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9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气血两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6 11:3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问如何理解“气血两燔”?可以和西医的那些病症相似?谢谢!!
2
发表于 2009-4-6 11:54:07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气血两燔

请阅读《中西医融合观》书中的第336页。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7:18:16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气血两燔

万分感谢!!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08:24:02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气血两燔

再次请教,“气血两燔”也可以说成“气营两燔”吗??
5
发表于 2009-4-7 08:46:56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气血两燔

请阅读《中西医融合观》书中的第382页。
6
发表于 2009-4-7 09:26:21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气血两燔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4/06 11:54am 发表的内容:
请阅读《中西医融合观》书中的第336页。
请告诉链接,否则有售书广告之嫌。
7
发表于 2009-4-7 09:36:17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气血两燔

温热病中,邪热入于血分,而气分证候未解,气分、血分病变同在而邪热炽盛的病理变化。
8
发表于 2009-4-7 10:49:43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气血两燔

《醉花窗医案》摘录
余舅母王氏,守节三十年,苦而益笃,经纪家政,今已抱孙。体素弱而不甚服药。壬戌夏,忽得热症,烦躁不安,浑身如火。初请其族婿董某治之。董固寡术,以为风也,用小柴胡汤发之。次日,则热几如狂,时而昏不识人。表弟以农忙无暇顾,遣人告余,急往视之。则全家惊惧。诊之则两手沉数无他象,惟舌苔焦黑,语近蹇涩,而心甚清。因告曰:此热病也。董以温治,故错。此时必膈间胀闷,咽干口渴,大便秘,小便黄赤。幸血分尚清,无斑痧等类,形症虽危,尚易治也。因问思凉水否?曰思甚。乃命取新汲水两碗满饮之,顷刻间觉头目俱清,进以三黄解毒煎合犀角地黄汤。两服而热退。又以归芍地黄汤连进而清其血。五日后又视之,则病全清,惟思食过甚。乃告表弟曰,此时胃气初升,食难化之物,最易反复,宜节之,虽得罪,亦断不可任其多食也。
9
发表于 2009-4-7 10:54:55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气血两燔

气血两燔(见于某些肠伤寒、粟粒性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合并出血者)。
  主证:壮热口渴,烦躁不宁,舌绛苔黄,或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等。
  辩证 气分热毒与血分热毒并炽,壮热、口渴、苔黄为气分热盛之象。舌绛、烦躁为热扰营血之象。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则见发斑及吐血、衄血等。
  治法 清气凉血。
  方例 加减玉女煎。若发斑,宜化斑汤,吐血衄血用白虎汤合犀角地黄汤。
10
发表于 2009-4-7 11:01:55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气血两燔

气血两燔方 :
[功能主治] 功能凉血清热,透疹祛风。主治有气血两燔见症的药疹。
[处方组成] 生地30克、玄参3克、白芍4克、生石膏30克、知母3克、粳米3克、白茅根30克、升麻1克、甘草2克,水煎服。重症加广角0.9~1.5克(冲服)。

[临床疗效] 应用多例患者,在服药1~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胸闷、烦躁、口干症状很快减轻,皮疹在短期内色淡消退。

[按 语] 患者除泛发红斑紫癜外,兼有口渴、高热、汗出、烦躁不安,脉洪滑或滑数,舌质绎红、苔黄糙,中医辨证属气血两燔证。主用生地、玄参、石膏、知母、茅根以清热滋阴,泻火解毒;升麻发表透疹,从而达到凉血清热、透疹祛风之功。
[处方来源] 天津市南开医院皮肤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7 16:12 , Processed in 0.0927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