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69|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19 14:2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伤寒论
张仲景  

一、辨脉法第一
二、平脉法第二
三、伤寒例第三
四、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九、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十一、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十二、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十三、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十四、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十五、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十六、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十七、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十八、辨不可吐第十八
十九、辨可吐第十九
二十、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二一、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十十二、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20:48:20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

                序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 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
    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3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20:49:24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

伤寒卒病论集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
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
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4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20:50:50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

辨脉法第一         
  伤寒论
  卷第一①
  注:①赵本后有“仲景全书第一 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 宋林亿校正明赵开美校刻。沉琳同校 辨脉法
第一 平脉法第二”42字。以下卷二、卷三等体例均同。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
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六
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
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
,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②注:②均为赵本原注。下同。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
,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
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
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①注: ①经:赵本无“经”字。发汗
、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
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
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
。若汗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
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
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
故知当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
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
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
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
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
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
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
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
若汗出发目闰 ,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
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
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
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
。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
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
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
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
,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
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
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
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
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
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
,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
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
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
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①注: ①脐:赵本作“
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
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
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
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欲解也。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注: 睑:赵本作“脸”。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5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20:51:28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
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
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
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注: 二:赵本作“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畜*注: 2 畜:赵本,医统本皆作滀。,支饮急弦;
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注:  3 中:赵本作“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
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
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
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注:
汝:赵本、医统本皆作“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
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注: 其:赵本、医统本皆无“其”字。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
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
治。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
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注: 者:赵本作“脉”。名曰残
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
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
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
,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复*注: 复:赵本作“覆”。,病在表也。上
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
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
肝用事,肝脉属木*注: 肝脉属木:赵本作“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注: 浮:其后赵本有“脉”
字。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
月节克之也。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
神,虽困无苦。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注:其后赵本有“师曰”2字。?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
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
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
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注: 中:赵本无“中”字。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
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
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
食也。
  肤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
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
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
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
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而*注
:而:赵本坐“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肤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
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
,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涩为乘藏也* 其后赵本卷末有“伤寒论
卷第一”6字。余每卷末钧同。。
6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20:53:42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

伤寒例第三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其后赵本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大寒十二月中
指丑(二十四气节……此须洞解之也)”大字158个,小字37个。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 冷冽:赵本作“冰列”。,此则四时正气之序
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
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复:赵本
作“反”。大寒;夏时应大*大:赵本无。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
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
;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
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
,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
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
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
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
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
于暑,秋*秋:原作“春”,与文义不合,据赵本改。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
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
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 是:其后赵本有“故”字,义长。黄帝兴四方之问,
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
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
于府,可下而已。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
,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
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
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
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旧坏证病:赵本作“后坏病证”。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
于寒者,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 遇:赵本在其前有“更”字
。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本作疟)。以此冬伤
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
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
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
,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
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
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则:赵本作“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
暇计日。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
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 妄:赵本作“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
,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
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
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凡发汗温服*服:赵本作“暖” 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
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重病:赵本作“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日卒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
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
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 证:其后赵本有“而”字。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
。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
可复数。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九:赵本无“九”字。穴,灸之有害;七
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
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疏乍数者,死。脉至如转索者,
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7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20:55:29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痉:原作“痓”。以下同。

  伤寒所致太阳*阳:其后赵本有“病”字。,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不恶寒:《病源》作“恶寒”。者
,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一云中湿)。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
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
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
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
,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8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20:56:39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其后赵本有“(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太阳中风,阳浮阴弱,热发汗出,恶寒,鼻鸣干呕者,桂枝汤
主之“等450个字,106个小字,为汤证提纲,俱见后文中。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
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其后赵本有“方一”,余方均同。。
  桂枝汤方*桂枝汤方:赵本无,余同。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味辛热:赵本无性味,余同。)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
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 咀*咀:其后赵本有“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
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后赵本有方××、药物组成及剂量、煎服法
。详见本书卷十。。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
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其后赵本有方××、药物组成及剂量、煎服法。详见本
书卷十。。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
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更:赵本作“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口父 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
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
术汤主之*其后赵本有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详见本书卷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
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
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右口父 咀*其后赵本有“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右二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右三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
,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
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
故知病可愈。
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20:58:12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其后赵本有葛根汤等方剂主证纲领66条,俱见后文中。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
十二枚(掰) 
  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
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掰) 半夏半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
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黄芩二两(味苦寒) 黄连三两(味苦寒)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
皮尖,味辛温)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
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 ,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
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
多者,温粉扑* 扑:赵本、医统本并作”粉“字。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
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
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
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
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
,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
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
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
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
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
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
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味甘温)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石膏半斤(碎
,绵裹,味甘寒)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杠。
  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大枣十五枚(掰,味甘平)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温) 生姜半斤(切,味辛温) 半夏半斤(洗,味辛平) 人参一两(味温
)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
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二两(昧苦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以*上三味,以水伍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疑非仲景意)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味甘平) 人参一两(味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
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
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
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
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甘寒) 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
后服。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厚朴四两(姜炙,苦温) 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昧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干姜二两(味辛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衄家不可发
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
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
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
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
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复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
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芍药六两(味酸微
寒)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胶饴一升(味甘温)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
,以甜故也。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
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
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两。若不加大黄,恐
不为大柴胡汤也。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
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
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  桂
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煅*)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
门。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
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
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
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
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味酸咸) 龙骨四两(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掰) 蜀漆三两(洗去腥*,味辛平)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
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更加桂二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
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隔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
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
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味咸,苦寒) 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味苦
甘,平) 大黄三两(酒浸,味苦寒)
  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味苦寒) 虻虫二十五个(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日卒 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20:59:26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
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
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
,甘温)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
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
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
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
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
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苦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栝蒌实大者一个(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
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
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
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味咸寒)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眼,汤用五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温)  芭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温)  贝母三分(味辛苦平)
  右件三味为末,内芭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却
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
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
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
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
愈。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
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苦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干姜三两(辛热)  栝蒌根四两(苦寒) 黄芩三两(
苦寒) 牡蛎二两(熬,咸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
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
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
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
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
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
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辛平) 黄芩(苦寒) 干姜(辛热)  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  黄连一两(苦
寒)  大枣十二枚(掰,温甘)  甘草三两(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
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大枣十枚(掰,甘温)
  右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
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
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
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
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 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
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 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代赭石一两(味苦寒) 大枣十二
枚(掰,甘温)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白术三两(味甘平)  人参三两(味甘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
,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
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
,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
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味苦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参二两(味
甘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棱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生姜三两(切,辛温) 甘草二两
(炙,味甘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甘温)  桂枝四两(去皮
,味辛热)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 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人参二两(味甘渴)
 生地黄一斤(味甘寒) 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 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
二枚(掰,味甘温)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3:37 , Processed in 0.0600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