是关于桂枝汤的。我们先看一下这条简短的经文。
“吐立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小和之。”------其实这也是您的杜撰,请您翻阅伤寒全篇,看看仲景有和解二字出现吗?如果您淡淡认为“和”字就为和解的意思,并且指出:只有桂枝汤的条文下,才有和字出现,我当即举出:调胃承气也有,类似这样的条文也很多,所以,我指出:您没有看过伤寒论。这到不是吹毛求疵,就我个人理解而言,包括三承气都属于和解剂,几乎伤寒的全方也都属于和解剂。不过,这仅仅是我个人之见罢了。
8:柯琴言:非胸中无半点尘墨,方可著书.....柯琴虽为伤寒大家,但谦逊如此,想必您这种对中医的理解水平,也能出书,我深感惭愧!
3
发表于 2003-10-10 06:09:43 | 只看该作者

答五积散并论血压计

[这个贴子最后由东方既白在 2003/10/10 06:23am 第 2 次编辑]


   “我认为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什么纯中医――即不了解一点西医的中医,尽管前些年不少人呼吁培养这种中医。五会员是纯中医吗?从来没有也不会使用血压计吗?如果真的没有,那很遗憾,因为竟然不知道什么叫血压,这是很危险的。”
    以上的话,说得很实际。现在的中国大地,无论是长城内外,还是大河上下,无不被西医所覆盖和统治,中医只能处于附从和被动的地位,而苟延残喘着。在这种形势下,西医可以对中医一窍不通,仍然可以横行无忌,当一名好西医;而中医如果对西医一窍不通,那简直就要度日唯艰了了。象血压计、体温表等,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了解,如果作为医生竟毫不认识,似乎不可思议。对这类问题,中医不能回避,只能面对和加以利用。中医要发展,掌握、利用和改造西医知识,已是一条不可避免的必由之路。
   
     下面五积散先生的话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的经验。他说:“这里也不妨先谈谈我自己的看法:1:高压高,低压正常,这种情况,根据我的经验,大多属于实证(积食),多属于白虎汤,三黄汤,三承气......之列,2:高压低压都高,大多属于阴虚阳亢的为多,用药法则大多在滋阴清热佐以化痰范围之内。
3:高压正常,低压偏高,大多属于气虚证,甚者中气下陷,方剂选用:四君子或者益气汤,4:高低压都低,不是阴脱,就是阳脱,5:高低压之间差距太大,多为心肾不交,上下隔绝,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治疗法则多为重剂四逆汤回阳就逆。这是依据本人的临床经验,再结合脉理而得出的结论,并且按此投药,也多获效验。但也不是绝对,比如高低压都低的,也不排除积食的可能性,还要四诊和参为是。这是我个人对血压计的理解,作为中医,西医的这些工具都要唯我所用,包括各种类型的化验单,我也用中医的观点去理解,大致和中医理论都能相应,当然,我是用纯中药来治疗。”
   


4
发表于 2003-10-10 06:46:20 | 只看该作者

答五积散并论血压计

五积大哥哥,高低压差距小是什么呀?
5
发表于 2003-10-10 08:43:24 | 只看该作者

答五积散并论血压计

下面引用由东方既白2003/10/10 06:09am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什么纯中医――即不了解一点西医的中医,尽管前些年不少人呼吁培养这种中医。五会员是纯中医吗?从来没有也不会使用血压计吗?如果真的没有,那很遗憾,因为竟然不知道什么叫血压,这是很危险的。”
   以上的话,说得很实际。现在的中国大地,无论是长城内外,还是大河上下,无不被西医所覆盖和统治,中医只能处于附从和被动的地位,而苟延残喘着。......
中医生用血压计和中医生粗知西医学常识是两回事,怎可混为一谈。如果认为中医生不用血压计作临床诊治是危险的论断,在下觉得言过其实。
中医学作临床诊治,主要是依靠中医生的思辨思维完成,而不像西医诊断凭实验室数据,四诊、实验室检查,是完全不同专业的应用工具和方法,从哪个角度都没法将这两种诊治工具简单捏合在一块。
试问,血压检查的结果对中医辨证论治有什么直接指导意义?中医生的概念是指运用中医理论,运用中医实践经验,运用中医治疗手段作临床诊治的中医专业医生。如果舍弃了这个最基本的要求,还有什么资格称中医生。
在下从医几十年,有血压计,那是为了方便病人要求帮助量血压而购置的,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从没有用于诊治病人之用。
我有几个病人,血压一直不稳定,时高时低,持续将近两年,西医用降血压药,连续半年,血压不降反升。给果用中医诊治,是心阳虚,心血瘀阻,服中药数剂即趋稳定。
将一件诊治工具与一个系统学说并列讨论,显然是不合适的。
6
发表于 2003-10-10 11:06:00 | 只看该作者

答五积散并论血压计

下面引用由东方既白2003/10/10 06:09am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什么纯中医――即不了解一点西医的中医,尽管前些年不少人呼吁培养这种中医。五会员是纯中医吗?从来没有也不会使用血压计吗?如果真的没有,那很遗憾,因为竟然不知道什么叫血压,这省?..
就我本身而言,我根本就没有用血压计的习惯,那种道具,装配到中医身上,显的不伦不类,为什么要用呢?都是病人主动要求的。
中医没有血压计,依照四诊,尤其是脉诊,同样可以诊断,至于使用血压计得出上面的中医结论一靠:仔细听,二靠中医基础知识,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7
发表于 2003-10-10 11:11:42 | 只看该作者

答五积散并论血压计

下面引用由忘忧草2003/10/10 06:46am 发表的内容:
五积大哥哥,高低压差距小是什么呀?
忘记谈这个问题了,在我看来,同样也是危证,(当然,实证当中也不排除四逆散证)所谓“阴阳交则死”
不知道西医这么解释这个问题,请教黄岐建中先生回答。
另:黄岐建中先生的帖子,每每引经据典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引用原文,此等研究学术态度,值得我们大家效仿!
8
发表于 2003-10-10 21:49:01 | 只看该作者

答五积散并论血压计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3/10/10 09:59pm 第 1 次编辑]

谢谢先生的信任。
血压的维持,至少有三个条件:合适的血容量、相适应的容器/血管容积、正常的心搏动力。平均压,基本上可以决定于以上三者;但是动态的收缩压、舒张压,就还与心搏射血速度以及相适应的大动脉弹性有关。
收缩压,由心脏射血时产生,如果大动脉弹性好,一部分能量/动能,可以转化为弹性势能暂时存贮起来,这时的收缩压就不会太高;心脏舒张期,主动脉瓣关闭,血液不返流的话,会继续向远心端流动,动脉回弹,弹性势能释放,形成较理想的舒张压。
如果动脉老化或者动脉硬化(老年人最常见),收缩期血压增明显升高——失去了良好的动脉弹性缓冲——舒张期血压又急剧下降(弹性势能就没存多点儿),脉压差就增大;当然,如果存在主动脉瓣返流等情况,“脉压差增大”也会发生,机理不同。
脉压差比较小,可能是好事,说明动脉弹性好,血压波动不大;也可能是坏事,心脏射血能力差,心功能不全等等,极端的情况是:心脏不跳了,脉压差就是0了——《难经》“寸口脉平而死者……”根本枯也!心脏不跳了,当然脉动就没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只知道这些,就说这些。再说一点的话,就是,五积散的经验“(高低压差距小)在我看来,同样也是危证”,值得考虑,有见地,从物理角度也能令人信服。
9
发表于 2003-10-11 00:20:56 | 只看该作者

答五积散并论血压计

下面引用由黄岐建中汤2003/10/10 09:49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先生的信任。
血压的维持,至少有三个条件:合适的血容量、相适应的容器/血管容积、正常的心搏动力。平均压,基本上可以决定于以上三者;但是动态的收缩压、舒张压,就还与心搏射血速度以及相适应的大动脉弹 ...
多谢黄先生指导!
10
发表于 2003-10-11 11:43:51 | 只看该作者

答五积散并论血压计

长见识,不知七公、学海为何不言?他们也有一些独特看法的。如七兄的上热下寒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9:23 , Processed in 0.0575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