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0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1 12:1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8/30 06:59am 第 1 次编辑]


这是近作《新经络学说》总论部分。现予发表,诚挚希望同仁、老师、学者共磋,批评,指正,并寻求合作。功在当前,利在千秋。有意者请发邮件:drxujinjing@163.com
总论

最近,通过研究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在《内经》的《灵枢·经脉篇》,找到了对“经络”的解释,并已出版《发现经络》一书。一千多年以来,这是首次找到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解释。从此,对“经络”的研究,有了确凿的依据。据此证实,近代医书对经络学说的论述,与《内经》相悖,与史实不符,几乎都有严重错误。因此,必须纠正。否则,经络学说存在错误,后果非常严重,中医学将永远陷入误区,无法摆脱落后局面。
《内经》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文献。经络学说从古代传下来,主要根据《内经》的记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在宋代以前,把《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了。宋代以后,《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虽失而复得,但没人理解,直到现在,仍埋没着。因此,一般认为,《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很详细,也很实用,但没解释“经络”是什么。
中医学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很少,除《内外》外,都没对“经络”的概念进行解释。所以,《内经》对“经络”的解释丢失以后,历代医书对“经络”的解释都不清楚,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受此影响,中医学一千多年没顺利发展,基本概念和理论思维逐渐混乱,造成了目前的落后局面。近代以来,对“经络”的研究和探讨,费了许多周折,走了很多弯路,但没突破。
据最近考证,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秦汉以前,“经络”不是解释不清的概念。在《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成书时,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如《素问·徵四失论》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谓“此皆人所明知”,说明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否则,如果古代医家不知道“经络”是什么,经络学说形不成系统理论。
考证结果表明,《内经》成书时,曾对“经络”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以此为依据,足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据《内经》的《灵枢·经脉篇》解释,所谓“经络”,不是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开创的论理工具。“经”和“络”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和交接顺序、以及与人体各种结构之间的复杂联系,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除《灵枢·经脉篇》的解释外,再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骨空论》、《素问·皮部论》、《灵枢·经别篇》、《灵枢·经水篇》、《灵枢·脉度篇》、《灵枢·经筋篇》、以及《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都可证实“经络”是论理工具。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记载表明,“经络”是上古圣人“论理人形”的工具,用现代语言说,即论理工具。再如,《难经》开创的“独取寸口脉法”和《伤寒杂病论》开创的“六经辨证”,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大部分失传。现在于世的经典文献,只有《内经》记载了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但是,《内经》成书以后,《素问》流传较广,《灵枢》大部分丢失。到宋代,《灵枢》九卷仅剩残本。如宋代史崧作《黄帝灵枢经》之叙时说:“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这说明,宋代以前,《灵枢》曾经丢失。所以,《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在宋代已罕为人知。
史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北宋元佑八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灵枢》丢失的部分又失而复得。现存最早版本的《灵枢》,是南宋出版的。此后,《灵枢》才广为流传。从《内经》成书到南宋,相隔了一千多年,受语境和语法变化的影响,后人没理解《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所以,《灵枢》虽失而复得,对“经络”的解释仍埋没着,受此影响,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曲解误说。
现存最早版本的《灵枢》,是南宋出版的《黄帝灵枢经》。其中,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见于第三卷“经脉篇”第一段原文。但是,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很难理解。必须破解了表达方法,才能说明“经络”是论理工具。可惜的是,南宋以后的历代医家,都没破解。所以,经络学说在传承过程中,对“经络”的解释被埋没了,逐渐掺杂的曲解误说,一代一代传下来。
近代医书对经络学说的论述,主要是语言文字逐渐通俗,但没理解“经络”是什么。因此,在掺杂了曲解误说的基础上,“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的组成部分、“经络”与阴阳五行和人体结构的关系,都被歪曲了。其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把“经络”误解为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误认为“经络”是人体的组成部分。甚至认为,“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结构。由此导致,中医学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对“经络”的研究陷入误区,把论理工具当人体的结构进行研究,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必须根据《内经》的解释,弄清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彻底纠正掺杂的错误。
现已证实,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在春秋以前,中医学既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也没经络学说。
春秋时期,中医学进入理论思维阶段,把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以后,古代医家才开创了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是古代医家为中医学开创的具体科学方法论。“经”和“络”,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结合古典文献对“经络”的记载和大量史实,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以前,中医学没说明这一点,是因为埋没着《内经》对“经络”的解释。现在,已经找到《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必须明确这一点。
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络”的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针灸、方药、气功、养生等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因此,若不把“经络”的概念解释清楚,中医学在各个领域都有解释不清的问题。若不弄清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经络学说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若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歪曲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中医学将陷入误区。所以,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明确经络学说是具体科学方法论,恢复经络学说的实际作用,中医学犹如枯木逢春,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定会有重大突破。

2
发表于 2006-4-1 12:59: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下面引用由医哲在 2006/04/01 11:48am 发表的内容:
 ...据《内经》的《灵枢·经脉篇》解释,所谓“经络”,不是解剖学概念,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开创的论理工具。“经”和“络”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和交接顺序、以及与人体各种结构之间的复杂联系,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除《灵枢·经脉篇》的解释外,再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骨空论》、《素问·皮部论》、《灵枢·经别篇》、《灵枢·经水篇》、《灵枢·脉度篇》、《灵枢·经筋篇》、以及《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都可证实“经络”是论理工具。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记载表明,“经络”是上古圣人“论理人形”的工具,用现代语言说,即论理工具。再如,《难经》开创的“独取寸口脉法”和《伤寒杂病论》开创的“六经辨证”,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

---------------------------------------------------------------------------------

根据你总论中的这个观点,可看出:你这本书是要从根本上破坏中医基础理论了!你小心一点,你可能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了。

3
发表于 2006-4-2 10:36: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支持陈鑫剑,他是在胡思烂想,凭空捏造.
4
发表于 2006-4-4 00:01: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看样子楼主你要被那些没读过什么书而打着中医旗号骗饭吃的口水淹死了, 嘿嘿...谁让你要砸人家的饭碗呢? 多少人捧着中医这金饭碗你不知道吗?!
<内经>是本论文集的话,经脉篇成于一人一时之手,而且在内经成书的后期,请问楼主有没有以文献角度写经络学说的演变以及经脉的形态,功能与脉诊的关系呢?
5
发表于 2006-4-4 00:12: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有一点可探讨:
经络是古人对于临床观察及诊疗的理论解释,还是"古人的工具"? 有没有用文献说明呀?
6
发表于 2006-4-4 08:27: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陈鑫剑在 2006/04/04 08:31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oldsong2006/04/04 00:01am 发表的内容:
看样子楼主你要被那些没读过什么书而打着中医旗号骗饭吃的口水淹死了, 嘿嘿...谁让你要砸人家的饭碗呢? 多少人捧着中医这金饭碗你不知道吗?!
...
先生此话怎讲?
楼主也是半生来“捧着中医这金饭碗”,你不知道吗?!
看样子先生你是《读过什么书而不打着中医旗号骗饭吃》的人了?
7
发表于 2006-4-4 20:06: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回楼上:
谈中医,最起码的是医生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中医基础文献及诊疗知识。
别人写文章,是在尝试以中医文献的角度说明经络的本质,发展及演变。如果那些是作者自己写的话,是需要很强的文献根基以及对针灸的真正的热情。
作者写文章来征求意见,百家争鸣是好事,有人反对也是好事,如果反对的人也以《内经》《难经》《甲乙经》等文献资料来证明一个观点的正确或错误的话,那对于针灸的发展会有大大的好处。 只可惜,我只看到一些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也没有中医文献知识的人在胡言乱语。
当然,陈先生不在此类,可能只是反对心切,没来得急也用文献知识来批驳别人的文章。 不过打字是很累人的,还是请陈先生言简意赅,直奔主题,也用文献资料来说明一下反方的依据,那我也能学习学习。
8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22:24: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oldsong先生:
非常感谢你提的意见,你说得很对,经络确实包括了人体的许多结构,但准确地说,应该是经络概括了人体的许多结构。经络与人体结构的关系,是用经络概括人体的结构,也就是把人体的各种结构归经,包括腧穴也是归经,病症也是归经,药物也是归经,脏腑和组织器官都是归经。通过归经,经络才与各方面建立了相互关系,因此,经络在中医学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答谢先生提的意见,请你下次回复时写明电子邮箱地址,我把拙作〈最新实用诊脉法〉一书的初稿发给你,由于此书已出版,再发表原稿违背著作法,请谅解,如果先生从事临床,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你在网上查一下就知道了,用百度,打上书名,敲回车就可以了。


-=-=-=-=- 以下内容由 医哲2006年04月04日 10:36pm 时添加 -=-=-=-=-
另复 oldsong先生:
你所提的另外两个问题:(1)经络与脉诊的关系,请见拙作〈脉法精粹〉。该书对此有专论。(2)经络学说的演变以及经脉的形态,已写入近作〈新经络学说〉的其他章节,但只写了演变,没写形态,因为,据〈内经〉解释,经络是古代医家开创的论理工具,是在“圣人面南而立”的模型上设计的,相当于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只有根结、起点、分布和循行路线,但没形态。在人的身体上,并没长着经或络,破解了〈内经〉对经络进行解释的表达方法,确实可以说明这一点。
9
发表于 2006-4-5 15:10: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陈鑫剑在 2006/04/05 03:1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oldsong2006/04/04 08:06pm 发表的内容:
回楼上:
谈中医,最起码的是医生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中医基础文献及诊疗知识。
别人写文章,是在尝试以中医文献的角度说明经络的本质,发展及演变。如果那些是作者自己写的话,是需要很强的文献根基以及对针灸的真正的热情。
作者写文章来征求意见,百家争鸣是好事,有人反对也是好事,如果反对的人也以《内经》《难经》《甲乙经》等文献资料来证明一个观点的正确或错误的话,那对于针灸的发展会有大大的好处。 只可惜,我只看到一些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也没有中医文献知识的人在胡言乱语。
当然,陈先生不在此类,可能只是反对心切,没来得急也用文献知识来批驳别人的文章。 不过打字是很累人的,还是请陈先生言简意赅,直奔主题,也用文献资料来说明一下反方的依据,那我也能学习学习。
先生此言差唉!其差有三:
一、差在《答非所问》。既然是“回楼上:”,则应用楼上问题的答案来回,先生上述内容是楼上所提
下面引用由陈鑫剑2006/04/04 08:27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此话怎讲?
楼主也是半生来“捧着中医这金饭碗”,你不知道吗?!
看样子先生你是《读过什么书而不打着中医旗号骗饭吃》的人了?
的答案?
二、差在《随意贬人》。你上述的“只可惜,我只看到一些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也没有中医文献知识的人在胡言乱语。”,是根据什么得知那些回贴者是《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也没有中医文献知识》的《在胡言乱语》的?
三、差在《气指颐使》。你《不过打字是很累人的,》似乎在关怀,可随后就是《还是请陈先生言简意赅,直奔主题,也用文献资料来说明一下反方的依据,》------你要求我的回帖内容“言简意赅,直奔主题,也用文献资料来说明”的水平,达到你所划定的指标?难道就凭你《那我也能学习学习。》,就可以这样要求别人?
先生,这里是论坛,不是学堂。


10
发表于 2006-4-5 23:29: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关于近作《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总论)

医哲先生,
你说(2)经络学说的演变以及经脉的形态,已写入近作〈新经络学说〉的其他章节,但只写了演变,没写形态,因为,据〈内经〉解释,经络是古代医家开创的论理工具,是在“圣人面南而立”的模型上设计的,相当于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只有根结、起点、分布和循行路线,但没形态。
我觉得还可以探讨一下.
1.<内经>既然你也说概括了不同的血管神经肌腱等,怎么又说没形态呢? <内经>在不同篇幅不是都明确指出了经络的形态吗? 太多了,就不举例了.那你那些话如何理解?
2.<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言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只是说明人体三阴三阳方位的一部分而已,可同意? 那经络是古人对于临床观察及诊疗的理论解释,还是"古人的工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7 16:22 , Processed in 0.0544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