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5-5-25 00:56:00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先声明,我不是职业医生。我是搞企业的,没有什么行医证,也不开什么诊所,只在特定的范围内给朋友介绍的人看病,中医只是家传与爱好。因为工作关系,我极少有时间上网。看到一个先生的帖子,写的十分有见地,因此作了一段回复.但后来想想,我对这个论坛的结构不熟悉怕下次来时找不到这个帖子,所以又把这个回复单独拉出来,以便下次来时能找到;找到的目的不为别的,只为对自己说的东西负责,尽可能的回复。
此先生的临症用方,确有见地。单一个方子,我看了就有半个钟头。并对先生的说法良有同感。临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十分重要。但也不能据此就擅下结论否定中医理论与辨证的重要性。
先生举了个例子说阳虚体质服八味丸咽痛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其实临症阳虚体质用桂附地黄丸咽痛的极多,但不能说就是辨证的问题。根据我临症经验,多是有兼证。此时最好能相机错开时间治疗。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咽痛上午下午轻重不同。这与气化理论有关。总之临症固然重要,然要是据此而论没有固定的基本证征,也难认同。要知,辨脉只是参照手段,依仲景万代宗师,也不敢以脉定病,这不是偶然。我曾会过国内相当有名声的所谓的只凭脉治病的高手,内中自有别的关窍,绝不是、他自己也不敢在真正的内行面前说他是只凭脉论病。
我的经验是其实每种证型都有必见之征与兼见之征。比如阳虚之证有几个必见之征,阴虚之证也有几个必见之征。如附子治阳虚之证,也有几个必见之征.舍此而用附子,轻则南辕北辙,重则害事。而这些指征其实只是几句话,说白了没法挣衣食了,这就是所谓的不传之秘。当然,这种不传之秘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其立论必有所依,就是所谓的大法,也就是理论,当然法随人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就是无懈可击,但用之临床,必有奇效,故此才能传于子孙以谋生计。应当这么说,正是有基本的法度可依,中医才不同于数术之流。我说这是因为家传医术中专有数术符咒之类的,我的感觉就是这种办法,一般是泛泛而指,疗效也是时效时不效,与精纯医术之效如桴鼓有天壤之别。
2
匿名  发表于 2005-5-25 20:03:45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关于易经和医学的关系
要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得明白易经在中国古代起着什么作用的问题。易经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实际是一种哲学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古人在论述问题时,总是要引用易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易经本身有多少科学内涵呢?其实易经本身是一种理论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模式。前者是从大到小的模式,后者是从小到大的模式。二者在最终会异途同归,但在认识问题上确有差异。
这样就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这种模式究竟是否科学与合理;再一个是怎么应用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与天下任何事情一样,有它的两面性。我在八四年大学生毕业时间曾做过一个课题,当时计算机是单片机容量极小。所以我们系有个项目从七七届上手就无法结束,因为里面有一段开方程序太大,装进去后内存不够。我上手后也头疼。当时正好跟我们院落的一个老教授学易,讲到方图。方图其实是有规律的,其中一种规律开方有个简便办法。用这个办法试编了个软件结果容量比正规开方的容量要小四分之一还强。这个项目后来得了奖,当然奖项是学校的,因为我当时还是学生,而且我只做了其中一小段程序。后来好多人说是易经的妙用,但我并不以为然因为如果我们看到青蛙的眼镜发明了一种视力装置,我们就能说青蛙是一种科学吗?
话说回来了,中医中确有易的理论,但它只是用其可用之处和适用之处。没见过也听说过那个中医能用易来彻底概括中医与草药。就象没听说过用辨证法造出过个原子弹一样但我们不能说辨证法就是因此有用还是没用。
3
匿名  发表于 2005-5-25 20:08:18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我这里老停电,为了怕停电所以打一段发一段,以免做无用功。从此而论,我们对易经对中医的作用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它是一种假想的理论,它有它的其它东西难以替代的作用,但它绝对不能代替中医的理论。至于神化的易医,我觉得是害中医的东西。因为它的效用要在临床上取得真实的数据,还有相当的一段路要走。
4
匿名  发表于 2005-5-25 20:29:13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易医如果做为一种中医办法的探讨,自有它的价值;如果要是以此来替代中医则未免有些狂言。我曾专门研究过一位很有名声的易医,他以六爻断病。客观的说,他看病真有疗效,不是象有些易医吹的那样天花乱坠那种易医。这还真把我唬住了,因为我在上大学期间曾跟一位国内有一定声望的老教授学过易,以他的修养,还真不敢妄言医人度厄。我给他出了个难题我用一个病人同时用六个名字让他断,没想到他乐了,他说小伙子,你考我呀。我用六爻断病,是一种理解事物的办法,实际诊病还得切全实际。后来跟他时间长了,才发现他个人对药物有特定的理解,并且是相当独特的理解。他常用三十六种药,他对这三十六味药的理解讲起来真是让人难以相信。我个人以为他对药物的理解应用才是他看病有疗效的真正道理,至于用易断病,则是一门独传的认病体系也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流。因为从未听老先生说过他能包医百病。他个人生前以七十多岁的高令仍参加中医函授班就是一个佐例。
5
匿名  发表于 2005-5-25 23:04:36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其实,大可不必在网上为中医的权益呼吁鼓与呼。中医是一门实证的科学你信也罢,不信也罢,它治病有效就有人信。即使它的理论相互矛盾,人也不以为奇原始先民的认识吗。但如果没有疗效,你把你的理论说的再好,也不过是一种幼儿水平的想象与当代科学严谨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实证性不可同日机而语。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下功夫提高自己的临证水平。但提高临证水平的途径,则最好不要强求,多样化是中医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一个关健环节,中国古代政府很少利用政府权力去规范中医的学术问题。这不是偶然的,比如我家治病,就讲求道地药材,方中真正治病的药,其实都是自己采集与加工的,而且百分之九十是当地山上就有的。所以实际治起病来,要是对方是个穷人,完全可以基本上不花什么费用就治。当然,方中还有一些其它药,说穿了,主要是为了保密。另外,药物的制法与用量也是极为关健的。中医师最好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你治病奇效,叫天不言自明;你滴那个药下去跟喝凉水一样,最大的好处就是拉肚子,你就是说的再好听,中医在中国再受重视,只怕你也只有挨打的份嘻嘻。
6
发表于 2005-5-29 13:50:32 | 只看该作者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比较实在,有见解。
7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18:08:43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说三消就是糠尿病只是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后提出的观点之一,准确的讲应当说三消是糠尿病的类似证。中医由于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支持技术的不够,只能也只能以当时的诊断手段认知与治疗疾病。如果你一定要以治三消的效果与治糠尿病的效果划等号,那只能是一家之谈。事实上,中医断病后,要辨证论治。举人例子说吧,西医讲糠尿病并发视力障碍,你怎么下手?但这样的一个病,各大医院全治不了了,我在确定病名后,辨病论治,在四五周内给治好了。注意,这里的好了,是眼睛好了。我再重复一次,第一我不是医生,第二我没有任何行医证明,第三,我是搞企业的,不给社会上的人治病,第四,我个人对西医一窍不通。我在这里说发帖的意思是说,不要拿拳击的规则断言武术不行。北京体院的拳击高手我在五秒钟内让他倒下,他起来说我的招数不合规则。我只能笑笑。搏击的最高要领是击倒对方,看病的最高要领是治好病。
8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18:14:04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如果你的西医水平确实有,可以研究一下究竟为什么中医能把很多视为绝症的糠尿病看好从中找出中西医结合的真正路子。而只是先说三消就是糠尿病,再把治三消的结果去与治糠尿病的结果划个等号,路子有点太窄。
9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18:16:10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上面的两段是我看了一位先生关于糠尿病的说法后回的帖子, 我为了不给忘记这回事特意把我的回帖放到这里,这样我下次上来就不会忘记去看看了,别骂我。
10
匿名  发表于 2005-6-3 18:25:09

理论与临症需并重,不可厚此薄彼

不要从理论上轻易断言中医怎么样怎么样。我本人极端反对中医固步自封。我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买了一个空壳药厂进行异地改行,而且在选择人员时聘请了几个西医方面的年轻人才做为技术开发的一个支持部门,想法就是为了想用当代科学的手段去发展中医中药。但是我反对用西医的理念来否定中医。我家几代行医没有一个生病而死的全是自然死亡。而且一般很少吃药,大部分平时做家传功法。 但家传功法与中医理论有着完全一致的理论。我不是说这些功法就是科学,但至少能说这其中必有合理的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 10:26 , Processed in 0.0526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