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228、229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13 20:0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十五。用前第十一方。[228]
    评按:这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应该是个少阳病,下之后,变为少阳太阴合病了;其外有热并非表证,而是血分之郁热,所以病人手足温;心中懊憹,是因为泻下损伤了病人津血之源,导致病人胃部津血流动量减少,于是就出现饥了不能食的现象;但头汗出是血分郁热外透之征。用栀子豉汤治疗,容易伤人胃气,所以应减少栀子的用量或加减治疗,也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方十六。 [229]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评按:这条虽然冠以“阳明病”,其实也是个少阳太阴合病。“发潮热”是因为血分有郁热,与阳明病潮热者汗出如油不同;“大便溏”是因为胃肠道对水液的吸收不好;“小便自可”,说明人体津液尚可;“胸胁满不去”,是因为津血流动量不足引起水湿郁滞所致;用小柴胡汤加白术茯苓加减治疗,外散邪热、内利水湿即可。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0:08:36 | 只看该作者
《伤寒杂病论》――第二百二十八条 原文: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饥不能食:心烦懊太甚,似饥非饥胃脘嘈杂,似饥而又不能进食。
释义:(陽明病下后余热未除、留扰胸膈的证治。)      
陽明病,经用泻下法治疗,身热未除,手足温暖,无结胸的表现,心中烦躁异常,嘈杂似饥而不能进食,仅头部汗出的,主治用栀子豉汤。   
陽明病早期的无形邪热,治宜辛寒清热,而不宜过早使用攻下法。如果下之过早,则邪热不解,反而乘机内陷,邪热陷于胸膈。若内有痰水,则热与痰水相结,可形成结胸证;今内无痰水,故不结胸。热邪郁于胸膈,影响气机运行,则心中懊;热蒸于外,则见身热、手足温;郁热扰胃,则饥而不能食。内陷之邪热,不能向外散发而熏蒸于上,则仅有头汗出,而周身无汗。依据“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当用栀子豉汤,以清透胸膈之郁热。   
本条为无形邪热扰于胸膈,治用栀子豉汤,再与前面的白虎加入参汤证、猪苓汤证联系起来看,则都属于陽明热证,而未形成腑实。从病情看:在上的栀子豉汤证为热扰胸膈,在中的白虎加入参汤证为热伤胃气,在下的猪苓汤证为水热潴留,此陽明清法三方,即是柯韵伯所谓陽明病热证的“开手三法”。栀子豉汤证与白虎加入参汤证的主要鉴别点在于:栀子豉汤证见心中懊、头汗出等,病变部位较高。白虎加入参汤证见烦渴引饮、周身汗出等,是热伤胃气,病变部位偏中。猪苓汤证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等,为水热潴留于下焦,病变部位偏下。
胸膈毗邻胃脘,热既炎上,胃脘受邪,热能消谷,故指饥;但此属郁热,胃气被抑,故虽饥而不能食,此与胃家虚寒的不欲食而无饥饿感不同。

《伤寒杂病论》――第二百二十九条 原文:陽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注:小便自可:小便还较正常的意思。
释义:(少陽陽明同病的辨治。)      
陽明病,发潮热,大便溏薄(不硬),小便还较正常,胸胁部闷满依然不除的,可治以小柴胡汤。      
本条所述是少陽之邪传于陽明的陽明病,但陽明虽实尚未太甚,而少陽症又未全罢,仍当先治少陽。陽明病,发潮热,里实症无疑,然而大便不是燥结,而是溏薄(不硬),小便不数而是自可,这就表明燥实的程度尚不太甚,先前的胸胁满症状依然存在,可见少陽病尚未全解,因此,应当先治少陽。小柴胡汤是治少陽病的主方,可是此处只曰“与”而不曰“主之”,可能是因为兼有陽明,尚有和解兼攻的大柴胡汤可供选择,用一“与”字,正是论治精神的具体体现。   “陽明病,发潮热”,是陽明腑实已成的表现,当伴有腹满硬痛、大便燥结不下、小便数多等。而今却见“大便溏,小便自可”,而无腹满疼痛之苦,说明虽病及陽明,但尚未形成胃肠燥热结实。“胸胁满不去”,是胸胁满闷持续,为少陽之邪仍在。此属少陽、陽明同病,少陽之邪未解,而陽明腑实也未形成之证,故不宜过早使用攻下法治疗,应先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陽。冀少陽枢机畅达,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其潮热也将“溅然汗出而解”。
辨证论治: 主症:陽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
成因:少陽陽明同病,偏重于少陽。
治法:先和解少陽,调达枢机。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3
发表于 2021-12-14 07:18:31 | 只看该作者
          228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解读】
阳明病,有阳明经证(白虎汤证)、阳明腑证(承气汤证);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有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并不是凡阳明病都用承气汤,就是阳明腑证(承气汤证)也要根据热与实的程度,分别使用大、小、调胃三个承气汤,如果使用不当,一是疾病未除或者除而未净;二是病情加重或者引起变证。本条就是热而未实,下之过早或者下之过重,可能引起结胸证,也可能引起栀子豉汤证,以出现的症状为依据。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这是栀子豉汤的适应症。这里主要应当强调的是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治疗错误、误用汗、下、火法可以促进这种演变关系,有些则是疾病本身的演变规律,因此在临床上主要根据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不必一定去追究是否误治或者误治的方法。例如本条,在阳明病的过程中,只要出现“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用鉴别诊断的方法排除结胸证、痞证、小柴胡汤证,分析其病机是热扰胸膈,就是栀子豉汤的适应症,即发热栀子豉汤证态。
229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解读】
在太阳病向少阳病、阳明病的转化过程中,可以出现许多不典型的、过渡型的证候,例如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如果太阳病阳明病的主症不明确,则不能用汗、下、清法,这时遵循“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原则,与小柴胡汤和解即可痊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8:26 , Processed in 0.0495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