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就经络的精华与糟粕一文的商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6-23 12:2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就经络的精华与糟粕一文的商榷     
  
    chinahxq 先生历史地论述了经络,他谈到:“古人的整体观和这种粗浅的解剖学所认识的血管,自然为构筑经络学说取得了客观的依据,成为“经络”的原始雏形。古人还把解剖所见的某些神经结构也包括到经络的内容中去了。”肯定了中医所说的经络,是有解剖及实体结构为依据的,并且承认:“从宏观上认识到人体机能的整体调节,这是中医的理论中最具科学性智慧的一个方面。”
    接着,他说:“经络系统的各条经脉是息息相通的,并彼此衔接,如环无端。通过经络,气血以运行。这一认识比较符合血液循环过程,有其科学的一面。可惜的是古人对血液循环及神经的朴素认识没有进一步发展,而是加入了推测性质的理论化,而和实践联系比较少,形成了一套自圆其说的经络理论。”“现代人所认为的“十二经”实际上与最初所说的经脉是有很大不同的。总之,解剖分析方法始终不是中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因此,经络理论中经脉的建立较多地受到当时人文思想的影响是显然的。“非实践因素”对经络的科学性干扰,加大了我们现在对经络和针刺疗法的客观和主观认识的难度。”不错,中医,也就说中国人正确认识血液循环,比西方人早了一千多年,而且早就发现了神经组织及其传导联系作用,“可惜的是古人对血液循环及神经的朴素认识没有进一步发展,而是加入了推测性质的理论化,而和实践联系比较少,形成了一套自圆其说的经络理论。”不错,这确实是中医和中国人的历史性遗憾,曾经是蓬勃发展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后来嘎然而止,使中国的医学和实践联系较少,而步入了另一更多的与人文科学联系的路径。不可否认,实践试验少;抽象推理多,正是中医的长处,也同时是中医的短处。“有其利必有其弊”,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只是中医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罢了。
   
     chinahxq 先生又说:“总之,解剖分析方法始终不是中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因此,经络理论中经脉的建立较多地受到当时人文思想的影响是显然的。“非实践因素”对经络的科学性干扰,加大了我们现在对经络和针刺疗法的客观和主观认识的难度。”这些说法,也比较符合实际。但是,他说:“从以上五种情况可看出,中医文献中对俞穴和经脉关系的记载是极不统一的,这种不统一,正好说明俞穴和经脉并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紧密不可分。”把腧穴和经络截然分开,这个结论未免有些牵强和武断。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不太正确向比较正确逐步进行的。经络学说也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非常完美。而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分歧和异见,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没有必要因此大作文章和大惊小怪,更不能以此作为腧穴和经络是两回事的依据。
   
   至于经络传感现象及其试验,是现代有些人探索和研究经络的一种尝试,未必是完美的,也未必是正确的方法。其结论正确和真实与否,于经络的客观存在无关。就象雄鸡啼叫太阳要升起,雄鸡不啼叫太阳也要升起一样。
   
   chinahxq先生最后总结说:“综上所述,经络是古人基于粗浅的解剖认识后借助当时的哲学思维和人体整体观加工而成的理论性的说理工具。”这句话无疑是错误的。这是概念不清,或是偷换概念的错误结果。经络是经络;经络学说是经络学说。二者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经络是人体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经络学说,是理论,是人对经络事物的主观认识,是一种理论工具。经络学说的生成和发展可以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但经络是纯粹的自然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先生还说:“具体地说,中医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是将所见到的人体现象与自然万物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作为对照而进行思辩;它的理论表述是自然语言方式的逻辑推导,”不错,中医研究人体,不只是局限于人体本身,而是结合自然万物的变化,综合考虑的,而且它的理论也是用语言方式逻辑推导和进行表达的。但先生接着说:“不是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实证说明。中医病理学中对许多生理病理现象所作的解释,也不是以事实观察为基础,而是将自然哲学原理作为直接推理和解释的工具,因此就自然会出现脱离临床的理论推导。”这些话和结论就未免失之偏颇和不符合实际。按照您的意思,好像中医临床看病,可以丝毫不用观察、审视和测量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根本不顾事实,完全是靠意念凭空想象出来似的。这真是莫大的冤枉!中医所进行的观测和检查,比较粗糙,比较抽象,没有西医那样具体和量化是不可否认的,但决不是象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是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实证说明。”譬如:诊脉,中医诊脉理论和实践要比西医复杂和详尽的多,认真仔细的多。只是具体客观、可以测量比较的标准和方法大大相形见拙。中医可以描述和比较脉搏的大小快慢,快慢(迟数等)可以脉率和脉律来表示;而大小粗细由于缺乏测量工具和指标,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甲医生所说的“细”脉,和乙医生所说的“细”脉,到底各是多少尺寸,那只有天知道了。虽然如此,毕竟还是进行了客观地诊察,有个大略的比较,决不是凭空想象,空穴来风。因为不精确,就全盘否定,恐怕也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吧?经络理论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考验的,说它脱离临床,不是偏见,就是无知。说经络学说不完美,有缺陷,有精华,也有糟粕,也有待进一步发展提高和扬弃,是客观事实。这正是我辈肩负的历史使命。
   经络及经络学说的精华与糟粕的扬弃工作,是必须要进行的,只是要在广泛深入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慎重而行。个人管见,愿得方家指正。
  
2
发表于 2003-8-3 18:13:18 | 只看该作者

就经络的精华与糟粕一文的商榷

事不说不清 理不辩不明 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文章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9:04 , Processed in 0.1204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