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浊理论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王栋先 , 王中琳 , 王新陆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355 )
高脂血症,或称脂质异常血症,是血浆中某一类或某几类脂蛋白代谢紊乱以致血液的形态质地、运行状况和功能性质发生异常改变,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的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对比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症状特征和诊断治疗,与血浊证的特点颇为符合,据此,王新陆教授以血浊理论为依据,从“血浊”辨治高脂血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血浊是辨治高脂血症的理论基础
1.1 论病机,责之脾虚失健或脾运不及,浊邪污血
高脂血症的病因大体可归结为4类:一是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偏嗜酒醪,且长期过饱,贪逸少劳;二是年老体衰或素体脾虚,脏气衰减,运化无力;三是情志失调,忧思气结,肝脾不和;四是因为药毒或其他疾病诱发。其病变脏腑主要和脾、肝、肾有关,基本病机为脾虚失健或脾运不及,浊邪污血。
高脂血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素体脾虚,运化无力,湿邪内滞,致脂浊郁积;或阳盛之体,胃火素旺,恣食肥甘酒醪,致湿热壅积,化为脂浊;或年高体虚,脏气衰减,肝肾阴虚,阴不化血,反为脂浊,滞留体内;或浊积日久,阻碍气机,变生痰瘀,以致浊、痰、瘀常相兼为病。由此可见,饮食、情志、体质等各种因素均可导致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出入乖戾,如此则膏脂不归正化,代谢失常,以致浊邪内生,充斥脉道,血液失却其清纯状态,甚则成痰化瘀,血行异常,是为血浊。但是高脂血症的病理改变虽然与诸多脏腑有关,其病机关键主要为脾虚失健或脾运不及,浊邪污血。一方面表现为脾气虚弱,运化不足,脾的“泌糟粕、蒸津液”和“升清降浊”等功能下降,从而清浊混杂,俱以入血,临床检查可见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B100以及脂蛋白(a)等升高;或脾的“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功能下降,以致营血生成障碍,滋养机体作用减弱,临床检查可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等降低。另一方面表现为脾本不虚,但由于恣食酣饮,不加节制,或情志失调,肝郁克脾,以致中焦壅盛,呆钝阻滞,如此则运化不及,水谷精微无以升清反而赘积成浊,长期如此,终成本病。综上所述,脾的功能失常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关键所在,而脾虚失健和脾运不及是其基本病机,浊邪污血是其从血浊论治的基本理论依据。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说明膏脂的主要来源是饮食水谷中的精微物质,而且其输化、敷布以脾为主,在肝、肺、胃、小肠、三焦、膀胱等诸多脏腑的协助下共同完成,可见脾的运化功能在膏脂的代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也指出:“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更进一步强调了脾对血液化生的重要作用,间接提示如果脾的功能异常则会使血的质地形态发生相应变化;而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或是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等引发的高脂血症,也大多与影响到脾的功能有关。总之,脾虚失健或脾运不及,导致浊邪内生,壅滞脉道,可造成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高脂血症即是其中之一。
也有观点将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肾精亏虚,笔者认为,肾精亏虚是高脂血症在其病机演变过程当中出现的相关证型,而非主要病机改变,因为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本充养。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讲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充分论述了后天之气对先天之本的重要作用,故“欲实元气,当调脾胃”。《临证指南医案》也说:“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此亦由土衰不能制水,遇肾中阴浊上逆耳,非肾中真有痰水上泛也。”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能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而在高脂血症的病机演变过程当中,脾失健运则浊邪内生,浊邪害清则肾将惫矣,足以说明脾胃虚弱正是形成脂浊的关键所在,尤其随着高脂血症病情的进展,由脾及肾而致肾精亏虚的情况屡屡可见。不仅如此,高脂血症病程中所出现的其他证候,比如湿浊内阻、痰浊血瘀、痰气郁结、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等,都和脾失健运或脾运不及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看作是这一基本病机的不同演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