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05|回复: 6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6-25 21:3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
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
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文中“得之便厥”以后的文字尚易理解。然于“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一句,心实
有疑。一般认为此条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说明
了一个患者是阴阳两虚的表现。然桂枝汤不正好是调和阴阳之剂吗?为何用在此处,反成
了欲攻其表呢?为何不能用以调节阴阳呢?是确实有误,还是其文有误?不才此疑,
请有以教。不胜感激。
2
发表于 2003-6-25 21:53:03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玄隐子君∶您好!
多日未见贴文,今天一贴就是个“大”题目,哈、哈、也太现实了吧!(玩笑语)
此题目仓促之间难以作复,容在下也试试作思考。
3
发表于 2003-6-25 21:53:26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这里是说用“桂枝”,而不是桂枝“汤”。只用桂枝,单调阳,恰好缺了个调阴的。所以出现“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此贴,请转至《古典新翻》)
4
 楼主| 发表于 2003-6-25 22:23:0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到底是叫桂枝汤,呵呵,果然不负其名啊。一字之差,确实其义大不一。在下读书不细如此 。
5
发表于 2003-6-26 09:53:2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桂枝汤治疗的是营弱卫强,荣气不共卫气谐和于表,是卫亢而营不亏,以桂枝解肌以调卫,芍药敛阴以和营,营卫和而阴阳偕,此例营阴已亏,不宜再用桂枝汤发汗,得之便厥
此例桂枝是省语,仍是指的桂枝汤
6
发表于 2003-6-26 10:21:3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怪哉,所有的语句,未见省其“汤”字?独此乎?
7
发表于 2003-6-26 11:08:3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这个贴子最后由秦越人在 2003/06/26 11:53am 第 1 次编辑]

玄隐子提出的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问题之一、《伤寒论》第29条,到底有没有“汤”字?
由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普及教材,1978年版,原文是根据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 选出的,确是出现上面条文,只有桂枝二字而没有“汤”字。
上世纪三十年代已闻名中国名医冉雪峰先生,五十年代曾任四川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校长,1955年兼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晚年著述有《冉注伤寒论》一书。冉雪峰先生在四川的学术影响力,应不会有错漏伤寒论原文的现象发生的。
由于案头没有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讲义》查核,这个疑惑无法证实。
本人手上恰好有《冉注伤寒论》一书,这段经文排列为第30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撅,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撅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这段经文,冉雪峰先生考证了四个古版本,分别是《玉函经》、《脉经》、成无已的《校注伤寒论》和康平本《伤寒论》。只有“欲攻其表此误也” 这七个字出现在康平本《伤寒论》,与其它三个古版本不同。而“反与桂枝汤” 的“汤”字,四个古版本均有。
宋·金名医成无已校注的《伤寒论》,是公认最早,早全面的《伤寒论》版本。在《校注伤寒论》中,成无己对这段原文也作了评述∶“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阳气,故为误也,得之便撅。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得撅愈足温,乃与芍药甘草汤,益其阴血,则脚得伸。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以和胃气。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内经日∶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流行。重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其阴阳之气。”
可见,《伤寒论》第29条(一作第30条) 的原文,应是有“汤”字的。
8
发表于 2003-6-26 11:22:5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此条之疑恐在“阳旦证”,《辅行诀》有阳旦汤、正阳旦汤之谓,阳旦汤即为桂枝汤,正阳旦汤为桂枝汤加饴。阳旦证未见明示,考“旦”之形,为日出于地之象,则阳旦证为阳气微弱之证?
    桂林古本续文“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则阳旦证与桂枝证相似而阳虚更甚?
9
发表于 2003-6-26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我查了一下,原文如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玄隐子 先生的原文,掉了字,也不是省略。
10
发表于 2003-6-26 11:48:22 | 只看该作者

[讨论]谁能解在下之疑?

在弄清楚原文之后,那就要具体分析了:
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这里所说的,是不是表症?
2/“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那么,桂枝汤是不是攻表之剂?
3/ 玄隐子 先生提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患者是阴阳两虚的表现。”这能不能成立?
4/ 玄隐子先生提出:“然桂枝汤不正好是调和阴阳之剂吗?”
5/仲景先生后用的两方,都是桂枝汤中:一方去桂、芍;一方去桂、枣;共同去掉的还是一个药:桂枝。其原理何在?
还是一条条的来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7 16:17 , Processed in 0.0541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