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288|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挺举学术质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11 17:1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挺举学术质疑
                                                                                                                                                  王子良

网上闲读,见一贴中记录裘沛然往事。裘老是中医界响当当的人物,首届国医大师。文中说,每当谈起中医的现状话题,裘老总是好意劝诫:“慎勿多言,有的话等我死后再说,否则要被骂死!”

究竟什么要命的话说不得?或不敢说呢?大概缘于接下来的文字:他常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长期以来被捧得过高,尤其被一个作家解读成上下两集的“巨著”后,它的地位更“虚胖”,像“圣经”一样,其实它也就是当年的“诸子”书之一,反映了两千年前国人对人体疾病的认识,真知灼见固多,谬误偏见也有,何必对它顶礼膜拜呢?……。

如果上述记录属实的话,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

一是裘老性格上是胆小怕事的;在学术上也是畏缩不敢担当。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学术上有思想,变成了无思想;有心得变成了无心得。

二是他生前对《内径》学术价值的质疑,不是毫无价值,而是不应被抬得太高。我赞成。

要知道《黄帝内经》18卷是个残卷,也不知道其中多少内容是后人补入的。同期,还有本《外径》37卷呢。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记载有:医经7家216卷,经方8家274卷,性医学8家186卷,保健康养10家205卷。到今天其中99%都已亡佚,文字无从可查,内容不得而知,那毕竟是2000年前的记录。从仅存的《黄帝内经》残卷看,它的价值和在中医发展中的地位,是极高的,功劳是最大的。如果把它理解成了颠扑不破的存在或真理,中医的发展必有堪忧之忧。

今人用《内径》,每每是截取其中某一句、半句或某一段话为己所用,而非放在篇章里去认识理解。

说《内经》存在错漏,一点不假。正如对那些被炒成天价的古董,其价值绝不是在实用性上。

中医理论在《内径》中只是一个雏形,是历经后代千百年补充完善至今,还不能说已达到尽善尽美,大道无以复加。尚需后人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中医这块瑰宝得以发扬光大,福佑人间。           (2020-11-1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11-12 10:43:2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对于经典要有敬畏之心,如同敬畏大自然一样,不要刻意人为的破坏他、修改他、完善他……,不要动他!他的错误、糟粕等等,在历史的发展中大浪淘沙,没有用的东西被自然而然地淘汰、扬弃,不被后人引用。经常被后人引用的被世代保留下来了,就是精华!是精华就会被发扬光大,继续发展完善。
     现代人凭借科学,或者以科学为标准,或者自己的一点点小聪明、一点点实际经验,刻意的创新,往往把精华误以为糟粕,已经司空见惯。
      又回到老问题:守正中的“正”,以什么为标准?探源,能不能探到真正的源头,还是探到错误的源头上去了??
      挺举质疑!一知半解就质疑,岂非笑话!在全懂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才具有意义!而不是一知半解就质疑!!
3
发表于 2020-11-12 10:51:35 | 只看该作者
  例如: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探源、守正创新出一个《气一元论》!用脏腑功能代替五行,废除五行,称之为守正创新!……探源的结论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没有五行!完全否定了传统的中医理论。
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2 14:48:05 | 只看该作者
守正中的“正”是什么意思?什么标准?
不放在语言环境中哪来的标准?
我完全可以理解为:那是蒋中正的“正”,老蒋不改名,就是守住了“正”。

点评

呵呵,先生似乎不知道,老蒋是~30岁时才改名、字为中正、介石;后者出自易经的《豫》卦中的六二爻辞“介于石”,而前者则出自《象》传对此爻辞的解释。为啥从《豫》卦中取名字?因此卦的卦辞是:“利建侯、行师”!  发表于 2021-4-19 07:15
5
发表于 2020-11-25 18:29:05 | 只看该作者
       科学能够质疑吗?

点评

高血压不可治愈被说成是科学,我就质疑这个科学,我说它是伪科学。  发表于 2020-12-2 19:09
“学术”不等于“科学”。 即便是“科学”,也是可以“质疑”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6 11:5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1:51:53 | 只看该作者

“学术”不等于“科学”。
即便是“科学”,也是可以“质疑”的。

点评

支持!学朮和科学都是可以质疑的。 用实践去质疑学术和科学。内经也应接受临床实践的质疑。 《伤寒杂病论》经受近2000年的实践质疑,成为中医第一经典。 黄煌教授公开声明不读《内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30 13:22
谢谢回复  发表于 2020-11-26 16:09
7
发表于 2020-11-30 13:2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悉尼张有和 于 2020-11-30 05:24 编辑
草木沉香 发表于 2020-11-26 03:51
“学术”不等于“科学”。
即便是“科学”,也是可以“质疑”的。

支持!学朮和科学都是可以质疑的。
         用实践去质疑学术和科学。内经也应接受临床实践的质疑。
        《伤寒杂病论》经受近2000年的实践质疑,成为中医第一经典。
         黄煌教授公开声明不读《内经》(不值得反复读)。本人在大学曾对《内经》条文分类,试图为中医“寻根”。20年前提出中医【状态应对医学】定位。
                                     中西医学临床诊治的本质区别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悉尼  张有和  Zhang YouHe Australia
   【内容提要】临床实践是检验医学理论的最好尺度,也是中、西医学临床诊疗本质区别的关键所在。西方医学长于〝现代病因病理〞诊治,能充分运用新科技,与时俱进,但忽视了大量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及时有效诊治,且在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的诊疗上存在盲区;中医学以症状、体征为依据,以寒、热、虚、实为基点的证候划分和诊治,在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疗效卓著的医疗经验,客观上形成了现代意义的整体和个体医学体系,其学科定位是〝状态应对医学〞。中、西医学在临床实践和学术上形成互补、互相不能取代的关系。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12-1 08:19:19 | 只看该作者
       既然科学可以质疑,但是没有人在科学中寻找糟粕!

点评

张有和先生学中医,兼容西学,不囿任何,并提出了自己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观点。 中西君:您名曰“中西医融合观”,必也是主张中西并举,很希望了解您的观点与创新。  发表于 2020-12-1 09:15
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09:29:10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不完美,但却是源头。
《伤寒论》不完美,开创了辨证施治的六经体系。
他们的历史功绩不可埋没。六经辨证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叶天士认为它不完美,才设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又过了五七十年,吴塘又进行了一次修正,提出了三焦辨证。他们都不是对张仲景的不尊,发扬完善是最好的尊重,也是张仲景最应该欣慰的和想看到的。

点评

说得对,支持。  发表于 2020-12-3 04:5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20-12-1 10:09:09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走用西方科学、西医动物实验、药物药理研究等方法研究中医中药的科学化道路,而是从临床实际出发,研究论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把中医理论中的所有重要节点上的证,逐一找到西医的相应病理状态,建立起证态体系(170多个证态)从理论上实现中西医的沟通。通过方证对应,西医的病理状态能够找到相应的治疗方剂,中医也能够找到证的西医诊断理化指标及其治疗方案,真正实现中西医理论上的沟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5 20:45 , Processed in 0.0897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