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一种倒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0 08:0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一种倒退
“上工治未病”与“中医治未病”有天与地的差别。“上工治未病”是中医的养生学,在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的这样一个重要时期,中医学“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指导下的各种养生方法,将发挥极大的优势。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却是一个巨大的倒退。
王教授在《九种体质使用手册》里,他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他八种病理偏颇体质类型的养生,在厚厚的一本书里,健康人也就是他的平和质体质类型只谈了不到一页,并且没有谈到健康人的养生问题。大大的篇幅是在谈八种病理体质的“养生”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他的“中医治未病”重点不是中医的养生学,“消患于未兆”,防病于未然,不是预防为主的理念。他的八种病理偏颇体质类型是什么,他自已都承认是已病状态,是“阴阳失和”,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出现了偏颇,处于“阴阳失衡”状态。已病首先是要治病,要养病。不去谈治病养病,反而大谈中医治未病,大谈健康养生,说得过去吗!
八纲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大纲,虚实是从正气与邪气的角度认识疾病特征的子纲,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痰湿、湿热、气郁、瘀血。。。。等则是虚实辨证中的一些疾病的具体证型。它们所表现的具病理症状,在中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者已经规范化了。王教授在其中选了几个出来,说是体质类型,就成了他自已的发明,实在是太无道理了。
“中医治未病”的重点不是在养生,而是在治病和养病,把中医学的治病养病说成是“治未病”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倒退。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否定中医的思潮,他们说中医不能治病,现在宣扬“中医治未病”正好给他们以口舌。既然可以把治病和养病说成是中医治未病,说成是健康养生,也就为保健品市场的泛滥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看看各种媒体的保健养生讲座,打着养生的旗号,大搞治病养病。明明是在治病他们却说是在养生,是在“治未病”。保健食品不能谈治病的规则,说了等于不说,照样我行我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在推行的“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进体检中心去检查是要想通过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看身体是无病还是有病,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如果发现疾病希望能够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王教授的九种体质的标准和判定作为辨识工具,引进到中医的体检中来,作为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其检出的结果是阴性、阳性人群。阴性者是平和质体质类型,是健康的,无病的;阳性者是不健康的,阳性者是八种偏颇病理体质类型中的一种,王教授说八种病理偏颇体质是阴阳失衡的已病状态,它是病理现象,它就是病者,他们急切需要的是治病。王教授又说他们是非疾病状态,是未病。要他们去“治未病”去健康养生,这不是很矛盾吗?体质检查阴性身体健康无病是未病,体质检查阳性是不健康是病理相象,也是未病。患者能接受吗? 现在又要求中医院建未病科,为什么不叫养生科,如果未病科还把已病包括在内,中医的其它临床科室还要不要。如果未病的概念还是王教授的未病概念,中医院办一个未病科就够了。如果未病科的任务是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中医院还需要设别的科室吗?
亚健康是一个现代医学的概念,中医学里没有亚健康概念,到目前为止亚健康也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定义。王教授对亚健康的概括,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认为没有功能性疾病就是没有道理的。并且与他自已定义的亚健康也是不一致的。亚健康王教授认为是中医的“欲病状态。他说:“欲病状态,是介于‘阴阳平和”与“阴阳失和”之间,呈现一种欲病的状态”。又说“偏颇体质阴阳气血已经失和,处于病与非病之间”。一个是介于“阴阳平和”与“阴阳失和”之间;一个是阴阳气血已经失调。矛盾吗!在《人分九种》(158页)说:““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症状,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还没有达到“显化”的程度。长期以来,对处于这阶段的病理信息不容易或不能够识别,因而误认为健康无病。现在,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已经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信息进行识别、诊断和治疗了。”亚健康特点是“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症状”。而他又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八种病理体质的判定是有标准的,是有非常明显的临床表现症状的。矛盾吗!正是由于亚健没有一个规范化的标准,导致亚健康的调查结果差别特别大,有的亚健康调查结果亚健康人数达到百分之九十几。

2
发表于 2019-1-20 09:55:36 | 只看该作者
   先生是不是重复发帖?
3
发表于 2019-1-20 09:58:33 | 只看该作者
       未病与已病界限的后移是一种退步
未病与已病界限的划分,是中医和现代医学都必须解决的。因为,在界限的两边是医学的两个不同领域,治未病是养生预防学的范围,治已病是临床治疗学的范围,已病应该包括疾病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尽管中医和现代医学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上述观点上它们是一致的,在内容上可能不一致。
未病与已病界限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漂移的一个点。这个点随时代的发展,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本质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这个点在逐渐地、缓慢地前移。随着人类对健康与疾病认识的深化,总是对原有的疾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新的疾病又会被不断的发现,一些原来不认为是疾病的被发现了。因此,这个点的前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然而,目前的一部分学者,在谈未病与已病的时候,明显地倒退了。他们把这个点,不是向前移而是向后移,他们把未病扩展到了不仅包括无病,而且包括疾病的早期(病而未发),以及病而未传。可以说他们的治未病已经包括了医学的预防学和治疗学的全部内容。这种明显地后移不是深化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从而加强对疾病的警惕,相反在“你是亚健康,不是病”的掩护下,使人们产生了对疾病的麻痹思想。好多人就是在“医生说我是亚健康不是病,没什么了不起。”的幌子下,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延误了病情。
      中医学对未病的理解,一是无病的健康状态,一是疾病的萌芽状态。治未病是上工的职责范围,所以,《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上工治其萌芽”“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萌芽是种子刚刚发芽,还没的破土前的状态,一般人仅从外观还看不出什么征兆,用来形容疾病在萌芽时期,外表上还没有任何的症状表现,只有上工才能看出一些蛛丝蚂迹。为什么在治未病中要一次次强调上工呢?因为上工的技能是非常高的,他们能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对人们进行养生指导,能让人们保持健康状态不生疾病,或在疾病的萌芽状态就能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人们恢复健康状态。在内经中上工通过望色,从人的面色的微小变化,查知病的萌芽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现代医学中疾病的所谓潜病期,是疾病的一个阶段,它是建立在已经能够确定体内病理信息的基础上,在这个阶段疾病已经发生了。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认识和观察角度,还没有发现它表现于外的,它还没有所谓是属于疾病的任何临床症状,所以称它为潜病期,但人的机体是确实已经有病了。它们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任何症状呢?中医的藏象学说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内部生病了,外部总会有表现的。中医的认识观察角度和现代医学是不同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可能没有发现任何疾病症状,从中医学的四诊看,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异常表现的,现代医学的潜病期,不应该视作未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中医学认为,外感疾病,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是处在疾病状态下,从治皮毛到治脏腑都是在治疗疾病,都是在治已病。内伤疾病也有一个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治疗也是在治已病。有人说疾为小病、病为大病,不管是大病小疾都是疾病。现代医学的病前期,临床前期,亚临床期以及既病未传,都是已病而非未病。
王教授在《人分九种》一书中谈到了史书《鶡冠子》记载,扁鹊去见魏文王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扁鹊说他兄弟三个,他大哥是上医,是上工,是治未病的。他能指导人们养生保健,防病于未然。他能在一般人还看出有任何疾病征兆的时候,也就是如同种子刚刚发芽,还没有破土的萌芽状态,就能把病消于无形。他二哥和他只能算做中医和下医,是治已病的。故然这里有扁鹊的谦逊之意,但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把他们哥儿仨都说成是上医,都是治未病的,那就违背了原来的意思。朱丹溪说:“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是摄生即养生,是保健,是防病于未然,是“消患于未兆”是上医也就是上工之所为。如果把扁鹊和他二哥的医疗行为都有说成是治未病,无论如何都有是说不通的。扁鹊说他二哥“其治在毫毛”,毫毛是指疾的早期,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问题,是在治病,怎能说是治未病呢?扁鹊说自已“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于诸候。”他是在治已病而不是治未病。
     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不是治好病的医生,而是使人能够保持健康状态不生病的医生。中医中的上工就是这样好医生,“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和相关养生方法,就是为了达到这样境界。“上工治未病”理论的研究和发掘,在医学以治病为主向促进人体健康为主的转移过程中,一定会发挥出它的巨大潜力。而未病与已病界限的后移,无疑是一种退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1:18 , Processed in 0.0590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