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9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痰”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24 02:0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里很多地方都提到“痰”,但我联系上下文它不应是吐的“痰”的意思,这里的“痰”到底指的什么?
2
发表于 2004-4-24 16:56:46 | 只看该作者

“痰”是什么?

论痰与瘀  
[ 作者:林永康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第1卷 第3期  ]
中医学对血瘀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其后历代医家,对活血化瘀的研究均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不论国际或国内,从总体上看,继承有余,创新略显不足。能否对血瘀有更深层的认识,能否对活血化瘀法的研究有所突破,从而为众多的疑难杂病的诊治开拓出新途径与方法,多少年来,一直为广大医家所关注。多年来,笔者查阅了许多文献,通过临床实践,对“痰”和“血瘀”、“痰”和现代相关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了血瘀发生的同时必有痰浊的生成,化痰即可活血化瘀。现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 痰浊和瘀血都是人体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
1.1 中医对无形之痰和瘀血的认识 痰证研究,历代学说纷繁。然而无形之痰究为何物?如何生成?中医学早有精辟论述。前人云:“痰,乃人之津液”,“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此论表明正气不足或气机不畅,气血失于清顺,难于按固有规律运行,故曰“津液不循常道便成痰浊” [1] 。
古人对瘀血,有内结为血瘀,污秽之血为血瘀,久病入络为血瘀,离经之血,即“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为血瘀” [2] 等说法。有人高度概括为“血行失度为血瘀” [1] 。可见瘀血和痰浊都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迫使津液不循常道的病理产物。
1.2 痰血同源、痰血同瘀,是化痰活血的理论根据 《内经》曰:津注入脉管,变化而赤是谓血。水是津液的主要成份,气机调畅,津液化生为血液。病理状态下,津液溢出常道成痰,故前人有“痰血同源”之说。若血流瘀滞,致血液生理功能不良或完全丧失,最终将变成对机体无用,甚至有害的痰浊,这种早期的相对瘀血还是血,与晚期的瘀血,已变成痰浊的痰血瘀阻状态,有时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故又有“痰血同瘀”的论断。可见化痰降浊法,在不同时期,实际上就是活血化瘀。由此可见,瘀血和痰浊,实为同出而异名之物。
2 瘀血和痰浊同存
血行失度为瘀,已为医家所认可。当血行失常时,也正是津液不循常道,或现代医学所称的轴流和缘流发生紊乱之时。故当血瘀发生的同时,又是逐步向瘀浊转化的过程。反之,当津液不循常道成痰之时,必然有血行失度,所以痰浊与瘀血,在现代医学中的变化亦可窥见一斑。
根据1986年制订的血瘀证国际诊断标准,试验室依据:(1)微循环障碍;(2)血液流变性异常;(3)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性降低;(4)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释放功能亢进;(5)血流动力学障碍。以上各项,可做为诊断血瘀的依据。笔者对30例中医属“痰症”的患者,行外周微循环检查,提示27例(占90%)有不同程度较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而30例健康者仅7例(占23.3%)有程度较轻的微循环障碍,P<0.001,有明显差异。然而,津液不循常道和血行失常与现代医学提示的以上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相吻合的。
2.1 血液流变学异常中的瘀血和痰浊 根据痰瘀同源的认识,血瘀造成一系列的生理紊乱,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使轴流和缘流失去常道。特别是血小板聚集性、粘附性和释放功能的异常,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加和变形能力的减低和丧失,都能明显地造成血瘀。而血液在流动过程中的异常,其最后结果,导致津液代谢失常 [1] ,津液不循常道和血行失度,引起瘀血和痰浊。
2.2 免疫性疾病中的痰浊和瘀血 《医学纲目》称“痰之病……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皮毛烘热,色如锦斑。”这些描述与免疫性疾病中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类同。由于血管受组织胺的刺激而扩张,津液渗出到细胞外(津液不循常道)成痰饮,导致一系列病变,最后出现湿热相蕴的痰浊—风团,而色如锦斑,则内定有充血和瘀血表现。
3 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化痰确能活血化瘀
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2期,发表了李以义的《血脉通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其以海藻、贝母等化痰药为主,对7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并与以丹参片为主药治疗的31例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消除心绞痛,改善缺血性心电图,降低ⅧRAg和全血粘度等项目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并提出血流在运行方式、状态、性质、成分、比例、速度、方向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即可表现出血行失度和津液不循常道,提出治痰就是治瘀,化痰即可化瘀。从痰和血瘀关系出发,运用化痰降浊,同样可收到活血化瘀的良好作用。
据1988年国际血瘀证会议制订标准,高脂血症符合血瘀诊断。在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1期,发表了笔者用益气化痰,降浊化瘀的《康寿口服液治疗脂质代谢紊乱疗效分析》,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显效率86.67%,总有效率93.33%的良好效果。故笔者认为用痰血同瘀理论,采 用痰瘀同治,对许多瘀血证可取得比单用活血化瘀方法更明显的疗效。临证体验瘀血与痰浊为患,单用活血则瘀血难去,若配以化痰、行痰之品方能痰血并除 [1] 。
4 瘀血和痰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便不可避免地突然发生质变,这种飞跃的变化就使原来的物质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瘀血和痰浊的演变过程自然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血瘀的发生有早晚之分,如血小板早期受血液中外来ADP的诱导,可发生Ⅰ相聚集反应,这种聚集是轻微的、可逆的,经过适当的化痰活血,即可解聚。但是即使在Ⅰ相聚集时,由于它的生理功能下降,而且又影响其它成分的运行,故实际上也是一种早期的痰浊,即中医讲的“新痰”。随着病变的继续发展,血小板本身的破裂,血小板内的ADP等活性物质被释放而出现Ⅱ相聚集,这种聚集为不可逆性,形成绝对的痰浊,即“老痰”。由此可见,量变如得不到控制,则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质变,血瘀生成后继续发展,则可形成痰浊。
总之,血瘀和痰浊都来源于津液,二者在一定范围内或某些发生发展阶段可以说是同物而异名,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同在。二者又常常是相互促进,故有“痰血同源”、“痰血同瘀”和“痰瘀同治”之论点。临床和研究亦表明 [2] ,通过化痰降浊治疗,同样可以治疗某些瘀血性的疾病。而质量互变规律更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发生质变。瘀血到一定阶段,就再不具备血的性质和功能,故在瘀血的某一阶段已变成了另一种的物质—痰浊,故运用化痰降浊治疗是适当的。这为部分采用活血化瘀治疗无效的疑难杂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根据,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从哲学规律,再一次证明血瘀发生的同时,必有痰浊形成,化痰即可活血化痰。


3
发表于 2004-4-24 17:05:16 | 只看该作者

“痰”是什么?

中醫痰病學術的發展現狀
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 潘桂娟研究員(醫學博士)
(一)基礎研究
1.痰病學術的發掘整理研究 建國以來,不少學者醫家從多方面開展了有關痰病學術的發掘、整理研究工作,并有相應的論文、資料等發表。主要有以下几個方面:
(1)各家學說研究 痰病的各家學說研究,從已發表的專題文章看,据不完全統計,有關于《傷寒雜病論》、《諸病源候論》,及宋金時期的朱丹溪、王硅;明清時期的梁學盂、王綸、李時珍、張景岳、吳鞠通、万密齋、戴元禮、李中梓、龔居中、王盂英、喻昌、葉天士、何夢瑤、傅青主、李用粹、尤在徑、俞根初等;近代的張錫純、丁甘仁等;現代的秦伯未、陳若昆、關幼波、干祖望、陸芷青、邵長榮、楊百?、曹鳴高、蒲輔周、李巨謀、朱良春、石仰山(上海石氏傷科)、張發榮、胡桂揖、王少華、周子芳、曹旭、周仲瑛、孔令詡、朱可貞、楊季衡、余慎初、章亮厚、朱曾柏、喻昌輝等醫家論治痰病學術思想及經驗的整理。此外,朱曾柏氏等撰文綜合論述“中醫痰病學說的形成及發展”,介紹了歷代20余位醫家的論治痰病的學術思想。自9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病因病机研究室及有關專家,開展了有關中醫痰病學術的全面發掘、整理研究工作。這項工作從基本理論各家學說及源流臨床診療規律与方法,古今醫案分析、方劑与藥物分析、及發展思路的軟科學研究等方面展開,已有部分論文發表。
(2)理論整理与綜合 有關痰濁的形成、痰与五臟的關系、痰病的病因病机、痰病的診斷与辨証、痰病治則与治 法。治痰方劑与藥物、治痰与養生、痰濁与衰老、痰濁与體質、痰濁与瘀血、痰与飲、濕、水的關系等。現代有大量的整理性文章發表,對中醫痰病學術理論的系統和深化,及有關臨床与科研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由于缺乏對前人理論与實踐的系統深人的研究,因而表現出該領域的學術內涵尚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因而難以在深度和廣度上進行高層次的分析概括与綜合。對一些与痰濁關系密切的疑難疾病、常見病基本尚未開展深入的研究,尚限于經驗的積累和表述,或一般的臨床觀察報告,有待深入。由于對中醫痰病學術內涵本身缺乏理論臨床兩方面的深刻把握,所以理論上的概括与綜合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必須深入研究中醫歷代各家論治痰病的學說与實踐,結合當代研究進展,開展痰病學術理論的研究工作,才能不斷發現新規律,提出新概念,為臨床和現代實驗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与假說。
(3)中醫痰病學術發展思路探討 目前關于這方面的討論較少。李以義、方永奇、潘桂娟等曾發表有關論文。
2.關于痰濁本質的現代思考 痰濁,是中醫學的特有概念,那么若從現代科學、特別是包括現代醫學在內的生命科學的角度分析,痰濁的本質是什么?亦即產生痰濁、發生痰病的現代机制如何?确實是十分有意義的,值得進行深入地探討。如能在上述領域取得進展,將對臨床上多种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產生難以預測的促進作用;對揭示人體多种疾病的發生机制,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也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學者中,較早在這方面思考的,是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藥研究所副所長李以義主任醫師。其代表著作為于1990年出版的《百病皆生于痰一怪病從痰論治》一書。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如林紹基[1]、吳昌國。鄒世洁等撰文發表了自己的假說。茲綜 合分析如下:
(1)免疫与痰濁的關系 李以義氏認為,人體的兔疫机能反應异常,都可在體內形成為害人體的痰濁,故免疫和“痰”密切相關,“痰”在免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一,在人體免疫活性細胞及其活動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故障,都可從免疫細胞的結构、机能、相互關系的協調,以及殺滅靶細胞等具體活動中,形成痰濁,而進一步引發其他相關性疾病。故必須在免疫系統的生理活動中,看到痰濁形成的因素,從而協調發揮其正常的机能活動,防止釀成痰濁的條件形成。其二,在人體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應答活動异常中可能形成痰濁。前者,最典型的表現在細胞吞噬方面,后者,在特异性細胞兔疫中,最能說明痰濁生成的是腫瘤兔疫;在特异性的體液免疫 中,最能說明与痰濁有關的是1gE球蛋白。還有學者指出,免疫复合物,因其大小、性質、濃度的改變;或因机體的清除功能不佳,沉著于某些器官組織,則引起新的病變,如腎小球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
(2)細胞与痰濁的關系 李以義氏認為,細胞的形態和結构是遵循一定的規律而形成的。細胞的生命活動,也同樣是通過固定的生化反應實現的。活細胞中含有水、蛋白、脂質、糖和鹽,還有能催化反應的 。細胞任何結构和功能發生异常,則其本身就會成為痰濁。任何生命活動中不正常主化反應的代謝產物、合成的物質都可能与中醫的痰濁有關。細胞表面的結构和功能,几乎在所有的細胞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細胞表面的各种受體、 的活性及通透性正常与否,是區別該細胞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甚至是否完全變成痰濁的重要標志。細胞表面結构,特別是質膜,在痰濁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質膜的重要功能,主要體現在物質運輸、代謝調控、細胞識別及細胞膜受體方面。此外,細胞液的狀態与功能如何,以及線粒體的作用、內膜系統及溶 體的功能、細胞核的功能等,均關系到痰濁的發生。另外,細胞的自然衰老,也可使細胞功能減退,而逐步形成痰濁。總之,痰作為一种病理產物,又可視為一种致病因素,可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机體的各個臟腑,經絡。細胞是构成机體的基本單位,它既与外界保持著協調一致的聯系,又在內部“自成一統”,以其獨特的結构、形態机能等,來完成生命所必須的物體代謝、發育、繁殖分裂、運動、聯絡、遺傳和進化等基本生命活動。這些生命活動都是有規律的,任何內外因素的影響,違背了這個規律都可能在細胞內的生命活動中形成痰濁。
(3)血液流變學异常与痰濁的關系 李以義氏認為,血液在流動過程中,其特性的不穩定、成分的變化,影響其速度、流向、方式、程度和性質的改變,可能与“津液不循常道便成痰濁”有關。血小板的聚集性、粘附性和釋放功能呈病理性改變時,就必然影響血液的正常流態;紅細胞壓積過高,聚集性增強,變形能力低下,造成血粘度增加,使血液運行失常。由于血粘度增加,微循環亦發生障礙,甚至出現微血栓,這是痰濁在血液流變中形成的結果。另外,當代的醫療實踐,使許多醫家注意到痰濁与脂代謝异常的關系。實際上無論是高脂血症中的哪一型,一則直接增加血漿粘度,使脂質沉于血管壁上而生成痰濁;二則可直接作用于血管中的軸流成分,導致微小血栓的形成,而 致痰瘀互結。
(4)微量元素与痰濁的關系 李以義氏認為,微量元素是人體 的活性中心,并形成載體,將體內的常量元素運送至全身各個器官組織和細胞,參与維生素、激素的合成,以及核酸的代謝。微量元素不足和過多,均容易使机體產生痰濁。因許多微量元素是 的激活劑或直接參与其代謝,這些元素的不足,常常促使 的活性下降、功能失常及一些載體的功能障礙,而致陰陽平衡失調。陽虛則气血運行無力,陰虛則煎熬津液,而致津液失去常道成痰。如:与缺碘有關的地方性甲狀腺腫、缺鐵性貧血,以及被認為与鋇過多有關的大骨節病等,都屬此類。總之,必需微量元素的缺乏或過多,有害微量元素的不斷積累,都与痰濁的發生相關。
(5)淀粉樣蛋白与痰濁 吳昌國氏指出{2},淀粉樣蛋白的來源是降解后的免疫球蛋白(Ig),當這种代謝產物在 組織中沉著時,病理學上會出現一些嗜伊紅性的玻璃樣元定形的細胞外物質,稱為淀粉樣變 性。從其形成原因、存在狀態和臨床表現看,淀粉樣變性頗似中醫“痰”或“痰濕”証。淀粉樣變性,既可原發,也可繼發于許多疾病的病理過程。原發性多見于中年或中年以上的病人,它是隨著年齡的老化而代謝產物堆積的結果,從這一意義上說,是繼發于衰老。繼發者,多見于慢性感染、慢性漬瘍性病變、慢性骨髓炎、慢性膿腫、慢性腎盂:牙炎。在長期而連續的慢性抗原刺激下,机體細胞免疫低下而體液免疫亢進。過多的免疫球蛋白的產生,必然導致多量的1g的代謝產物,這是形成淀粉樣蛋白的物質來源。淀粉樣蛋白在于細胞外組織間隙中,多見于心肌、舌、胃腸和小血管壁的中層。這种物質一旦形成,即脫离生命狀態,而成為“异物”,干扰正常的細胞功能,阻滯細胞間的信息傳導。這和中醫所說的痰阻經絡之中,防礙气血運行的理論不謀而合:淀粉樣變性存在于心肌、胃腸道和舌等組織時,可見心律不齊、傳導阻滯、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不良、巨舌症等,臨床常表現出“脾气虛”的症狀。一些慢性膿瘍、慢性炎症,常常以“溫陽化痰,,法(諸如陽和湯等)取效,即是一例。
(6)异常糖類、糖复合物与痰濁的關系 有些學者認為中醫所謂痰,即是較稠濁粘膩乃至膠凝的,多余地產生、累贅地存在的有害物質。其本質主要有五部分:异常的糖類物質:包括异常的單糖及其衍生物、寡糖、多糖)和糖复合物;過多、异常沉積的脂蛋白等脂類物質──但血漿脂蛋白也含有糖而實質上是糖脂蛋白,其實亦屬糖复合物;結核病之干酪樣變物質──可能部分亦屬脂蛋白類;一些异常增殖的細胞、組織──也是具較多的异常糖類、糖复合物或与之有關的物質;其他。這几個部分中,當以异常的糖類和糖复合物為首要。在不少疾病過程中產生和起作用的痰,不同程度地亦為异常糖蛋白,如慢性支气管炎症、甲狀腺机能亢進、動脈粥樣硬化、卵巢囊腫及其他各种囊腫,某些腫瘤(特別是粘液瘤)、粘液性水腫、帶下症、腎小球腎炎、系膜增生性腎炎等。另外推測癲癇,特別是神經分裂症(如吐或瀉下之痰濁、頑痰)等病,似乎是因异常糖复方合物產生后,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大腦的代謝及功能。 与此學說有關,鄒世洁氏[3]在脾虛証本質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關于“脾虛──痰濕── 粘液,”關系的假說。認為吸收、消化、生殖道的粘液腺(包括混合液)、粘液細胞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是脾虛有形痰濕証的病理實質之一;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導致粘液功能(如保護粘膜)的异常,成為脾气虛証的重要發生机理。上述關系的假說,從粘液的物理特性看,符合濕為陰邪,其性重濁、粘滯的性質。粘液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有粘液細胞型、細胞外衣型、細胞外問質型三种類型。不同類型的粘液分布有一定的規律,而其病理性改變不僅導致其作用异常,更反映了其相關組織器官的病理改變及其它指標如 、血型物質的變化。這一假說可概括机體不同部位病變的共同病理變化,符合這些病變的脾气虛异病同証的診斷。
(7)脂代謝与痰濁的關系 血脂(即血漿脂質)本是人體正常生命物質之一,當血脂濃度超過高限時便稱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實際可視為痰証,而血漿脂質即是“微觀之痰”。高脂血症主要是血漿中膽固 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增高,這些物質的來源主要是動物油脂和卵黃。所以多進葷食、卵黃之類,是造成此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醫則認為,過食肥甘厚味、易是痰濁。此外,隨著年齡 的增高,血漿膽固醇及甘油三酯也將增高,而中醫學則認為年老气衰,气血津液運行遲緩,津 液凝聚為痰。亦即“痰之化元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景岳全書》)川高脂血症早期可元症狀,有些人只表現為形體肥胖,但實際上已發生內在病變,如血液粘度增大,血行遲緩,動脈壁因脂質沉著而變性,到后期則影響心、腦等出現一系列病變。 綜上所述,痰濁的本質,總體說來是指那些在人體生理過程或病理變化過程中,應當排 出體外,而未排出,從而在體內堆積起來的代謝產物或病理產物;以及雖屬正常范疇、但過量 蓄積的物質,痰屬有形的客觀存在,當勿容置疑,但之所以有“有形之痰”与“無形之痰”的說法,主要是基于感官認知能力的限制。但在目前的條件下,探討并揭示某些“微觀之痰”的本質,并不是不可能的。
3.痰病辨証標准和診斷研究 (1)痰証宏觀辨証的計量化研究 建立痰証的辨証標准,是深入研究痰証的必要前提,也是保証以后痰証研究結果具備科 學性、實用性的必要條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驗中心方永奇氏[4]等,曾對痰証作過大量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并對痰証的血液循環特征,及其与人體衰老的關系,与 血瘀的關系,作過觀察和研究。在此基礎上,依据中醫痰証理論及其致病特點,對多個系統疾 病痰証進行了多指標同步觀察,并應用現代數理統計方法,探討痰証的計量化和規范化。研 究過程中,將566例患者分為痰証組,和非痰証組。經卡方檢驗,將有意義的症狀體征進行逐 步判別分析,建立了痰証宏觀辨証的方程式。其所運用的具體研究方法与結果如下:
Ⅰ.資料与方法:566例患者為該院內科住院病人及心血管專家門診病人。其中,冠心病 154例,中鳳48例,糖尿病68例,慢性腎病47例,類風濕12例,慢性肺气腫49例,肺心病9例,慢性胃炎69例,心律失常39例,有高血壓者247例,有動脈硬化症者295例,有高脂血症者379例,全部病例均經臨床确診。男性306例,女性260例,年齡叨~84歲,平均53.5歲,標准差11.2歲。痰病初步辨証標准,參考“冠心病中醫分型試行標准”及《中醫診斷學、(1984年版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對痰証的傳統辨証方法,將上述病例分為痰証組和非痰証組。即凡具備咯痰、胸悶、惡心、舌苔膩或脈滑者,辨為痰証,其余病例為非痰証。研究方法依中醫辨証理論及其致病特點,設計了包含有58項症狀體征的觀察表,經研究确定調查方法和項目,由專人負責觀察病人和填寫登記表。脈象中滑脈的判斷參考脈圖儀的檢查結果。其判斷標准為:脈圖呈雙峰波,主波高陡而狹,升支和降支斜率較大;重搏前波不顯現;降中狹低;重搏波較明顯。將所有病例資料輸入486微机進行卡方檢驗,再將有意義的指標進行逐步判別分析。
Ⅱ結果:a.566例中,痰証298例,非痰証268例,痰証病人略多于非痰証病人;痰証 組中男性181例,女性117例;非痰証組中男性125例,女性143例。兩組性別比例有顯著性 差异,P(0.001。可見痰証多見于男性。痰証組年齡(55.3(10.5歲)大于非痰証組年齡(51.4(11.6歲),p(0.01,b.將痰証組病人的症狀、體征頻數与非痰証組比較,觀察到胸悶等38項指標在兩組問有顯著差別。提示這些指標的出現与否,可能對痰証和非痰証具有鑒別診斷意義,除去舌淡、舌淡紅、苔白、脈細弱(因這4項在非痰証組中出現的頻率高于痰証組),其余34項指標可能是痰証區別于非痰証的一組較有意義的症狀和體征。C.痰証宏觀 辨証的判別函數:應用逐步判別分析法對上述有意義的34項指標進行逐步判別分析,篩選出10個指標,得出判別函數式。經檢驗,此判別函數,敏感度為0.923,特异度為0.929,准确度為0.926。可見,此判別函數具有滿意的判別效果。依据痰証宏觀辨証的判別方程式,方永奇氏等擬定了如下痰証宏觀辨証標准:主要條件:咯痰,喉中痰鳴,舌苔膩,脈滑;次要條件:嗜睡,胸腹痞悶,肥胖,口干不飲,惡心嘔吐,口眼歪斜。辨証標准:符合下列任何1項時,即可辨為痰証(從宏觀辨証判別式計算得出):具備主要條件2項;舌苔膩加次要條件1項;咯痰加次要條件2項;喉中痰鳴或脈滑加次要條件3項;具備次要條件4項。方永奇氏等認為,証候是机體對內外致病因素作用的綜合反應,表現為特定的症狀、體征等的有机組合,因此,研究“証”的本質及其診斷等,必須采用多指標同步觀察,并進行多元分析,才能揭示其內在聯系,探索各指標對証候的量的關系,促進中醫辨証的標准化和規范化。此項研究,應用逐步判別分析,從有意義的指標中進一步篩選出的上述指標,是痰証最精确和相關性最大的指標。由于逐步判別法具有使信息的平均損失最少的特點。因而這些指標也最具有代表性。本標准主要适應于內科病,而其他各科疾病的辨証适應性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2)廣義痰病臨床診斷標准研究 在臨床實踐觀察基礎上,不少醫家提出了有關痰証的宏觀辨証標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朱曾柏教授[5],他經多年臨床研究提出的“中醫廣義痰病診斷標准”。其中包括體症特點和症狀特點兩方面。Ⅰ.體怔特點1)久病不衰,病証自發自丸年齡多在中年以上。2)眼神滯澀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 周圍晦暗,其形如腫。3)皮膚油垢明顯,手心、足心以及前陰、腋下等處,常泌液滲津,或面色光亮如涂油。4)形體日趨肥胖,或肌肉松軟,掌厚指短,手足作脹。5)厭油膩厚味,喜素 食、熱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也有時覺焦香异气扑鼻。6)單食腥葷肥膩食物后,“即感額涼冷、便稀、或有惡寒、胃中泛惡之感。7)時時惊悸,神志恍惚;或時而抑郁不快,言苦惱事殊多,言出淚下;或時而亢奮多動,言多而顯“雀躍”。8)舌體較正常人略顯弛縱、胖大。9)舌苔白膩或黃膩,或黃白相兼,牢覆于舌根部,常年不化,或時消時顯。10)舌面津津滑潤,時時唾吐痰涎、水液,而難以自控(排除蛔虫症),特別(在安靜環境(沒有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和心情抑郁不樂時尤其難以控制。11)嗜睡和困吨。12)出汗。13)口渴飲水多,并有越喝越想喝之感。14)气候、季節變化,可引起體征明顯或加重。Ⅱ 症狀特點 1)頭眩、頭痛、頭重,2)嘔惡或嘔吐痰涎,或胃腸中有水聲漉漉,或口粘,口膩,口干不欲飲水。3)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時消時現。4)噎隔,嘔吐痰涎。5)平時胸部痞塞憋气,或心前區有壓榨樣悶痛,遇陰雨、寒冷季節上症加重。6)易惊悸,失眠難寐,或昏厥、抽搐,或精神失常,但精神神經科檢查無异常,亦無陰虛陽亢諸症可憑。7)低熱身困,或自覺身熱不揚,體溫并不明顯升高。8)肢體某一局部發熱,或發涼(或背部涼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痛痒,或肢體某些局部粗細、感覺不一樣,但神經科,骨外科,皮膚科等檢查均沒有發現病變和陽性體征。9)漬瘍、糜爛,滋水滲律或滲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膚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滲津。10)胸悶憋气,背部作脹,喜嘆气、捶打,陰雨悶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時,症狀尤為明顯。11)腫塊、結節,或結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內,也可發生在其他組織器官之中,皮膚表面無變化,或微有冷涼感,或膚色晦暗。12)口中碎痛,時好時發。13)脅下痞滿腫大、悶痛。14)大便秘結不爽,糞便并不干燥,或大便軸裹痰涎。15)脈象可見滑、弦、沉、遲。熱痰內盛,多見弦、滑;頑痰痼疾凝結于里,則現沉、遲之候。 朱曾柏教授認為,上述體征、症狀方面的特點,是痰病、痰証以及某些“夾痰”之証經常出現的一种主要病態。由于患者所處地區、方域不同,工作性質以及年齡、性別、稟賦、嗜好等等不同,上述見症貝!各有不同。因此,務必把體征和症狀方面的特點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和個體差异等情況結合起來辨証。 此外,對于痰病各种証候的症狀和體征,諸多醫家也有不少總結和論述,揭示了痰犯于 頭,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滯于肝,痰遏于腸,痰阻胞宮,痰阻咽喉,痰阻經絡,痰凝肌膀,痰留皮膚等病變的特點,對痰病的臨床診斷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待续
4
发表于 2004-4-24 17:08:37 | 只看该作者

“痰”是什么?

二)臨床研究与應用
1.常見疑難重症從痰論治報道
(1)腦血管意外 腦血管意外,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梗塞、腦出血等不同疾病,但均屬中醫學“中風”的范 疇。 中風病危險因素及預防的醫籍整理与研究 楊寶琴氏等[6]的報告提示,肥胖、飲食不節、情志、勞逸失常是中風病主要危險因素,此外也与自然條件、宿疾有關。人體肥胖易患中風病,其原因是肥胖之人多气虛痰濕,气虛影響血液運行,同時體內有痰濕也能造成气血運行不暢,從而使气血功能失調而導致中風病。飲 食不節也是引發中風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過量飲酒影響最大。肥者令人內熱;甘 者令人中滿,過食膏粱厚味,釀痰蘊熱,熱甚生風,故而引起中風,正所謂“仆擊、偏枯,”少”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明‧張三錫《醫學准繩六要》,則明确提出有中風先兆的人,應“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鵝、肉、面、酒,肥甘生痰動人之物”。平素過食肥甘厚味,過量飲酒,不僅可”以損傷脾胃,聚濕生痰,內生痰熱而導致人體陰陽气血失調,且飽食酗酒,又能生熱化火,助陽動風,是引發中鳳病最常見的誘因。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療中風先兆症61例 須進氏報道{7}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療中風先兆症,方藥組成:生黃 30克、党參15克、白 術10克、丹參3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當歸10克、葛根30克、石菖蒲10克、制南星10克。結果:61例中,緩解11例;顯效32例;好轉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1%。本組患者共61例,其中男40例,女21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74歲,平均58歲。有高血壓史者37例,就診時發現有高血壓者11例。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者28例,頭痛、口干口苦18例,言語謇澀、口角流涎者6例,心煩、夜眠多夢者21例,手指發麻、行走不穩者8例。舌、苔、脈象:舌質暗紅襯紫、苔白膩或黃膩者21例,舌質淡紅、苔白膩者13例;舌邊尖紅赤、苔中部黃膩者27例;脈象弦滑22例,細弦34例,細弱5例,電腦中風預報提示:急需防治者12例,需要防治者49例。血液流變學檢測: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檢驗均异常者12例,部分异常者49例。治療15天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治療結果:61例中,緩解11例(臨床症狀消失,3個月內無發作;電腦中風預報進人安全期,血液流變學多項指標中异常指標全部恢复正常),顯效32例(臨床症狀基本消失,電腦中風預報有明顯改善,血液流變學檢測异常指標明顯改善,接進正常范圍)。好轉15例(臨床症狀及電腦中風預報均有好轉,血液流變學檢測异常指標部分改善)。無效3例(臨床症狀元改善或繼續加重,血液流變學檢查异常指標元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為95.1%。無效的3例均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中風。 作者認為中風先兆症的發病原因,有“風、火、痰、气、瘀、虛”之說,而以痰、瘀為主。痰瘀交結,阻于腦絡,复因陰虛陽亢,肝陽化風,乃發中風,而痰瘀的形成与正气虧虛密切相關。元气虧虛,不能推動血液、津液的運行是產生痰瘀病理因素的重要方面,中風先兆症發病中有痰、瘀病理因素及其臨床症狀存在。本文立法組方之義,在常法法瘀化痰基礎上配伍黃 、党參、白術等甘溫益气之品,令气旺血行,津液歸于正化而不致于變生痰濁、瘀血。益气活血化痰方即充分體現了這一用經配伍特點。對于中風先兆症治療效果顯著,從而降低了中風的發病率。
痰瘀互結与中風 王占華氏[8]指出 (除的病机關鍵,是兩,“痰瘀互結”即所謂“痰夾瘀血”從理論上講,是痰濕与瘀血的交織互結,是以痰濕瘀血為直接因素所致疾病發生發展中病机傳變的一個階段,是中風等疾病關鍵是兩种病理產物、兩种致病因素相互結合而形成一种复合的致病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危害机體,變生百病。中風病,以年邁者多見,又以夜間發病居多。其原因,年 邁者脾虛易生痰濕,气虛血運不暢易于致瘀。痰瘀同源,可以互相導致,同屬于陰,均以停滯 為患,夜亦月陰主靜,夜間陰盛之時,痰濕瘀血交織互結,阻滯經脈,蒙閉清竅,使气血不通,神明失用,致成中風。臨床表現多見半身不遂,舌強言謇或失語,遍身麻木,頭暈目弦或神昏,舌淡暗;苔膩或厚,脈弦或滑,均為痰瘀互結之象。其治療大法,應痰瘀并治,祛瘀化痰貫徹始終,治療中,又當謹守病机,詳辨瘀血痰濕之孰重,或祛瘀為主,輔以化痰,或化痰為主,輔以祛瘀,或化痰祛瘀并主,佐用它法(益气、調气、清熱、熄風等)以斷痰瘀之生路。
滌痰活血腸治療腦梗塞42例 黃文柱[9]報道,選擇确診為中風者62例,其中治療組42例,采用滌痰活血湯口服或鼻飼,其方藥組成:制膽南6克、制半夏10克,橘紅6克、茯苓15克、枳實6克、全橋萎30克、生大黃3克、紅花10克、丹參15克、雞血藤10克。加減:若肝陽上亢,血壓偏高者,加天麻、決明子、? 草;腑實便秘者,大黃用量可增至6─10克,不效加芒硝(后下)6克;肝腎陰虛者,加桑寄生,茺蔚子、女貞子;兼气虛者加黃 、党參等。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配合脈絡宁注射2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靜滴,每日1次。對照組21例,采用复方丹參注射液20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靜滴,每日1次。上述2組均為20天為一療程,一般用1─2個療程。2組均輔以常規使用20%甘露醇靜滴以降低顱內壓,并對高血壓、合并感染等給予西藥相應處理。療效標准: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頒布的中風病診斷療效標准擬定。治療結果:治療組臨床治愈率57.1%,總有效率95.2%,明顯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處理有顯著性差异(兩組治愈率P<0.05,總有效率P<0;01)。
化瘀法痰通絡法治療中風61例 劉殿祥氏[10]報道,中風的病机是痰濁內蘊,瘀血阻絡,它貫穿在中風病的先兆期、發作期、恢复期。他以痰瘀交阻理論作指導,運用化瘀祛痰通絡治法,對中風病61例進行了臨床治療,效果滿意。61例中風病中,男40例,女21例。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2歲。61例中先兆期4例,發作期13例,恢复期44例。治療方法: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南星12克、葛根30克、天麻12克、姜黃10克、天竺黃15克、礞石20克、白附子10克、紅花12克、丹參3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牛膝10克。上方适用于中風病各期。辨証加減:若為虛寒証可加黃 ;若為實熱証,南星易膽星,可加大黃;若為腦出血去三棱、莪術,可加三七粉;若為腦缺血去牛膝,可加川芎。諸藥合用,共奏化瘀祛痰通絡功,對痰瘀交阻之中風有很好的臨床效果。据藥理研究,上方諸藥能抗動脈硬化,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液粘稠度下降。
療效標准及治療結果:思維正常,語言清楚,肢體功能基本恢复為治愈。先兆期4例,發作期4例,恢复期14例,治愈率為36%。思維、語言恢复近于正常,上下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生活基本能自理為好轉。發作期6例,恢复期30例。好轉率為59%。治療前后症狀無改善或死亡為無效。發作期3例,無效率為5%。筆者以痰瘀交阻理論作指導,運用化瘀通絡祛痰法則治療中風病,尤其是缺血性腦中風,效果肯定。對中風先兆期和恢复期療效更為滿意。即使是出血性腦中風,适當用一些活血藥并不加重出血症狀的發展,反而能改善循環,有利于症狀的改善、恢复。
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病158例療效觀察 王永炎氏[11]等報道,治療中風患者158例中,男性92例,女性66例。平均年齡為61.48歲。觀察對象:均系中風急性期病例,均在發病10天以內入院。開始服中藥治療時間平均為4.5天。本組病例按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制定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准》的分証標准划分証型。159例中,屬中經者120例,占75.9%;中腑者32例,占20.3%;中臟者6例,占3.8%。西醫診斷均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本組病例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者146例,占92.4%。本組有合并症者共98例,其中糖尿病20例,占20.4%;冠心病28例,占28.6%;,心律失常者12例,占12.2%;肺部感染者20例,占20.4%;有其它合并症者30例。治療方法:自訂化痰通腑飲是由《傷寒論》大承气湯化裁而來,其方劑組成是:全瓜萎30~40克、膽星6~10克、生大黃10~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分沖)。硝黃劑量一般掌握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瀉,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宜過量,待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熱活絡之劑,如:瓜萎、膽星、丹參、赤芍、雞血藤、威靈仙等。針對中臟腑而見痰熱腑實証的重証病人,還可加用竹瀝、清開靈等。竹瀝苦微寒,具清熱化痰之功,可單用或兌人湯藥中服,每服30ml~60m1,日服2~3次。清開靈針劑40ml加A 250ml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點滴,每日1~2次。療效標准:半身不遂基本恢复,遍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語蹇澀等症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或參加部分工作,屬基本痊愈一1級;半身不遂明顯恢复,能扶杖步行,遍身麻木、言語奢澀等明顯好轉,屬顯效一2級;半身不遂有改善,但仍不能步行,偏身麻木、言語霆澀有好轉,屬有效一3級;半身不遂等症元變化,屬無效一4級;病情加重或死亡屬惡化一5級。158例中,治療半月以內基本痊愈者39例,占24.7%;顯效者42例,占26.6%;有效者49例,占31%;無效者20例,占12.7%;惡化者8例,占5%。總有效率為82.3%。顯效率為51.3%。
補腎法瘀化痰法治療中風后遺症 靳照禮氏[12]報道,對308例中風后遺症患者,運用補腎法瘀化痰法治療。結果總有效率 96.75%,對照組運用補陽還五湯治療,總有效率為86.27%,經統計學處理,差异有顯著性(P<0.01)。治法方藥:治療組采用補腎法瘀化痰法,自擬方:天冬、龜版、枸杞子各15克,蘄蛇、益智仁各6克,水蛙、石富蒲、黃精、首烏、鱉甲、黃連各10克、人參3克、蘇木、海藻、天竺黃各9克,水煎服,日二劑,6周為1療程。對照組采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日1劑,連服6周后兩組進行比較。兩組病人均配合針灸、按摩、理療等輔助治療。原有心臟病、糖尿病等原發病均以西藥以對症治療。療效評定標准:按全國中風病統一評定標准,滿分為28分,起點分最高不超過18分。無效:積分增加不足4分者;有效:積分增加超過4分以上者;顯效:積分增加超過10分者;基本治愈,積分達24分以上者。治療組顯效以上243例,占78.89%,對照組顯效以上58例,占56.86%。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异(P<0.01)。本文采取補腎法瘀化痰法治療中風后遺症,意在補腎以治虛,固本可培元,化痰法瘀以通絡,祛邪可扶正。
急性中風從痰論治八法 徐德潤氏[13]報道治療中風八法,即:1)清熱滌痰法。痰熱上蒙清竅而神志恍榴,頭腦不清、痰熱阻絡而肢體沉重,麻木廢用,症見喉中痰鳴,舌苔黃厚而膩者,治以清熱滌痰通絡,方用滌痰湯加木瓜、連翹、忍冬藤;神志症狀較明顯者,或用星萎二陳湯送服万氏牛黃清心丸。必要時,可用白芥子、地龍、赤芍以通絡。2)息風滌痰法。中風神昏重証,証見面赤唇紅,牙關緊閉、上視強直、發熱、痰聲淮旋、雙手握固,屬于痰熱上蒙清竅,治以清熱熄風,滌痰開竅。常用鮮竹瀝50m1送服安宮牛黃九(或鼻飼),繼以滌痰湯送服牛黃清心丸。此外牛黃醒腦注射液液閱有效驗。3)逐寒法痰法。中風神昏實証而見面色青白,痰喘昏亂,眩冒多汗、甚至手足厥冷、開關緊閉、兩手握固者,當屬寒痰實証,治以逐寒法痰開竅(溫開)。習用姜7X(生姜30克搗爛加開水适量)送服蘇合香丸、冠心蘇合香丸。傳統驗方三生飲(生南星30克、生附子15克、生川烏15克、木香7克)煎湯灌下或可試用。4)涌痰醒腦法。中風實証,神昏痰盛,古有涌痰醒腦法(适用于痰窒神昏、脈實滑者)。常用的,。救急稀涎散(皂角:5克,消去黑皮,白礬30克,研极細為散,每次服2~3克,溫開水調灌下或少許吹鼻)。此方一般不引起嘔吐,只是微泛冷涎出;醒后繼續調治。5)通腑滌痰法。本法适用于肝郁化火,痰食互結,陽明腑實,內熱陽圖團,神志不清者,方如覆石滾痰丸、星簍承气湯等。治當中病即止,不可過用。6)理气化痰法。上述諸法應用后,熱勢漸輕,而痰一時難以全消叱或初起:勵气逆痰遏,上扰清竅,諸竅失靈的痰濕証。當以理气化痰為主,方如順气導痰湯、星气二陳湯(天南星、木香、陳皮、半夏、茯苓、甘草)。7)補腎法痰法。痰的生成關于肺、脾、腎三臟。而老年人尤以腎虛生痰為主,腎陰虧耗、相火的液成痰;腎陽虛衰、火不生土或水反侮上、上泛為痰。痰濁皆能隨肝气所升而上蒙清陽,留滯舌本。症見神志病變,偏癱、失語等。舌質縫苔厚者,當用滋陰滌痰法,方,口地黃飲子去桂枝、金水六君煎、加味溫膽湯。腎气(陽)不足者,當補火生上,溫腎以助膀胱气化,以杜生痰之本,金匾腎气丸合二陳湯、地黃飲子、資壽解語湯。8)益气法痰法。中風偏癱表現為气虛痰濕內盛者,証見偏癱肢重,困乏不用、手足脹或浮腫、納谷食少、气短懶言、舌苔白膩、脈儒緩。治當益气化痰,方選六君子湯力,石富蒲、白芥子,或十味溫膽湯。
(2)冠心病 冠心病屬中醫學的“胸痹”、“真心痛”范疇。臨床表現以本虛標實為特征。標實責之于痰濕、瘀血和气滯;本虛則從心、肝、脾、腎論治,其說不一,主要是因為臨床上患者的體質和兼夾病証的不同。從總體上看,從心脾治本者居多,以往從活血化瘀治標者多,近年來痰瘀同治,或用利濕化痰散結之法,活血化瘀的同時,兼用行气之品。
肥胖人痰濕體質与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 王奇氏[14]等人,從體質的角度研究冠心病的發生,采用臨床流行病學的方法,探討肥胖人痰濕體質与冠心病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在調查的265例病人中,痰濕體質發生率為58.5%,兼夾瘀血表現者76.2%,兼夾气虛表現者占85.3%,兼夾腎虛表現者占90‧6%,且痰濕體質兼夾上述表現者明顯高于非痰濕體質兼夾上述表現者(P(0‧01)。冠心病的發病年齡以50~65歲者居多,還調查了性別、體重、發胖年齡、體型改變因素、飲食習慣、抽煙史、遺傳史、個性傾向与神經質水平,初步揭示了肥胖人痰濕體質与冠心病的相關因素。肥胖人痰濕體質之所以容易發生冠心病是有其內在病理基礎的,通過采用血液流變學、甲皺微循環檢測手段觀察肥胖痰濕體質人的生理特點。結果發現:痰濕體質組与正常對照組比較,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電泳、血小板聚集率中的Agg(5)及纖維蛋白原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二者問有統計學差异(P(0.O:~0.01)。反映痰濕體質者的血液處于濃、粘、聚、凝的高粘狀態,其中全血粘度中的低切率值与血沉,痰濕體質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二者比較有非常顯著的差异(P(0.01)。痰是由津液流動失去常道,凝聚而成的。其性重濁粘滯,易于奎滯脈道;血漿是組成血液的液體成分,為脈中之津液,血漿粘度增高可引起血液的粘滯性增力”,使血液流動緩慢,血管內壓力增,,。這一血液流變性的异常改變,与中醫對痰的理化認識是一致的。痰濕體質之人,其血液處于濃粘聚凝的高凝、高粘狀態,這是痰濕體質者內在的生理特征和物質基礎的反應。這种內在特征決定了痰濕體質之人的發病特點和病變轉歸。所以不論從中醫體質學的角度,還是從現代研究的角度來看,都提示痰濕體質之人易發冠心病,冠心病的臨床表現多見于痰濕內盛或兼夾痰濕之証。提示我們在冠心病的防治中,應注意患者的體質分析,通過把握體質進而了解病變的發展規律,注意化痰法濕法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通過改善患者的痰濕體質或痰濕兼夾體質,是冠心病治療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冠心病痰瘀証与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關系 黑衛可氏[15]報道,冠心病痰瘀証型的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顯著高于非痰瘀証型,而高密度脂蛋白等顯著低于非痰瘀証型者,提示痰瘀証是以血漿成分增多、血細胞成分增加、高脂蛋白血症為主要特點、此与非痰瘀証型冠心病和正常對照組相比 有相似之處,但程度較為嚴重。此外,痰瘀証型的紅細胞壓積較健康人明顯升高,而与非痰瘀証型相比卻元顯著差异,提示痰瘀証型的血粘度升高,主要是由于紅細胞壓積升高所致。上述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粘度增加,使血液在流動過程中不能按原來的路線、方式、速度運行,迫使津液离開常道;同時,由于血液粘度的增加,微循環也發生障礙,這應歸屬于痰瘀的范疇。另外,高脂血症一則可直接增加血漿粘度,使血脂沉于血管壁上而形成痰濁;二則可直接作 用于軸流成分(血細胞、血小板等),尤其是膽固醇能使紅細胞硬度增加,變形能力低下,而不能順利通過微循環,直接形成微小血栓,導致血瘀証,但從津液未能循常道而被釋出而言,這也是痰濁的結果。這樣痰濁与瘀血互結,互為因果,形成了痰瘀之証。本項研究不但表明血 粘度增高,高脂血症在冠心病痰瘀証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驗証了中醫學“痰瘀相關”的理論。
益气除痰方治療冠心病52例療效觀察 方顯明氏[16]報道,益气除痰方是根据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治療冠心病的用藥經驗而擬定,該方以《千盎》溫膽湯加減為基礎,主用于冠心病气虛痰濁証之治療。方藥:党參18克,五爪龍n克、法夏10克、橘紅6克、竹茹10克、枳實6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山碴15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取200m1,分2次溫服。治療期間,心絞痛不易控制者,可臨時給服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片,其它治療冠心病的藥物一律停用。臨床觀察結果,應用益气除痰方加減治療冠心病,其心絞痛症狀与心電圖有效率分別為79%和44‧1%。一般用藥后1至2周,心絞涌症狀即可緩解,4周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部分病人心肌缺血心電圖可恢复正常。胸悶气短等症狀均有明顯改善,其有效率為86‧5%,表明本方加減有緩解心絞痛,改善臨床症狀和心電圖的作用。從証型与療效的關系看,痰濁型、痰瘀型与非痰濁型三型病人的症狀和心電圖的有效率差別無顯著性,表明本方對各型病人均有一定的療效。冠心病是 以正气內虛、心陽不足為內在因素,痰濁和瘀血則是導致冠心病發展的兩個重要病理基礎,本組病例虛証45例,占86‧5%,標實証38例,占73‧1%,且以痰濁和瘀血居多,与冠心病 的病机特點相符,故治療上,本虛當重用以補气,標實則當化痰通瘀。鄧老認為,遁陽必用益 气陽气不足是胸痹之主因,故補气即所以通陽。而治痰則必先理脾,即所謂“治痰不理脾,非 其治也”(《醫宗必讀》)。理脾之涵義有二:一即調脾气、健中州,以杜生痰之源;一即調脾气、運樞机,以通津液之路。所以,鄧老在治療上主張益气除痰,而在用方上常以溫朋湯加減化裁,這提示,補气除痰可以法瘀通脈,促進血液循環,使心肌缺血狀況改善,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路志正調理脾胃法治療胸痹的經驗 高容林氏{17}等報道,著名中醫專家路志正以健脾滌痰、醒脾化濕法治療冠心病,取得滿 意療效,健脾滌痰法用于痰濁窒塞所致的胸痹心痛,臨床主証為胸部窒悶而痛、或胸痛徹背,兼見胸滿咳嗽、心下痛悶、惡心欲嘔、肢體沉困酸楚、形體丰腴,舌淡紅略暗、苔厚膩,脈弦滑,或沉伏。治以健脾滌痰法,用黃連溫膽湯、小陷胸湯加減。藥用:半夏、陳皮、茯苓、菖蒲、郁金、栝萎、枳實、黃連、竹茹顏覆花、甘草沏証見口干苦,心煩,苔黃。痰熱較甚者,加黃苓、桅子;大便秘結:屬痰熱者,重用栝萎,加生大黃;屬痰濕者,力皂角子,重用菖蒲;面蒼肢涼,脈細數無力,或脈微而遲,見心陽虛衰者,去黃連、竹茹,加附片、仙靈脾。醒脾化濕法适用于濕濁痹阻所致的胸痹心痛。臨床主証為胸憋心窒、或悶痛、或不痛、陰雨天加重、兼見脘悶納呆、口粘不欲飲水、惡心欲吐、肢體沉重、頭昏如蒙、大便不爽、小便不爽、小便混濁、舌胖齒痕、苔厚膩,脈濡細。治以健脾化痰,方用三仁湯、蕾朴夏冬湯、獲菩杏仁甘草湯加減。藥用杏仁、苡仁、白寇仁、藿梗、荷梗、川厚朴、菖蒲、半夏、茯苓、枳殼、黃連、六一散。如証見口干粘苦,苔黃膩,脈濡數。濕熱明顯者,加茵陳、黃芩;寒濕顯,腹冷便搪,苔膩,脈濡緩者,去黃連、六一散,加干姜、蒼術、炒苡仁;兼有法瘀,刺痛時作,舌有瘀點者,加紅花、丹參、白檀香。路教授認為脾胃損傷是胸痹發病的關鍵因素,因脾胃損傷而致气虛、血少、濕蘊、痰阻、瘀血均可引發胸痹,故調理脾胃是胸痹治本之道。胸痹虛証辨其在气在血,脾胃調和則脾運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胸痹實証辨其屬濕屬痰,脾運一行則痰濁、濕濁自化,瘀血消,脈道暢,胸陽展則痹窒除,所謂“調中央以通達四旁”。
養陰化痰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運用 靳士華氏[18]報道,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冠心病心律失常多与素體陰虛、痰濁閉阻有關,運 用養陰化痰能糾正冠心病心律失常,可獲速效。 1)清潤肺气,養陰化痰法。症見胸悶气短惊 悸不安,咳嗽,咯痰不止,口干舌燥,舌紅少津,舌苔薄白,脈細弦結代。証屬心肺陰虛,痰阻心脈。擬養陰化痰以暢心脈,清潤肺气以宣肺机。處方:麥冬、沙參各12克、橘紅、竹茹各10克,遠志12克,葛根30克,瓜萎15克,地龍、白芥子各12克,2)養血柔肝,養陰化痰法。主証胸悶气短,惊悸不已,脈細弦滑、結代。舌質紅,苔薄白。証屬肝郁心虛,痰阻心脈。擬柔肝解郁,養陰化痰。方藥:柴胡9克、當歸、首烏各12克、麥冬18克、膽星6克、半夏、茯苓、橘紅各6克、地龍、遠志各12克。3)補气填精,養陰化痰法。症見胸悶气短,善嘆息,煩燥不安,夜臥不寐,惊悸怔忡,時有歇止,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舌質略淡,脈細微,結代。証屬脾腎兩虛,心營不足,痰濁扰心。擬補气填精、養陰化痰法治之:黃蔑、麥冬各12克、當歸15克、女貞子30克、白芥子、橘紅、遠志各10克、桔簍、茯苓、地龍各12克。4)溫補脾腎,養陰化痰法。症見胸悶气短,惊悸不安,頭暈神疲,口干口渴,兩目干澀,舌質紫暗,兩側尤甚,苔黃,脈沉弱或細弦,辨証為心陰不足,痰濁扰心。擬養陰化痰、寬胸宣痹方:玉竹、麥冬各12克、葛根30克、當歸、茯苓、枯萎各15克、半夏、遠志、竹茹各10克、地龍12克、丹參30克、5)滋補胃陰,養陰化痰法。症見胸悶气短,惊悸怔忡,胃空易飢,口干欲飲。舌紅苔薄,脈虛大而滑、結代。証屬心胃陰虛,痰濁扰心。擬清補胃陰,養陰化痰方:麥冬、沙參各15克、葛根30克、栝萎、茯苓各15克、半夏、陳皮、遠志各10克、地龍12克。6)旁通膽气,養陰化痰法。症見胸痛,气短,大息,惊悸怔忡,尤以勞累和情志過极而加重,心煩嘔吐,頭目眩暈,夜夢頻作,醒后口苦咽干,后項背、腰膝酸痛,右半身麻木,舌微蹇,舌質紫黯,苔薄白,脈沉細而弱、結代。証屬心膽陰虛,痰火乘之。擬調和膽气,養陰化痰法,小柴胡湯和溫膽湯化裁:柴胡10克、白芍、黃芩各12克、半夏10克、沙參、麥冬各12克、栝簍15克、地龍12克、陳皮、遠志各10克。
冠心病血瘀型從痰論治的體會 房棟氏[19]報道,單純依据現代醫學觀點而不加辨証的應用大量活血化瘀藥,并非治療 冠心病的全效之法,其原因在于放棄了中醫學辨証施治的原則,未能找出導致血瘀之本質。作者經過細致觀察發現痰濁与血瘀在冠心病中常互為因果,且臨床部分血瘀型患者為痰濁所致,究其由痰致瘀之因,有以下因素:1)痰為陰邪,傷陽致瘀。心痛之本,是由于痰濕之獨上犯清曠之區,損傷胸中陽气,導致气陽不足,而失司帥血之用,發生心血瘀阻所致,2)痰与气結,阻滯成瘀。心痛徹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之症,而心气塞而不和又多由痰飲所致,因痰濕之邪,重濁粘膩,具有易凝阻和沉積的特性;若痰濕積而停于胸中,便可塞遏陽位,阻滯气机致痰气郁結而發生血瘀。3)痰致气虛,失帥成瘀。痰(飲)与气虛之間是有關聯的,在生理精 況下,气應与血相合,而起著“气為血帥”、“气行血行”的推動作用;當机體產生痰濕之邪時,由于其具有重濁粘膩的特性,因而极易与气相“結”,使气失其帥血之用,不能發揮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能致血液運行不暢,久之便會發生血瘀。
益气健脾、滌痰散結法對冠心病心功能改善的臨床觀察 尼淑琴等[20]:總結心血管專家阮士恰教授治療冠心病的經驗。文中指出通過采用二維超聲心動圖對30例冠心病患者的治療前后觀察,証明益腎健脾、滌痰散結法确實具有明顯的 改善冠心病心功能狀態,改善和恢复主動脈和左心室心肌的順應性,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射血分數,增加心搏出量,心每分輸出量和心臟指數等治療效果。阮氏立足于中醫理論,認為 心主血脈運行且与脾腎的關系最為密切。脾主運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變赤為血,不斷補充血 液代謝的需要,腎主藏精為元气之根,生命之本,是机體陽气生發之源,對心陽推動血脈的運 行起著重要作用。當人體進入老年初期,臟腑的這种功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影響心臟主要 是血脈運行功能的降低,而生濕化痰的惰性作用則增強,痰濕隨律人血,元處不至而阻礙血 液的運行,同時,這一代謝產物沉積于血脈中,成為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基于這一 理論,阮氏提出了益腎健脾、滌痰散結防治冠心病的治療法則,以期改善和減慢或消退這一 生理退化現象,達到增強心主血脈運行和減輕以至消退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效果。
祛痰活血湯治療痰濁血瘀型冠心病49例臨床觀察 胡惠英氏等[21],參照全國冠心病辨証論治研究座談會制定的《中醫辨証試行標准》選擇 治療血瘀型冠心病49例,采用自擬法痰活血湯為基本方:膽星、半夏、竺黃、三七粉、丹參、赤芍、川穹、澤蘭、郁金等,根据痰濁与血瘀的偏重酌情加減,每日1劑,早晚服用。通過對;臨床症狀、心電圖、扇型日超、血液流變學等指標的觀察,証明法痰活血湯确能改善痰濁血瘀型冠心病病人的血液粘度,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臨床療效:49例患者中,顯效11例,改善24例,無效14例;心電圖療效:49例患者中,缺血型ST一T改善37例,顯效5例,改善12例,無效18例。作者分析,冠心病血瘀痰濁型雖然以血瘀為主,但其疾病產生則由痰引起,原于l)痰与气結阻滯成瘀。心痛徹背是心气寒而不和之征,而心气寒不和則多由痰飲所致;2)痰致气虛,失帥成瘀。痰飲內停傷及陽气,气不帥血而成瘀。
寒痰瘀并治治療心絞痛26例 鄒新英氏[22]報道,根据心絞痛寒痰瘀相互為患的病机特點,運用寒痰瘀并治治療心絞 痛,用自擬溫陽法痰逐瘀湯為基礎方治療心絞痛26例,取得滿意療效,藥物組成:栝簍、薤 白、半夏、桂枝各12克、丹參30克、桃仁、川穹、炙甘草各15克、桔梗6克。加減:心气虛加黃連15克;心陰虛加生地20克;心血瘀阻痛甚加失笑散;心陽虛加川附子10克;脈結代加甘松25克、黃連10克。治療結果:痊愈(臨床症狀消失,心電圖恢复正常)16例,占61.65%;顯效(臨床症狀減輕,心電圖明顯好轉)8例,占30.77%;無效(臨床症狀元好轉,心電圖元改變2例。,占7.69%;總有效率為92.3%。
(3)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常由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腫等發展而成,屬中醫心悸、喘、咳嗽等病証范疇。此病也是老年期常見病。其病理机制与痰瘀關系密切。痰瘀互結致肺報導壅滯,心脈瘀阻是本病的病机關鍵。
 痰濁阻肺型肺動脈順應性血液動力學的研究 劉青氏[23]報道,應用肺阻抗血流圖(IPR)、三尖瓣超聲心動圖右心時相(TV─echp RVT1)和右心導管術對比觀察25例痰濁阻肺型肺脹患者的肺動脈順應性(CPa)和血液動力學。結果肺動脈順應性下降,肺動脈平均壓升高,符合中醫肺脹“痰瘀互結”、“肺朝百脈不 利”,“助心行血功能”減退的病理机制,并為肺脹辨証提供了客觀指標。劉青氏等認為,早期以咳、痰、喘、胸部脹滿為主,晚期可出現水腫、昏迷等危重症候。臨床則以肺腎气虛、痰濁阻肺多見。本組資料是在肺腎气虛基礎上,病損及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濁蹇塞于肺,肺气脹滿,不能斂降而形成痰濁阻肺型肺脹。正如《丹溪心法》曰:“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气而病。”本組資料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唇甲青紫,舌暗或瘀點,舌腹靜脈曲張等。由此可見,痰濁阻肺型肺脹病机關鍵是以肺脾:腎气虛為本,痰濁血瘀互結為標。
肺心病痰瘀辨証与球結膜微循環變化的初步觀察 周小青氏等[24]指出從法邪角度考慮肺心病治療時,化痰和活血是基本治法,特別是痰瘀同病更應重視,肺心病痰飲証“血液瘀滯”尚未達到构成瘀血証的程度。肺心病的發展過程中,首先多為肺气壅塞,痰濁阻滯;痰濁逐漸阻礙气血運行,加之臟腑功能的下降,輸布津液气血的作用減退,因此,肺心病患者可在不表現出血瘀証時而有血液運行不暢的微循環改變(微血瘀),這种微血瘀并不是血瘀証的指標,而是痰飲証中血气運行不暢的表現;微血瘀為痰阻經絡本身的表現。血漿、血清和體液(除血液外)的病理變化,從其臨床表現來看,按中 醫理論來說,主要是變生痰水。紅細胞与血液的變化,即為瘀血。這种因血清、血漿等物質所 引起的微循環改變,是痰飲停聚本身的病理變化。
重症肺心病中藥法痰五法 李惠民氏[25]等報道治療重症肺心病法痰五法,即:1)宣肺法痰法、藥用麻黃、紫苑、款冬花、桔梗、前胡、白芥子、白果等;或用降肺法痰法,藥用蘇子、杏仁、享虜子、郁金、半夏、五味子、地龍、琥珀粉等。2)清熱法痰法,藥用括簍、前胡、桔梗、桑皮、地龍、皂英,并加花粉、麥冬、沙參、知母、川貝養陰增液而法痰。3)滋陰法痰法,藥用沙參、麥冬、花粉、川貝、桔梗、皂莢、太子參、五味于、烏梅,并酌加砂仁、白扁豆以醒脾化濁;或加海浮石、海蛤殼、浙貝母以軟堅破結而法老痰。4)益气法痰法,藥用黃蔑、人參、茯苓、白術、山藥、甘草、桔梗、遠志、萊菔子;或酌加丹皮、桑皮、沙參、五味子或少量主石膏,以維護肺臟清肅之性。5)法痰開竅法,藥用膽星、菖蒲、天竺黃、茯苓、桔梗、白芥子、羚羊角粉法痰開竅醒神,或服用安宮牛黃九。
哮喘從痰論 張慶榮氏[26]綜合中西醫學有關理論与實踐,對中醫學概念上的“哮喘”,進行了如下探討。
1)哮喘的“宿根”与痰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急性發作的特點。《証治要訣,哮喘》認為“宿有此根,”《臨証指南醫案‧哮》中則稱有“宿邪”。哮喘的宿根是什么呢?歸納起來有四:a.寒邪內伏;b.寒邪和痰濁內伏;(但對痰所伏部位尚有肺膜和胃絡之不同);c.气滯和痰濁內伏;d.痰飲留伏。對哮喘“宿根”的認識,古今雖未統一,然而多數趨向于“宿痰”內伏。“治之專以去痰為先。”本病雖以痰為宿根,然而由于宿痰量較少,并深伏結聚,未能影響較大的气道,故平時可不發哮喘。必因各种誘因,或六淫之外侵,或飲食之內傷,或七情之過激,或勞倦之太過等等,均可引發其痰。當是之時,則气因痰阻,痰隨气升,痰气相互搏擊,阻塞气道,方致哮喘發作。
2)哮喘的新概念与痰 近十年來,國外對哮喘的發病机理有了一個根本的觀念轉變。以往經典的病理學觀點 認為支气管平滑肌痙孿是引起哮喘的主要病理變化,支气管平滑肌痙攣致使气道阻塞,因此,治療上則以擴張支气管平滑肌為主。而現在認為气道變應性炎症(AAI)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礎,因此,治療上也轉移到以抗AAI為主。 AAI的病理特點是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的多种炎性細胞浸潤,粘膜水腫,微血管滲出增多,上皮細胞損傷或脫落,這些滲出物、分泌物与脫落的各种細胞就是產生“痰”的物質基礎。這些有形之痰增多必然會阻塞气道腔,從而產生呼吸困難、咳嗽、喘息、痰鳴,發為哮喘。 另外,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支气管高反應性(BHR)是哮喘的重要特征。參与這种反應的气道組織包括气道平滑肌(支气管痙孿)、上皮組織(如高分泌)和微血管床(充血和水腫)。AAI是引發和加重BHR的重要因素。所以,AAI對于哮喘發作是一种“沃上”,一旦受到适宜的刺激,包括有机過敏原或病毒感染等,就會引發或加重已有的BHR,從而出現急性哮喘發作。這正好相當于中醫的痰濁“宿根”(“沃上”),由于各种誘因(引發或加重BHR)而致哮喘發作。現代醫學對AAI為哮喘的主要病理變化的新概念与中醫學對痰為哮喘的宿根的認 識,二者十分相似。
3)引哮喘的臨床与痰 從臨床哮喘的發生、演變和轉歸過程來看,均与痰有關。哮喘發作的主要表現是咳、痰、喘、哮四大主症。哮喘之作乃內伏之痰為誘因所触發。若能將痰液暢利咳出,則胸悶漸減,呼 吸漸暢,咳嗽漸消,喘促痰鳴亦隨之逐漸消失,病情緩解。可見痰是哮喘發作的中心環節。應 當指出,臨床上尤其是病史暫短的患者,哮喘初發時多元痰咳,亦元痰鳴,唯以喘促气急為甚,此非真正內無伏痰,乃膠固之痰蘊結,閉塞不通所致。另外,從哮喘發作的時間來看,多見于夜間,即所謂夜間性發作哮喘。從中醫角度來認識,痰乃哮喘的“宿根”,為哮喘發作的中心環節。此痰為有形之陰邪。晝則陽旺而气浮,痰濁難以肆瘧;夜則陽伏而气沉,痰濁陰邪乘虛泠起作崇。故本病常于子夜前后發作或加重。 從古今臨床治療哮喘來看,中醫多离不開治痰之法,如法痰、逐痰、豁痰、滌痰、涌痰、化痰等等;所用方藥也多离不開治痰之方藥,如治哮喘祖方射于麻黃湯及定喘湯等等,均有半 复、紫苑、款冬花等治痰之品,在這方面。范欣主做了細致有益的工作。他從歷代著名方書30本,古近代著名醫案30家,以及現代臨床報道的321篇文章中,選主治哮喘的方劑714首,研究哮喘方的組方規律。結果發現,化痰中藥占藥物构成比最高,其中古方及醫案中所選化痰藥构成比占37.3%,現代報道所選化痰藥构成比占35.7%,均達三層以上;從藥物出現頻率來看,平均每方中至少有三味化痰藥物。這兩個特點与其它解表、清熱、理气、溫里等藥物比較均顯示明顯差异,所以,從化痰藥為古今治療哮喘方的主要构成這一事實來看,也反証 痰為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礎,是哮喘發作的中心環節這一認識。
4)哮喘痰之源 痰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礎,是水谷精微不歸正化所致。哮喘之痰,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肺脾腎肝等臟腑的功能,致水谷精微不歸正化,津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此即因病致痰。痰既已生,阻于肺系,則可因痰致病,發為哮喘。痰為哮喘的主 要病理基礎,又是哮喘發作的中心環節。
(4)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一种或多种指質成分异常增高的病症。根据其臨床症狀,當屬中醫 “痰証”,“腋暈”,“斗痛等范疇。從古今臨床看,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是痰濁塞盛或痰瘀互結,治療當調理相關臟腑,結合化痰利濕,或痰瘀同治之法。它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臨床發病率高,西醫目前無理想藥物。近年來從痰瘀同治或化痰法為主進行治療的報道 很多,療效滿意。
中老年高脂血症標實病机初探 徐放氏[27]對70例高脂血症患者的症狀、體征及血脂、血液流變進行了分析,從現代醫 學角度試圖為高脂血病的標實提供較客觀的依据。觀察對象与方法:凡年齡在45歲以上,血 清總膽固醇、甘油三脂超正常范圍的10%以上,并爿:除各种繼發高脂血症者。其中男35例,平均年齡為53.43歲,其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者23例;女性35例,平均年齡55.8歲,其膽固醇、甘油三脂均為高者14例。受試者要求:驗血前三天禁食油膩飲食及停服一切藥物;驗血前24小時禁酒、煙;驗血當天早八時半禁食、水。觀察指標:根据中醫診斷學并結合多年臨床實踐,列76項症狀、體征(包括舌象、脈象等)作為觀察指標,按統一科研病歷由專人負責填寫;血液流變學檢測指標有血球壓積、血漿粘度、全血粘度、全血還原粘度、纖維蛋白原、血沉、血沉K方值、血小板聚集率(腎腺素0.5nm聚集率、ADP0.5nm聚集率)。別外測定了空腹血糖,β一脂蛋白、甘油三脂:血清總膽固醇。結果:1)統計結果表明頭暈、頭昏、頭痛、心煩易怒、乏力等十二項症狀均超過發病者的50%發上。如有頭暈者57例,占總觀察數的67.12%。2)栓測(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經統計學處理,只有血球壓積、全血粘度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結果表明,高脂血症的發生与飲食、情志關系密切。從症狀看,多為全身性症狀,但以頭暈、周身乏力、腿沉等症為多,且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病程進展緩慢。病机分析:患者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加起居失宜,精神創傷,又兼年老等原因,或可傷及脾胃,影響肝膽疏泄功能,導致脾之運化失調,津血不能四布,淤滯不通,進而影響全身。因此,推測中老年高脂血症的標實本質為痰濕瘀滯,血瘀不暢。從檢測結果看,血脂屬中醫學痰濕、瘀血范疇,是血液的一部分,且是多余之物,為水谷精微所化。對高脂血症來說,似乎痰濕這一病理產物是增高的血脂。目前已公認為血脂增高是導致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之一。血脂高勢必導致血粘增高,即血瘀,然而血瘀不一定引起血脂高,這就從狽(面反映出中醫“痰瘀同病”的病理机制。
                                                                 --待续
5
发表于 2004-4-24 17:10:00 | 只看该作者

“痰”是什么?

辨治高脂血症重在理脾化痰 熊文生氏[28]等指出,高脂血症的發病与脾的關系最為密切。認為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 歸正化,變生痰濕脂濁,注入血脈,是高脂血症發病的主要病机。由于痰成于脾,也化于脾,從而提出高脂血症的治療,應重在理脾化痰。并通過臨床觀察,認為高脂血症的中醫辯証分型,以脾虛痰濁型多見,并自擬理脾化痰降脂湯,施治高脂血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筆者通過多年臨床觀察發現,高脂血症患者,大多是由于飲食偏嗜,過食肥甘,形體肥 胖,且多為從事腦力勞動者。這与缺少體育鍛煉、長期處于緊張工作狀態以及飲食結构不合 理等因素有關。在發病早期可沒有自覺症狀,以后逐漸出現頭暈頭痛,胸悶气短,惡心欲吐, 肢麻沉重,腹脹便搪,甚或中風偏癱,舌質多淡胖、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或懦緩。這都是痰濕過盛的臨床表現。是由于飲食偏嗜,或工作勞累,思慮大過,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痰濁內阻所致,辨証依据上述臨床表現,多屬于脾虛痰濁型。盡管是陰虛陽亢之體,痰從熱化,而見頭腦暈脹,常感跳痛,性情急躁,心煩失眠,口苦口干,胸悶便秘,尿黃面赤,舌紅、苔黃而膩,脈弦細滑,但臨床必竟少見。 針對脾虛痰濁之病机,擬理脾化痰為大法,方用理脾化痰降脂湯;法半夏12克、白術、萊菔子各10克、茯苓30克、澤瀉20克、橘紅、天麻、綠茶、制南星、生甘草各6克。气虛者加太子參15克、黃 30克;便塘者加薏苡仁30克,石菖蒲10克;痰郁化火者加黃卑、山桅子、浙貝母各10克;腹脹者加佛手、枳殼各10克、砂仁6克;痰瘀互結者加丹參15克、田七未3克;脾陽虧虛者加附子、干姜各6克。用之于臨床,每獲效驗。
高血脂既為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屬中醫學“痰”的病理范疇。但痰的含意甚廣,高血脂即血中之痰濁屬元形之痰。不能認為凡痰症皆有高脂血症的存在。脂濁由痰所化,痰由脾 而生。脾失健運,水谷精微化為脂濁,注入血液是高脂血症發病的主要病机。驗之于臨床,高 脂血症屬中醫脾虛痰濁型多見,尤其表現在高脂血症的初期。因此,理脾化痰法對于早期防治高脂血症、預防動脈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從肝腎虧虛痰瘀痹阻辨治高脂血症的研究 周仲玻氏{29}強調高脂血症的發病机理,認為其本在臟腑功能矢調,尤以肝腎虧虛為主其標在痰瘀痹阻。 痰瘀痹阻証:嗜食肥甘,形體肥胖,面有油光,頭昏重脹,時吐痰涎,口苦、口粘,院痞,胸悶或痛,肢麻沉重,知苔厚膩,舌質隱紫,或有瘀斑,脈弦滑,治以化痰法瘀,用降脂1號方:法半夏、膽星、昆布、僵蚕、栝簍皮、生山楂、丹參、虎杖等。 肝腎虧虛証:頭昏暈痛,目澀視糊,耳鳴,健忘,心悸,失眠,腰酸肢麻,口干,舌質偏紅,脈細或數。治以滋腎養肝,用降脂:號方:制首烏、枸杞子、制黃精、桑寄生、澤瀉、銀花、決明子、荷葉等。以上處方做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4片,口服。 中醫雖無血脂的既念,但對人體脂膏則早已有所認識,每常膏脂并稱,或以膏概脂。膏是 人體的組成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并隨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補腦髓、潤肌膚等 作用,是人體化生陽气的基本物質之一。膏是津液之稠濁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于水谷,与 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為轉化。其正常生理須藉脾的生化、肺的敷布,心的營運、肝的疏泄、 腎的主宰。 膏的病變主要在于過多為害,究其根由,常因恣食肥甘,久坐少動,或因體質稟賦、年屆 老齡等關系,導致內臟功能失調,轉輸失職,津液不歸正化,形體常趨肥胖,濁脂生痰,表現 “肥人多脂”“肥人多痰”的病理變化,日久浸淫脈道,痹阻血絡,終致痰阻絡瘀。心脈痹阻則為胸痹、心痛;經絡、腦脈痹阻則肢體麻木不遂,甚至發為中風。 痰瘀的生成,雖然病涉多個臟器,但病變主臟在腎,因腎主津液,對津液的貯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間的轉化起主導作用。人在中年以后,陰气自半,腎元虧虛,精气漸衰,腎陰不足,虛火的津,腎气虛弱,气不化津,則清從lAfe,或因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上,而致脂濁內聚,困遏脾運,津液脂膏愈益布化失調,變生痰濁,奎塞脈道,血滯成瘀,或釀而生熱,或滯而生濕。故總屬本虛標實之病。本虛為肝腎不足標實為痰瘀阻滯,而其主次關系則因人而异。 基于以上認識,認為高脂血症可以中醫津液(主要是膏脂)學說、痰瘀學說為理論依据指 導臨床,按標實本虛兩大証施治,以滋腎養肝治本,化痰法瘀治標。 降脂兩方有明顯調脂作用。通過174例臨床觀察,降低高TC度,1號方為24.98%、 2號方為24.1%,分病例統計有效率為81.03%及86.11%,降低高TG幅度,1號為32.71%、2號為40.31%,分病例統計有效率為74.24%及77.66%,說明兩方均有明顯的降脂 效果。 現在公認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而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是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子。因此降脂藥物不但應降低TC及TG,還應升高HDL一C/TC值。觀察表明1、2兩方可使此比值分別升高2.81%和3.68%。
中醫不同治法對實驗性高脂血症兔主動脈內膜脂斑形成的影響 周瑤青、宋劍南氏等[30]等報道,利用動物模型,以形態學為主,比較研究了活血化瘀(水蛭、川穹)、健脾化痰(半夏、陳皮、茯苓、竹瀝水、甘草)和痰瘀同治(將上述兩方合并而成)三种中醫治法對實驗性高脂血症家兔主動脈內膜脂斑形成及脂質水平的影響。發現三者均能顯著地降低家兔血清TC、TG、LDL一C和LPO含量和抑制主動脈內膜脂斑的形成、其中活血化瘀組的作用強度与西藥安妥明接近,然而化痰組在降低血清TC、LDL一C和抗脂斑形 成方面均比活血化瘀組明顯。三种治法中,以痰瘀同治組的作用最明顯,与活血化瘀組及安妥明組相比其降低血清TC、LDL一C和抗脂斑形成的作用有非常顯著的差异,其抗脂質過氧化作用也有明顯差异,并稍优于化痰組,形態學觀察与生化測定結果,与血清LDL一C及LPO含量變化相一致,即血中TC、LDL一C含量越高,LDO的濃度則越高,脂斑形成百分率就越高,對脂斑病變程度的鏡下觀察也顯示了相同的對應關系。表明脂質代謝紊亂,血中TC、TG及LDL一C含量的升高,導致LPO的累積是血管內膜受損及脂斑形成的主要原因。
(5)老年性痴呆 老年痴呆,泛指發生于老年期的多种痴呆病証,包括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及混合性痴呆、腦萎縮症、腦淀粉樣血管病等。從痰治呆,至少在清代即已有明确的記載,清‧陳士鐸 云:“治呆元奇法,治痰即治呆。”(《石室秘錄》)。近几年來,對老年性痴呆多注重補腎益精。但近年也不少關于“從痰治呆”的治驗川占床觀察和理論分析。還有學者專門研究陳士鐸治療老年痴呆的學術思想。
益腎豁痰湯治療早老性痴呆 孫繼鉻氏[31]報道,采用益:腎豁痰湯治療早老性痴呆,基本方:熟地、肉蓯蓉、炙龜板各24克,山茱萸、黃精、郁金各15克,白蒺藜、僵蚕、天麻各12克,黃 、石菖蒲、制南星、紅花各10克,水煎服,日1劑。共12例,均經确診。最少服藥1個月,最多4個月。顯效(智力、記憶力明顯恢复,回答問題准确,反應較前靈敏,生活能自理)3例;有效(智力、記憶力較前恢复,呆滯症狀減輕,反應較前靈敏)8例;無效(主要症狀無變化或仍進行性加重)1例。早老性痴呆,有稱老年前期痴呆,与老年性痴呆一樣,均為原發性腦萎縮,臨床表現也与之基本一致。臨床往往以精虧髓虛,痰濁阻竅為主,故治療上采用補腎填精,豁痰開竅之法,以熟地、山茱萸、黃精、肉蓯蓉、炙龜板補腎填精,益髓健腦;石菖蒲、郁金、僵蚕、制南星、天麻、紅花豁痰通絡,開竅醒神;黃 益气生血;更佐輕揚疏散之白藻黎,以宣達清陽,聰腦利竅。
富蒲郁金溫膽湯治療老年性痴呆20例 李風云氏[32]報道,以富蒲郁金湯疏肝解郁開竅為基礎,加用補腎健腦、燥濕化痰、清心 開竅之半夏、枳實、竹茹、南星、益智仁等組成菖蒲郁金溫膽湯,治療老年性痴呆2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提示此方有恢复老年腦功能之作用。
滌痰化瘀法治療老年腦血管性痴呆20例 岳建平氏[33]報道“滌痰化瘀法治療老年腦血管性痴呆20例“,療效滿意。基本方為自擬的滌痰化瘀通絡湯。即黃 30~60克,赤芍、川穹、桃仁、地龍、郁金、石菖蒲、遠志、竹茹、橘紅各15克,法半夏、紅花、天麻、僵蚕各10克,全蝎、水蛭(分2次沖服)各6克,蜈蚣2條~4條;水煎服,日1劑,2個月為1個療程。診斷及療效判定,均依据通用標准和較為公認的標准。其中,顯效(主要症狀基本消失,神志清醒,定向健全,回答問題正确,反應靈敏,生活自理,能進行一般社會活動)11例;有效(主要精神症狀有所減輕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問題基本正确,但反應遲鈍,神志仍有部分障礙)7例;無效(主要症狀元改變或病情發展,生活不能自理,回答問題不正确,神志痴呆)2例。中風痴呆,多發于老年人,呈現本虛標實証候。年老體衰,臟气虛損,痰瘀內生,痹阻腦絡,蒙蔽清竅,致神明失用,是中鳳痴呆發病的重要原因。而上方具有化痰開竅,活血通絡,醒神益智之功,故收效顯著。
(6)糖尿病 糖尿病多屬中醫“消褐”范疇。自《內經》以后的歷代醫家,論消渴者多主陰虛肺燥,胃火熾盛,腎陰陽兩虛之說;而對痰濁為患,未予以充分重視,但近年來已有一些學者和醫家,注意到這一重要的病机環節,以化痰法的不同配伍治療糖尿病,取得了滿意療效,同時對從痰 治療糖尿病,進行了多方面的研討。
周仲碘教授從痰瘀辨治糖尿病經驗 尚文斌氏[34]強調“病机錯綜,求因勿忘痰瘀”;“証候复雜,審証明察痰瘀”,“証病合治,用藥必及痰瘀”。周仲英教授認為,糖尿病初起雖多“三消”症狀,表明陰虛燥熱証,但遷延日久,“三消”症狀往往不顯,且因各种并發症的發生,病机每趨于复雜,不僅可見气陰兩虛,進而陰陽兩虛,甚至以陽虛复雜,而且部分病人起病緩慢,症狀隱蔽,并元“三多一少”特點,在病程久延之后,每因气血津液運行障礙而變生痰瘀,導致本病標實,虛實相兼,使病症更加錯綜复雜。中醫素有“肥人多痰…‘久病人絡”之說,而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誘發因素,積年纏綿又是糖尿病的特點,從而成為痰瘀的病理基礎。《素問‧奇病論》說:“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气上溢,轉為消渴。”《素問‧通怦虛實論》云:“消瘴……肥貴人膏粱之疾也”,說明嗜食肥甘膏粱,損傷脾胃,水谷失于健運。積濕蘊熱,則气血不暢,生痰停瘀。從其本而言,陰虛燥熱,則可煉液成痰,的血為瘀;而气虛陽虧,則血滯脈澀,津液失于輸化,而致痰聚瘀生。病變過程中痰瘀還可互生,痰停體內,痰阻則血難行,久必化瘀;瘀血內阻,血凝則痰易生,久必成痰。如唐容川《血証論》云:“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而張景岳言:“津凝血敗,皆化為痰”。表明痰瘀可互為因果,使病變發展加重。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各系統的并發症,如心、腦、腎、神經、眼底等并發症。其脈証皆可表現痰瘀征象。現代研究亦表明糖尿病多伴有高脂血症、微循環障礙、血液高凝狀態,概括其病机特點主要為痰濁血瘀,從痰瘀論治,已得到較普遍的認同,証明從痰瘀治糖尿病具有 重要的實用意義。 糖尿病為全身性疾病,尤其中后期伴有多种并發症,証候复雜多樣。周仲瑛氏在辨明气血陰膽之虛實、臟腑病位之所在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檢驗指標,細察痰瘀之存在輕重。臨床所見許多慢性患者并元煩渴,多食,多尿,舌紅少苔,反見口粘,口干不欲飲,形體肥胖,面色晦滯或面浮油光,唇紫齦暗,舌淡體胖有紫斑或瘀紫,苔厚膩,舌下靜脈迂曲青紫等痰瘀表現,而臨床檢查血脂增高,血液流變學改變,血液粘度增高,甲皺微循環障礙,亦可作為痰瘀參考指標。而且對于肥胖之患者,即使元明顯痰瘀征象,亦當考慮其痰瘀的存在。若有并發症,則更顯痰瘀之嚴重。痰瘀痹阻胸陽,可見胸中悶痛;痰瘀阻滯經肢體麻木,肌膚不仁半身不遂,痰瘀上蒙清陽,見頭昏眩暈,耳聾失明。凡此种种,皆重視從痰瘀入手。辯証与辯病結合,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尤為重要。其認為辨証雖有常規可循,但應知常識變,若能客觀地注 意到痰瘀之存在,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适當地應用化痰法瘀治法,選用降糖之品,更有助于控 制血糖,防止并發症。 周仲瑛氏臨証處方,常在辨証的基礎上勸口用僵蚕、蒼術、知母、天花粉、桑皮等化痰之 品。僵蚕,祛風化痰散結,《本草求真》稱其為“燥濕化痰,溫行血脈之品”,尤對并發未稍神經病變所致手足麻木适用;蒼術,可健脾燥濕,濕法則痰除,《玉揪藥解》言其能“燥土行水,化飲消痰,行瘀開郁”,常配于養陰涼潤之中,燥濕不傷陰,滋陰而不助濕;而知母、天花粉既生津止渴,又能化痰熱;桑皮擅長清上焦肺經之痰熱。藥理實驗諸藥皆有明顯降血糖效果。活血化瘀首推鬼箭羽,實驗証明鬼箭羽中草 乙酸鈉能刺激p一細胞,增強胰島素分泌,調整代謝而降低血糖。周師又考慮到痰瘀易于郁而化熱,常佐丹皮活血泄熱;若痰盛飲停,則配澤蘭活血利水,水消痰濕,通過痰瘀同治,以期痰化則气机調暢,有利于活血;瘀除則脈道通利,有助于痰消。消痰活血,相得益彰。
從痰論治糖尿病50例臨床報道 李今垣氏[35]對臨床上不少部分元典型“三多”表現的糖尿病較重型者;根据其多呈肥胖 型體質,濕痰型表現,采用法濕化痰的治療辨治,取得較滿意療效。采用法濕化痰的依据:此 類患者多元异常的脈象和典型的三多表現,但多數患者呈肥胖體型,舌苔多滑膩,舌質多淡潤,多伴有頭暈,下肢水腫或食欲不振或餐后痞滿,大便不爽等濕痰作用下的表現,故采用滌 痰燥濕法為治。處方:清半夏20克、白芥子15克、枳實15克、大黃6克、蒼術10克、川穹15克。用法:每日1劑,1劑分2煎。旱、晚各服1煎,每煎150 ml~200ml。用藥期間停用西藥降糖藥物,适當控制飲食,一般不超過5兩/日。觀察期限:以2個月為限。療效標准:以症狀消失和血糖降至5.6mmol/L人。以下及尿糖屬陰為臨床治愈;以症狀改善,血糖接近正常為好轉;以症狀不改善,血糖、尿糖不降為無效。治療結果:臨床治愈:38例,占76%;好轉5例,占10%;無效7例,占14%。總有效率為86%。
理气化痰法治療:型糖尿病60例 張秀云氏[36〕采用中、西通用診斷標准确診,用香附旋覆花湯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基本處方:香附10克、旋覆花12克(包)、蘇子12克、杏仁12克、薏苡仁30克、茯苓30克、半夏12克、陳皮12克、烏梅20克、生山楂20克、天花粉20克。每日1劑,水煎2次至300mL分2次口服,20日為1個療程。療效標准:臨床症狀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至低+7.0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低于8.02mmo1/L血粘度改善,尿糖(一)。有效:治療后臨床症狀明顯改善,空腹血糖低于8.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低于10mmol/L,尿糖(±);無效:經用本方治療三個療程后,臨床症狀元改善,血糖、血粘度、尿糖定量下降,均未達到有效標准。治療效果:服用香附旋覆花湯加味后症狀基本消失24例,症狀明顯改善33例,症狀元改善3例。綜合療效顯效33例,有效18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5%。報道中談到,本組:型糖尿病患者,其臨床症狀特點為形體肥胖,渴飲多不顯著,以痰濕內盛,痰濁中阻,痰熱郁積,內扰心神以及气虛痰阻為主要表現,此類病人多數兼有脂質代謝紊亂,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所以治療本病時,注重以理气化痰為主,基本方具有理气化痰和絡之功。
糖尿病与痰濕關系的臨床觀察 盛梅笑氏等[37]對102例2型糖尿病与痰濕關系進行分析。其中兼痰濕者69例,与無痰濕兼証者33例比較。結果顯示痰濕証可見于:型糖尿病整個病程中,隨著慢性血管病變的 出現兼痰濕証者亦增多,且糖尿病痰濕証易与气陰兩虛証相兼,其形成多与飲食不節及肥胖等因素有關,并表現為血脈血液流變學等指標的异常虛示重視糖尿病痰濕兼証的治療,將有助于臨床症狀的改善及生活質量的提高。
(7)腫瘤 腫瘤的發生,与痰濁凝氮痰瘀互結有關。中醫學削內經)時代對此就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其后歷代多所闡發。腫瘤治痰諸法,廣泛用于臨床,不斷發展提高。臨床醫家常把體表或體內經久不消的腫塊,按痰核、痰包、症瘕等施治,以消痰散結通絡法治療;對濕毒,則以法濕解毒法治療;對痰瘀互結者,貝則化痰活血軟堅法治療。現就几种常見。鵬咆括良性和惡性)從痰論治的療效做一介紹。
除痰法瘀法治肺癌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應用 肺癌是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近年來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陳玉垠等[38]報道,肺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气內虛,臟腑功。跌調,邪毒侵肺,導致肺 气宣降失司,積聚成痰,痰凝气滯,瘀阻絡脈,痰气瘀毒膠結,日久形成積塊,正側雜病源流 犀燭’所說:“邪積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為痰……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可見在肺癌的發病机制中,痰瘀既是邪毒侵肺,臟腑功。跌調的病理產物,又是導致正气內虛,邪毒之膠結成塊的致病因素。因此,痰瘀為病貫穿于肺癌的整個發病過程。 從1臨床表現來看,肺癌患者不論早中晚期,大多見有痰瘀相關為病的情況,如咳嗽、气促為痰濕窒肺,肺失直發肅降。痰瘀搏結,瘀阻脈絡,血不循經,溢于脈管外,則見痰血或咯血。久病人絡,陽气陰精不得通行,瘀結胸中,貝肌胸臀胸痛,痛處固定,痰濁瘀毒膠結,聚積肺臟,日久而成積塊,故肺內之腫塊乃肺癌之重要體征。痰瘀之舌脈:苔白厚濁或膩,脈弦滑為痰阻;舌有瘀斑或舌質紫暗,舌下靜脈曲張,脈澀或結代者為瘀閉。若兩者同見貝!為痰瘀閉阻。陳玉艱氏等曾統計本科住院的116例肺癌患者,人院時具有上述痰瘀,臨床表現者約占78%,人院檢查多見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血沉等明顯升高。現代醫學認為血液高粘狀態是癌証患者的重要病理表現。 陳玉垠氏通過對440例癌証患者作紅胞壓積、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紅細胞電泳時 間、纖維蛋白原量、紅細胞沉降率6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檢測,發現82.7%癌症患者血液呈 現高粘狀態,肺癌、肝癌血液高粘狀態更為嚴重,6項指標异常分另油94.7%和90%。該文 資料証實癌轉移是建立在血液高粘狀態這一基礎上,而血液高粘狀態与中醫瘀証有其相關性,還有學者通過實驗研究顯示痰証患者有較突出的血液流變學改變,其所反映的血漿流動性降低,聚集性增高和成分异常體現了中醫關于津液成痰理論的唯物觀和痰的物質性,同時痰証患者血液流動性降低,聚集性增高的血液流變性改變,反映了“痰中夾瘀”和“痰可致瘀”的現象,支持了痰瘀相關的理論,為我們臨床運用除痰祛瘀法治療肺癌,預防癌轉移,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由于痰瘀貫穿肺癌發病机制的全過程,故在治療上無論早中晚期都以除痰祛瘀為治則。在早期,有時可無明顯的症狀,可以除痰濕為主,少佐活血化瘀;中期則症狀比較典型,痰瘀表現比較明顯,治療可除痰祛瘀并重;晚期一般正气虧虛,痰瘀病情嚴重,症候錯綜复雜,治療應側重扶正祛邪,在除痰社瘀的同時,不忘扶養正气,孰重孰輕,當應具體分析,靈活變能。根据這一指導思想,自擬如下基礎方:葦莖、生薏仁、冬瓜仁各30克,桃仁、生南星、生半夏、山慈菇、丹參各15克,枳殼12克、田七未(沖)3克。
晚期食管癌從痰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應用 晚期食管癌,以吞咽困難、胸骨后疼痛、頻繁嘔吐三大症狀為特征。王慶才氏[39]等采用 化痰散結通瘀法為主治療例例,獲得滿意效果。經調線及細胞檢查确診的44例病人,均為隨訪病人。其中,食管上段癌4例,中段癌26例,下段癌14例。治療前經X線、B超、CT等 檢查証實,有胃轉移者6例,縱隔轉移者6例,肝轉移者3例,肺轉移者2例,胸腹腔轉移者1例,腦轉移者1例。伴有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者23例;有消瘦、貧血、水腫等惡病質表現者34例。基本方:生南星、生半夏、全栝簍各30克,枳實、生山楂各15克,黃藥子、陳皮、急性子、王不留行、莪術、地鱉虫、穿山甲、干贍皮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治療結果:1)治后三大症狀改善情況:完全緩解(治后吞咽梗阻症狀消失,胸骨后疼痛緩解,嘔吐止,能迸軟食或半流食持續3個月以上)24例,占54.55%;部分緩解(治后梗阻症狀減輕,胸骨后疼痛減輕,嘔吐次數明顯減少,能進半流食持續3個月以上者)16例,占36.36%;有效(治后上述症狀緩解,但時間不超過3個月,需要其他輔助治療者)3例,占6.82%;無效(治后上述症狀無變化)1例。總有效率95.45%。2)生存期及生存率:經治療后,生存6一10月者18例,占40.91%;生存11~15個月者22例,占50.00%;生存16~20個月者4例,占9.09%。平均生存期為11個月。食管癌屬中醫“噎隔”范疇。早、中晚期以單純吞咽梗阻為主,辨証多屬肝气夾痰;至晚期除前症加重外,胸骨后及背心部位疼痛,頻繁嘔吐症狀突出,此為痰瘀凝結,阻塞食管所致。故采用化痰散結逐瘀通絡為法。方中半夏、南星生用燥濕化痰散結作用甚強,且能降逆止嘔;枳實、栝萎能寬胸、化痰、散結;急性子、王不留行、地鱉虫、穿山甲破瘀散結;干贍皮、生山楂散瘀止痛。本方對緩解晚期患者的臨床症狀,延常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具有良好療效。
辨証結合辨病治療39例晚期胃癌療效分析 胡安黎氏[40]報道,對于不能接受手術治療的晚期胃癌,脾胃虛寒、痰瘀交阻型,以理中 湯合平胃散加味;脾胃陰虛痰熱瘀毒型,以增液湯、一貫煎加味治療,或臨床症狀消失,或鋇 餐胃透、胃鏡复查未見异常;或自覺症狀消失,瘤體縮小,或穩定,生存2~3年。也有治療數月而無效者,共8例。
化瘀法治療垂體腺瘤的臨床體會 于敏氏[41]指出,“垂體腺瘤”,是大腦蝶鞍窩內的垂體腺窩發生的占位性病變,約占顱內腫瘤的11%,大多為垂體前葉分泌組織發生的良性腫瘤,惡性罕見。据統計“垂體腺瘤”好發于30~50歲,臨床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視力障礙和性机能減退。現代醫學對該病的治療主要通過手術、放療(鑽60)、化療以及免疫療法,且手術后易复發。 中醫學無本病的記載,但根据臨床表現屬于“風痰”、“頭風”、“眩暈”、“虛勞”、“閉經”等。作者通過長期臨床觀察,本病可依据“痰証”,用“化痰法”辨証施治。經治16例,其中有的症狀減輕,甚至完全改善,從而展現了良好的治療前景。經研究結果表明:情緒過度緊張、憂郁或外邪的侵犯以及衰老、飲食起居的影響都能成為腫瘤的病因,而人體內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或內臟功能失調,都成為誘發因素,而“痰”也正是體內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的滯留物。 對于“垂體腺瘤勺卜用化散頑痰、軟堅散結的溫燥峻藥,則不足以消除腫瘤。方用天南星 10克、半夏10克、夏枯草10克、生牡蠣30克、蜈蚣2條、壁虎2條、豬苓15克、茯苓15克、菖蒲10克、芋艿丸9克(包)、僵蚕15克、石見穿30克。方中南星、半夏為化痰主藥,生用、制用均可。生用化痰力強,但有毒性,需考慮患者體質情況而決定。如病情嚴重而體質尚佳者,南星、半夏生用,最大量可達15克。夏枯草、生牡蠣、僵蚕、艿芋丸,均能化痰散結,配合蜈蚣、壁虎消腫止痛;菖蒲化痰開竅;石見穿活血化瘀,從而使本方具有化痰濁、宣清竅、消腫瘤、活瘀血的功效。 總之,腫瘤的形成与痰的關系极為密切,從痰論治具有重要的意義。有醫家在實踐基礎上,總結了從痰論治腫瘤及臨床體會。如柴可群[42]報道“從痰論治惡性腫瘤及臨床應用”指出從痰論治的腫瘤,有惡性淋巴瘤、食道癌、肺癌、腦腫瘤、胃癌、甲狀腺腺瘤等;腫瘤治療中的理痰五法,有化痰軟堅法、化痰解毒法、化痰逐瘀法、化痰清熱法、化痰息風法等。
                                                                 --待续
6
发表于 2004-4-24 17:24:47 | 只看该作者

“痰”是什么?

(8)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主症是男性老年患者常見的疾病,屬于中醫“癃閉”的范疇。其中部分患者由于 脾腎兩虛,气化失常,水谷精微化失其正而凝聚成痰。痰為有形之陰邪,易滯而難化,痰不僅可以阻滯气机,而且可以影響血液運行,而成瘀血,痰瘀互結于下焦,前列腺增生症由此而成。近年來一些醫家報道了運用扶正化痰軟堅,或伍以活血藥治療本症,取得滿意療效。
前列腺增生從痰瘀辨治四法 程運文氏{43}報道從痰論治前列腺增生四法。其中,溫補肝气,化痰法瘀法,方用紅參、肉桂、鹿角霜、丹參、劉寄奴、當歸、杜仲、巴戟天、肉蓯蓉、姜半夏、海藻、昆布、浙貝母、川牛膝、王不留行、澤蘭葉、蒲公英等;健脾補气,化痰法瘀法,方用補气益气湯加姜半夏、海藻、昆布、浙貝母、川牛膝、劉寄奴、王不留行、郁金等;滋補腎陰,化痰法瘀法,方用炙龜板、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海藻、昆布、陳膽星、葶藶子、丹皮、赤芍等;溫補腎陽,化痰法瘀法,方用濟生腎气丸加浙貝母、海藻、昆布、王不留行、澤蘭葉、肉桂等。
扶正化痰法治療前列腺增生症135例 周家瑜氏[44]報道,135例病人均經通用診斷標准,用雌性激素、抗菌素、物理療法效果不佳而就診,臨床均具有前列腺增生的典型症狀。扶正化痰法基本方:党參、黃 各35克、白術10克、茯苓、巴戟天、淮山藥、海藻、昆布、橘核各K克,水煎服,每日1劑,30劑為1療程,可連服3一4個療程。療效標准:顯效,臨床症狀基本消失,夜尿次數減半或減少至2次以下;肛指或日超檢查腫大之前列腺縮小1級;殘余尿量減半或減少至30ml以下。有效:臨床症狀好轉,夜尿減少2次以上,前列腺檢查有所縮小而不足1級。無效:臨床症狀無好轉,客觀檢查指標無改善。治療結果:135例中,顯效29例,占21.5%;有效87例,占64.5%;無效19例,占14.1%。總有效率為85.9%。
2.臨床各科常見病從痰論治概況 除以上所述十余种重大疑難疾病外,痰病理論和治療方法經驗被廣泛應用于包括一些奇疾怪症在內的臨床各科病症。据不完全統計,概要情況如下: (1)臨床觀察報告 目前發表的有關臨床觀察報告,涉及的病种有:顱腦損傷后遺症、癲癰、痘病、精神分裂 症、憊病性木僵、周期性麻痹、血管性頭痛、失眠、美尼爾氏綜合征、支气管哮喘、雷諾氏病、肥胖症、多囊腎、肋軟骨炎、根型頸椎病、乳腺瘤、乳腺增生、乳腺癌、甲狀腺腺瘤、甲狀腺囊腫、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癌、肝血管瘤、淋巴腺瘤、神經纖維瘤、子宮肌瘤、卵巢畸胎瘤、多囊卵巢綜合征、慢性盆腔炎、于宮內膜异位症、功能性子官出血、閉經、黃體功能不全、輸卵管阻塞、卵巢囊腫、輸卵管不通、不孕症、小儿痰濕咳嗽、小儿肺炎、小儿神經運動性癲癇,小儿支气管炎、抽動一穢語綜合征、嬰幼儿哮病、小儿間質性肺炎、鼻息肉、過敏性鼻炎、痤瘡、便秘。 (2)臨床治驗与臨床分析 目前發表的有關治驗和臨床分析,涉及的病症有:病毒性腦炎、耳源性眩暈、先天性中樞 失語症、聲帶肥厚、聲帶息肉、聲帶癱瘓、口腔潰瘍、滲出性中耳炎、發作性睡病、精神分裂症、 病、一氧化碳中毒后遺症、動脈硬化性精神病、癲癇、帕金森氏病、反應性精神病、運動神經元疾病、腦外傷、腦震蕩后遺症、頑固性失眠、腦梗塞失明、腦萎縮、滲出性胸膜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性腦病、支气管哮喘、肺結節病、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胃扭轉、賁門癌、賁門癌術后、十二指腸窒積症、十二指腸球部炎、乙型肝炎、脂肪肝、黃膽型肝炎、急性膽囊炎、頑固性黃疽、膽石症、慢性結腸炎、甲狀腺机能亢進、甲狀腺瘤、肉瘤、鼻咽癌、單純性肥胖症、軟組織損傷、泌尿系結石、頭部內傷、外傷性血气胸、外傷性肢體腫脹、骨折脫位、頸項部結核、腰椎間盤突出症、結節性痒疹、腦內腫瘤、脊椎結核、頸椎病、局限性硬皮病、硬結性紅斑、囊腫性痤瘡、體表囊腫、皮膚纖維瘤、多發性脂肪瘤、周圍血管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婦女周期性精神病、子宮肌瘤、妊娠劇吐、輸卵管阻塞、產后強迫症、乳腺增生、乳房肥大、男性不育、性功能低下、精液不液化、抽動一穢語綜合征、小儿腦積水等。余者為中醫臨床常見病証:如牙痛、舌體糜爛、暴盲、視瞻昏渺、惊震內障、角膜云毀、舌麻、舌冷、咬牙症、腦鳴、痰厥、痴呆、多寐、溫病、汗病、痞、噎隔、結胸、吐涎不止、隆閉、痹病、頭皮麻痛、脫發、斑禿、脅痛、肌膚麻木、頸臂冷、手足心熱、痰包、流痰、月經后期、經前乳房脹痛、經前精神失常、崩漏、閉經、倒經、帶下、不孕、子嗽、子癰、惡阻、產后身痛、陽倭、陽強、遺精、老年便秘等等。
   *这是从一篇博士的论文中节选的。博士毕竟就是博士,他们不一定是医生,更不一定是实践家,但他们是理论家,是学术家,临床治病不一定是高手,但写文章一定是下笔万言,动辄如行云流水,东拉西扯,欲罢不能。他们的学问在肚子里,而不在
手和眼上。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是言语的巨人,只是真正的患者或疾病,对于他们可能是陌生的,或仅仅是可资利用的。沙里可以澄金,请诸君从中摘取所需吧。
7
 楼主| 发表于 2004-4-24 20:09:03 | 只看该作者

“痰”是什么?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川在 2004/04/24 08:10pm 第 1 次编辑]

   这位博士真厉害,为了说明痰和血瘀是一回事竟用了这么多篇幅,还举了N多文不对题的例子,佩服,佩服至极啊!
   不过我至少从中知道了痰有无形之痰,即为不循常道而行之血,还有有形之痰即为喉中只痰。此理解是否准确?
8
发表于 2004-4-24 20:59:57 | 只看该作者

“痰”是什么?

下面引用由小川2004/04/24 02:07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里很多地方都提到“痰”,但我联系上下文它不应是吐的“痰”的意思,这里的“痰”到底指的什么?
痰是半成品,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变成成品,所以单纯的化痰,燥痰......皆为下策。
9
发表于 2004-4-24 21:13:31 | 只看该作者

“痰”是什么?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4/04/24 05:24pm 发表的内容:
*这是从一篇博士的论文中节选的。博士毕竟就是博士,他们不一定是医生,更不一定是实践家,但他们是理论家,是学术家,临床治病不一定是高手,但写文章一定是下笔万言,动辄如行云流水,东拉西扯,欲罢不能。他们的学问在肚子里,而不在
手和眼上。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是言语的巨人,只是真正的患者或疾病,对于他们可能是陌生的,或仅仅是可资利用的。沙里可以澄金,请诸君从中摘取所需吧。
嘻嘻!C君真幽默!
10
发表于 2004-4-26 17:37:37 | 只看该作者

“痰”是什么?

[这个贴子最后由caoxibai在 2004/04/26 05:44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药院校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全方位步西医院校后尘。中西医课程的比例,由7∶3到6∶4,又到5∶5而平分。实际上西医与外文复习、巩固的时间比中医要多得多。有的中医药大学负责人,竟然提出,“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的口号。因而培养的学生,学位越高离中医正道越远,越缺乏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和中医理论的真才实学。
    这是一位现代中医名人的发言,他指出了现行中医的教育弊端。这是中医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伤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5:28 , Processed in 0.1722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